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編輯推薦: |
汉语指示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作者通过对大量汉语文献的比对研究,对汉语史指示词系统发生巨变的原因作了探索,对汉语史指示词语法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尝试对汉语史上的一些重要指示词,如兹之、厥、其、是、箇(個个)、阿的、兀底(的)等的语义功能提出了作者个人的看法,其研究结论对于重新认识汉语史上各个历史阶段的指示词的语义层级和指示词系统发生剧变的原因具有参考价值。对于他是夫等指示词的语法化过程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汉语史上指示词与定冠词、从属关系小句标记、第三人称代词、系词、焦点标记、关联词、话语标记、标补词、语气词和构词成分(语素)等多种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梁银峰,男,1972年8月生,河南濮阳人。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7月至今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史和汉语的语法化问题。已出版《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汉语史主从句和从属句的产生及其演变》等著作7部,发表论文60多篇。先后主持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复旦大学自主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等6项。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指示词的界定与分类
1.1.1 指示词的界定
1.1.2 指示词的分类
1.2 选题意义
1.3 本专题研究现状回顾
1.3.1 对上古汉语指示词系统的研究
1.3.2 对上古汉语指示词历史演变问题的研究
1.3.3 对近代汉语指示词来源问题的研究
1.3.4 对中古、近代汉语的方言指示词的研究
1.4 本专题研究现状述评
1.4.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2 尚待突破的问题
1.5 本书的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本书的研究内容
1.5.2 本书的基本思路
1.5.3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古汉语指示词的语义功能:基于语体的视角
2.1 引言:语体的现场性制约与指示词的使用
2.2 上古汉语的指示词在语义上的综合性特征
2.3 上古汉语的指示词在不同语体中的指示性
2.3.1 上古汉语的指示词在书面语体中的指示性
2.3.2 上古汉语的指示词在会话语体中的指示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语义属性
3.1 前人研究回顾
3.2 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照应功能
3.2.1 人称代词和指示词在语篇照应上的区别
3.2.2 关于上古汉语指示词之是否表泛指的讨论
3.2.3 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约束变项用法
3.2.4 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约束变项用法产生的句法语义背景
3.3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预指功能
3.4 本章小结与余论
3.4.1 本章小结
3.4.2 余论:甲骨文中之的语义属性及相关问题
第四章 上古汉语指示词其的语义属性
4.1 指示词厥和其可能同源
4.2 指示词其表远指(远称)、兼指或中指的说法不可靠
4.3 指示词其表认同指
4.4 之的回指功能可否也看作认同指?
4.5 东汉以后其 NP格式中其的语义功能(NP包括N)
4.5.1 如何看待上古汉语中其表领有的用法?
4.5.2 中古汉译佛中其的用法及其来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古汉语指示词是的语义属性
5.1 上古汉语的是是近指词或中指词吗?
5.2 现代汉语这的中性指示用法
5.3 上古汉语指示词是的语义功能
5.3.1上古汉语指示词是在会话语体中的直指功能
5.3.2上古汉语指示词是在叙述语体中的回指功能
5.4 上古汉语指示词是、此在语义功能上的差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箇(個、个)的语义属性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流变
6.1 指示词箇的语义属性、句法功能和方言基础
箇的语义属性6.1.2 指示词箇的句法功能
6.1.3 指示词箇的方言基础
6.1.4 箇和底的语义分工
6.2 指示词箇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流变
6.2.1 上海方言中的定指词搿[g??12]
6.2.2 苏州方言中的特指词搿[g??23]
6.2.3 吴江方言的定指语素搿[g??2]
6.2.4 泰和方言的指示词格[ko211]
6.3 现代汉语方言中名词性指示词的一分现象
6.4 中古近代汉语指示词箇的来源
6.4.1 指示词箇来源于量词箇
6.4.2 现代汉语方言中表定指的量词 名词结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阿的兀底(的)的方言背景、语义属性及其流变
7.1 阿的的方言背景及其来源
7.2 兀底(的)的方言背景
7.3 兀底(的)的语义属性
7.4 兀底(的)的来源
7.4.1 个字说
7.4.2 外来说
7.4.3 自身虚化说
7.4.4 我们的看法
7.5 山西晋语、陕西关中方言的指示词是否全为三分系统?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上古汉语旁指词他的语法化
8.1 定冠词他的产生及其流变
8.1.1 问题的提出
8.1.2 存在的困惑:他 N格式中的他究竟是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8.1.3 他 N格式中的他的语法功能
8.1.4 结论
8.2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形成机制
8.2.1 引言:旁指代词他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的语义基础
8.2.2 以往研究存在的困局
8.2.3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判别标准
8.2.4 对以往研究中所举第三人称代词他主要例证的检讨
8.2.5 结论与余论
8.3 构词成分他的产生及其流变
8.3.1 引言
8.3.2 V他中的他
8.3.3 汉语史上其他的指示词形式 谁
8.3.4 他谁的形成机制
8.3.5 他谁的流变
8.3.6 结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上古汉语指示词是的语法化
9.1 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和形成途径研究述评
9.1.1 系词是的产生年代研究述评
9.1.2 系词是的形成途径研究述评
9.1.3 结论
9.2 系词是的形成机制
9.2.1 引言:是是动词性系词还是非动词性系词?
