新書推薦: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有读者说,周汝昌的诗学造诣甚至高于他的红学造诣,只是红学造诣名气更大。看过周汝昌赏读古典诗词的书之后才会意识到上面这句话所言不虚。周老点评古典诗词,评中有诗,评中有画,评中有学养深厚的老者,评中也有俏皮可亲的顽童,评中有风花雪月、孤窗闺怨,评中也有金戈铁马、长河大漠。作者笔尖所到之处,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如画卷般展开,春花秋月跃然纸上,铁马冰河扑面而来,带读者体会诗词之美、诗词之趣、诗词之雅、诗词之味。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
關於作者: |
周汝昌(19182012),我国知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泰斗,其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周汝昌先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著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著、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
目錄:
|
上册
自序/ 001
读词杂记/ 002
《楚辞》中的予/ 065
旁听诗话/ 077
诗律细以外的细/ 083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 086
潘四农论诗之一节/ 107
由楝亭诗谈到雪芹诗/ 110
定庵诗境证红楼/ 122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127
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 142
一篇《锦瑟》解人难/ 151
南宋诗人杨诚斋/ 160
南宋诗人范石湖/ 169
陆放翁诗漫举/ 178
从《剑南诗稿》中的农村诗说到俗气/ 190
诗应也为儿童作/ 207
诗词杂话/ 215
讲诗宜自根基起/ 230
诗的存在/ 236
附 录:
《范成大诗选》后记/ 244
《范石湖集》前言/ 285
《杨万里选集》引言/ 292
《词学新探》序/ 341
《苏辛词说》小引/ 344
下册
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 002
《千字文》之话/ 017
清新睿王题《红》诗解/ 019
诵杜微音/ 029
李杜文章嗟谤伤/ 034
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 037
思无邪辨义/ 061
中华诗义/ 068
学诗/ 071
汉字的声调美/ 073
中华美学的民族特色/ 076
对对子的感触/ 096
诗人型和诗文化/ 099
诗化的要义/ 112
大道无名 大师无界/ 122
中华诗论悟三才/ 128
中华要典有葩经/ 132
言志与抒情/ 135
读《稼轩词编年笺注》/ 139
读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143
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57
愿抛心力作词人/ 175
炼字、选辞、音节美与艺术联想/ 187
谈唐宋词的鉴赏/ 196
谈对联/ 205
谈诗词曲赋的鉴赏/ 209
宋代词人李清照/ 239
谈唐诗史上的三李/ 244
诗词韵语在小说中的意义/ 251
赏析与赏会/ 255
诗词的魅力/ 258
附 录:
《丛碧词》跋/ 264
《张伯驹先生词集》序/ 266
《夕秀词》序/ 270
《晚听斋诗稿》序/ 273
《险梦诗痕》序/ 277
《健行斋诗词》序/ 279
《千秋一寸心》初版自序/ 281
《千秋一寸心》新版自序/ 284
编后记/ 289
|
內容試閱:
|
我向来的主张是:凡治一门学问,最好应当是既懂得分科,又懂得综合。比如拿学京剧来作例,其虽名曰表演艺术,实际上还必须是既懂得文场的胡琴、月琴,也懂得武场的锣鼓经;既懂得表演程式,又懂得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至于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得明白它们的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我讲诗词学也是主张至少要有五个方面的功夫兼顾而互补。哪五个方面?一曰:阅读领会。二曰:字句笺注。三曰:理论研究。四曰:讲解宣义。五曰:亲自创作。若不如此,总难达到一个令人有所获得、有所赏会的美学享受。我讲诗词学,大道理是一致的。已印行的《千秋一寸心》已经成为常销书,多次加印,甚受欢迎;其实那里面也包含了多方面的研究实习、多方面的功夫,不是一个简单的表面文辞的事情。我在诗词理论方面的论文,至今也没有收集全面、编整成册的机会,这里贡献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初步而未能满意的专册,供爱好者参考切磋。举几个值得一提的例子,作为自我的介绍引言吧。
晋代陆机所著《文赋》开篇是这样说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他首先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情,一个是志。从今天的一般理解来讲,情就是感情,比如说中国的诗以抒情诗为主。至于志呢,从古以来志和诗是那么紧紧地连在一起,不可分离,最简单的一句就是诗言志。由此可见,我们古代文学理论大师陆机作这篇《文赋》时,已然把文学的来源定为双源并流。他说的遵四时以叹逝者,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而瞻万物而思纷者,则是理智的事情了。这种分别如此清晰,来源已久,似乎用不着再做重复讲解了,但你看下文不久他又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这儿问题就发生了:上文刚刚说过诗言志是从古以来直到孔圣门下,这是一条文学定规;而大文论家陆机却偏偏说诗是缘情的,不与言志相关你看,这就麻烦了。我们后人如何来解决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在关系重大的中华文化
文艺的根本问题呢?
本书有一篇《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是我尝试这个重大问题的一篇存稿,希望读者尽先留意一下,看看我所引证的旧时名家,对于缘情的误读误解已经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然后,请你判断一下:拙解拙讲是否还有其道理?是否击中若干误读误解的要害?如果你认为这所关非同小可,那么你会继续把我论思的若干拙见给以相当的关注而加以思索,从这儿又引发了我们中华语文上的情,到底应当在今天的语言学的科学解释中给它重新定一个怎样的定义。这个问题不但同样重要,而且由它所引发的也许会涉及更多更深层面的文化大问题。
陆机对情的提出和理解略述如上。至于我个人,在此只举一个小小例子。我二十多岁时不幸正值华北沦陷而失业失学,唯一一件使我精神生活略微解脱些许的办法就是学习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习。篆书以《石鼓文》为标本,苦学苦练我在其开篇就看到一个寺 【用石鼓文寺】字,见它的结构组成上半像是一个土字,而其第一横两边弯曲向上,并非土字;下面是一个寸字,这人人皆知,它代表的是右手。那么我马上悟到,是右手拿着一个不知何物的装饰品意思表明的是今天文字里的那个持字。我恍然大悟:这个寺是本字,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发生不同的用法、含义。那么,为什么古书对诗的解说却是诗者,持也呢?十分清楚,我们中华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神韵,神韵是一种无尽而永存的审美感受,诗读完了,它的神韵却继续延伸作用着,并不立刻停止这就是持,持就是持续。换言之,你拿着一个东西不放下,这个持的神情意态长此不断,这就是中华诗歌最重神韵的根本道理。如果还不明白,我再加上一例:古书说我们的诗歌如同射箭者引而不发,跃如也,让我告诉你,用这句话来注解寺持诗,就一切豁然贯通了。
至于我说的那个右手所持的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它的第一横左右弯曲向上,表示是姿态优美的物件,在鼓字的左上边、聲字的左上边,都是两面卷起的姿势优美之物,它和乐器紧紧相联。因此,这个寺右手里拿着的就是中华音乐上的标志图案。
我讲得十分简略,但我相信聪慧的读者对于中华诗与乐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神韵的本来意义到底何在,也就可以思过半矣。
在写此序时,我仍然深深感到平生治学中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我对《文心雕龙》下的功夫最大,而写出来的论文却以这方面的最少。如今,年过九旬,还有补作的可能吗?这就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事情了。正如《隐秀》一篇发表后,已为龙学不少专家接受了。我希望自己还有幸能再写三五篇同样的试作文字,记在这里作为一个奋斗的目标吧。
庚寅小寒前夕口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