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
編輯推薦: |
在AI爆裂时代,限制我们的是认知,面对指数式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焦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底色。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迎接和拥抱智能文明?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爆裂式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升级认知?本书通过研究人类面对复杂世界不同领域的知识,探索面对未来智能文明的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原则,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体系。
|
內容簡介: |
未来已来。 在“AI+”世界,限制我们的是认知,面对指数式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焦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底色。我们应该如何迎接和拥抱智能文明?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本书有趣有料,通过研究人类面对复杂世界不同领域的知识,探索面对未来智能文明的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原则。全书分为“智能的未来:技术进化与人类理性”“价值的重塑:未来知识的边界” 和“思想的格局:免于被奴役的未来”三部分,为你构建一个智能时代的认知升级的知识体系。
|
關於作者: |
刘志毅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智库(IDER)创始人,人工智能与科技哲学领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哲学、人工智能等。在企业从事多年技术创新及行业研究工作,曾任百度搜索规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现任工信部华信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与学术委员,《中国信息化》杂志专栏作者。
|
目錄:
|
第一部分 智能的未来:技术进化与人类理性
第一章 技术与文明 002
技术的发展 002
时间的尺子 002
技术的进化 005
科技大停滞 008
文明的范式 012
图灵的预言 012
人类的意识 015
文明的范式 018
第二章 理性与基因 023
理性与智慧 023
集体的智慧 023
合作与进化 027
人类的心智 030
自由的基因 033
机器的意识 033
人类的进化 036
自由的基因 040
第二部分 价值的重塑:探索未来知识的边界
第三章 真理之路:世界的本质 046
科学与时间 046
科学的思想 046
时间的方向 050
量子世界观 054
宇宙的秘密 058
弦论的思考 058
孤独的宇宙 061
星空的秘密 065
第四章 生命之路:基因与进化 069
生命的起源 069
达尔文主义 069
生命的礼赞 073
物种大爆炸 076
基因的机器 079
基因与文化 079
进化的思考 083
社会生物学 086
第五章 士人之路:历史的余韵 091
国民的精神 091
贵族的精神 091
士人的风骨 094
隐士的哲学 098
文化的要义 101
无为的艺术 101
中庸的思想 105
礼仪的真谛 109
第六章 文明之路:文明的逻辑 113
文明与历史 113
文明的进化 113
历史的逻辑 117
战争的力量 120
人性与自然 124
物欲与暴力 124
人性的火花 128
自然的法则 132
第七章 群体之路:重新理解世界 136
政治的江湖 136
政治的溯源 136
理想和现实 140
群体与个体 143
经济的世界 147
经济学思维 147
决策的艺术 152
不平的世界 155
第八章 人性之路:认识人类自己 160
智能与思维 160
智能的探索 160
思维的本质 164
最强的大脑 167
孤独的心智 171
潜意识奴隶 171
认知的局限 174
情商与人格 178
第九章 修行之路:重塑世界观 182
科学与世界观 182
科学的革命 182
哲学的价值 186
艺术的慰藉 189
人生的基本功 193
人生的节奏 193
幸福的智慧 197
狡猾的情感 200
第三部分 思想的格局:免于被奴役的未来
第十章 免于被奴役的未来 206
新物种 206
自由的技艺 206
思想的格局 210
AI 的进化 214
未来生存法则 218
未来知识分子 218
可预测的未来 221
理性生存法则 225
|
內容試閱:
|
复杂世界下的认知重启现代世界变化非常快,以至于大部分中国当代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不敢自称为知识分子,而随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概念日渐式微,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思想领域引领潮流的人,我们开始重新认识知识及拥有知识的人。美国作家菲茨吉拉德曾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有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或者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学会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灰度的、不确定的、没有定论的。为了拥有这样复杂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掌握哪些领域的知识呢?知识概念的扩展:从西方哲学谈起首先,理解知识,我们需要回到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大师柏拉图。
对知识的本源定义,柏拉图的定义是共识,即知识是经过验证的真实信念。柏拉图是第一位从唯理主义出发建立缜密的思想体系结构的哲学家。他提出了理念(Idea)的理论,理念是一种根据纯粹心智的角度所观察的形式(Form),以下这段话阐述了柏拉图对知识的理解(选自柏拉图《斐都》):在探究每个事物时,一个人倘若能够进来凭理性而不是在推理中引进视觉或者将思考与其他任何感官并用,这个利用纯粹、绝对的本质,并且进来不用眼睛、耳朵,甚至不用整个身体,以免这些感官干扰他的心灵并阻碍获得真理和智慧的人,岂不是最完美的吗?对以上内容的理解是,物质世界是完美理念世界的影子,人类渴望了解永恒、不变和完美的理念,而理念不可能通过感觉认知获得,而只能通过纯粹推理获得。
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则对这个定义提出了反驳,他认为理念和形式不可能与实物隔离开,也不存在独立于感知的过程,有关各种形式的知识总是由感觉来认识,即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得出了知识的理念,我们称为记忆的东西是从知觉中获得的,并且对同一事物的记忆发展成经验。一项经验是由许多记忆构成的,从经验那里开始产生工匠的技能及学者的知识(某物形成方面的技能及存在的学问)。
我们得出结论:这些知识既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源自其他高级的知识,而是由感觉认知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研究外部世界得到的,探索的知识的对象是外部的客观实体。到了近代哲学,人的主体性思想崛起,人们开始研究人自身,以及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时出现了两种有关认知世界的理论,即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论,由此,认识论开始出现了。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人如何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这时候,由于方法的不同,就出现了所谓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认为人们是从天赋观念出发通过理性演绎获得理性知识,而经验论则从经验出发通过归纳总结获得真理性知识。两者探讨的都是如何获取真理性知识的命题,只是各自用到的方法差异明显。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属于理性主义的范畴,这些哲学家的目标都是在探讨人类如何获取真理性的知识。唯理论是从天赋观念出发,通过理性的演绎来建立整个知识体系,唯理论以数学作为知识的模型,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而经验论则特别重视经验的作用,把经验看做知识的来源,从感觉经验出发,通过归纳总结推导出普遍的知识,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当做真理的标准。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人们认为追求真理性知识是最重要的,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理解这个世界。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人尽皆知,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知识对世界的改造作用,提倡用一种实用性的知识来认识和改变世界。
