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百年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历经辉煌和沧桑,为现代医学在中华大地的传播与发展、为解救病患的疾苦以及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近年来,本着追念前贤、以启后人的初衷,我社翻译、出版了一批与协和历史相关的珍贵书籍,填补了协和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受限于时空背景及所处立场之差异,作者对于不同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所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观等,均可能存在一定偏颇,也并不代表我社立场。
|
內容簡介: |
协和医学堂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前身,于1906年由伦敦会创办,后随着其它五个教会的加入,成为中国diyi个由英美合办的医学堂。协和医学堂成立之初,得到了包括慈禧在内的清廷支持。后因经费等原因,最终于1915年被洛克菲勒集团收购,在此基础上重起炉灶,建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虽然协和医学堂成立时间不长,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力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毕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近代医学科学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历程,其作出的积极贡献无疑不应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本书是协和医学堂自1906年至1916年间的年度总终汇编,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手文本与照片,可供医学史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共同鉴赏。
|
關於作者: |
本书是协和医学堂(即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的年度报告汇编。部分报告有具体作者(如1909-1910年度报告的执笔者为医学堂监督科龄),大部分报告无具体执笔人。
|
目錄:
|
目录
协和医学堂1906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07-1908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08-1909年度报告
雒魏林-协和医学堂1909-1910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10-1911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12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13年及1914年1月至6月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14-1915年度报告
协和医学堂1915-1916年度报告
|
內容試閱:
|
协和医学堂(北京),英文名称为Union Medical College, Peking,在中国医学传教历史上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医学院。协和医学堂(以下简称医学堂)最开始是由六个英美教会(主要是英国的伦敦会,英文名称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联合开办的,是华北教育联盟(华北协和文学会,North China Education Union)的以协和(union)命名的三个教会学校之一。 其建筑完工于1906年,同年3月开始使用,宿舍区于1908年完工。1915年7月1日,洛克菲勒基金会旗下的罗氏驻华医社(现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开始全面接管医学堂。当年12月12日,由英国伦敦教会总会全权代表金修真签定买卖契约,将伦敦会在东单牌楼附近共5处房产(包括协和医学堂)卖给了CMB。(见2018年《中华医史杂志》近代不凡的英国医学传教士科龄)。
协和医学堂存续时间并不长,从1906年开办到1916年医学堂将未毕业的几届学生转到山东齐鲁大学医科学习(毕业后依然颁发医学堂文凭)总共十年。1906-1916年这十年间的年度报告(英文)原籍保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室。感谢档案室认真负责的工作及CMB的大力资助,报告虽然历经一百一十多年,但保存完好。
作为珍贵的档案,又是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接触到的。在我国,外文书籍在语言、成本、可及性等方面有很大局限,而翻译版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局限。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英美的教会在中国医学传教事业需要相关的一手、二手资料,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协和医学堂年度报告的翻译版为研究或喜欢历史、宗教、慈善的人士提供了研究材料,为更多人士了解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还原其历史原貌、澄清很多模糊印象而特意翻译的。本打算于2017年协和百年校庆之际作为百年丛书出版,但由于翻译者本身有另外一本合编书出版,故推延了出版。
可以说协和医学堂是其开办期间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直到其关闭,医学堂都是唯一一个得到政府认可的学位证书的、教会学校和非官办医学院校。与当时多数官办和教会医学院校不同,医学堂开办之初就是5年制,尽最大可能与欧洲医学院看齐。从1906年开业之初的不到50名学生,到1915年被CMB收购时的150名,可见其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堂教学管理日渐完善; 学生的质量也是一年比一年提高。学堂基础建设楼宇、设备等也在不断提高完善中。
