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文学人类学是一门位列世界前沿的新学科。本书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对20世纪以来文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碰撞与创新,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当代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等进行了富于前瞻的探讨与展望。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全书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文学与文化人类学间的融合与创新,探讨文学创作人类学想象的历史轨迹,阐发当代学科整合与重构的前景,为文学、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对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经验及发展前景做出描述,并为本土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拓展,做出展望。
|
關於作者: |
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神话学文库等。
|
目錄:
|
第一章 知识全球化与人类学的兴起
一、人类意识的形成与人类学的诞生001
二、人类学与知识全球化进程004
三、知识全球化、跨文化生存与本土再阐释007
第二章 人类学与后现代认识论
一、文化趋同时代的求异思维013
二、新人类与德勒兹的后现代哲学019
三、他者是一种可能的世界023
四、地方性知识024
第三章 20世纪的文学与人类学互动
一、超现实主义与文化并置031
二、发现原始思维与认同原始文化033
三、反叛现代性与灵魂治疗042
四、后现代主义的原始向度046
五、文化他者与人类学想象049
六、从文学到人类学056
七、从人类学到文学061
第四章 20世纪的人类学与文学批评互动
一、文学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071
二、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077
三、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079
四、文化主体性与人类学诗学084
五、口传文化与民族志诗学092
第五章 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思想
一、弗莱:从比较文学到文学人类学099
二、解剖《批评的解剖》:文学总体观104
三、弗莱的文学总体观与人类学108
四、弗莱与文化相对主义115
五、弗莱与新历史主义118
六、弗莱在文化研究中的位置122
第六章 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
一、文化概念的破学科效应125
二、文化概念的学科整合效应129
三、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138
四、比较文学如何通向文学人类学140
五、比较作为文化对话的一种形式143
六、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与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147
七、从本土话语到世界话语151
第七章 神话学:文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点
一、神话与迷思157
二、神话的意蕴:神人关系161
三、神话学的起源167
四、现代神话学的解读流派171
第八章 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
一、神话学的引入与文学观的拓展(上)181
二、神话学的引入与文学观的拓展(下)187
三、三重证据: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197
四、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207
主要参考书目215
后记222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知识全球化与人类学的兴起
一、人类意识的形成与人类学的诞生
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同知识全球化的进程是息息相关和互为表里的。
没有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全球航行和全球贸易,世界一体化的实现就根本没有可能。建立在世界一体化基础上的知识更新和观念变革,直接催生了世界文化的整体意识,以及把世界各地的人视为同类的人类意识。人类学只有在世界文化的整体意识和人类意识形成之后才得以诞生。大发现不仅是地理的大发现,而且也是人类的大发现。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人类学在整个人类知识发现中显得相当滞后,一直到19世纪后期才姗姗来迟地作为新兴学科加入到晚生的社会科学的门类中来。
按照19世纪大哲学家黑格尔的看法,理性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在于发展出了自我意识。他还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到古希腊文明时,人类才拥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识。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人类意识的产生在世界史和思想史上之所以如此滞后,甚至还要大大晚于生物学、植物学和人体解剖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各个社会集团过去始终无法超越自我中心的认识局限,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文化看成是属人的或高等人的,而将一切文化他者视为非人的或低等人的。人类在文化观念上的这种偏见和盲点居然伴随着所谓理性和自我意识延续了两千多年,乃至体现在黑格尔这样近代以来最渊博的知识体系构建者身上。他在《历史哲学》中把他所从属的西方基督教文明描述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代表时,他在贬低东方人不知道自由、不懂得自我意识时,显然仍深陷在传统的种族主义偏见中不能自拔。而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法西斯在20世纪中期仍然坚信日耳曼种族优越论,并以此为理由对他们所认为的低等人类如犹太人等实行灭绝政策,这就充分说明了新建立的人类意识还是多么的不普及和多么的脆弱,而传统的党同伐异的种族观念和民族观念又是多么的顽固和难以根除。
人类学者陈其南指出,人类的族群差别虽然有其生物性的基础,例如白种、黄种和黑种等一般性的分法,但是其连续性仍然十分清楚,有些族群实际上不能根据生物特质断然划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最极端的我群他群之分别,主要是建立在主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上。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敌对关系,并未发生于生物性的种族差异上,而是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方面。生物上的种族差异只是附属的原因,甚至可能还是文化差异的结果。中国人在较早的时期对所谓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往往主观地认为只有汉族人才算是人,其他人则是夷狄。因此,我们往往在异族的名称上加了犬、虫、羊等偏旁。一百年前,我们还在用英狤猁称呼英国人呢!这是文化差异的生物化。异族人一旦被视为异类或非人,任何非人性的行为便可能会发生。这些异类马上变成了可杀可吃的对象,如一般野兽,人类的弱肉强食便由此产生。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滥杀无辜土著。他们为了使屠杀合理化,不惜捏造事实,把澳洲土人说成是动物而不是人,把他们描绘成奇形怪状、似人似兽的样子。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把异族人看成非人的这种普遍现象,人类学家麦克杜格尔博士(Mcdougall)在1898年就有个说法:任何动物,其群体冲动,只有通过和自己相类似的动物在一起,才能感到心满意足。类似性越大,就越感到满意。因此,任何人在与最相似的人类相处时,更能最充分地发挥他的本能作用,并且得到最大的满足。因为那些人类举止相似,对相同事物有相同的情感反应。
从这种解说来看,党同伐异似乎是人得自生物遗传的一种天性。由这种根深蒂固的天性出发,人类种族之间自发地产生彼此敌视和歧视的态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人们在接受相似性的同时必然会排拒相异性。于是,丑化、兽化、妖魔化异族之人的现象自古屡见不鲜。人类学家报告说,从某些未开化民族的古代文献和绘画艺术中,可以找到种族歧视的许多实例。在法国山洞和其他地方发现的人类粗糙画像,大概是描绘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的,这些图画或者雕刻,很像近代未开化民族的艺术作品,说明了画动物比画人物容易,画动物的技术要比画人物的技术高超得多。因此,只依靠图画来描述当时存在的人类的生理特征是不可靠的,但是反映巴休人和卡菲黑人战斗的巴休人名画则大不相同。画中两个种族的相对尺寸、不同肤色和两个种族所使用的战争工具都特别具体。一般说来,巴休人夸大了他们自己的某些特征,弱化了其他种族。例如,对方的头部一概被画得很小,而且没有特征、平平淡淡。在埃及,这种民族歧视倾向较早地出现在埃及史前和史后早期的石板彩画中。
现在,人类经历了种族之间的无数次拼杀,在牺牲了无数同类之后,总算开始认识到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原来都是具有同样本质的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他们彼此之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因而是可以和平相处、平等互补的。由于有了这种人类意识,人对自己同类任何歧视、残忍和侵害的行为,都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被看作人性之中的兽性遗留的表现。人类学这样一门以整个人类为对象的学科,只有在上述的知识全球化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建立和发展起来,而这门与殖民统治的需要多少有着一些联系的新兴学科,在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终于成为反对新老种族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成为批判和解构殖民主义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学术先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