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編輯推薦: |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当突发事件在各种媒体上呈爆发式传播时,往往伴随着科学与新闻之争,此时,公众感知是左右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化解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
內容簡介: |
为何被公认为是预防疾病*经济、*有效的疫苗,却不受到家长和公众的认可? 媒体的工作永远在做选择题。简而言之,媒体对新闻的呈现,无外乎是两道选择题的结果。选择题一:是否报道。选择题二:如何报道。 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主观的认识与偏见,科学界不能俯视不具备科学素养的媒体与公众,媒体和公众也做不到不带着情绪去观察和思考,因此回归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理解各方关切的前提,也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那把钥匙。 风险沟通中的风险,既包括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包括主观感知的风险。前者可以由科学家进行测量和评估,但是公众的风险感知必须通过倾听、调查和沟通去获得。 风险沟通并不是依靠科学界单向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关注风险主体的反应,建立起与公众的实质性对话,甚至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对细分人群风险感知的差异性捕捉;由于公众感知是风险影响的关键因素,沟通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必然。
|
關於作者: |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李希光教授曾获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
苏 婧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主任、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中心课程教授、清华大学食品药品安全可视化传播基地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
|
目錄:
|
源起
疫苗被媒体妖魔化了吗? 2
十年反复,疫苗总是跌入同一个坑中 18
甲肝疫苗事件:
夺命疫苗媒体第一案 30
山西疫苗事件:
揭黑报道引发的信任危机 41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突如其来的谣言风暴 50
乙肝疫苗风波:
媒介化现实中的疫苗安全 60
疫苗之殇:
被反复征用的催泪炸弹 77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
疫苗陷入塔西佗陷阱了吗? 86
媒介化现实与科学的危机?
疫苗接种与媒体报道的学界研究综述 104
公卫疾控的关注焦点:
知-信-行模式与接种行为影响 121
新闻传播的争论焦点:
媒介化现实与新闻伦理 125
可能的合作路径与解决方案:
风险沟通追寻多赢的对话 136
疫苗安全性事件:沟通应对的管理(WHO) 154
我们的社会需要逃命新闻吗?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留下的思考 224
问题疫苗案后,这七个问题你应当知道答案 239
参考文献 243
聚焦
观点
参考阅读
|
內容試閱:
|
健康传播是一个发展中的交叉学科,目前国内学者的相关专著数量不多。从已有的学者研究来看,多是聚焦在宏观、理论层面,鲜有聚焦某一领域的案例分析与研究。本书将从疫苗接种出发,对十余年来发生的疫苗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从中发现事件中媒体的作用与传播的规律。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源起,阐述了疫苗接种的媒体报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十年来疫苗屡屡陷入舆论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聚焦,对十余年来发生的疫苗事件,如2005年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事件、2013年疫苗之殇报道、2013年底到2014年初乙肝疫苗事件、2016年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等,进行了梳理分析。
本书认为,这些被舆论高度关注的所谓疫苗事件,舆论所呈现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媒体呈现的那样: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中的疫苗最终被检测为合格品,事件的本质是一个女孩的偶合死亡与群体性心因反应;山西疫苗事件中曝光的15例病例均与所谓高温疫苗无关;2013年底的乙肝疫苗事件最终鉴定结果表明,涉事疫苗不存在质量问题,相关致死病例也与疫苗接种无关;2016年的山东疫苗案,最终被定性为非法经营。疫苗的生产没有问题,监管体系也多次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是不法分子在暴利的诱惑下利用了免费疫苗与自费疫苗在流通环节的差异与不同。遗憾的是,这些疫苗事件却在公众心中留下了一致的印象,家长们在疫苗反复出事的集体记忆下,对免疫信心不足。
第三部分观点,对当前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释。本书作者通过对疫苗接种与媒体报道的综述型研究发现,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学者与新闻传播学者对这一话题的研究取向截然不同:前者重点关注知信行模型、社会信任与行为改变;后者则多从媒介化现实、新闻伦理与自媒体传播等角度进行探讨。基于双方不在一个频道对话以及研究的现状,本书认为,一个可能的解决路径、融合方向是风险沟通。本部分的第2篇至第4篇文章,就分别对知信行模式、媒介化现实与新闻伦理、风险沟通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四部分我们补充了一些参考阅读内容,尤其向读者推荐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疫苗安全性事件的沟通管理守则。
本书的案例素材基于我中心和研究所十余年来与国家卫生部门、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长期合作,在成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局长毛群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王铁汉主任,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颜江瑛司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申敬旺副司长、巩建平副司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宋树立副司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刘哲峰处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朱明春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中心王华庆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研中心王林主任(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书记)、郭浩岩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中心项目办余文周主任等。同时也感谢我中心张镜、周盼盼两位年轻的课题研究员及硕士研究生周碧莹同学在成稿过程中提供的帮助。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鉴于本书相对通俗读物的定位,出版社建议所有参考文献在书末一并亮相,对于书中文字或观点不妥之处,也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从2017年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将基于十余年来从事健康传播专业研究的实践和成果,携手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健康传播系列丛书。本书为系列丛书的探路之作,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对十余年来疫苗领域的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与反思,一方面促进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学者与新闻传播学者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引导媒体、读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疫苗,避免使科学陷入危机之中。
李希光 苏 婧
2018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