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本书凝聚了周汝昌先生对中华文物和历史的无限深情,对过往的人情时序和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履痕的见闻,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撰写的散文集。作者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到燕京大学读书,毕业后任教于四川。1954年,从四川返回北京,从此定居于北京。50余年来,他目睹了北京的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陆续写成一系列小文,编成此书。周老写老北京是想记录某些文化的痕迹,已经消失的梦寐难忘的中华艺术之大美至奇的古建筑、市衢坊巷,百姓商贾担贩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
|
關於作者: |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西语系、中文系研究院毕业。曾任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等。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著有《红楼小讲》《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的故事》《石头记会真》《书法艺术答问》《千秋一寸心》等。
|
目錄:
|
楔子 [ 1 ]
燕京人海 [ 1 ]
轮痕履印 [ 3 ]
东京北京 [ 4 ]
斯文向往 [ 6 ]
文化神游 [ 6 ]
皇都帝里 [ 8 ]
进北京 [ 9 ]
陋巷巢痕 [ 13 ]
北阙雄文 [ 14 ]
新证红楼 [ 16 ]
拔风尘 [ 23 ]
地震著书 [ 27 ]
聋与音乐 [ 30 ]
学术的浪费 [ 34 ]
回归献颂 [ 38 ]
雪芹瓷字 [ 41 ]
问心无愧有知音 [ 44 ]
藏书 [ 49 ]
李杜公案与《碎叶考》 [ 52 ]
盲之边缘 [ 57 ]
小摊 [ 61 ]
物劫 [ 65 ]
全国政协二十年 [ 69 ]
政协的盛况 [ 74 ]
给外国使节讲《红楼》 [ 83 ]
燕京杂感 [ 88 ]
救救胡同 [ 93 ]
建雪芹旧居纪念馆 [ 95 ]
《楝亭集》的故事 [ 98 ]
荣与愧 [ 101 ]
瀛寰舞苑艺双新 [ 104 ]
三气周瑜 [ 106 ]
夏衍旧居 [ 109 ]
狮子的际遇 [ 113 ]
小区感受录 [ 115 ]
关于北京钟楼的钟声 [ 118 ]
胜迹寻痕 [ 123 ]
圆明园 [ 123 ]
蟠桃宫 [ 127 ]
海上仙山嫏嬛福地 [ 131 ]
花木城池 [ 139 ]
正阳门 [ 145 ]
天立轩 [ 147 ]
二郎庙 [ 150 ]
动物园 [ 153 ]
九门之缘 [ 156 ]
恭王府 [ 161 ]
张家湾传奇 [ 173 ]
万安山访古刹 [ 178 ]
雪芹履印落城东 [ 183 ]
恭王府传奇 [ 192 ]
雪芹祠瞻礼小记 [ 196 ]
泡子河芷园 [ 200 ]
同福佟府 [ 205 ]
小府 [ 210 ]
虎门右翼宗学 [ 217 ]
樱桃沟烟霞窟 [ 223 ]
太平湖寻梦录 [ 228 ]
触类旁通 [ 235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239 ]
西府的谜底 [ 243 ]
城中第一佳山水 [ 246 ]
曹雪芹与北京随园 [ 251 ]
隆福寺和隆福寺街 [ 253 ]
东岳庙与《红楼梦》 [ 258 ]
上元佳节访芹居 [ 263 ]
游园访碑记 [ 265 ]
渌水亭荒尚可寻 [ 269 ]
西山寻梦 [ 273 ]
故王宫府见沧桑 [ 279 ]
|
內容試閱:
|
自序
(一)
我在北京生活了数十年,外乡人视我为老北京,以为我必然是个京通的专学家。其实这离事实很远说来也许人家不相信,我并无资格写一部北京生活五十年的专著。我对北京这个伟大的民族历史文化殿堂与宝库,所知太有限、太零碎、太琐末了!只因友好的介绍与敦促,出版社方面诸位的不弃,这才使我决意试笔。
