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农民自杀问题研究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通过代际关系、阶层分化、自杀秩序、价值迷失和城市化等角度对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进行了研究;农村青年人自杀问题主要从农村社会转型的制度层面对当前农村未婚青年和妇女自杀情况做了分析;农民自杀的理论研究对当前农村自杀状况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农民自杀的区域差异则是通过农村自杀的区域差别寻找农村自杀的原因。
|
關於作者: |
刘燕舞,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农民自杀问题、农村社会学与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已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西、贵州、广西等十余省份农村数十个村庄累计驻村调研400多个工作日,有较为丰富的农村调研经验。出版专著1部,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转摘。主持并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研)、全国老龄办政策理论研究部级课题(已结题验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已结题验收)、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验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已结题验收)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深度研究学术工作坊一般项目(已结题验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项目(已结题验收)、武汉大学自主科研创新青年项目(在研)、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科研启动专项(在研)等多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冶方基金会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代表著《农民自杀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该书获2014年度新京报年度学者奖、2014年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大好书奖 和2015年度中国社会学会十大好书奖。
|
目錄:
|
第一篇 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陈柏峰】
自杀秩序及其社会基础
基于湖北省京山县E村老年人自杀的个案研究【刘燕舞】
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杨 华 等】
阶层分化、代际剥削与农村老年人自杀
对近年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分析【杨 华 等】
价值迷失与老人自杀湖北京山J村调查【刘 锐 等】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老人利他型自杀的形成机制分析
基于鄂中地区S村的个案研究【杜 姣】
第二篇 农村青年人自杀问题
反抗与绝望: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未婚青年自杀【陈柏峰】
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与妇女自杀鄂南Y村调查【郭俊霞】
家庭整合与农村青年妇女自杀基于湖北M村的调研【林辉煌】
第三篇 农民自杀的理论研究
结构价值变动的错位互构:理解南方农村自杀潮的一个框架【杨 华】
论奔头理解冀村农民自杀的一个本土概念【刘燕舞】
权利二重性:解读农民自杀问题的一个视角【赵晓峰 等】
理解中国农民自杀【桂 华】
过日子与农民自杀【陈 辉】
第四篇 农民自杀的区域差异
试论农村自杀的类型与逻辑【贺雪峰 等】
反抗与解脱赣鄂两地农民自杀比较研究【汪永涛】
代跋:侯氏之死?【刘燕舞】
编后记【刘燕舞】
|
內容試閱:
|
序
贺雪峰
贺雪峰,武汉大学教授。
一
2008年国庆我们到湖北省京山县S村做为期半个月的调查,最难过的是发现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调查的S村三组,总共只有30多户,最近20年却有10多位老年人自杀。调查期间,全村有3例老年人死亡,全部为自杀。问村里的老年人,最近他们所在村民组有无老年人非正常死亡,有两个老年人的回答是:他们村民组最近这些年就没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非正常死亡就是自杀,略有不同的是,有的老年人是因为得了重病而自杀,还有的老年人则是因子女不孝而自杀。由于自杀问题比较敏感,我们也不方便老是追问。从所获资料估计,有些村民组可能有一半的老年人是自杀死亡的,全村老年人自杀率估计也是高得惊人。不仅S村老年人自杀率高,而且本次调查的孙桥和曹武两镇10个村的老年人自杀率也都很高。S村三组徐姓老人,今年60岁,身体健康,是全村公认豁达健谈的老人,说话幽默,记忆力又好。他说自己20年前认为上吊自杀的人都是傻子,而现在则认为他们都是明白人、明智人,因为有病无钱医。人老了,吃不起这个亏,受不起这个罪。人总有一死,不如一死。他又说:自杀是自愿,病痛折磨,又要劳动,关键是没有意义,那还活着干什么?
二
任何一个健全的文明都会发展出一套关于死亡的文化来,因为任何社会及个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一个健全而健康的文化,可以让这个文化中的成员泰然地面对死亡。中国传统文化中当然也有这种应对死亡的态度。但是,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何况京山农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高于温饱,农村老年人很少有吃不饱饭的。即使生病,也并非不可以再拖一拖。为什么京山老年人这么轻易地就选择了自杀呢?
