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內容簡介: |
《有机化学》(第二版)是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使用教材,也是作者积30多年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编写而成。按照《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对有机化合物命名;主要的图和反应式都尽量采用双色显示,对关键位置进行标注,以求达到更加直观、切中要害的效果;对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也尽量附加图示,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配有数十个动画链接,使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轻松观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有机化学》(第二版)采用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编体系,主要按照官能团介绍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全书共20章,每章末都有本章的知识重点、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并对个别反应较多的章节进行小结,以便于学生快速浏览,熟悉反应。 《有机化学》(第二版)内容精练、重点突出、注重基础、强化应用,适宜用作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食品、生物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小瑞,女,陕西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级“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从教34年来,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教授“有机化学”。主持并主讲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曾经获陕西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和课堂教学质量奖。曾编著出版“有机化学学习与考研辅导”、“轻化工助剂”、“新领域精细化工”和“高分子科学实验方法”等教材及“陶瓷添加剂”、“皮革化学品”等教学参考书。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有机及高分子轻化工助剂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陕西省专利奖二等奖一项。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 1.1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1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 1.2.1 组成特点 2 1.2.2 结构特点 2 1.2.3 性质 2 1.3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3 1.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4 1.4.1 共价键的形成 4 1.4.2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8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 10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1 1.5.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11 1.5.2 色散力 12 1.5.3 氢键 12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3 1.6.1 Brnsted酸碱理论 13 1.6.2 Lewis酸碱理论 15 1.6.3 软硬酸碱理论 15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 1.7.1 按碳架分类 16 1.7.2 按官能团分类 17 1.8 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概要 17 本章精要速览 20 习题 20 第2章 烷烃和环烷烃 22 2.1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造异构 22 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 23 2.2.1 伯、仲、叔、季碳及伯、仲、叔氢 23 2.2.2 烷基和叉基 23 2.2.3 烷烃的命名 24 2.2.4 环烷烃的命名 26 2.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 27 2.3.1 σ键的形成及其特性 27 2.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 28 2.4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 30 2.4.1 乙烷的构象 30 2.4.2 丁烷的构象 31 2.4.3 环己烷的构象 31 2.4.4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33 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34 2.5.1 沸点 35 2.5.2 熔点 35 2.5.3 相对密度 36 2.5.4 溶解度 36 2.5.5 折射率 36 2.6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36 2.6.1 自由基取代反应 36 2.6.2 氧化反应 41 2.6.3 异构化反应 41 2.6.4 裂化反应 42 2.6.5 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 42 2.7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及代表性烷烃 43 2.7.1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 43 2.7.2 代表性烷烃和烷烃混合物 44 本章精要速览 45 习题 46 第3章 烯烃和炔烃 48 3.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48 3.1.1 烯烃的结构 48 3.1.2 炔烃的结构 50 3.1.3 π键的特性 51 3.2 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 51 3.3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52 3.3.1 烯基、炔基和亚基 52 3.3.2 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 53 3.3.3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54 3.3.4 烯炔的命名 55 3.4 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56 3.5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57 3.5.1 催化加氢反应 57 3.5.2 离子型加成反应 59 3.5.3 自由基加成反应 68 3.5.4 协同加成反应 70 3.5.5 催化氧化反应 73 3.5.6 聚合反应 74 3.5.7 α-氢原子的反应 75 3.5.8 烯烃的复分解反应 76 3.5.9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78 3.6 烯烃和炔烃的工业生产及制法 79 3.6.1 低级烯烃的工业生产 79 3.6.2 乙炔的工业生产 80 3.6.3 烯烃的实验室制法 80 