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机械设计手册 第6版 第2卷

書城自編碼: 31387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機械/儀表工業
作者: 闻邦椿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583424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282.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给孩子的语文四书: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全四册)
《 给孩子的语文四书: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全四册) 》

售價:HK$ 170.2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售價:HK$ 69.6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售價:HK$ 233.6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售價:HK$ 431.9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售價:HK$ 104.7
全2册历史不忍细看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现代史通史书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中国史历史类书籍
《 全2册历史不忍细看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现代史通史书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中国史历史类书籍 》

售價:HK$ 96.6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

售價:HK$ 112.7
彩色图解传习录: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彩色图解传习录: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HK$ 63.3

 

內容簡介:
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手册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及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等。
本卷为第2卷,主要内容有:连接与紧固、带传动和链传动、摩擦轮传动与螺旋传动、齿轮传动、轮系、减速器和变速器、机构设计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關於作者:
闻邦椿,1930年9月29日出生于杭州,祖籍浙江温岭,东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主要奠基者。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IFToMM)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等职。曾获国际科技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10余项。
目錄
目录
第5篇
连接与紧固
第1章
连接总论
1 设计机械连接应考虑的问题 5-3
2 连接的类型和选择 5-3
2.1 按拆卸可能性分类 5-3
2.2 按锁合分类 5-3
3 连接设计的几个问题 5-5
3.1 被连接件接合面设计 5-5
3.2 减小接头的应力集中 5-5
3.3 考虑环境和工作条件的要求 5-6
3.4 使连接件受力情况合理 5-6
4 紧固件的标准和检验 5-6
4.1 紧固件的有关标准 5-6
4.2 紧固件的检验项目 5-6
5 紧固件标记方法 5-7
第2章
螺纹和螺纹连接
1 螺纹 5-9
1.1 螺纹分类、特点和应用 5-9
1.2 螺纹术语及其定义 5-10
1.3 普通螺纹(牙型、尺寸及公差) 5-18
1.3.1 概述 5-18
1.3.2 牙型 5-18
1.3.3 直径与螺距系列 5-18
1.3.4 基本尺寸 5-18
1.3.5 普通螺纹的标记 5-23
1.3.6 普通螺纹公差 5-23
1.4 管螺纹 5-27
1.4.1 55非密封管螺纹 5-27
1.4.2 55密封管螺纹 5-29
1.4.3 60密封管螺纹 5-31
1.4.4 米制锥螺纹 5-33
1.4.5 80非密封管螺纹 5-35
2 螺纹连接结构设计 5-36
2.1 螺纹紧固件的类型选择 5-36
2.2 螺栓组的布置 5-37
2.3 螺纹零件的结构要素 5-38
2.3.1 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 5-38
2.3.2 螺钉拧入深度和钻孔深度 5-40
2.3.3 螺纹孔的尺寸 5-40
2.3.4 扳手空间 5-43
2.3.5 开口销孔的位置、尺寸和公差 5-44
2.4 螺栓的拧紧和防松 5-44
2.4.1 螺纹摩擦计算 5-44
2.4.2 控制螺栓预紧力的方法 5-45
2.4.3 螺纹连接常用的防松方法 5-46
3 螺纹紧固件的性能等级和常用材料 5-49
3.1 螺栓、螺钉和螺柱 5-49
3.1.1 螺栓、螺钉和螺柱的力学性能等级、材料和热处理 5-49
3.1.2 螺纹紧固件的应力截面积 5-51
3.1.3 最小拉力载荷和保证载荷 5-51
3.2 螺母 5-54
3.3 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 5-57
3.4 紧定螺钉 5-59
3.5 自攻螺钉 5-61
3.6 自挤螺钉 5-61
3.7 自钻自攻螺钉 5-61
3.8 耐热用螺纹连接副 5-62
3.9 有色金属螺纹连接件 5-62
4 螺栓、螺钉、双头螺柱强度计算 5-63
4.1 螺栓组受力计算 5-63
4.2 按强度计算螺栓尺寸 5-66
5 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和挡圈 5-68
5.1 螺栓 5-68
5.2 双头螺柱 5-90
5.3 螺母 5-92
5.4 螺钉 5-114
5.5 自攻螺钉 5-134
5.6 木螺钉 5-140
5.7 垫圈和轴端挡圈 5-143
5.8 螺钉、垫圈组合件 5-163
第3章
键、花键和销连接 1 键连接 5-167
1.1 键和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5-167
1.2 键的选择和键连接的强度校核计算 5-168
1.3 键连接的尺寸系列、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
5-168
1.3.1 平键 5-168
1.3.2 半圆键 5-168
1.3.3 楔键 5-168
1.3.4 键用型钢 5-174
1.3.5 键和键槽的几何公差、配合及尺寸标注
5-174
1.3.6 切向键 5-176
2 花键连接 5-177
2.1 花键基本术语 5-177
2.1.1 一般术语 5-177
2.1.2 花键的种类 5-178
2.1.3 齿廓 5-178
2.1.4 基本参数 5-178
2.1.5 误差、公差及测量 5-179
2.2 花键连接的强度计算 5-181
2.2.1 通用简单算法 5-181
2.2.2 花键承载能力计算(精确算法) 5-181
2.3 矩形花键连接 5-187
2.3.1 矩形花键基本尺寸系列 5-187
2.3.2 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5-188
2.4 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连接 5-188
2.4.1 渐开线花键的模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5-188
2.4.2 渐开线花键公差与配合 5-188
2.4.3 渐开线花键参数标注与标记 5-196
2.5 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 5-197
2.5.1 术语代号和定义 5-197
2.5.2 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5-197
2.5.3 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尺寸系列 5-198
2.5.4 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公差 5-200
2.5.5 参数表示示例 5-201
3 销连接 5-201
3.1 销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5-202
3.2 销的选择和销连接的强度计算 5-202
3.3 销的标准件 5-204
3.3.1 圆柱销 5-204
3.3.2 圆锥销 5-208
3.3.3 开口销和销轴 5-211
3.3.4 槽销 5-212
第4章
过盈连接
1 过盈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5-218