要理解京山农村老年人的自杀,首先要厘清京山老年人自杀所引起的后果。问题是,京山老年人自杀后,往往引不起任何后果。有老人用调侃的语气说,老年人死了还不如一条狗,这话虽然有点过,却很说明京山老年人自杀所引发后果的实际情况。我们查看历年来S村老年人死亡的登记,除个别例外,几乎所有老年人死亡都登记为正常死亡,而据我们调查,其中大约13的老年人是自杀,或上吊,或喝农药,并不是正常死亡的。在S村,若老年人因病自杀,则这样的自杀是算不上自杀的。村民认为的自杀,一般指老人身体健康但子女不孝、生活无着所导致的自杀。即使子女不孝导致老年人自杀,也不大会对子女造成严重后果。首先,从来不会发生老年人(如果是女性的话)娘家人过来讨说法的事情,至少笔者调查的S村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其次,村民并不会因为老年人自杀而谴责他的子女,因为那是别人的家事,其他人似乎没有理由干涉别人的家事。甚至,村民中往往会流传对自杀老年人不利的舆论,比如说,她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太好强了,太多言了,太喜欢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媳妇的坏话了,而全然不顾这个自杀老太太说的是否属实,是否在理。老年人自杀了,但在村里似乎引不起任何反响,没有涟漪,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去问为什么而死。而老年人自杀后,子女似乎也很少有内疚感,更不用说负罪感。老年人自杀后,他们的子女按一般程序来操办丧事,完成任务,然后再正常地过自己的生活,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什么也没有改变。
老年人自杀,往往采取没有任何反抗性的自杀,自杀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子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其他目的,自杀就是为了解脱自己,就是认为自己活着没有意思了,老了、病了,没有用了,该死了。老年人往往选择悄悄地、平静地自杀。上海大学的李晨说,老年人没有任何反抗的自杀最可怕,因为一点震撼性的力量都没有。是的,京山老年人的自杀并不表达他们反抗什么,他们已经心死。他们并不是要反抗,所以他们静悄悄地自杀,除了他们自己的死亡以外,没有留下任何改变,自然也产生不出震撼性的效果。在村庄中,老年人自杀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甚至不再是一个值得谈论的话题。
三
为什么京山农村老年人会如此普遍及如此没有反抗地自杀呢?
这首先与京山农村老年人在家庭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他们在目前的家庭结构中几乎没有地位。在S村调查期间,我们入住的房东家,房东的姐姐正好过来住几天。没过几天,我们即知道房东的姐姐竟是被自己的儿媳妇赶出来的,被赶出来的原因是她多话。前不久,她将自己与丈夫多年积攒的2万元钱拿给儿子和媳妇,儿媳妇本来是高兴的,不过,她对邻居说了给儿媳妇2万元积蓄的事情。儿媳妇知道后很恼火,呵斥她说2万元在现在算个屁啊,有本事将来不能动了,不要我们养。因此将房东的姐姐赶出门。房东的姐姐万般无奈,只有到弟弟家住几天,避避风头。
房东并非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他在成都做了10多年生意,交友十分广泛,也很有能力。女儿考上大学后嫁给一个很有钱的老板。他共有兄弟姊妹六人,来他家住的是大姐,今年刚好60岁,另外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且他的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嫁到本村,两个弟弟也在本村。一家6个兄弟姊妹,是6户人家。去年,大姐的丈夫得病去世,大姐与姐夫关系一直很好,大姐为此很伤心。现在,大姐将夫妻俩多年积攒的2万元钱交给儿媳妇,却因为一时多言而被赶出家门。房东的大姐只有这一个儿子,儿媳妇,不仅是本村的,而且是本组的。在这样亲近而熟悉的关系中,房东的大姐竟被赶出家门,无处可去。调查期间,房东的大姐又到她的幺妹那里住了几天。她幺妹信基督教,之前劝大姐信教,但大姐一直不信。这次,走投无路的大姐终于第一次走进了本村的家庭教会聚会点,我们到聚会点调查时正好遇到她。
如果房东的大姐是被其他人赶得走投无路,我相信,包括房东在内的兄弟姐妹们,是有力量为大姐讨回公道的。问题是,大姐是被自己儿媳妇赶出家门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房东也曾到大姐的儿子家说好话,但儿媳妇仍在气头上,不肯原谅,大姐也只得再在几个弟妹家里轮流住,等着儿媳妇消气。
房东之所以对自己姐姐被儿媳妇赶出门的事情忍气吞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应该管别人的家事。姐姐是自己的亲姐姐,但姐姐的儿子也是姐姐的亲儿子。母子关系之亲,恐怕是亲于姐弟关系的。相对于更为亲密的母子关系,姐弟关系似乎是说不上话的。最终,自己也不可能养姐姐一辈子。正如大姐的儿媳妇所说,将来大姐老了,病了,还得儿女养,去世了还得儿子、儿媳妇安葬。