3.6.4 炔烃的实验室制法 81 本章精要速览 81 烯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83 炔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84 习题 85 第4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89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89 4.1.1 二烯烃的分类 89 4.1.2 二烯烃的命名 89 4.2 二烯烃的结构 90 4.2.1 丙二烯的结构 90 4.2.2 丁-1,3-二烯的结构 90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92 4.3.1 π-π共轭 92 4.3.2 p-π共轭 93 4.3.3 超共轭 94 4.4 共振论 96 4.4.1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96 4.4.2 共振极限结构式 96 4.4.3 书写极限结构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97 4.4.4 共振论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98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99 4.5.1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99 4.5.2 共轭二烯烃加成反应的理论解释 100 4.5.3 周环反应 101 *4.5.4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103 4.5.5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106 4.6 重要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107 4.6.1 丁-1,3-二烯的工业制法 107 4.6.2 2-甲基丁-1,3-二烯的工业制法 107 4.7 环戊二烯 108 4.7.1 工业来源和制法 108 4.7.2 化学性质 108 本章精要速览 109 共轭双烯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110 习题 111 第5章 有机化学中的波谱方法 113 5.1 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 113 5.2 红外光谱 114 5.2.1 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光谱 114 5.2.2 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 117 5.2.3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解析 120 5.3 核磁共振 122 5.3.1 核磁共振的产生 122 5.3.2 化学位移 125 5.3.3 1H NMR的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 128 5.3.4 1H NMR的谱图解析 131 5.3.5 结合红外及核磁共振氢谱推断结构举例 133 5.3.6 13C核磁共振谱简介 135 *5.4 紫外光谱 136 5.4.1 UV 光谱的产生及UV谱图 136 5.4.2 UV 术语 137 5.4.3 UV 吸收带及其特征 137 *5.5 质谱 139 5.5.1 质谱仪和质谱图 139 5.5.2 分子离子峰 140 本章精要速览 142 习题 143 第6章 芳烃 芳香性 147 6.1 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147 6.1.1 构造异构 147 6.1.2 命名 148 6.2 苯的结构 148 6.2.1 凯库勒结构式 149 6.2.2 价键理论对苯的结构的描述 149 6.2.3 分子轨道理论 150 6.2.4 共振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 150 6.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51 6.3.1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151 6.3.2 单环芳烃的波谱特征 151 6.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153 6.4.1 芳烃苯环上的反应 153 6.4.2 芳烃侧链烃基上的反应 161 6.5 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162 6.5.1 两类定位基 162 6.5.2 苯环上取代反应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 163 6.5.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 167 6.5.4 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68 6.6 稠环芳烃 169 6.6.1 萘 169 6.6.2 其他稠环芳烃 173 6.7 芳香性 174 6.7.1 Hückel规则 175 6.7.2 非苯芳烃及其芳香性的判断 175 6.8 富勒烯 石墨烯 177 6.9 单环芳烃的来源 178 6.9.1 从煤焦油分离 178 6.9.2 芳构化 179 6.9.3 从石油裂解产品中分离 179 6.10 多特性基团化合物的命名 179 6.10.1 特性基团 179 6.10.2 特性基团优先次序规则 179 6.10.3 多特性基团化合物的命名 181 本章精要速览 182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183 萘的性质小结 183 习题 184 第7章 立体化学 188 7.1 同分异构体的分类 188 7.2 手性和对称性 188 7.2.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188 7.2.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89 7.2.3 分子的旋光性与手性 190 7.2.4 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 190 7.3 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191 7.3.1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 191 7.3.2 构型的表示方法 192 7.3.3 构型的标记方法 193 7.4 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194 7.4.1 具有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194 7.4.2 具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195 7.4.3 具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196 7.5 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196 7.5.1 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 196 7.5.2 脂环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97 7.6 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97 7.6.1 丙二烯型化合物 197 7.6.2 联苯型化合物 198 7.7 手性中心的产生 199 7.7.1 第一个手性中心的产生 199 7.7.2 第二个手性中心的产生 199 7.8 不对称合成 200 7.9 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202 *7.10 手性与手性药物 203 本章精要速览 204 习题 205 第8章 卤代烃 207 8.1 卤代烃的分类 207 8.1.1 