2 圆柱面过盈连接计算 5-218
2.1 计算基础 5-218
2.1.1 两个简单厚壁圆筒在弹性范围内连接的计算
5-218
2.1.2 计算的假定条件 5-218
2.1.3 计算用的符号 5-219
2.1.4 直径变化量的计算公式 5-219
2.2 最小过盈量计算公式 5-219
2.3 配合的选择 5-220
2.4 校核计算 5-220
2.5 设计计算例题 5-222
3 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 5-223
3.1 圆锥过盈连接的特点 5-223
3.2 圆锥过盈连接的型式及应用 5-223
3.3 圆锥过盈连接的计算和选用 5-224
3.3.1 计算基础与假定条件 5-224
3.3.2 计算要点 5-224
3.4 油压装拆圆锥过盈连接的参数选择 5-224
3.5 设计计算例题 5-225
3.6 结构设计 5-227
3.6.1 结构要求 5-227
3.6.2 对结合面的要求 5-228
3.6.3 压力油的选择 5-228
3.6.4 装配和拆卸 5-228
3.7 螺母压紧的圆锥面过盈连接 5-228
4 胀紧连接套 5-228
4.1 概述 5-228
4.2 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 5-229
4.3 胀紧连接套的材料 5-255
4.4 按传递载荷选择胀套的计算 5-256
4.5 结合面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5-256
4.6 被连接件的尺寸 5-256
4.7 胀紧连接套安装和拆卸的一般要求 5-257
4.7.1 安装准备 5-257
4.7.2 安装 5-257
4.7.3 拆卸 5-258
4.7.4 防护 5-258
4.8 ZJ1型胀紧连接套的设计要点 5-258
4.8.1 ZJ1型胀紧连接套的连接型式 5-258
4.8.2 夹紧力 5-258
4.8.3 夹紧附件的基本尺寸 5-259
4.8.4 胀紧套数量和夹紧螺栓数量的计算 5-261
4.8.5 计算举例 5-262
第5章
焊、粘、铆连接 1 焊接 5-264
1.1 焊接结构的特点 5-264
1.2 焊接方法及其选择 5-264
1.2.1 焊接方法介绍 5-264
1.2.2 焊接方法的选择 5-266
1.3 焊接材料 5-268
1.4 电弧焊接头的坡口选择和点焊、缝焊接头尺寸推荐值 5-270
1.5 焊接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5-271
1.5.1 许用应力设计法 5-271
1.5.2 可靠性设计方法 5-276
1.6 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计算 5-276
1.6.1 许用应力计算法 5-276
1.6.2 应力折减系数法 5-277
2 粘接 5-282
2.1 粘接的特点和应用 5-282
2.2 胶粘剂的选择 5-282
2.2.1 胶粘剂的分类 5-282
2.2.2 胶粘剂选择原则和常用胶粘剂 5-282
2.3 粘接接头设计 5-285
2.3.1 粘接接头设计原则 5-285
2.3.2 常用粘接接头形式及其改进结构 5-286
2.3.3 接头结构强化措施 5-287
3 铆接 5-289
3.1 铆缝的设计 5-289
3.1.1 确定钢结构铆缝的结构参数 5-289
3.1.2 受拉(压)构件的铆接 5-290
3.1.3 铆钉连接计算 5-290
3.1.4 铆钉材料和连接的许用应力 5-291
3.2 铆接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291
3.3 铆钉 5-291
3.4 盲铆钉 5-298
3.4.1 概述 5-298
3.4.2 抽芯铆钉的力学性能等级与材料组合
5-298
3.4.3 抽芯铆钉力学性能 5-299
3.4.4 抽芯铆钉尺寸 5-301
3.4.5 抽芯铆钉连接计算公式 5-304
3.5 铆螺母 5-305
附录
起重机的工作等级和载荷计算 5-310
第6篇
带传动和链传动
第1章
带 传 动
1 传动带的种类及其选择 6-3
1.1 带和带传动的形式 6-3
1.2 带传动设计的一般内容 6-5
1.3 带传动的效率 6-5
2 V带传动 6-6
2.1 尺寸规格、结构和力学性能 6-6
2.2 V带传动的设计 6-8
2.2.1 主要失效形式 6-8
2.2.2 设计计算 6-8
2.3 带轮 6-22
2.3.1 传动带带轮设计的要求 6-22
2.3.2 带轮材料 6-22
2.3.3 带轮的结构 6-22
2.3.4 带轮的技术要求 6-26
2.3.5 几种特殊V带轮简介 6-27
2.4 V带传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6-27
2.5 设计实例 6-28
3 联组V带 6-30
3.1 联组窄V带传动及其设计特点
6-30
3.1.1 尺寸规格 6-30
3.1.2 设计计算 6-30
3.1.3 带轮 6-30
3.2 联组普通V带 6-31
3.3 联组普通V带轮(有效宽度制)轮槽截面尺寸 6-31
4 平带传动 6-31
4.1 平型传动带的尺寸与公差 6-31
4.2 帆布平带 6-32
4.2.1 规格 6-32
4.2.2 设计计算 6-33
4.3 聚酰胺片基平带 6-34
4.3.1 结构 6-34
4.3.2 设计计算 6-35
4.4 高速带传动 6-36
4.4.1 规格 6-36
4.4.2 设计计算 6-37
4.5 带轮 6-37
5 同步带传动 6-39
5.1 同步带传动常用术语 6-39
5.2 一般传动用同步带的类型和标记 6-39
5.3 梯形齿同步带传动设计 6-40
5.3.1 梯形齿同步带的规格 6-40
5.3.2 梯形齿同步带的选型和基准额定功率 6-42
5.3.3 梯形齿同步带传动设计方法 6-48
5.3.4 梯形齿同步带带轮 6-50
5.3.5 设计实例 6-52
5.4 曲线齿同步带传动设计 6-53
5.4.1 曲线齿同步带的规格 6-53
5.4.2 H型曲线齿同步带的选型和额定功率 6-56
5.4.3 H型曲线齿同步带传动设计计算 6-59
5.4.4 曲线齿同步带带轮 6-61
6 多楔带传动 6-64
6.1 多楔带的规格 6-64
6.2 设计计算 6-65
6.3 设计实例 6-69
6.4 多楔带带轮 6-76
7 双面传动带 6-77
7.1 带的型号 6-77
7.2 双面传动带的材料 6-78
7.3 同步多楔带的尺寸 6-78
8 汽车用传动带 6-78
8.1 汽车V带 6-78
8.2 汽车同步带 6-79
8.2.1 汽车同步带规格 6-80
8.2.2 汽车同步带带长和宽度的极限偏差 6-81
8.2.3 带与带轮和轮槽的尺寸和间隙 6-81
8.2.4 汽车同步带轮 6-82
8.3 汽车多楔带 6-83
9 工业用变速宽V带 6-85
10 农业机械用V带 6-86
10.1 农业机械用变速(半宽)V带和带轮 6-86
10.2 农业机械用双面V带(六角带) 6-88
11 多从动轮带传动 6-89
12 塔轮传动 6-91
13 半交叉传动、交叉传动和角度传动 6-91
13.1 半交叉传动 6-91
13.2 交叉传动 6-92
13.3 V带的角度传动 6-92
13.4 同步带的角度传动 6-92
14 带传动的张紧 6-93
14.1 张紧方法 6-93
14.2 预紧力的控制 6-93
14.2.1 V带的预紧力 6-93
14.2.2 平带的预紧力 6-94
14.2.3 同步带的预紧力 6-95
14.2.4 多楔带的预紧力 6-95
15 磁力金属带传动简介 6-96
15.1 磁力金属带传动的工作原理 6-96
15.1.1 电磁带轮式金属带传动的工作原理与带轮结构
6-96
15.1.2 永磁带轮式金属带传动工作原理及带轮结构
6-96
15.2 磁力金属带的结构 6-97
第2章
链 传 动 1 链传动的特点与应用
6-98
2 滚子链传动 6-99
2.1 滚子链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6-99
2.2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 6-105
2.2.1 滚子链传动选择指导 6-105
2.2.2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6-105
2.2.3 润滑范围选择 6-108
2.2.4 滚子链的静强度计算 6-108
2.2.5 滚子链的耐疲劳工作能力计算 6-109
2.2.6 滚子链的耐磨损工作能力计算 6-109
2.2.7 滚子链的抗胶合工作能力计算 6-110
2.3 滚子链链轮 6-110
2.3.1 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 6-110
2.3.2 齿槽形状 6-110
2.3.3 剖面齿廓 6-113
2.3.4 链轮公差 6-113
2.3.5 链轮材料及热处理 6-114
2.3.6 链轮结构 6-114
2.4 滚子链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6-115
2.5 传动用双节距精密滚子链和链轮 6-116
3 齿形链传动 6-119
3.1 齿形链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6-119
3.2 齿形链传动设计计算 6-123
3.3 齿形链链轮尺寸计算 6-131
3.4 齿形链轮技术要求 6-133
3.5 齿形链润滑油黏度选择 6-133
3.6 齿形链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6-133
4 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维修 6-134