更重要的是,京山农村似乎存在着一种对老年人十分不利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认为,人老了就不值钱了,欺老不欺少,因为最终老年人总是要去世的,而未来的日子是年轻人的。徐姓老人说,老年人身体好,可以为子女做点事情时,他们就接纳你;你若老了病了,他就会抛弃你。他认为这个情况恐怕全国都一样,谁来这里也解决不了老年人的问题。他自嘲地引用五句话来形容老年人的处境:生个儿子喜一跳,收个媳妇打个灶(分家),分家分到鸡子叫,两个老的没人要,一头母猪还走俏。他说前四句在全国通用,后一句则是村里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京山调查发现,凡是老年人能动,就一定要劳动。人们似乎认为,老年人不应该有什么特别的享受,手上不应该有钱,应该一切为子女好,一切围绕子女来。甚至老年人得了病,也要把治病可能的花费与老年人治好病后,可以为子女继续劳动所创造的收益进行比较,若治好病后可以创造更大收益,这个病就值得去治。这种计算方法,不但是子女,而且老年人也是如此计算,这种计算成为一种地方性的共识。如果有老人不这样计算,那就是不懂得做老人,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子女。
也就是说,在京山农村,已经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地方性规范,一种对老年人十分不利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强调,老年父母不应该对子女抱有太多的期待,应该多从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在自己病痛时拖累子女,不应该在超出子女经济能力情况下治病,不应花费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的闲钱,不应参加多余的娱乐活动,能劳动就要天天劳动以减轻子女负担。总之,父母虽然生养了子女,却似乎没有理所当然要求子女养老的权利,子女没有应该将老年人供养起来的义务若有子女特别孝顺,甚至在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条件下改善老年人的处境,则村庄舆论一方面会评价子女很孝顺,是正面评价;另一方面又说父母不会做人,不懂得怜惜自己子女,是负面评价。用京山一位老人的话来说:人老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是:京山农村为什么会出现对老年人十分不利的舆论,而且老年人还会接受这种对自己不利的舆论?
四
陈柏峰、欧阳静等人调查G村的一个老年妇女,这个老人对儿媳妇很不满。欧阳静问她相不相信鬼神,她说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鬼神啊!要是有鬼,我死了就变成厉鬼,将儿媳妇搞死。正是这个说死后若能变成鬼,就将媳妇搞死的老人,过了几天就喝农药自杀了。她当然是不信鬼的,就是能变成鬼,她也未必会将儿媳妇搞死。说要将儿媳妇搞死,只是她心中有对媳妇的不满,但还不是仇恨这里的舆论或政治正确,不允许父母对子女有仇恨。若她真的有这种仇恨,大可不必等死后变厉鬼来将儿媳妇搞死,而可以先毒死媳妇,再自己喝农药在河南安阳调查,笔者就碰到这样的例子。
在京山农村,笔者问农民信什么,他们的标准答案是既不信鬼,又不信神,唯一信的是科学。他们说,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鬼和神啊,谁见过?因为缺少对鬼神世界的想象,缺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人们有了病痛,有了委屈,有了心酸,他们就可能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没有意思。何苦忍受煎熬,一死百了。在选择自杀与否时,他们显得自然、从容甚至冷酷。有老年人说,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是新陈代谢。这种唯物主义的态度,使京山农村老年人可以坦然接受死亡,也可以坦然接受火化。
既然京山农村老年人不信鬼又不信神,他们是否自杀,就只取决于对现实的权衡,而其中最重要的考虑是在对自己不利的意识形态下进行的。老年人自杀逻辑大致如下。
当自己能劳动时,老年人会辛勤劳动,为子女提供更好一些的条件,至少要减轻子女的负担。如杨华所说,在京山农村,若老年人不能为子女做事情,他们就会有亏欠感,就觉得自己该死。一旦老年人生病,即使子女要给自己治病,老年人也会觉得不应该浪费子女钱财,否则,万一治病花了钱,病又没有治好,或病虽治好了,自己却未能为子女再创造更多收益,这样就会人财两空,就对不起子女。这时候,比较应该的选择就是自杀,而非赖活着。
同样,老年人即使没有生病,但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为子女做事情,他们也可能选择自杀。