施医院英文名称为北京医院(Peking Hospital)病人越来越多,满足不了需求。1912年又在新开路胡同新建成了一所新医院,有餐厅、厨房、华人病房还有高级私人病房。但一直为使用,直到1914年4月16日新医院开业,医院接受中国各地病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医院在管理上日趋完善,病例保存完好。1915-16年度报告显示,医院的报告已经用疾病国际分类标准填制表格了,疾病分类、治疗情况、治疗结果,是否手术等记录完整、详细。
然而,医学堂开办得一直非常艰难,主要体现在财力缺乏与教职工严重不足。各种资源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正常教学尚且很难保证,更无法开展医学研究;这是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在1920-30年代,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亚洲是医学研究开展最好的医学院,享有世界盛誉。(请参阅本出版社出版的《协和百年纪念文集》中达尔文的文章)。施医院虽然分内外妇等科,但比北京协和医学院管理下的先进教学医院要粗陋、逊色很多。
医学堂与医学院另外一个根本区别是医学堂基督教会的性质和特点,这在报告中随处可见。作为教会学校的年度报告,在报告中宣扬福音和基督教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基督教在中国开展情况、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疾病、宗教等看法,也了解到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及生活习俗。
关于协和医学堂(北京)、及其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谜。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学堂有着历史渊源和传承,但以医学教育与宣教为己任的教会办的医学堂与以雄厚资金实力为后盾的美国慈善资本家所办的、以医学科学为初心的医学院从根本上就有天壤之别。为了实现自己对中国教会组织的承诺,CMB拥有且管理下的医学院保留了医学堂的影子,比如学校名称协和(union)的保留,所设立的奖学金以两个对医学堂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科龄(Thomas Cochrane)和文海命名;医学院一直保留着医学堂的娄公楼Lockhart等。
医学堂只存续了10年,但其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及各种危机与机遇、转折。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教育部取代清朝的学部,蔡元培担任第一任总长,医学堂从清廷的宠儿经历了改朝换代,需要面对封建帝制到民主制的过渡的巨大变化。1914年洛克菲勒派考察团到中国,此时正值医学堂计划并商讨扩大规模之际,医学堂管理者因而密切关注并对美国资本注入燃起极大热情,对罗氏驻华医社(CMB)给予非常大的期望,认为是巨大的机会。CMB对医学堂也非常赞赏。 1915年底,医学堂的财务开始归CMB负责,同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在纽约州注册。除此之外,CMB做出了另外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用英语教学。由CMB出资,医学堂在读的三个低年级班转入齐鲁大学医科。(见2012年《中华医史杂志》本作者的文章)。
这里一定要提下医学堂的开办者和早期运行的关键人物来自英国伦敦会的医疗传教士科龄(1866-1953)。科龄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巨大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作为英国传教士,他在主要以蒙古族人为主的辽宁朝阳亲身体验了中国的贫困和缺医少药;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对外国人及中外基督徒和传教士的憎恨与追杀、之后得到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和赏识,又经历了封建帝制的崩溃到中华民国建立,亲自将自己缔造的医学堂转交到美国的资本慈善组织旗下。他还亲历了中国疫情的暴发、中国人对疾病卫生等概念的认识及转变,国际社会英美实力的角力及对中国的影响。科龄在中国时间不长,但其经历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内部医疗卫生、教育、思想意识乃至世界治理格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缩影。(见《中华医史杂志》近代不凡的英国医学传教士科龄,2018)
本书有很多参考价值。除了报告中施医院所医治的各种病例提供了当时医疗情况的研究价值外,读者还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人当时的就医态度、中国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西方人及中国人对传统中医的态度;还可以通过报告,了解并研究当时中国各阶层的社会经济状况、信仰、意识、价值观、社会关系,乃至国家层面的外交、中外关系、慈善等。其中发言稿也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对于了解当时中外重要人物的思想有很大帮助。书中还配有很多珍贵的照片。
最后,译者要感谢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室的大力协助,在翻译医学堂的中国人名、外国人中文译名、课程中文等专有名称的翻译上,档案室员工特别是张霞老师给予了大力协助,协助查询了档案,还原了历史;协和八年制学生王诗蕊同学出色的医学病例的翻译保证了本书医学方面的准确性,体现了协和八年制学生优秀的素质。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及顾良军编辑也给予极大的帮助,查询到了难点问题,做了杰出的工作。没有他们出色的、专业的付出与质量保证也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译者 蒋育红
2018年2月,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