卤代烷的分类 208 8.1.2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 208 8.2 卤代烃的命名 208 8.2.1 官能团类别名 208 8.2.2 取代名 208 8.2.3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命名 209 8.3 卤代烃的制法 209 8.3.1 由烃卤化 209 8.3.2 由不饱和烃加成 210 8.3.3 由醇制备 210 8.3.4 卤原子交换反应 211 8.3.5 多卤代烃部分脱卤化氢 211 8.3.6 芳烃的卤甲基化 211 8.3.7 由重氮盐制备 211 8.4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211 8.4.1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211 8.4.2 卤代烃的波谱特征 212 8.5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213 8.5.1 亲核取代反应 213 8.5.2 消除反应 215 8.5.3 与金属反应 216 8.5.4 相转移催化反应 219 8.6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220 8.6.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 220 8.6.2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 222 8.6.3 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机理邻基效应 223 8.7 消除反应的机理 224 8.7.1 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 224 8.7.2 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 224 8.8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因素 225 8.8.1 烷基结构的影响 225 8.8.2 进攻试剂的影响 228 8.8.3 卤原子离去基团的影响 229 8.8.4 溶剂的影响 230 8.8.5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1 8.9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 231 8.9.1 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231 8.9.2 乙烯型和苯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233 8.9.3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237 8.10 氟代烃 238 8.10.1 氟利昂 238 8.10.2 含氟高分子材料 239 本章精要速览 240 卤代烃的制备及卤烷化学性质小结 241 芳基卤的制备及性质小结 242 习题 242 第9章 醇和酚 247 9.1 醇和酚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247 9.1.1 醇和酚的分类 247 9.1.2 醇和酚的构造异构 248 9.1.3 醇和酚的命名 249 9.2 醇和酚的结构 250 9.3 醇和酚的制法 251 9.3.1 醇的制法 251 9.3.2 酚的制法 254 9.4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 255 9.4.1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 255 9.4.2 醇和酚的波谱性质 257 9.5 醇的化学性质 258 9.5.1 醇的酸碱性 258 9.5.2 醚的生成 260 9.5.3 酯的生成 260 9.5.4 卤代烃的生成 262 9.5.5 脱水反应 264 9.5.6 氧化反应 267 9.6 酚的化学性质 269 9.6.1 酚的酸性 269 9.6.2 酚醚的生成 271 9.6.3 酚酯的生成 271 9.6.4 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272 9.6.5 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272 9.6.6 酚的氧化和还原 277 本章精要速览 278 醇的制备及性质小结 279 酚的制备及性质小结 280 习题 281 第10章 醚和环氧化合物 284 10.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 284 10.2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 285 10.2.1 醚的结构 285 10.2.2 环氧化合物的结构 285 10.3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 285 10.3.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工业合成 285 10.3.2 Williamson合成法 286 10.3.3 不饱和烃与醇的反应 287 10.4 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288 10.4.1 醚的物理性质 288 10.4.2 醚的波谱特征 289 10.5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90 10.5.1 钅羊盐的生成 290 10.5.2 酸催化碳氧键断裂 290 10.5.3 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291 10.5.4 环氧化合物与Grignard人剂的反应 293 10.5.5 Claisen重排 293 10.5.6 过氧化物的生成 294 10.6 冠醚 294 本章精要速览 295 醚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295 环氧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296 习题 296 第11章 醛、酮和醌 298 11.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 298 11.1.1 醛和酮的分类 298 11.1.2 醛和酮的命名 298 11.2 醛和酮的结构 299 11.3 醛和酮的制法 299 11.3.1 醛和酮的工业合成 299 11.3.2 伯醇和仲醇的氧化 300 11.3.3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300 11.3.4 芳环上的酰基化 300 11.3.5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 301 11.3.6 炔烃水合 301 11.3.7 其他方法 301 11.4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及波谱特征 301 11.4.1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301 11.4.2 醛和酮的波谱特征 302 11.5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304 11.5.1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论 304 11.5.2 羰基的亲核加成 306 11.5.3 α-氢原子的反应 315 11.5.4 氧化和还原 320 11.6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324 11.6.1 与亲电试剂加成 324 11.6.2 与亲核试剂加成 324 11.6.3 还原反应 325 11.7 乙烯酮 325 11.8 醌 327 11.8.1 醌的制法 327 11.8.2 醌的化学性质 328 本章精要速览 329 醛、酮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331 习题 335 第12章 羧酸 340 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340 12.1.1 羧酸的分类 340 12.1.2 羧酸的命名 340 12.2 羧酸的结构 341 12.3 羧酸的制法 342 12.3.1 羧酸的工业合成 342 12.3.2 伯醇、醛的氧化 342 12.3.3 腈水解 343 12.3.4 Grignard试剂与CO2作用 343 12.3.5 酚酸合成 343 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344 12.4.1 羧酸的物理性质 344 12.4.2 羧酸的波谱特征 345 12.5 羧酸的化学性质 346 12.5.1 羧酸的酸性 346 12.5.