这样,京山农村的老年人自杀,除子女不孝引起的利己型自杀以外,其主导方向是利他型自杀,即他们自杀是利他(利子女)的,同时,他们的唯物主义态度,他们对于自己已经完成人生任务,对一死百了的计算,等等,也促使京山农村老年人选择自杀。
五
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与全国其他地方有若干差别。以下笔者选几个地区来做比较:江西、四川、福建、河南、湖南。
吕某某是闽西客家人,他父亲在49岁时就向家人宣布退休。从此不再参加家里的主要农业劳动,最多只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在吕父看来,自己生养了子女,子女都已经成人,自己也该享福了。虽然吕父宣布退休的做法未必就是闽西客家农村的常规,但至少可以说明,在闽西的客家地区,老年人可以心安理得地退休。而在京山农村,农民只要能动,就得劳动,否则舆论就会说他们不懂得怜惜子女,自己也觉得愧疚。由于可以心安理得地退休,闽西老年人在老年生活安排上就有很大自主权和发言权,在代际关系中处于相对较好的位置,他们也不必走自杀这一条路。
闽西农村老年人自杀少,还与他们对自杀的恐惧有关。吕某某说,闽西客家农村认为,自杀的人在死后会变成厉鬼,厉鬼一副恐怖的面孔,整天想着报复仇人。死后做厉鬼远不如做家神好。同时,张牙舞爪的厉鬼具有惩罚相关他人的能力,从而引起人们的恐惧。这种关于含怨含恨自杀者的死后想象,不仅给自杀者设置了障碍,而且为可能自杀者提供了以自杀变成厉鬼来复仇的想象,并因此使他人在做事情时不至于太绝。
与闽西相似,江西吉安农村,老年人关心的一件事情是死后能否进入祠堂。江西宗族型村庄里,老年人死后要在祠堂办丧事,若不能在祠堂办丧事,不能算是善终,而死在村外的人是不能到祠堂办丧事的。罗某某是江西吉安人,据他讲,江西某医院院长是他的家乡人,院长的母亲90多岁,住在南昌,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就坚决要求回到家乡等死,得以在祠堂办丧事,并死后进入家神榜。江西老年人很少会去主动谈论死亡,除非实在无奈(比如病痛),否则不会贸然尝试自杀。而在京山农村,老年人认为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对死亡持一种唯物的、无所谓的态度。
在北方农村,比如河南、山东、陕西农村,老年人自杀会造成极其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其子女的名声一定会被搞臭。正是这样一种结构性力量,可以防止老年人自杀,老年人即使真的想要自杀,他也不得不顾忌会给子女留下什么样的坏影响。同时,一旦子女不孝,老年人又可能通过自杀来报复子女。有的老年人担心达不到报复的效果,而会将自杀搞得十分惨烈,唯恐人们不知道他是因为子女不孝而自杀的。
杨华调查的湘南农村,老年人自杀的情况与北方农村具有相同的轰轰烈烈的效果。只是湘南老年人自杀率要远高于北方农村。
四川是一个老年人自杀率很低的地区,笔者在四川绵竹5个村调查,很少听到关于老年人自杀的报道。王某是四川人,她说,四川老年人都很怕死,对死亡十分恐惧,不到万不得已,老人们赖活着也要活着。
还有一些地区,比如郭于华所调查过的河北农村,老年人因为子女不孝活不下去而自杀的情况,似乎比较普遍。自杀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带着对子女的强烈怨恨情绪,因为他对子女具有很强的期待。他选择自杀,抱着我死也不能让你们好活的心理,他要报复一下子女,他可能把自杀作为一种抗争方式,诉诸村庄的舆论,甚至法律,搞臭子女名声。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带着无奈和失望而自杀,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六
显然,自杀与老年人的处境有关,与村庄结构性力量有关,与鬼神信仰有关,与对死亡的态度有关,与地域主导舆论、意识形态或政治正确观有关(如父母应该像父母,老人应该像老人之类),与利己利他的价值考虑有关,还与代际关系及对代际关系的期待有关。
京山县农村的代际期待,正由不平衡的代际关系向平衡的代际关系演变。目前的老一辈对子女付出多,而期待的回报少,或他们得不到期待的回报。他们对于子女的不孝,多采取沉默、认命的态度,当然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大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自杀不过是顺条道,而子女还有几十年人生要过。
在代际期待高的地方,即使没有为子女做出大贡献,父母也认为子女应该对自己好,毕竟父母生养了你。子女不孝,就容易引起父母的激烈情绪,这种情绪不是悲伤,而是愤恨,他们在该出手时就出手,无论是诉诸舆论还是法律或其他结构性力量。在河南农村,老年人自杀率远低于京山农村,但发生代际冲突的比例及冲突烈度都是相当高的。同时,河南农村中出现子女至孝的比例也相当高。正是因为存在代际的高度期待,才导致激烈的代际冲突及代际的感人孝事这两种相反的现象并存。
在京山农村,因为代际期待少,至孝是极少见的,代际的激烈冲突也是极少见的,甚至老年人用惨烈方式自杀的情况也是极少见的。
2008年11月16日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