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內容簡介: |
《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以文化认同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价值准则,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科学、协同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对现代性文化及其文化认同功能考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文化认同的三种基本生成形式,即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化认同形式,并充分讨论了三种形式的辩证关系,确立了价值选择、主体自识和文化实践及三者的协同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认同内涵,说明了文化认同的内在特质,一般总是会表现为基本的智性诉求、价值诉求和秩序诉求。基此,形成了系统的文化认同体系。这一体系彰显了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厘清了精神文化发展的进步特点,凸显了制度化社会对文化认同的意义价值,揭示了文化认同的机制,深化了文化认同的自我确证规律和价值选择等主要内容,提出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的社会,它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
|
關於作者: |
邢媛,1963年生,山西省太原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哲学、文化哲学。
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2003,专著),获得山西省第四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i等奖,《实用主义与可持续发展》(2007,论文)获得山西省第五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i等奖,《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2011,论文)获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被哲学年鉴收录评介,或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2000年以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价值论视域中文化认同的协同性研究(2012)及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
|
目錄:
|
序
导论
第一章 文化认同的思想聚焦与内涵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思想聚焦
一、文化与文化认同是我们时代的关键词
二、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尖锐矛盾呼唤新文化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丰富内涵与特征
一、理解文化认同内涵的两个原则
二、文化认同的四种基本内涵及其现实问题
三、文化认同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文化认同的主要形式与内涵扩展
一、经验主义的身份认同
二、功能主义的自我认同
三、现实主义的价值认同
四、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 文化认同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第一节 物质文化生产的首要性
一、物质文化生产是文化认同的客观性基础
二、社会生产力是文化认同的张力场域
三、提高实践能力是文化认同的物质性力量保障
第二节 精神文化发展的进步性
一、民族自觉的文化伸张
二、着眼于生活的文化创造
三、科学理性的文化解释
四、实现自由正义的文化目标
第三节 主体文化认同的确证性
一、有意义的个性选择是主体文化认同确证的内在诉求
二、主体文化认同确证是个体实现精神归属的理性表征
三、追求安全自在的生活是主体文化认同确证的实践旨趣
第四节 价值文化选择的合理性
一、价值文化选择是文化认同中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
二、价值文化选择是制度性文化的内在约束力
三、价值文化选择规范实践性文化认同
四、价值文化选择导引话语性文化认同的发展
第三章 文化认同的智性诉求
第一节 伦理共相规范了文化认同的禁忌规则
一、伦理共相的内涵
二、伦理共相的意义表征
三、伦理共相的规范性价值
第二节 族群共相凸显了文化认同的辨识意蕴
一、族群共相的内涵
二、族群共相内在凝聚力的基础和动力
三、族群共相的文化认同意义
第三节 道德共相导引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
一、道德共相的内涵
二、道德共相的文化认同作用
三、文化认同的灵魂塑造
第四节 审美共相蕴含文化认同的鼓励意义
一、审美共相的内涵
二、文化认同中审美共相的问题域
第四章 文化认同的意向性和规范性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价值目标
一、意向性是主体价值立场的表现
二、意向性是范畴化的理性意识
三、意向性是中心化的聚合效应
四、意向性是秩序化的目标指向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规范性
一、规范性是对文化冲突的遏制
二、规范性是维系文化持恒的保有力量
三、规范性蕴含社会变革的跃迁因子
四、超越规范意味着进步
第三节 意向性与规范性的辩证关联
第五章 文化认同的自识结构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自识结构是意识到的文化存在
一、自识结构的内涵
二、文化认同体系的自组织性
三、序参量的结构化意义
第二节 文化认同自识结构生成的动力机制
一、涨落是有序之源
二、涨落促成新的文化认同
第三节 文化认同自识结构的生成形式
一、历时态的生成形式
二、共时态的生成形式
第六章 走向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认同社会
第一节 提升文化认同主体的自识能力
一、深化价值理念
二、改善实践方式
三、拓展理论空间
第二节 夯实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基础
一、形成物品丰裕和精神富有的社会条件
二、促进现代性社会制度建设
三、拓宽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路径
第三节 建构有利于文化共享的信息场域
一、自主性
二、共有性
三、价值选择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总体理念来探索和解释文化认同,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虽然对这一课题国内学界已有一定涉猎,但还谈不上深入研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则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加强了这一薄弱环节,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整合,进而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文化认同,形成科学的解释理论,促进文化认同向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方向发展,向着推进民族文化进步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创造新文化,引导社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点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研究文化认同,力求汲取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解释框架。这一探索力图为文化认同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并显示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包含诸多内容和问题,涉及诸多学科领域。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已经从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书作者在梳理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认同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即民族性内涵、创造性(扩展性)内涵、科学性内涵和自由正义性内涵。其中,民族性内涵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创造性(扩展性)内涵是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调拓展到社会的诸多领域的文化认同思想,把物质文化认同和精神文化认同作为主要内容;科学性内涵着力于确立作为规范的文化认同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等,体现出文化认同的学科特色和核心理念,划定了学科边界;自由正义性内涵关注于如何建设一个自由正义的文化社会,因而是一种关于文化认同对于人的存在、发展及其实践意义的解释,主要以社会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审美认同等形式得以表现。基于此,作者从三方面总结了已有成果的特色,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其分析和评价是中肯而有启发意义的。
《文化认同的哲学论纲》提出现有研究已经形成的三种独特解释类型或模式,即经验主义的、功能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并逐一研究了各自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解释范式。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