4.1 链传动的布置 6-134
4.2 链传动的张紧 6-135
4.3 链传动的维修 6-137
参考文献 6-138
第7篇
摩擦轮传动与螺旋传动
第1章
摩擦轮传动
1 摩擦轮传动原理、特点及类型 7-3
1.1 摩擦轮传动原理及特点 7-3
1.2 摩擦轮传动的类型 7-3
2 定传动比摩擦轮传动设计 7-3
2.1 主要失效形式 7-3
2.2 设计计算 7-3
2.3 摩擦轮传动的滑动 7-3
2.4 摩擦轮传动的效率 7-6
3 摩擦轮的材料、润滑剂 7-6
4 摩擦轮传动加压装置 7-7
第2章
螺旋传动
1 螺旋传动的种类和应用 7-8
2 螺旋传动螺纹 7-8
2.1 螺旋传动螺纹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7-8
2.2 梯形螺纹 7-9
2.2.1 梯形螺纹的术语、代号 7-9
2.2.2 梯形螺纹的牙型及尺寸 7-9
2.2.3 梯形螺纹公差 7-14
2.2.4 梯形螺纹标记 7-17
2.3 短牙梯形螺纹 7-17
2.3.1 短牙梯形螺纹的牙型及尺寸 7-17
2.3.2 短牙梯形螺纹公差、标记 7-18
2.4 锯齿形螺纹 7-18
2.4.1 锯齿形螺纹的牙型及基本尺寸 7-19
2.4.2 锯齿形螺纹公差 7-22
2.4.3 锯齿形螺纹标记 7-24
2.5 矩形螺纹 7-25
3 滑动螺旋传动 7-25
3.1 螺母的结构型式 7-25
3.2 滑动螺旋传动的受力分析 7-25
3.3 滑动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 7-26
3.4 滑动螺旋副的材料 7-29
3.5 滑动螺旋传动设计举例 7-29
3.6 螺杆、螺母工作图 7-31
4 滚动螺旋传动 7-32
4.1 滚动螺旋传动工作原理和结构型式 7-32
4.2 滚动螺旋副的几何尺寸 7-34
4.3 滚动螺旋的代号和标注 7-36
4.4 滚动螺旋的选择计算 7-36
4.5 材料及热处理 7-40
4.6 精度 7-41
4.7 预紧 7-41
4.8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7-42
4.9 滚子螺旋传动简介 7-42
5 静压螺旋传动 7-43
5.1 设计计算 7-44
5.2 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7-44
参考文献 7-46
第8篇
齿轮传动
第1章
概 述
1 齿轮传动的分类和特点 8-3
1.1 分类 8-3
1.2 特点 8-3
2 齿轮传动类型选择的原则 8-3
3 常用符号 8-4
第2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
1 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和模数系列 8-10
2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1
2.1 标准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1
2.1.1 外啮合标准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1
2.1.2 内啮合标准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1
2.2 变位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3
2.2.1 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与功用 8-13
2.2.2 外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的变位系数选择 8-14
2.2.3 内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的干涉及变位系数选择
8-16
2.2.4 外啮合变位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21
2.2.5 内啮合变位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24
3 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的测量与计算 8-30
3.1 齿厚测量方法的比较和应用 8-30
3.2 公法线长度 8-30
3.2.1 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 8-30
3.2.2 公法线长度数值表 8-31
3.3 分度圆弦齿厚 8-36
3.3.1 分度圆弦齿厚计算公式 8-36
3.3.2 分度圆弦齿厚数值表 8-37
3.4 固定弦齿厚 8-40
3.4.1 固定弦齿厚计算公式 8-40
3.4.2 固定弦齿厚数值表 8-41
3.5 量柱(球)测量跨距 8-42
3.5.1 量柱(球)测量跨距计算公式 8-42
3.5.2 量柱(球)测量跨距数值表 8-42
4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8-43
4.1 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计算 8-43
4.2 主要参数的选择 8-43
4.3 主要尺寸的初步确定 8-44
4.4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与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计算
8-45
4.5 齿轮传动设计与强度校核计算中各参数的确定
8-47
4.5.1 分度圆上的圆周力F t 8-47
4.5.2 使用系数K A 8-47
4.5.3 动载系数K v 8-48
4.5.4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K H 、K F 8-51
4.5.5 齿间载荷分配系数K H 、K F 8-56
4.5.6 轮齿刚度c、c 8-57
4.5.7 节点区域系数Z H 8-58
4.5.8 弹性系数Z E 8-58
4.5.9 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重合度系数Z 、螺旋角系数Z 及重合度与螺旋角系数Z 8-59
4.5.10 小齿轮及大齿轮单对齿啮合系数Z B 、Z D 8-59
4.5.11 试验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
Hlim 8-60
4.5.12 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寿命系数Z NT
8-63
4.5.13 润滑油膜影响系数Z L 、Z v 、Z R 8-63
4.5.14 工作硬化系数Z W 8-65
4.5.15 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尺寸系数Z x 8-65
4.5.16 最小安全系数S Hmin 、S Fmin
8-66
4.5.17 齿形系数Y F 8-66
4.5.18 应力修正系数Y S 8-68
4.5.19 复合齿形系数Y FS
8-69
4.5.20 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重合度系数Y 、螺旋角系数Y 及重合度与螺旋角系数Y 8-69
4.5.21 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轮缘厚度系数Y B 8-70
4.5.22 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深齿系数Y DT
8-70
4.5.23 齿轮材料的弯曲疲劳强度基本值
FE 8-71
4.5.24 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寿命系数Y NT
8-72
4.5.25 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尺寸系数Y x 8-73
4.5.26 相对齿根圆角敏感系数Y relT 8-73
4.5.27 相对齿根表面状况系数Y RrelT
8-75
4.6 齿轮静强度校核计算 8-76
4.7 变动载荷作用下的齿轮强度校核计算 8-77
4.8 齿面胶合承载能力校核计算 8-78
4.8.1 计算公式 8-78
4.8.2 计算中的有关数据及系数的确定 8-78
4.9 开式齿轮传动的计算特点 8-83
5 齿轮的材料 8-84
6 圆柱齿轮的结构 8-88
7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8-93
7.1 齿轮偏差的定义和代号 8-93
7.2 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8-96
7.3 齿轮偏差计算公式和数值表 8-98
7.3.1 5级精度的齿轮偏差计算公式 8-98
7.3.2 齿轮偏差数值表 8-99
7.4 齿厚与侧隙 8-117
7.4.1 齿厚 8-117
7.4.2 侧隙的术语和定义 8-118
7.4.3 最小法向侧隙 8-118
7.4.4 齿厚的公差与偏差 8-119
7.4.5 公法线长度偏差 8-120
7.4.6 量柱(球)测量跨距偏差 8-120
7.5 齿轮坯的精度 8-120
7.6 齿面表面粗糙度 8-123
7.7 中心距公差 8-124
7.8 轴线平行度偏差 8-124
7.9 接触斑点 8-125
