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72.5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6.4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102.4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科技语体语法与修辞》作为一部将语言与科技高度融合的实用化参考书,能够帮助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对科技行文的规范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撰写、编辑和修改各类科技文章,助推科学技术的发展。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科技语体为对象,融合科技与语言,基于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并辅以英语语法,建 立了科技语体语法修辞体系。系统阐述科技语体的概念、特点、分类,基础语法,词汇、句式、辞格修辞,并 对大量科技语病实例语句进行归类和剖析。按照逻辑有序展开,结构清晰合理,内容深浅适宜,论述与实例 相结合,辅以大量实例,并引用名家名言,对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具有战略启发性,对科技文章的高质量写作 具有战术指导性。 全书共分 7章,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科技语体概论、科技语体语法,科技语体词汇修辞、句式修辞、辞 格修辞,以及科技语体语病。本书内容全面,材料详实,实例引自语言文字学、名家大家著作,各类科技文献、 文体,同行或相关文章、作品,以及作者长期求知探索的创新结果和心得积累,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 本书与姊妹篇专著《科技语体标准与规范》相结合,展现了科技语体的全貌。适用于科研、技术、科普 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适合于科技期刊、图书、网媒、新媒体、数字出版等行业的编辑参考,还可作 为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和学生的论文写作教材和自学用书,以及科技写作、编辑的培训教材和学习 材料。同时可作为对传统语言学类著作的一种补充,对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教学、学习的专家、学者和学 生也有参考意义。
|
目錄:
|
序一 Ⅰ
序二Ⅲ
前言 Ⅴ
第1章 语言基础知识1
1.1 语言1
1.1.1 语言的概念及含义 1
1.1.2 语言的层面体系2
1.1.3 言语5
1.1.3.1 言语交际机理5
1.1.3.2 言语作品形成过程6
1.1.3.3 言语内容和形式 9
1.1.4 语言的要素 11
1.1.4.1 语言体系要素 11
1.1.4.2 言语要素12
1.1.4.3 修辞要素13
1.1.5 语言的性质14
1.1.6 特殊的语言现象 16
1.2 语音和文字18
1.2.1 语音的概念及含义18
1.2.2 语音的性质19
1.2.3 语言体系的声音 23
1.2.4 言语的声音25
1.2.5 汉语常见语流音变27
1.2.6 文字 30
1.3 语义 31
1.3.1 语义的概念及含义31
1.3.2 词义 32
1.3.3 句义 33
1.3.3.1 句义的结构 34
1.3.3.2 句义的内容 36
1.3.3.3 句义的类型 37
1.3.3.4 句义的义位搭配38
1.3.3.5 句义的关系 40
1.3.3.6 句义的形成 42
1.3.4 语义的明确与不明确 44
1.3.4.1 词义的明确与不明确44
1.3.4.2 句义的明确与不明确45
1.4 词汇 46
1.4.1 词汇的概念及含义46
1.4.2 语言体系词汇 47
1.4.2.1 词47
1.4.2.2 固定词组50
1.4.3 言语词汇 50
1.5 语法 50
1.5.1 语法的概念及含义50
1.5.2 语法的性质52
1.5.3 语法的单位53
1.5.4 词法 54
1.5.4.1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54
1.5.4.2 语法形式和语法方式55
1.5.4.3 形态和形态分类56
1.5.5 句法 56
1.5.5.1 句法结构意义 56
1.5.5.2 句法结构形式57
1.5.5.3 句法结构成分57
1.5.5.4 句法结构分析法58
1.5.6 篇章法60
1.6 逻辑 62
1.6.1 言语表达的逻辑性62
1.6.2 思维基础 62
1.6.3 思维规律 63
1.6.4 思维形式 64
1.6.5 逻辑的不确定性 65
1.7 语境 68
1.7.1 上下文语境68
1.7.2 情景语境 71
1.8 语体 73
1.8.1 语体的概念及含义73
1.8.2 口语语体 74
1.8.3 书面语体 75
1.8.3.1 事务语体76
1.8.3.2 政论语体77
1.8.3.3 文艺语体79
1.8.3.4 科技语体81
1.8.4 交融语体 81
1.8.4.1 科技文艺语体 81
