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內容簡介: |
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世界出现了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这个风险社会中,信任变成了一种越发稀缺的社会资源。这对于中国的慈善组织尤为如此。中国慈善组织应政府需求而生,政府的信任却十分有限,在社会治理中建立合作困难重重。同时,对于慈善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土壤来说,公众信任十分脆弱,且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政府的信任是中国慈善组织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前提,是合作治理的基础;而公众的信任则是慈善组织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先决条件,是生命和活力的源头。如何改变信任的贫困,构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事关中国慈善组织的生存。然而,学术界对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问题并没有系统和深入的探讨,这也造成了信任研究的贫困。笔者在本书中将对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问题进行讨论。从整体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综论,介绍脆弱的社会信任对中国慈善组织发展的挑战、慈善及慈善组织的含义和特质、信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慈善组织的社会信任水平;中篇梳理信任相关的理论体系,包括信任的含义、结构和测量,并对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进行解构;下篇探讨构建中国慈善组织社会信任的路径,包括通过测量信任了解和重视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通过社区嵌入构建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在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建立基于价值认同的信任关系,以及在慈善法时代改善信任培育的法制环境。本研究的价值在于:理论上系统梳理组织信任的相关研究,首次对慈善组织的社会信任进行解构,并提出价值认同在构建信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结合实践经验阐明构建慈善组织社会信任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杨永娇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公益慈善与社会组织。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并由国家公派至英国赫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业。自2010年开始关注和研究慈善问题至今,先后在SSCI、CSSCI及国内外优秀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完成了省部级纵向课题,参与过国家社科办、民政部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委托的多项课题的研究,对慈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技术、方法比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研究实力。
|
目錄:
|
上篇 公众信任对于慈善组织而言为何重要?
第一章 慈善组织的本质与公众信任
第一节 慈善及慈善组织的意涵和由来
第二节 慈善组织的角色和社会功能
第三节 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规模及资源来源
第四节 公众信任对于慈善组织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慈善组织的生长环境与公众信任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慈善组织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政社关系框架下的慈善组织与公众信任
第三节 慈善组织的治理策略与公众信任
第四节 同商业部门的关系、互联网慈善与公众信任
本章小结
本篇小结
中篇 信任是什么?
第三章 信任的意涵
第一节 各学科对信任的理解
第二节 信任的多面性
第三节 与信任相关的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量信任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代表性的信任测评量表
第三节 关于慈善组织的信任测量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构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
第一节 价值与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
第二节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的概念化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本章小结
本篇小结
下篇 通往信任之径
第六章 测量信任:英国实践及本土启示
第一节 我国慈善组织参与式评估中的问题
第二节 他山之石:英国的慈善组织及其公众信任
第三节 我国慈善组织公众信任测评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立共识:个人社会参与的多元需求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理论框架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分析及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共融:慈善组织的社区嵌入式发展以慈善超市为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我国慈善超市的发展特点和困境
第三节 嵌入式发展:理论和机理
第四节 慈善超市的社区嵌入式发展路径分析
本章小结
本篇小结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1 慈善组织的类型
附录2 慈善组织公众信任的调查问卷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一 为什么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的信任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慈善组织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1978年开始的体制层面的深度变革。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释放出蕴藏在中国社会中的巨大能量,凸显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唤起了国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更应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前瞻性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更上一层楼。
对于全球的慈善组织而言,公众的信任紧密联系着慈善组织的生死存亡。由于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和价值导向等特征,一般来说,慈善组织一诞生就被公众认为是高尚和值得信任的。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许多学者对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问题提出质疑。萨拉蒙(Salamon)认为,应除去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非营利组织道德完美的神圣光环。有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慈善组织对资金的不当使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丑闻,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水平大打折扣,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认识也越来越负面。有学者认为,慈善组织的道德完美假设使公众容易过于信任慈善组织,这为慈善组织谋取私利提供了便利,有损社会福利和慈善价值的实现,反过来更有可能降低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不可逆的。换言之,公众信任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
公众信任的缺失一度为我国慈善组织的生存带来了致命危机。一系列慈善丑闻不断拷问着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例如2007年的侵吞孤儿善款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天价帐篷事件,2009年红十字基金会小天使专项基金遭冒领和挪用事件等。2011年,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事件更是集中爆发。彼时,中国慈善事业遭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社会捐赠也随之急速下降。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2011年3月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