7.10 推荐检验项目 8-126
7.11 图样标注 8-126
8 齿轮修形和修缘 8-126
8.1 齿轮的弹性变形修形 8-127
8.1.1 齿廓弹性变形修形原理 8-127
8.1.2 齿向弹性变形修形原理 8-127
8.1.3 齿廓弹性变形计算 8-127
8.1.4 齿向弹性变形计算 8-127
8.1.5 齿廓弹性变形修形量的确定 8-129
8.1.6 齿向弹性变形修形量的确定 8-129
8.2 齿轮的热变形修形 8-129
8.2.1 齿轮的热变形机理 8-129
8.2.2 齿向的热变形修形量的确定 8-131
8.2.3 齿廓的热变形修形量的确定 8-132
8.3 考虑空间几何因素引起轮齿啮合歪斜的修形
8-132
8.4 齿轮的齿顶修缘 8-133
8.5 齿轮修形示例 8-134
9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计算示例及零件工作图
8-136
9.1 设计示例 8-136
9.2 渐开线圆柱齿轮零件工作图例 8-139
第3章
圆弧齿轮传动 1 圆弧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8-141
1.1 单圆弧齿轮传动 8-141
1.2 双圆弧齿轮传动 8-142
2 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 8-143
2.1 单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 8-143
2.2 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 8-143
2.2.1 同一工作齿面上两个同时接触点间的轴向距离q TA
8-143
2.2.2 多点啮合系数 8-144
2.2.3 多对齿啮合系数 8-144
2.2.4 齿宽b的确定 8-144
3 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及模数系列 8-145
3.1 单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 8-145
3.2 双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 8-145
3.3 圆弧齿轮的法向模数系列 8-146
4 圆弧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46
5 圆弧齿轮传动基本参数的选择 8-149
5.1 齿数z和模数m n
8-149
5.2 重合度 8-149
5.3 螺旋角 8-150
5.4 齿宽系数 d 、 a 8-150
6 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 8-150
6.1 圆弧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公式 8-150
6.2 各参数符号的意义及各系数的确定 8-152
7 圆弧圆柱齿轮的精度 8-157
7.1 误差的定义和代号 8-157
7.2 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8-157
7.3 侧隙 8-161
7.4 推荐的检验项目 8-161
7.5 图样标注 8-161
7.6 圆弧齿轮精度数值表 8-161
7.7 极限偏差及公差与齿轮几何参数的关系式
8-165
8 圆弧圆柱齿轮设计计算示例及零件工作图例
8-166
8.1 设计计算示例 8-166
8.2 圆弧圆柱齿轮零件工作图例 8-168
第4章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传动
1 概述 8-172
1.1 分类、特点和应用 8-172
1.2 基本齿制 8-173
1.3 模数 8-173
1.4 锥齿轮的变位 8-174
1.4.1 切向变位 8-174
1.4.2 径向变位(高变位) 8-175
2 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75
2.1 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75
2.2 斜齿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77
2.3 弧齿锥齿轮传动和零度弧齿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77
2.4 奥利康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83
2.5 克林根贝尔格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89
2.6 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195
3 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8-202
3.1 轮齿受力分析 8-202
3.2 主要尺寸的初步确定 8-203
3.3 锥齿轮传动的疲劳强度校核计算 8-205
3.3.1 锥齿轮传动的当量齿轮参数计算 8-205
3.3.2 锥齿轮传动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校核计算公式 8-207
3.3.3 疲劳强度校核计算中参数的确定 8-208
3.3.3.1 通用系数 8-208
3.3.3.2 齿面接触应力 H 的修正系数 8-209
3.3.3.3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极限应力 Hlim
和系数 8-210
3.3.3.4 齿根弯曲应力 F 的修正系数 8-210
3.3.3.5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强度基本值 FE 和系数 8-215
3.3.4 开式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8-215
3.4 锥齿轮传动设计示例 8-215
4 锥齿轮的结构 8-222
5 锥齿轮的精度 8-223
5.1 术语和定义 8-223
5.2 精度等级 8-225
5.3 锥齿轮和检验组和公差 8-226
5.3.1 锥齿轮的检验组 8-226
5.3.2 锥齿轮的公差 8-226
5.4 锥齿轮副的检验和公差 8-226
5.4.1 齿轮副的检验项目 8-226
5.4.2 齿轮副的检验组 8-226
5.4.3 齿轮副的公差 8-227
5.5 锥齿轮副的侧隙 8-227
5.6 图样标注 8-227
5.7 应用示例 8-228
5.8 齿坯的要求 8-228
5.9 锥齿轮精度数值表 8-229
5.10 锥齿轮极限偏差及公差与齿轮几何参数的关系式
8-240
6 锥齿轮工作图例 8-241
第5章
蜗杆传动
1 概述 8-244
2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 8-246
2.1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齿廓和标记
8-246
2.1.1 基本齿廓 8-246
2.1.2 圆柱蜗杆传动的标记 8-246
2.2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 8-246
2.3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247
2.4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计算 8-247
2.4.1 齿上受力分析和滑动速度计算 8-247
2.4.2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8-247
2.4.3 蜗杆、蜗轮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8-253
2.4.4 蜗杆传动的效率和散热计算 8-254
2.5 提高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的方法 8-256
2.6 蜗杆、蜗轮的结构 8-256
2.7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示例 8-257
2.8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8-261
2.8.1 术语和定义 8-261
2.8.2 精度等级 8-264
2.8.3 蜗杆、蜗轮的检验和极限偏差 8-264
2.8.4 蜗杆副的检验和极限偏差 8-264
2.8.5 蜗杆副的侧隙 8-264
2.8.6 齿坯的要求 8-274
2.8.7 极限偏差和公差数值表 8-274
3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 8-277
3.1 轴向圆弧齿圆柱蜗杆(ZC 3 )传动 8-277
3.1.1 基本齿廓 8-277
3.1.2 ZC 3 蜗杆传动的参数及其匹配 8-277
3.1.3 ZC 3 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279
3.1.4 ZC 3 蜗杆传动强度计算及其他 8-280
3.2 环面包络圆柱蜗杆(ZC 1 )传动 8-280
3.2.1 基本齿廓 8-280
3.2.2 ZC 1 蜗杆传动的参数及其匹配 8-280