由于人生存在四假象,人们要破除这些假象就需要以感觉经验作为起点去获得真正的知识。霍布斯被称为近代唯物主义第一人,他将培根开创的经验论向前推动了一步,很系统地阐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觉经验印象概念判断知识体系。霍布斯创造了一整套基于经验拓展知识的方式。总结一下,我们在这里探讨西方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理念,就是提醒大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拓展是人类自古以来认识世界的方式,人类只要存在对世界的好奇心,就需要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不确定的未来:建立复杂认知的信念在探讨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以后,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哪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呢?答案是,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复杂认知信念的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所谓认知信念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即一个人对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看法。简单的认知信念是单一的鼓励的事实,一旦确定以后就无法改变,是一个非常被动及尊重权威的认知方式。
我们从小就被培养着这样的信念,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课本上说什么就是什么。而复杂认知的信念则认为知识是一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复杂体系,每个知识和其他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而且知识会随着时间和场景的变化而发生演化,现有的知识只是一种假设,当新的理念被发明,新的证据被发现以后,它就会被替代。这样的理念让我们学会不盲从权威和专家,而依赖自己的大脑去判断知识的真伪,从而形成复杂的认知。这里需要提及有关知识的观念。哲学家洛克把知识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就是很多结论性的单个信息,而复杂观念则是把多个简单观念经过加工、组合、归类和整理后形成的。简单观念就是直接通过感觉和本能获得的,而复杂观念则是通过推理和理性推导出来的。现代社会的认知,就是要去除大多数简单的观念,建立更多复杂的观念。这样的复杂观念多了,就形成了复杂的认知信念。为什么需要形成复杂的认知信念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身处于复杂的世界中。
这里我们提及两本书,一本书是菲利普鲍尔的《预知社会》,另一本是伊利亚普利高津的《确定性的终结》。《预知社会》研究的是群体社会的复杂性。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相互连接的群体,因此,为了理解群体构成的世界,就不能用确定论和决定论的思想,而是要用整体论和系统论的逻辑去理解。《确定性的终结》一书则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特质的研究,告诉我们需要建立起复杂性思想。由于传统的教育下产生的知识结构并不存在这个认知方式,所以我们更多学习的是确定的算法、工具或者模型,而现代的复杂社会则需要我们从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只有了解更多、更复杂的知识,才有可能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有复杂的解决思路和认知模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面临的现实和未来是不确定的。
比如,技术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测的,每种技术的出现都像一个新物种,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所探讨的,未来的科技生命将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永远是菜鸟是对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经验都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我们在这本书中,也涉及了相关的命题:讨论了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和弦论,并梳理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命题。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人类是如何诞生的,探索了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关于物种爆炸理论的逻辑。进一步探索了人类文明是如何形成的,理解人性中的竞争与互助在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还研究了现代政治和经济学的命题,让大家了解政治生活为什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全球化的问题是如何出现的讨论这么多领域的命题,就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些跨领域课题的探讨,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建立起不同学科的逻辑思维。需要知道的是,在现代社会产生学科分工之前,所有的知识其实是一体化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人类的分工,但是也带来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完整的、零碎的、简单的。
本书提及这些命题就是希望建立起复杂认知的信念,并解释这些知识内部的联系。初步涉猎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产生知识融合的概念,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确定性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逻辑。总之,由于世界是复杂的,而作为个体的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需要建立更加复杂的认知信念。所谓成长,其实就是建立复杂思考的思维方式,原有的学科分类下的知识体系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并不完全适用,尤其是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因此,本书研究了涉及多个学科的命题,试图建立起关于不同学科的基本理念和世界观,并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中进行融通,目标就是为不确定性的未来提供一个简约的知识框架。学会幸福的知识:建立平和的内心秩序有的人问,如果我不想成为一个学贯古今、思想复杂的现代人,那么追求知识对我而言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要追求幸福,就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去面对未来,否则,不确定的未来会让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想象中的未来有太大偏差,从而降低幸福感。换言之,追求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人们为什么不幸福谈起。按照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的说法,人们不幸福的根源是因为想象力带来的偏差。
由于人类是唯一会思考未来的动物,对于很多事情的想象比真正的体验更让人愉快。人们想象未来,还因为我们生来就带有强烈的控制欲,获得控制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想象未来获得一种控制感。想象还能有效地防止痛苦,提前判断可能出现的不好的事情,能够从心理层面降低坏事对我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可是,人们在做预测的时候考虑的是现在的状况,如果把现在的状况投射到未来,而未来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就会造成预期偏差。大多数人对未来的想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进行未来预期的时候为了降低这种局限性、扩张想象的空间,就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进行预测和判断,使得理性的逻辑能帮助我们提升想象的可靠性,或者称为反脆弱性。这样,当未来逐步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落差就会降低,反而会发现我们的预测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