1.8.4.2 新闻语体83
1.8.4.3 演讲语体84
1.8.4.4 广告语体85
1.8.5 语体与文体86
1.9 修辞 87
1.9.1 修辞的概念及含义87
1.9.2 修辞的性质88
1.9.3 修辞现象(方式) 90
1.9.3.1 内容修辞和形式修辞91
1.9.3.2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91
1.9.3.3 语言要素修辞 94
1.9.3.4 辞格修辞和辞趣修辞98
1.9.4 修辞的层面 100
1.10 本章结语101
第2章 科技语体概论103
2.1 科技语体的概念 103
2.2 科技的概念及分类 103
2.2.1 科学的概念及含义103
2.2.2 技术的概念及含义104
2.2.3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05
2.2.4 科学的分类 106
2.2.4.1 自然科学 106
2.2.4.2 社会科学 108
2.2.4.3 思维科学 108
2.2.4.4 人体科学 109
2.2.4.5 边缘科学 109
2.2.4.6 哲学110
2.2.4.7 科学学110
2.2.5 科技分类体系111
2.3 科技语体的表达方式111
2.3.1 记叙 112
2.3.2 描写 114
2.3.3 说明 117
2.3.4 议论 120
2.3.5 抒情 122
2.4 科技语体的分类 123
2.4.1 按学科门类分类 124
2.4.2 按表达方式分类 125
2.4.2.1 记叙体 125
2.4.2.2 说明体 127
2.4.2.3 评论体 128
2.4.2.4 学术体 132
2.4.2.5 综合体 135
2.4.3 按言语境界分类 136
2.4.3.1 记述体 136
2.4.3.2 表现体 137
2.4.3.3 糅合体 137
2.4.4 按表述专业性分类138
2.4.4.1 专门体 138
2.4.4.2 通俗体 139
2.4.5 按文体类别分类 140
2.4.5.1 论著体 140
2.4.5.2 报告体 142
2.4.5.3 问答体 144
2.4.5.4 辞书体 146
2.4.6 与科技相关的非科技语体147
2.5 学术体的特点147
2.5.1 用词特点148
2.5.2 语法特点155
2.5.3 超语言特点 160
2.6 科技语体修辞特点 162
2.7 本章结语163
第3章 科技语体语法165
3.1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165
3.2 语素 166
3.3 词167
3.3.1 词和词类167
3.3.2 实词 168
3.3.2.1 名词168
3.3.2.2 动词169
3.3.2.3 形容词 172
3.3.2.4 数词173
3.3.2.5 量词174
3.3.2.6 代词174
3.3.2.7 副词175
3.3.2.8 叹词176
3.3.2.9 拟声词 176
3.3.3 虚词 177
3.3.3.1 介词177
3.3.3.2 连词177
3.3.3.3 助词178
3.3.3.4 语气词 178
3.3.4 词的兼类178
3.3.5 体词和谓词 180
3.4 词组 180
3.4.1 词组概说180
3.4.2 词组的分类 181
3.5 句子 181
3.5.1 句子的概念 181
3.5.2 句子成分的划分 183
3.5.3 句子的结构分类 183
3.5.4 句子的语气分类 184
3.6 单句 184
3.6.1 主语和谓语184
3.6.2 宾语和补语186
3.6.3 定语和状语187
3.6.4 特殊成分 191
3.7 复句 192
3.7.1 复句概述 192
3.7.2 复句的类型194
3.7.3 多重复句 197
3.7.4 紧缩复句 198
3.8 句群 199
3.8.1 句群概述 199
3.8.2 句群的类型200
3.8.3 句群与复句、段落的联系和区别201
3.9 英文语法一般原则202
3.9.1 先旧后新202
3.9.2 主动语态优先203
3.9.3 主语连贯203
3.9.4 结构紧密204
3.9.5 形式一致204
3.9.6 语法一致204
3.9.7 就近一致205
3.9.8 指代明确206
3.9.9 主语统一206
3.9.10 简短恰当208
3.9.11 用词准确210
3.10 本章结语214
第4章 科技语体修辞:词汇216
4.1 词义的类别 216
4.1.1 词的理性义216
4.1.2 词的感性义217
4.1.2.1 感情义 217
4.1.2.2 形象义 217
4.1.2.3 内涵义 218
4.1.2.4 语体义 218
4.1.2.5 风格义 219
4.1.2.6 连带义 219
4.1.2.7 搭配义 219
4.1.3 义位、义素和语义场 219
4.1.3.1 义位219
4.1.3.2 义素220
4.1.3.3 语义场 220
4.1.4 词的本义、基本义和转义 221
4.1.4.1 义位221
4.1.4.2 基本义 222
4.1.4.3 转义222
4.1.5 语境对词义的作用222
4.2 词汇的构成 223
4.2.1 基本词汇 223
4.2.2 一般词汇 225
4.2.2.1 古语词 226
4.2.2.2 方言词 227
4.2.2.3 外来词 227
4.2.2.4 新生词 229
4.2.2.5 隐语229
4.2.3 专门语 229
4.2.4 熟语230
4.2.4.1 成语 230
4.2.4.2 惯用语231