3.2.3 ZC 1 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8-283
3.2.4 ZC 1 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8-283
3.2.5 ZC 1 蜗杆传动设计示例 8-286
4 环面蜗杆传动 8-287
4.1 环面蜗杆的形成原理 8-287
4.1.1 直廓环面蜗杆(TSL型) 8-287
4.1.2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 8-288
4.2 环面蜗杆的修形 8-288
4.2.1 直廓环面蜗杆的修形 8-288
4.2.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修形 8-289
4.3 环面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选择和 几何尺寸计算 8-289
4.4 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8-294
4.5 环面蜗杆传动设计算例 8-294
4.6 环面蜗杆、蜗轮工作图例 8-296
4.7 环面蜗杆、蜗轮的精度 8-299
4.7.1 直廓环面蜗杆、蜗轮精度 8-299
4.7.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蜗轮精度 8-302
参考文献 8-306
第9篇
轮 系
第1章
轮系概论
1 轮系的分类及应用 9-3
2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9-3
3 常用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型式与特点 9-5
4 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9-6
5 行星齿轮传动的效率 9-7
第2章
渐开线齿轮行星传动
1 主要参数的确定 9-10
1.1 齿数及行星轮数的确定 9-10
1.1.1 齿数及行星轮数应满足的条件 9-10
1.1.2 配齿方法 9-14
1.1.3 行星传动中的齿轮变位 9-26
1.1.4 确定齿数和变位系数的计算例题 9-27
1.1.5 多级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分配 9-
2 行星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9-30
3 行星传动齿轮强度计算要点 9-33
3.1 小齿轮转矩T 1 及圆周力F t 9-33
3.2 应力循环次数 9-34
3.3 动载系数K v 和速度系数Z v 9-35
3.4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K 9-35
4 行星齿轮传动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9-36
4.1 行星齿轮传动的均载 9-36
4.1.1 均载方法的分类 9-36
4.1.2 均载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9-40
4.1.3 行星轮油膜浮动均载理论 9-41
4.1.4 行星齿轮传动的浮动量计算 9-42
4.1.5 齿轮联轴器的设计与计算 9-43
4.2 行星轮的结构 9-45
4.3 行星架的结构与计算 9-46
4.3.1 行星架的结构 9-46
4.3.2 行星架的变形计算 9-47
4.4 柔性轮缘的强度校核计算 9-47
4.5 行星齿轮减速器整体结构 9-48
4.6 主要技术要求 9-51
4.7 行星齿轮传动设计计算例题 9-51
5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9-53
5.1 工作原理 9-53
5.2 少齿差变位原理及几何计算 9-54
5.2.1 少齿差变位传动的原理与特点 9-54
5.2.2 传动质量指标 9-58
5.2.3 齿轮几何尺寸及参数选用表 9-60
5.3 零齿差变位内啮合的原理及有关计算 9-64
5.3.1 啮合方程 9-64
5.3.2 齿顶高 9-64
5.3.3 顶隙 9-64
5.3.4 重合度 9-64
5.3.5 齿顶厚 9-64
5.3.6 变位系数的确定 9-65
5.3.7 零齿差几何尺寸及参数表 9-65
5.4 少齿差行星传动的结构 9-65
5.4.1 NN型少齿差行星传动 9-65
5.4.2 N型少齿差行星传动 9-68
5.5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受力分析 9-72
5.5.1 轮齿受力 9-72
5.5.2 输出机构受力 9-72
5.5.3 转臂轴承受力 9-72
5.6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9-74
5.7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主要零件的常用材料
9-75
5.8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主要零件的技术要求
9-75
5.9 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效率计算 9-76
5.10 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设计例题 9-77
第3章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1 概述 9-82
1.1 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的结构 9-82
1.2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特点 9-82
1.3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几何要素代号 9-83
2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啮合原理 9-84
2.1 摆线针轮传动的齿廓曲线 9-84
2.2 摆线轮齿廓曲线的方程 9-85
2.2.1 摆线轮的标准齿形方程式 9-85
2.2.2 通用的摆线轮齿形方程式 9-85
2.3 摆线轮齿廓的曲率半径 9-86
2.4 复合齿形 9-89
2.4.1 齿形干涉区的界限点(起止点) 9-89
2.4.2 干涉后的摆线轮齿顶圆半径 9-89
2.4.3 复合齿形设计 9-91
2.5 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9-94
2.5.1 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齿廓 9-94
2.5.2 二齿差传动摆线轮齿廓的修顶 9-95
3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9-96
3.1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基本参数 9-96
3.2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几何尺寸 9-98
3.3 W机构的有关参数与几何尺寸 9-99
4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受力分析 9-100
4.1 针齿与摆线轮齿啮合的作用力 9-100
4.1.1 在理想标准齿形无隙啮合时,针齿与摆线轮齿啮合的作用力 9-100
4.1.2 修形齿有隙啮合时,针轮齿与摆线轮齿啮合的作用力 9-102
4.2 输出机构的柱销(套)作用于摆线轮上的力
9-105
4.2.1 判断同时传递转矩之柱销数 9-107
4.2.2 输出机构的柱销(套)作用于摆线轮上的力
9-108
4.3 转臂轴承的作用力 9-108
5 主要传动件的强度计算 9-108
5.1 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9-109
5.2 针齿销的弯曲强度和刚度计算 9-109
5.3 转臂轴承的选择 9-109
5.4 输出机构圆柱销的强度计算 9-109
6 摆线针轮传动的优化设计 9-110
6.1 参数优化设计(优选a与r rp ) 9-110
6.2 摆线轮齿形的优化设计 9-111
7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技术要求 9-114
7.1 对零件的要求 9-114
7.2 装配的要求 9-114
8 设计计算公式与实例 9-118
9 主要零件的工作图 9-120
10 大型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结构简介 9-123
11 RV减速器 9-123
11.1 RV传动原理与特点 9-123
11.1.1 传动原理 9-123
11.1.2 传动特点 9-124
11.2 RV传动受力分析 9-124
11.3 RV传动效率分析 9-126
11.4 机器人用RV传动的设计要点 9-127
11.4.1 摆线轮的优化修形 9-127
11.4.2 摆线轮与针齿啮合力的分析 9-128
11.4.3 RV传动的回差分析 9-129
11.4.4 RV传动的传动误差分析 9-133
11.4.5 RV传动的刚度分析 9-137
12 双曲柄环板式针摆行星传动 9-144
12.1 传动原理与特点 9-144
12.2 三齿轮联动双曲柄双环板式针摆行星传动的受力分析 9-147
12.3 主要件的强度计算和轴承的寿命计算