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349 12.5.3 羧基被还原 352 12.5.4 脱羧反应 352 12.5.5 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 353 12.5.6 α-氢原子的反应 353 12.6 羟基酸 354 12.6.1 羟基酸的制法 355 12.6.2 羟基酸的性质 355 本章精要速览 357 羧酸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358 习题 359 第13章 羧酸衍生物 362 13.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362 13.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363 13.2.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363 13.2.2 羧酸衍生物的波谱特征 364 13.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366 13.3.1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 366 13.3.2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相对活性 368 13.3.3 还原反应 369 13.3.4 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 371 13.3.5 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372 13.4 碳酸衍生物 374 13.4.1 碳酰氯 374 13.4.2 碳酰胺 375 13.4.3 碳酸二甲酯 376 本章精要速览 377 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及化学性质小结 378 习题 379 第14章 β-二羰基化合物 382 14.1 酮-烯醇互变异构 382 14.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Claisen酯缩合反应 384 14.3 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385 14.3.1 甲叉基上的烃基化和酰基化 385 14.3.2 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 386 14.3.3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387 14.4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应用 388 14.4.1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 388 14.4.2 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388 14.5 Knoevenagel反应 389 14.6 Michael加成 389 14.7 其他含活泼甲叉基的化合物 391 本章精要速览 392 习题 393 第15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396 15.1 硝基化合物 396 15.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396 15.1.2 硝基的结构 396 15.1.3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397 15.1.4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97 15.1.5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97 15.2 胺 400 15.2.1 胺的分类和命名 400 15.2.2 胺的结构 402 15.2.3 胺的制法 403 15.2.4 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406 15.2.5 胺的化学性质 409 15.2.6 季铵盐和季铵碱 417 15.2.7 二元胺 419 15.3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 420 15.3.1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 420 15.3.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421 15.4 腈 427 15.4.1 腈的命名 427 15.4.2 腈的化学性质 427 15.4.3 丙烯腈 429 本章精要速览 430 脂肪族伯胺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431 芳香族伯胺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432 习题 432 第16章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 436 16.1 含硫有机化合物 437 16.1.1 硫醇、硫酚、硫醚 437 16.1.2 磺酸 441 *16.1.3 芳磺酰胺和磺胺类药物 443 *16.1.4 离子交换树脂 444 16.2 有机含磷化合物 446 16.2.1 烷基膦的结构 446 16.2.2 有机磷化合物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 447 16.2.3 磷酸酯 447 *16.2.4 有机磷农药 448 *16.2.5 不对称催化中的膦配体 449 *16.3 有机硅化合物 450 16.3.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 451 16.3.2 有机卤硅烷 451 16.3.3 高分子有机硅简介 454 16.3.4 硅烷偶联剂 456 本章精要速览 457 习题 459 第17章 杂环化合物 461 17.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462 17.1.1 分类和命名 462 17.1.2 结构和芳香性 463 17.2 五元杂环化合物 466 17.2.1 五元杂环的来源和制法 466 17.2.2 五元杂环的化学性质 466 17.3 六元杂环化合物 471 17.3.1 吡啶 471 17.3.2 嘧啶 473 17.4 稠杂环化合物 473 17.4.1 吲哚 473 17.4.2 喹啉 474 17.4.3 嘌呤 476 本章精要速览 476 习题 477 第18章 类脂类 480 18.1 油脂 480 18.1.1 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480 18.1.2 油脂的性质 481 18.1.3 油脂的用途 483 18.2 肥皂和表面活性剂 483 18.2.1 肥皂的两亲结构 483 18.2.2 表面活性剂 483 18.3 蜡 485 18.4 磷脂 486 18.5 萜类化合物 487 18.5.1 单萜 487 18.5.2 倍半萜 489 18.5.3 双萜 489 18.5.4 三萜 490 18.5.5 四萜 490 18.6 甾族化合物 491 18.6.1 甾醇类 491 18.6.2 胆酸类 492 18.6.3 甾体激素 493 本章精要速览 493 习题 494 * 第19章 碳水化合物 496 19.