我从一九三九年首次眼见到当时北京的风貌气象;从一九四○年读大学,住西郊为始,中经六年(沦陷)失学与两年执教于成都华大、川大之外,一直是北京的居民,其见闻经历,不应算是十分微少贫乏吧。但我学生时,不知几个月才得进一次城;而后来当编辑时又是坐班制,难得到处去游览娱乐;再后则病弱、目坏,虽然身为研究员,已难外出活动。如此粗叙,已可见我上文自云并无资格写出一部名实相副的书,绝非谦语虚词。
自我亲见老北京之前,听说那变化已是太大了(庚子、辛亥、沦陷);而自我入京居京之后,那变化更是巨大得多。以前的,我连想象也不能得其万一。亲历的,则又笔不足胜任一个叙写梗概的职责。以此之故,我下笔之际,心情总是惭愧、惆怅、矛盾、杂乱,这就使我这儿的文字更无可观之处了。
然而,巨细重轻,鲲鹏雀,蹄涔海若,自古也并存不废;人的阅历不同、处境不同,看事的角度重点也不同,那么我虽是个零碎微末的载记者,其间也许又另有一番境界,也未可知。大手笔不肯不屑话及的,在这儿或可窥见一斑,从中得其意味如此亦可自解自慰了。
我写老北京是想记录某些文化的痕迹,已经消失的梦寐难忘的中华艺术之大美至奇的古建筑、市衢坊巷,百姓商贾担贩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
新中国的新北京,尤其自从明清的老城墙拆掉以后,其市容变化之巨大,实非拙笔所能形容,而我每一入市,已是难认何街何道,简直像外乡人进城那样陌生和落后了。几百万辆汽车塞满了整个北京的每一条通道,像水流一般永不停息或断流外地来游者,除了逛故宫、游颐和园之类,已不再知道北京的历史风华何在了。他们却可以推知,老北京的优美的习俗民情,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重要部分,这不会随市容之大变而归于消失。我愿以此小书作为祝愿的一种心香之献。
这个小文集是应邀特写的,极少数是旧撰。其文体带有一些回忆性质,但不是什么死板的流水史篇,也不是什么大事记,更不是名胜游记;只是以地、以人、以事为三纲而记我欲记之若干片段,此中存有个性,力避八股时文气。如果锡以美名,则无以名之之强名,或许可以文化随笔充之愧甚愧甚。
我自创的一个文例是每篇之末有一首七言小诗。我喜欢这个形式。诗不全是重复正文的内容,是呼应、映照,以至是文外的补充,不拘一格。我以为可增情趣,也是中华诗文倚辅的传统特色。但此种诗不过是竹枝词体,通俗已甚,诗词专家幸勿以高格绳之,那就太远了。
诗曰:
紫陌红楼十丈尘,万家烟树瓦销鳞。
春愁依约宫墙柳,锦绣京华事事新。
(二)
我是天津人,北京还叫北平的时候,我就成了这地方的居民,也就以此为第二故乡了。直到今日,我还是认为: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文明古城,如今只有北京了,实在太稀罕,太可爱,无与伦比地令人依恋。
但是,老北京的风貌、格局、风习、浓郁的中华文化情味气氛,都变得很厉害了,我每一外出,总觉得自己已是个外乡人来到一个不大像北京的地方。
我非常爱诵诗圣杜少陵每依北斗望京华的名句。一九六九年秋至次年七八月间,身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白天劳动后,晚夕有时搭起布幕放电影。记得一次是看苏联创作的列宁、斯大林故事片。我们落北而坐的正是不歪不斜朝正北的方向。天渐黑了,天上星辰越发灿烂了,然而最令我注目的还是那北斗当空!
这时,我心中诵念的是杜老的那七个字也只有这时,方才加几倍地体会到杜老写下这七个字的心情。
老北京一片一片地消灭了,一面消灭,一面报纸上还不时出现保护古都风貌的大标题。人们的心愿挡不过开发商的财力富豪力,而且媒体也有文章指出:每十年出生一辈人,他们的差别就不是不显著,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想法就不一样那么,他们目中的北京,与我就绝不相似了他们愿看我这本书或者即使看了,看得出滋味吗?
我说过的:我所赶上的老北京,已然是尾巴的尾巴。真正见过老北京的,读我的小书,不免生窃笑之心,书内所叙未免太孤陋寡闻了,竟敢题曰北斗京华,何其妄也!
原谅吧,谁使我这么孤陋寡闻的?我岂甘愿如此?历史安排的,我的一点儿知识只能如此。我还是时常想起梅花大鼓泰斗金万昌先生王二姐思夫之唱词七小星拱北斗,当王二姐刺绣时七针扎扎的就是七个小星。这星可不小,而中华人总认为这七星之下所笼罩的地方就是北京!
多么可爱的北斗京华一词,拙著竟得此以为书名,何其幸也。
是为新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