9-149
12.4 实例计算 9-149
12.5 双曲柄环板式针摆行星传动的效率分析
9-151
第4章
谐波齿轮传动
1 谐波齿轮传动的主要特点及其基本原理
9-154
1.1 主要特点 9-154
1.2 基本构造及传动原理 9-154
1.2.1 基本构造 9-154
1.2.2 传动原理 9-155
2 谐波齿轮传动的分类 9-155
3 谐波齿轮传动的运动学计算 9-156
4 谐波齿轮传动主要构件的结构型式 9-158
4.1 柔轮结构型式 9-158
4.2 刚轮结构型式 9-160
4.3 发生器结构型式 9-160
5 谐波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与基本参数的确定
9-162
5.1 设计要点 9-162
5.2 谐波齿轮传动比的确定 9-162
5.3 柔轮设计 9-162
5.3.1 柔轮分度圆直径与波高的确定 9-163
5.3.2 齿形几何关系的确定 9-163
5.3.3 柔轮结构尺寸的确定 9-165
5.3.4 柔轮的应力分析 9-165
5.3.5 柔轮强度计算举例 9-166
5.3.6 柔轮材料 9-167
5.3.7 柔轮的坯料加工及热处理 9-168
5.4 刚轮设计 9-168
5.5 波发生器的设计计算 9-168
5.5.1 凸轮薄壁轴承式波发生器的设计 9-168
5.5.2 圆盘式波发生器的设计 9-170
5.5.3 触头式波发生器的设计 9-171
5.5.4 行星式波发生器的设计 9-172
5.6 抗弯环的材料选择 9-172
6 谐波传动的效率、发热、润滑与增速
9-172
6.1 谐波传动的效率计算 9-172
6.2 谐波齿轮传动的发热计算与润滑 9-173
6.3 谐波齿轮传动的增速问题 9-173
7 谐波齿轮传动的试验研究 9-174
7.1 空载及负载跑合试验、效率、温升、超载、寿命试验 9-174
7.2 刚度测试 9-174
7.3 起动转矩测试 9-175
7.4 传动误差动态测试 9-175
7.5 频率特性的测试 9-175
7.6 柔轮应力测试 9-176
8 动力谐波传动工作过程中的跳齿问题
9-176
9 通用谐波传动减速器的安装、连接及外形尺寸
9-177
第5章
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装置
1 概述 9-179
1.1 特征和类型 9-179
1.2 优越性 9-179
1.3 应用范围 9-179
2 主要结构型式与受力分析 9-180
3 柔性支承的结构和计算 9-180
4 多电动机驱动时的均载方法 9-181
参考文献 9-182
第10篇
减速器和变速器
第1章
一般减速器设计资料
1 常用减速器的型式和应用 10-3
2 减速器的基本构造 10-5
2.1 齿轮、轴和轴承组合 10-5
2.2 箱体 10-5
2.3 附件 10-5
3 减速器的基本参数 10-7
3.1 圆柱齿轮减速器的基本参数 10-7
3.2 圆柱蜗杆减速器的基本参数 10-7
4 减速器传动比的分配 10-8
5 齿轮、蜗杆减速器箱体结构尺寸 10-9
5.1 铸铁箱体的结构和尺寸 10-9
5.2 焊接箱体的结构和尺寸 10-10
6 减速器附件及其结构尺寸 10-12
7 典型减速器结构示例 10-16
7.1 装配图 10-16
7.2 箱体零件工作图 10-27
第2章
标准减速器
1 锥齿轮圆柱齿轮减速器 10-35
1.1 型号和标记方法 10-35
1.2 外形尺寸和布置型式 10-35
1.3 承载能力 10-46
1.4 选用方法 10-65
2 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 10-67
2.1 代号与标记方法 10-67
2.2 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 10-68
2.3 承载能力 10-76
2.4 选用方法 10-103
3 起重机用三支点减速器 10-104
3.1 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04
3.2 减速器外形尺寸 10-104
3.3 承载能力 10-104
3.4 选用方法 10-104
4 起重机用底座式减速器 10-112
5 起重机用立式减速器 10-114
5.1 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14
5.2 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 10-116
5.3 承载能力 10-116
5.4 选用方法 10-118
6 KPTH型圆柱齿轮减速器 10-119
6.1 装配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19
6.2 中心距和公称传动比 10-119
6.3 外形尺寸 10-119
6.4 承载能力 10-120
6.5 选用方法 10-121
7 运输机械用减速器 10-123
7.1 装配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23
7.2 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 10-123
7.3 承载能力 10-123
7.4 选用方法 10-130
8 少齿数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 10-130
8.1 装配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30
8.2 外形尺寸 10-130
8.3 承载能力 10-125
8.4 选用方法 10-132
9 NGW行星齿轮减速器 10-134
9.1 代号和标记方法 10-134
9.2 公称传动比 10-134
9.3 型式和尺寸 10-134
9.4 润滑和冷却 10-140
9.5 承载能力 10-140
9.6 选用方法 10-144
10 矿井提升机用行星齿轮减速器 10-146
10.1 标记方法 10-146
10.2 型式和外形尺寸 10-146
10.3 承载能力 10-148
10.4 选用方法 10-152
11 矿用重载行星齿轮减速器 10-152
11.1 标记方法 10-153
11.2 型式和外形尺寸 10-153
11.3 承载能力 10-158
11.4 选用方法 10-164
12 三环减速器 10-164
12.1 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64
12.2 外形尺寸及承载能力 10-164
12.3 选用方法 10-168
13 RH二环减速器 10-168
13.1 标记方法 10-168
13.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169
13.3 承载能力 10-169
13.4 选用方法 10-172
14 摆线针轮减速器 10-173
14.1 型号和标记方法 10-173
14.2 外形尺寸 10-173
14.3 承载能力 10-174
14.4 选用方法 10-174
15 谐波传动减速器 10-176
15.1 标记方法 10-176
15.2 外形尺寸 10-176
15.3 承载能力 10-177
16 TH、TB型减速器 10-180
16.1 装配型式和标记方法 10-180
16.2 外形尺寸 10-181
16.3 承载能力 10-198
16.4 选用方法 10-207
17 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 10-215
17.1 型式和标记方法 10-215
17.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215
17.3 承载能力 10-216
17.4 选用方法 10-218
18 轴装式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 10-219
18.1 标记方法 10-219
18.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220
18.3 承载能力 10-226
18.4 选用方法 10-231
18.5 润滑 10-233
19 立式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 10-233
19.1 型号和标记方法 10-233
19.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233
19.3 承载能力 10-233
20 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 10-237
20.1 型号、标记方法和基本参数 10-237
20.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238
20.3 承载能力 10-241
20.4 选用方法 10-247
21 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 10-249
21.1 标记方法 10-249
21.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249
21.3 承载能力 10-253
21.4 选用方法 10-254
21.5 润滑 10-259
2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 10-259
22.1 型号和标记方法 10-259
22.2 装配型式和外形尺寸 10-259
22.3 承载能力 10-263
22.4 选用方法 10-269