9.2.2 系词是的形成机制
9.2.3 结论
9.3 焦点标记是的形成过程
9.3.1 现代汉语焦点标记是的判定
9.3.2 世界语言中焦点标记的两个重要来源
9.3.3 汉语焦点标记是的语法化路线
9.3.4 结论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上古汉语指示词夫的语法化 标补词夫的形成过程
10.1 关于 标补词10.2 上古汉语中引导小句的夫
10.2.1 名词性成分前失去指别性的夫
10.2.2 引导小句的夫
10.3 标补词夫的来源及产生途径
10.3.1 引导主语小句的标补词夫的来源:定冠词夫的功能扩展
10.3.2 引导宾语小句的标补词夫的来源:引导主语小句的标补词夫的进一步扩展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束语
11.1 本书的基本观点
11.1.1 汉语指示词的语义演变方向是从实体指称到话语指称
他语法成分的历史来源
11.2 本书的创新之处
11.2.2 指示词和定冠词、第三人称代词之间的判别标准
11.3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 记
指示词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10年起,由于教学的需要,我在给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史、近代汉语等课程时,涉及过指示词这个专题,当年我又申请到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汉语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及相关构式研究(课题批准编号:2010BYY004),于是开始系统地关注和思考汉语指示词从殷商到近代的总体面貌和历史沿革情况。这些年来,围绕汉语史上若干重要的指示词的语义属性、语法化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随着研究工作的拓展,我对上古汉语指示词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的认识也在加深。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这些年来有关汉语史指示词语义功能和语法化研究成果的汇总。
需要说明的是,新世纪以来汉语史研究和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在学习、追赶语言学界先进理论和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个人的学术见解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利用这次出版的机会,我对以前发表过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润色、修改和完善(不过基本观点未变)。另外,本书未对汉语指示词系统的历时演变过程及其动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上古汉语指示词的研究相对深入,对中古、近代汉语指示词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书谈不上是一本成熟之作。
回顾这几年关于汉语史指示词问题的研究,我的体会是,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尤其是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如果不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跨语言的视角,很难把这个研究领域引向深入。当然,随着后出转精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也许本书的观点很快会显得很肤浅,但如果本书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带给大家些许启发,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语言学作为人文社科的一个门类,要想做出一些理想的成绩,除了需要个人的不懈努力外,也离不开周围同事、领导的支持和学界诸多前辈、师友的帮助。在拙著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江蓝生先生、唐钰明先生,自从来到复旦大学工作以来,二位先生始终关注着我的成长,每次去看望二位先生时,他们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对于他们的关怀我感念在心!本书的部分章节曾以单篇论文形式提交到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会议上得到了很多与会专家的反馈意见,使本书增色不少,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贝罗贝、朱庆之、麦耘、汪维辉、张丽丽、朱冠明、李明、唐正大等多位先生,他们为本书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十一章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本书避免了不少错误和疏漏;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过的部分章节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而翔实的意见,谨在此一并表达衷心的谢意!
复旦大学中文系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上海市高峰学科-平台建设经费的资助,特此致谢!
梁银峰
2018年1月7日于复旦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