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內容簡介: |
传播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意义共享的话语交往,其过程涉及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主体、主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制、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透视个体及人类共同体行为意义的建构方法、途径,从社会规范、文化价值、思维特点、行为特质等方面比较东西方主要文明族群的异同,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与共享探寻可能的线索与方向。
|
關於作者: |
贾奎林,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论辩传播述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新闻评论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2年第2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李新华,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西方传播理论批判
第一节 西方传播学学科地位分析
一 缺乏一个真正科学的核心概念
二 价值诉求差异与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
三 实践理性误读与研究范式差异
第二节 经验学派理论分析
一 科学主义方法论危机
二 非科学、非系统性碎片化理论体系建构
三 操控研究主体价值迷思
第三节 批判学派理论分析
一 解构资本主义传媒价值的天才批判者
二 主体价值空无
三 理论建构的乌托邦色彩
第四节 技术控制学派理论分析
一 本末倒置的媒介决定论
二 难于证实的谶言式表达
三 微观表述的局限性特征
第五节 找寻传播学重构的逻辑起点
一 威尔伯施拉姆百学之学构想的艰难实践
二 于继承与创新间徘徊的中国传学研究
三 东西方学术思维差异及意义分析
四 传播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
五 意义传播研究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 微观意义建构分析
第一节 找寻意义
一 意义的定义
二 意义的本体与来源客观与主观的辩证
三 意义的存在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嬗变
四 意义的本质与内容
五 意义的意义
第二节 意义结构要素分析
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二 心象、意象和想象
三 隐喻、象征与思维
四 主体、意向与语境
五 意义、动机和行为
第三节 意义建构图式
一 概念和内涵
二 格式塔认知模式
三 心理空间与意义建构
四 其他意义建构理论
第四节 意义的表述与解读
一 主体语言意义
二 语言建构
三 表述与解读
第三章 宏观意义系统分析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
一 作为主体行为特质与方式的野蛮与文明
二 文明的进步与衰落
三 野蛮的生机与劫数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 宗教的社会形塑意义
二 儒教与君主专制
三 基督教与民主政治
第三节 格栅与群体
一 作为结构社会形态维度的格栅与群体
二 文明兴衰与格栅/群体互动
第四节 文化与行为
一 文明进化与行为意义
二 专制文化的苦难逻辑与民主困境
第四章 意义的传播与嬗变
第一节 传媒科技阴影下的民意表达
一 美国选战背后的传媒魅影
二 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意义系统
三 传媒科技与意义建构
第二节 作为枷锁,或者保障的信息传播法
一 基于利益分割的意义调控
二 意在操控的保护
三 重在保护的限制
第三节 意义传播的风俗场域
一 意义传播嬗变的民风、民俗制约
二 汉民风俗的双重极端特征与结构支撑
三 欧美风俗的宗教情结与技术理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书稿写作缘起西方传播学本土化话题,目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所谓在未来一百年取代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宏愿。传播学在西方世界因战争宣传而成为显学,但就现实研究取得的成果而言,仍然难成一家之言。施拉姆宣称传播学可以取代所有人文学科,我们假定施氏所称是科学的、正确的。要取代所有人文学科,就会出现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知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所在。毋庸置疑,人文社会科学均以人类行为,以及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人类社会交往行为的本体意义。
意义学说,涉及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从意义建构之初的哲学、心理学,到意义形构与传播的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贯穿研究,笔者颇有迷失之感。曾经无数山重水复疑无路,遥遥不可及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但纵观研究整体,也并非一无是处。研究初步建构了主体、主体间意义建构与传播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诠释人类主体行为意义的坐标体系。哲学上认为,人类行为意义在于成人与成己,二者互为条件。成己是成人的前提和条件,成人是成己在更高社会层次的升华。意义,作为人类社会交往行为的动机与本质,形构着人类社会的本体理性,并物化为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客观世界。
意义,意味着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性认知。人的主体认知,既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意味着主体间纷争的根源。上帝将偷吃禁果(知是非果)的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因为从那时起人开始有了独立于上帝的是非观念,即自身的主体意识。为了惩罚人类,上帝让脱离蒙昧的人们历尽苦难,并且摧毁了人类谋求共同体幸福的通天塔。从此,人们因具备主体意义而涅槃重生,却也因拥有主体理性而历尽劫难。书稿撰写,意在探究主体意义建构的方法、过程,以及主体间意义共享的结构和过程性要素。哪怕只是不经意间撩开了皇帝新装的一角,想来也颇有细思极恐之感。如是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