4.2.4.3 谚语 232
4.2.4.4 歇后语233
4.2.5 言语词汇234
4.2.5.1 名家名著词汇234
4.2.5.2 呆傻语词汇235
4.2.5.3 新鲜网络词汇235
4.3 词的聚类236
4.3.1 按词的构造聚类 236
4.3.1.1 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236
4.3.1.2 单纯词和合成词237
4.3.1.3 单义词和多义词238
4.3.2 按词的语音异同聚类 239
4.3.2.1 同音词 239
4.3.2.2 异读词 240
4.3.3 按词的形式异同聚类 241
4.3.3.1 同形词 241
4.3.3.2 异形词 241
4.3.4 按词的意义关系聚类242
4.3.4.1 上下位词 242
4.3.4.2 整体部分词243
4.3.4.3 同义词 244
4.3.4.4 反义词 245
4.4 词语的选用 248
4.4.1 词语一般选用248
4.4.1.1 词义准确 248
4.4.1.2 词义搭配 250
4.4.1.3 语法通顺 251
4.4.1.4 逻辑正确 252
4.4.2 词语精细选用252
4.4.2.1 词义辨析 253
4.4.2.2 语音配合 256
4.4.2.3 形式选用 257
4.4.2.4 语境适合 258
4.4.3 词语超常选用258
4.4.3.1 暗含比喻 259
4.4.3.2 寓静于动 259
4.4.3.3 寓繁于简 259
4.4.3.4 感情易色 260
4.4.3.5 语义降用 261
4.4.3.6 语体活用 261
4.4.3.7 析字衍义 262
4.4.3.8 形式变换 262
4.5 本章结语263
第5章 科技语体修辞:句式265
5.1 语法句式265
5.1.1 主谓谓语句 265
5.1.2 被字句266
5.1.3 把字句266
5.1.4 对字句268
5.1.5 是字句268
5.1.6 提示句269
5.1.7 连谓句270
5.1.8 双宾句270
5.1.9 兼语句271
5.1.10 存现句 272
5.2 修辞句式272
5.2.1 整句和散句 272
5.2.2 长句和短句 274
5.2.3 主句和从句 276
5.2.4 主动句和被动句 277
5.2.5 肯定句和否定句 278
5.2.6 对字句和一般谓语句279
5.2.7 是字句和是的句281
5.2.8 提示句和非提示句281
5.2.9 常式句和变式句 282
5.2.10 完全句和省略句283
5.3 句子重组284
5.4 本章结语289
第6章 科技语体修辞:辞格291
6.1 常见辞格291
6.1.1 材料辞格292
6.1.1.1 比喻292
6.1.1.2 借代296
6.1.1.3 拈连297
6.1.1.4 移就299
6.1.1.5 引用300
6.1.1.6 对比302
6.1.1.7 映衬303
6.1.1.8 双关 304
6.1.1.9 仿词 305
6.1.1.10 释语 307
6.1.1.11 摹状307
6.1.2 意境辞格 308
6.1.2.1 比拟 308
6.1.2.2 反语 309
6.1.2.3 夸张 310
6.1.2.4 设问 311
6.1.2.5 反问 312
6.1.2.6 婉曲 313
6.1.2.7 象征 314
6.1.3 词语辞格 315
6.1.3.1 转品 315
6.1.3.2 镶嵌 316
6.1.3.3 间错 316
6.1.3.4 分散 317
6.1.3.5 回环 317
6.1.3.6 飞白 318
6.1.4 句式辞格320
6.1.4.1 对偶 320
6.1.4.2 排比 321
6.1.4.3 顶真 323
6.1.4.4 反复 323
6.1.4.5 层递 325
6.1.4.6 错综 326
6.2 辞格比较327
6.2.1 比喻和比拟 327
6.2.2 借喻和借代 327
6.2.3 拈连和移就 328
6.2.4 对偶和排比 328
6.2.5 顶真和回环 329
6.2.6 对偶和对比 329
6.2.7 对比和映衬 330
6.2.8 排比和反复 330
6.2.9 排比和层递 331
6.2.10 设问和反问 331
6.2.11 借喻和语义双关 332
6.2.12 象征和比喻 332
6.3 辞格运用332
6.3.1 辞格连用 332
6.3.2 辞格兼用 335
6.3.3 辞格套用 336
6.3.4 辞格混用 336
6.4 本章结语338
第7章 科技语体语病341
7.1 用词错误341
7.1.1 词类词义错用 341
7.1.2 数词量词使用不当344
7.1.3 代词使用不当345
7.1.4 副词使用不当346
7.1.5 介词使用不当348
7.1.6 助词使用不当349
7.1.7 连词使用不当351
7.1.8 偏正词组使用不当352
7.1.9 联合词组使用不当353
7.2 成分残缺354
7.2.1 主语残缺 354
7.2.2 谓语残缺 358
7.2.3 宾语残缺 359
7.2.4 定语残缺 360
7.2.5 状语残缺 361
7.2.6 补语残缺 362
7.3 成分冗余362
7.3.1 主语冗余 362
7.3.2 谓语冗余 363
7.3.3 宾语冗余 363
7.3.4 定语冗余 364
7.3.5 状语冗余 364
7.3.6 补语冗余 364
7.4 搭配不当365
7.4.1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365