22.5 润滑 10-271
第3章
机械无级变速器
1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一般资料 10-272
1.1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类型、特性及应用举例
10-272
1.2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选用 10-276
2 齿链式无级变速器 10-277
2.1 型式和标记方法 10-277
內容試閱
前言
本版手册为新出版的第6版七卷本《机械设计手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手册内容进行更新,增加新的科技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机械设计手册》自1991年面世发行以来,历经5次修订,截至2016年已累计发行38万套。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的《机械设计手册》,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手册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5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3年),并多次获得全国科技畅销书奖等奖项。1994年,《机械设计手册》曾在我国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机械设计手册》荣获的一系列国家和部级奖项表明,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机械设计手册》已成为机械设计领域的一部大型品牌工具书,已成为机械工程领域权威的和影响力较大的大型工具书,长期以来,它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5版《机械设计手册》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年时间,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了国家的优先战略。因此,《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除努力贯彻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外,更加突出了创新性,以全力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做出贡献。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广泛调研了厂矿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意见。对机械设计的基础内容、经典内容和传统内容,从取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流程、设计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整合,同时,还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和新技术,特别是在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及机械系统控制技术等方面做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和凝炼。相信本版手册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它将对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老产品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第1卷 机械设计基础资料;第2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第3卷 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第6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7卷 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
本版手册有以下七大特点:
一、构建新体系
构建了科学、先进、实用、适应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潮流的《机械设计手册》新结构体系。该体系层次为:机械基础、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常规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互相融合,光、机、电设计融为一体,局部的零部件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互相衔接,并努力将创新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常规设计与现代设计之中。
二、凸显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和2016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分别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以及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五项具体工作。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突出了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第7卷,重点介绍了创新设计及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
该卷主要内容有:机械创新设计概论,创新设计方法论,顶层设计原理、方法与应用,创新原理、思维、方法与应用,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智能设计,仿生机械设计,互联网上的合作设计,工业通信网络,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3D打印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在一些篇章编入了创新设计和多种典型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
第11篇 机构设计篇新增加了机构创新设计一章,该章编入了机构创新设计的原理、方法及飞剪机剪切机构创新设计,大型空间折展机构创新设计等多个创新设计的案例。典型机械的创新设计有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盾构机)仿真分析与数字化设计、机器人挖掘机的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节能抽油机的创新设计、产品包装生产线的机构方案创新设计等。
(3)编入了一大批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
机械无级变速器一章中编入了新型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应用一章中编入了数十个新型的并联机床产品,振动的利用一章中新编入了激振器偏移式自同步振动筛、惯性共振式振动筛、振动压路机等十多个典型的创新机械产品。这些产品有的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奖励,有的是专利产品。
(4)编入了机械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论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
1)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提出了该类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本版手册中编入了相关内容和实例。
2)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深层次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本版手册首次编入了该方法并列举了若干应用范例。
3)首先提出了和谐设计的新概念和新内容,阐明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法律环境下的产品和谐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的新体系,把既有的绿色设计篇拓展为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
