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9.7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在1999年出版的《化工分析》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采用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法定计量单位。在内容上,删去了一般化工分析教材中的重量分析法,而增加了电位分析法。同时,对新一代分析天平的构造和使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应用日益广泛的气相色谱法增加了部分内容。 本书共九章,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总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法、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的教材,又可供从事分析工作的有关人员参考自学及工人培训使用。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化工分析的任务和作用1 一、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中的任务和作用1 二、化工工艺操作人员与化工分析1 第二节化工分析的方法2 一、化学分析2 二、仪器分析3 第三节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4 一、采样4 二、试样处理5 第四节误差和有效数字6 一、误差、偏差及公差6 二、误差的种类、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10 三、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0 第五节分析天平13 一、分析天平的分类13 二、天平的称量原理13 三、分析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14 四、分析天平的使用规则19 五、电子天平20 六、试样的称量方法21 本章提要22 ※实验11半自动双盘电光天平的使用及直接称样法练习24 实验12不等臂单盘电光天平的使用和递减称样法练习26 实验13电子天平的使用及称量方法的练习27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总论29 第一节概述29 一、滴定分析法基本概念29 二、滴定分析法的分类29 三、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对化学反应的要求30 第二节物质的量和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30 一、物质的量n30 二、物质的量的有关导出量31 三、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34 第三节标准溶液和一般溶液35 一、标准溶液35 二、一般溶液浓度的表示和配制37 第四节滴定方式及分析结果的计算40 一、直接滴定法40 二、返滴定法40 三、置换滴定法41 四、间接滴定法41 第五节滴定分析仪器42 一、滴定管42 二、移液管和吸量管44 三、容量瓶45 四、玻璃容量仪器的校准46 本章提要46 ※实验21滴定分析仪器的洗涤和使用48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51 第一节概述51 一、酸碱的定义51 二、酸碱反应52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52 四、溶液pH值的计算54 第二节酸碱指示剂55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55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56 三、指示剂的用量57 第三节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57 一、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57 二、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碱60 第四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1 一、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1 二、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2 第五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63 一、工业烧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63 二、混合碱中总碱量的测定64 本章提要65 ※实验31HCl及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6 ※实验32工业硫酸纯度的测定69 ※实验33冰醋酸(HAc)中总酸量的测定70 实验34工业烧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71 实验35尿素中氮含量的测定72 实验36工业甲醛中甲醛及游离酸含量的测定73 第四章配位滴定法76 第一节概述76 一、配合物76 二、配位平衡76 三、配位滴定法77 第二节EDTA配位滴定法77 一、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78 二、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具有的特点78 三、MY略去电荷配合物的稳定常数79 四、酸度对EDTA配位滴定的影响79 第三节金属指示剂81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81 二、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81 三、常用的金属指示剂82 第四节EDTA配位滴定法的应用84 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84 二、EDTA配位滴定法的应用85 本章提要86 实验41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88 ※实验42工业循环冷却水中Ca2+、Mg2+总量的测定89 ※实验43镍盐中镍含量的测定90 第五章沉淀滴定法93 第一节概述93 一、基本概念93 二、银量法的分类93 三、溶度积94 四、溶度积的应用94 第二节莫尔法95 一、滴定原理95 二、滴定条件96 三、应用范围及特点97 四、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97 第三节佛尔哈德法98 一、直接滴定法98 二、返滴定法98 第四节法扬司法99 一、吸附指示剂的作用原理99 二、使用条件99 三、应用范围100 本章提要100 ※实验51工业用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102 实验52硫氰酸铵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标定104 实验53碘化钠含量测定105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06 第一节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06 一、电极电位106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09 三、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110 第二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11 一、高锰酸钾法111 二、重铬酸钾法113 三、碘量法114 四、溴量法117 本章提要118 ※实验61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19 ※实验62工业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120 ※实验63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制备及硫酸亚铁铵含量的测定122 实验64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124 实验65苯酚含量的测定125 第七章电位分析法127 第一节概述127 第二节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27 一、基本原理127 二、参比电极128 三、指示电极129 第三节直接电位法132 一、电位法测定pH值132 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137 三、直接电位法的特点139 第四节电位滴定法139 一、电位滴定的仪器装置140 二、确定终点的方法140 三、电位滴定中电极的选择144 本章提要145 ※实验71玻璃电极法测定溶液的pH值145 实验72电位滴定——以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Fe2+147 实验73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标定149 第八章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151 第一节概述151 一、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51 二、物质对光的吸收151 第二节光吸收定律153 一、朗伯比耳定律153 二、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154 第三节显色反应154 一、显色反应154 二、显色剂155 三、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156 第四节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157 一、目视比色法157 二、分光光度法158 本章提要163 ※实验81工业废水中挥发酚的测定164 ※实验82工业纯碱中铁含量的测定167 实验83大气中氨含量的测定168 实验84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170 第九章气相色谱法173 第一节概述173 一、色谱法分类173 二、气相色谱法中的两相173 三、气相色谱法分析流程174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和色谱图174 一、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174 二、色谱图及其相关术语175 三、色谱参数176 第三节气相色谱仪176 一、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177 二、气相色谱仪的使用规则180 三、使用高压气瓶的注意事项180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81 一、定性分析181 二、定量分析181 本章提要184 ※实验91载气流速的测量和校正185 ※实验92乙醇中少量水分的测定187 实验93苯、甲苯、乙苯混合物的分析188 实验94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O及CH4混合气体190 附录192 表1元素相对原子质量192 表 2强酸、强碱、氨溶液的质量分数w与密度(ρ)及物质的量浓度(c)的 关系192 表3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94 表4标准电极电位196 表5EDTA螯合物的lgK稳199 表6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00 表7热导、氢焰相对质量校正因子201 表8常用试剂的配制202
|
內容試閱:
|
本书第一版于1999年11月出版,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实现了多次重印。随着时代的前进,技术的进步,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的不断完善更新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书第一版中有些内容和提法等已跟不上时代的脉搏,因此我们对本书做了修订。修订中编者广泛收集了各兄弟学校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在基本保持原书结构和框架的基础上,主要对以下内容作了增减。 1增加了电子天平的内容,并配置了相关的实验、习题,使学习者掌握目前较先进的、操作既简便又迅速的计量仪器的使用。 2增加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间接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的内容,使滴定分析内容更加完善。 3增加了部分实验,如EDTA、NH4SCN标准溶液的制备、KI含量测定,色谱混合气体分离测定等,使实验内容更加充实,选择面更大。 4增加了数显精密酸度计、带液晶显示屏的ZDJ4A电位滴定仪等的内容,使较现代的、电子自动化的仪器能更多地用于化工分析。 5删除了原第七章气体分析的全部内容,对配套练习册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增减。 本书由郭小容、李乐修订,张荣主审。在修订过程中得到王波、陈本寿、李布生、欧蜀云、曾祥燕、杨兵等的大力支持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得到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深度较之第一版有所提升,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化工工艺及相关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也可用作分析工、操作工的初、中级技术培训用书,还可作为有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由于编者水平、时间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指正,谢谢! 编者2008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