7.4.2 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66
7.4.3 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68
7.4.4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369
7.5 语序不当370
7.5.1 主(宾)语位置不当370
7.5.2 定语位置不当371
7.5.3 状语位置不当371
7.5.4 定语误用为状语 373
7.5.5 状语误用为定语 373
7.5.6 注释语位置不当 374
7.6 句式杂糅375
7.6.1 混杂 375
7.6.2 粘连 376
7.7 详略失当376
7.7.1 重复性冗余 376
7.7.2 非重复性冗余378
7.7.3 苟简 379
7.8 复句错误380
7.8.1 分句间意义不紧密380
7.8.2 分句间结构关系混乱 381
7.8.3 关联词使用不当 382
7.9 歧义386
7.10 标点不当388
7.10.1 顿号388
7.10.2 句号389
7.10.3 逗号390
7.10.4 分号391
7.10.5 引号391
7.10.6 冒号392
7.10.7 括号393
7.10.8 书名号 394
7.10.9 省略号 394
7.10.10 多种标点 395
7.10.11 标点配合 396
7.11 行文随意 397
7.12 本章结语 398
参考文献 401
学者来信 404
同行感言 406
后记 408
|
內容試閱:
|
前言. VII .
高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水平,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深度。
六、系统研究语言与科技的关系,将语言与科技融合形成科技语体。首次建立了科技语体分类体系,还特别从用词、语法、超语言和修辞等方面阐述了科技语体核心类别的论文体的特点。
七、系统研究语法(语言领域),建立了基于科技语体的语法体系。语法是基础,任何一门语言都有语法,这是写作的基础要求;但从出版的角度,写作还有很多标准、规范需要遵守,仅有语法还远远不够。
八、系统研究标准、规范(出版领域),首次将写作中遵守标准和规范列入消极修辞,并建立了基于科技语体的标准和规范体系。首次从法的高度,将出版标准、规范列为与语法同等重要的地位。
九、系统研究修辞方式、辞格,以及易混淆辞格之间的关系,首次建立了科技语体修辞体系,包括词汇、句式和辞格三大体系。词汇体系包括词汇的构成、词的聚类和词语的选用;句式体系包括语法句式、修辞句式及句式重组;辞格体系包括材料、意境、词语和句式。
十、系统研究科技写作常见语病,较为全面地建立了科技语体语病体系,对各类语病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给出经过综合修辞后的实例语句。
两本新书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以还原科技语体的本质及全貌为目标,从基础知识谈起,给出总体概念,再分解,给出部分概念。层层深入,全面具体,点面结合,紧密关联。每个节点形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图,再由这些系统图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图。注重细节、用词、实例,辅以点评、分析、推理,层次清晰、结构分明、逻辑展开,展现了科技语体的整体系统图,局部子系统图、节点图,以及其间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的内在关系。
二、对重要内容尽可能给出或引用实例语句。例句来源既有一般文章、文献,也有名家、名著;既有现代文章,也有古代文体;既有国内作者,也有国外作者;既有汉语,也有英语。对例句给以详略适当的点评,涉及语言、语用、修辞、语体、文体、科技、科技语体等多个方面。
三、在各章结尾引用了名人名著或代表性经典言语片段。这些言语与各章主题紧密关联,读者如能细细品读、慢慢思索,就会被带入一个渐相吻合、层次渐升的认识境界,继而产生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相碰撞而迸发出的点滴火花与思维瞬间绽放的缤纷美丽,体会到笔者在撰写思想与手法上的良苦用心。
两本新书为传统的语言学注入了科技要素,新内容与传统内容会产生碰撞,成为一种融合的尝试。另外,在科技中引入语言要素,让科技工作者提高认识及写作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讲,两本新书构建了科技语体知识体系,其内容整体上可形成一门学问科技语体学。
任何科学都是学问和知识,都要用语言表达和记录,都要有语用层次和表达效果,都要达到语言要素运用的水准,都离不开语法与修辞、标准与规范。这正是两本新书的核心理念、战略思想之所在。
书中内容既有对前辈们思想的继承,也有对新时期标准规范的发展,还有笔者长期工作经验和创新研究的心得。能够将心得和经验与读者分享,笔者深感欣慰!期待能给读者撰写、编辑文章带来帮助,开辟一条从科技研究通往规范写作的通道。
诚然,鉴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梁福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