4)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总体目标、广义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内涵,提出了应该用IQCTES六项设计要求来代替QCTES五项要求,详细阐明了设计的四个理想步骤,即3I调研7D规划1 3 X实施5(A C)检验,明确提出了产品系统化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主辅功能、三大性能和特殊性能要求的具体实现。
5)本版手册引入了闻邦椿院士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独特的、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体系和规则,用来指导产品设计,并提出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运用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即采用专家系统来完成。
三、坚持科学性
手册的科学水平是评价手册编写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版手册特别强调突出内容的科学性。
(1)本版手册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及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并将其落实到手册内容的编写中,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理论方法的和谐设计、深层次设计及系统化设计的编写中。
(2)本版手册中的许多内容是编著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科学总结。这些内容中有不少是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科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有不少成果曾获得国际、国家、部委、省市科技奖励及技术专利,充分体现了本版手册内容的重大科学价值与创新性。
下面简要介绍本版手册编入的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1)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是闻邦椿院士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创建的。本版手册中编入了振动利用机械的设计理论、方法和范例。
2)产品系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和内容是闻邦椿院士团队提出并加以完善的,编写者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系列专著,经综合整理后首次编入本版手册。
3)仿生机械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它为机械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领导的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且出版了专著,据此并结合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构建了仿生机械设计的新体系,编写了仿生机械设计篇(第50篇)。
4)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篇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立军院士依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5)绿色制造工程是国家确立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工程的最重要环节,是一个新的学科。合肥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依据在绿色设计方面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为本版手册首次构建了绿色设计新体系,编写了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篇(第48篇)。
6)微机电系统及设计是前沿的新技术。东南大学黄庆安教授领导的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本版手册的微机电系统及设计篇(第28篇)就是依据这些成果和国内外大量较新的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
四、重视先进性
(1)本版手册对机械基础设计和常规设计的内容做了大规模全面修订,编入了大量新标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1)编入和更新了产品设计中需要的大量国家标准,仅机械工程材料篇就更新了标准126个,如GBT 6992015《优质碳素结构钢》和GBT 30772015《合金结构钢》等。
2)在新材料方面,充实并完善了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等内容。这些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回收率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计算机、通信元件、电子产品、纺织和印刷等行业。增加了国内外粉末冶金材料的新品种,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各种粉末冶金材料。充实了国内外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新品种。
3)新编的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篇(第4篇),依据11个结构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编写了相应的内容,并编入了结构设计的评估体系和减速器结构设计、滚动轴承部件结构设计的示例。
4)按照GBT
3480.1~32013(报批稿)、GBT 10062.1~32003及ISO 63362006等新标准,重新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和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新体系;按照初步确定尺寸的简化计算、简化疲劳强度校核计算、一般疲劳强度校核计算,编排了三种设计计算方法,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的齿轮设计。
5)在第4卷 流体传动与控制卷中,编入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新标准、新结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计计算方法。在液力传动篇(第23篇)中新增加了液黏传动,它是一种新型的液力传动。
(2)第5卷 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卷充实了智能控制及专家系统的内容,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的内容。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特征最为显著的现代机械系统,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由于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为此,本版手册大篇幅增加了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篇(第26篇)的内容。该篇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了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机器人工装夹具及变位机;编入了机器人的驱动、控制、传感、视角和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结合喷涂、搬运、电焊、冲压及压铸等工艺,介绍了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实例;介绍了服务机器人技术的新进展。
(3)为了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需求,本版手册扩大了创新设计的篇数,将原第6卷扩编为两卷,即新的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第6卷)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二)(第7卷)。前者保留了原第6卷的主要内容,后者编入了创新设计和与创新设计有关的内容及一些前沿的技术内容。
本版手册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一)卷(第6卷)的重点内容和新增内容主要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