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496 19.2 单糖 496 19.2.1 单糖的构型和标记 497 19.2.2 单糖的氧环式结构 498 19.2.3 单糖的构象 500 19.2.4 单糖的化学性质 500 19.2.5 脱氧糖 504 19.2.6 氨基糖 504 19.3 二糖 505 19.3.1 蔗糖 505 19.3.2 麦芽糖 506 19.3.3 纤维二糖 507 19.4 多糖 507 19.4.1 淀粉 507 19.4.2 纤维素 510 本章精要速览 512 习题 513 * 第20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515 20.1 氨基酸 515 20.1.1 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515 20.1.2 氨基酸的制法 517 20.1.3 氨基酸的性质 518 20.2 多肽 520 20.2.1 多肽的分类和命名 520 20.2.2 多肽结构的测定 521 20.2.3 多肽的合成 522 20.3 蛋白质 524 20.3.1 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524 20.3.2 蛋白质的结构 525 20.3.3 蛋白质的性质 528 20.3.4 酶 530 20.4 核酸 530 20.4.1 核酸的组成 530 20.4.2 核酸的结构 532 20.4.3 核酸的生物功能 533 *20.5 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 534 20.5.1 基因工程 534 20.5.2 干扰素 534 20.5.3 多肽类药物 534 20.5.4 抗体药 535 本章精要速览 535 习题 536 附录一 网络课堂与化学信息资源 538 附录二 常见特性基团在取代操作法命名时的名称 539 附录三 常见烃和常见“基”的名称 541 参考文献 542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教材是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第一版自2016年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专家的好评,并荣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 2017年12月,中国化学会正式发布了《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为此,应化学工业出版社要求,我们决定按照新公布的命名原则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进行修订,同时对部分章节内容也做一些调整和修订,形成第二版。 2017版命名原则的基本设想是:中文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基本原则上应与当前国际命名规则一致。其主要的改变有:以母体氢化物parent hydride的名称统一处理碳氢化物和其他杂原子氢化物的命名;选择最长碳链而不是重键数最多的碳链作为主链,原子和基团位次locant of atoms and groups的标明一律采用位次数字插入代表它们的名称之前;命名有机物时,以特性基团characteristic group代替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将取代基的名称按照英文字母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CIP顺序排列。为了好教易学,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化合物中文名称中取代基的排列顺序,以及中文名称的表达格式,本书在有关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章节,均给出了化合物的英文名称;在行文过程中,为了增加熟悉、掌握新规则的机会,也适当给出了反应式中反应物或产物的中文命名。这样就使得全书关于命名部分的篇幅略有增加,因此,我们对其他内容进行了删减和简写,使全书篇幅不再增加。 还有一些化合物,如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硅烷偶联剂、轻化工助剂以及研发它们时经常使用的某些原料、试剂、中间体等,其在行业中习惯使用的名称已经被高度接受认可。对这类化合物,我们除了尽量按新规则命名外,也同时给出了其习惯名或曾用名。限于编者水平,个别不好用新规则命名的化合物,我们只好仍然采用其传统名称。 本教材第二版继续保持第一版的编写风格,注重基础、强化应用、突出重点、关注前沿。每章节围绕重点内容配插题、内容拓展和小结;关键问题解释直接标注在插图或反应式中,力求用简单、直观方法,尽量用图示、三维动画来阐述有机化学。每章末除习题外,仍然附有内容重点、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以便于学生快速浏览,增强记忆,熟悉反应。 在第一版的使用过程中,有任课教师建议将波谱分析尽量提前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而且不会与其他章节内容冲突。因此,第二版将波谱分析由第8章提前至第5章,并替换了第一版中由老旧仪器测得的那些不太规范的波谱图。在更新教材内容方面,第二版增加了网络课堂与化学信息资源的扼要介绍,并对烯烃复分解反应和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进行了简单介绍。 因工作量较大,我们增加力量,抓紧时间,力求高质量完成工作。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第1~11章的有机物命名修订由李小瑞、张金负责,第12~16章的有机物命名修订由李小瑞、赵艳娜负责,第17~20章的有机物命名修订由李小瑞、姚团利负责;姚团利教授还负责全书英文名称的审核和文献查新工作;“网络课堂和化学信息资源”由张金编写;李小瑞、赵艳娜还负责对全书进行统稿、内容调整、修订等工作。 特别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感谢刘保健老师为本教材部分核磁共振谱图的测定提供了技术保障!感谢安秋凤教授认真审阅了“高分子有机硅简介”和“硅烷偶联剂”两小节,并给出了充分肯定性结论和建设性意见!感谢赵艳娜、张金、张昌辉、来水利、刘保健、刘淑玲、马然、李翔、张晓斐、姚团利、牛育华等老师参与了课件完善及课后习题答案制作! 限于编者水平,特别是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对命名新规则准确理解到位,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不慎遗漏之处。真心希望得到兄弟学校有关教师和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李小瑞 E-mail:yjhxjc@sust.edu.cn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 2018年3月8日 第一版前言 致任课教师 本教材是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使用教材,适宜用作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工程、轻化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在教材体系上,本书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编体系,按照官能团来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重要的反应机理等。全书共20章,打“*”的章节为选学内容,可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是否讲授。 在内容方面,本书删去或精简了一些比较陈旧的、用化学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反应,强化了波谱方法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精简了小分子有机硅的部分内容,增加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有机硅和有机硅偶联剂的简介。在系统、完整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本书尽量联系有机化学的前沿进展,将Heck反应、杯芳烃、石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