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內容簡介: |
该书介绍我国乡村建设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民国乡村建设的情况,重点介绍晏阳初等人的实践及后人实践的经验与成果;介绍了乡村建设思想和乡村建设哲学;介绍了农村现状及期待发展的问题,介绍了作者在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实例。该书对促进农村发展,对更好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有建设性意义,可供参与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者、研究农村发展的研究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邱建生,博士,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爱故乡计划发起人,一直从事乡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先后参与了3个国家级重大项目、1个重点项目、1个985项目,主要在研项目3项,发表文章CSSCI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1篇,CSSCI扩展11篇。2000年起,在北京、福建等地举办乡村建设沙龙,创办中国乡村网,参与组织大学生支农调研工作;2003年起,到河北定州筹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并负责乡村建设试验区的工作,以村为单位开展以组织创新和教育创新为主题的新时期乡村建设试验工作;2006年起,受海南儋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到儋州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工作,创办全国首家农村型社区大学;2007年起,在厦门工业区创办工友之家,为工友提供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各种服务,目前工友之家已覆盖八个城中村,人口30余万;2009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培训基地,开始系统培训南方的乡村建设人才;2010年,在福建连城创办培田社区大学,开始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及乡土价值的重建工作;2011年,在福建莆田创办汀塘社区大学,推动基层的社会管理创新;2012年,在福州分别创办了金山工友社区大学和故乡生态农园,在江西市民社区创办大湖社区大学;2013年,发起爱故乡计划,推动发现故乡之美、爱故乡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开展。
|
目錄:
|
在余烬掩盖的火上遇见民国乡建
为中国找回晏阳初
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在某些方面的异同简述
兼说革命与改良
改良变革中国
晏阳初及其同仁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
晏阳初的民力观
我们要往哪里去
写在晏阳初诞辰120周年之际
荒原颂歌我的农村
我的农村:理想的生活长什么样?
故乡力量
珍视、守护、发扬
故乡母亲
培田的价值
漂泊者的居住理想
行动是坚强的翅膀乡建工作散记
农民如何组织起来
一场未完成的乡村试验
翟城乡村建设试验区综述
乡土价值重建
培田客家社区大学工作纪实
农村教育的忧伤和希望
培田客家社区大学承载的使命及其工作简述
使无力者有力,有力者有爱
厦门国仁工友社区教育促进项目介绍
如何筹备一所乡村社区大学
乡村图书馆的组织和管理
平民教育十年散记
工作总结
平民教育文化丛书大纲
《乡村》编辑方案
乡村,让人类更美好
关于我们的乡村建设的几点意见
缙云山会议发言
晏阳初中心的一二三四五
梦想像呼吸乡建哲学
乡村建设是什么
乡村建设八问
平民教育是什么
社区大学的理想
平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平民的教育怎样才能不沦为口号教育?
爱故乡的理想
爱故乡宣言
爱故乡的未来
爱故乡行动倡议
乡村建设随想录
新乡村建设工作手册
农者之心
我们的时代
《国仁工友之家三周年图册》前言
青年有理想,故乡有力量
向日葵爱故乡学社创刊词
忧郁的自由之火乡村杂谈
被教育捆绑的村庄
重建家园
让留守这个字眼消亡
农村成功学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乡村思维
城市精神贫困的根源及其影响
人民大学,人民的大学
无教与误教
罗斯高教授《63%》一文读后感
和平的知识基础
乡村振兴,别成为新一轮的折腾
点点微光乡土思想
城乡共生与在地化教育系统建设初探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探讨
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的使命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
乡村主体性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在真实中追求幸福乡村参访录
信仰的高度
印度归来
美国之行
中国台湾归来
梦想像呼吸,行动是坚强的翅膀
中国台湾社区大学参访报告
举社区之力
中国台湾社区营造考察报告
附录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筹办日记
后记
|
內容試閱:
|
《国仁文丛》Green Thesis总序温铁军因为有话要说,而且要说在我们团队近期系列出版物的前面这几年我们会有十几本书分别以不同作者、不同课题成果的名义问世。这些出版物都被要求作单独的成果标识。但我们实际上要做的仍然是这几十年的经验归纳总结和理论提升,实事求是地形成去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体系。由此,就需要为这个分别标识的系列出版物做个总序。,所以写总序。
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被动实践中的主动反思,到80年代以来主动实践中的主动反思,经两个11年在不同试验区的历练参见即将出版的《温铁军自述择要难得5个11年》,其中对20世纪8090年代在官方政策部门开展农村改革试验区及新世纪启动民间为主的新乡村建设试验区,分别作为两个11年的经历予以归纳。,加之后来广泛开展的国内外调查和区域比较研究时已经过了天命之年自忖有从经验层次向理性高度升华的条件,便先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自觉地告别百年激进参见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东方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这是我20042014年这10年演讲录的上卷,主要是与全球化有关的宏大叙事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甫一出版即被书评人排在当月优选10本财经类著作的第一位。但在此书出版之前,我还没有来得及设计国仁文丛,也就不能把这个序言加上去,遂有21世纪以来从发起社会大众参与改良、对百年乡建rural reconstruction之言行一致地接续,而渐趋达至国仁思想境界,亦即一般学人必须削足才能跟从制度适履,但只要纳入主流就碍难达到的实践出真知。
因此,我在2016年暑假从中国人民大学退休之际,要求为今后几年的一系列出版物担纲作序,也主要是想明了指出国仁文丛何词何意?亦即这个丛书是个什么思路和内涵?
一、释义之意
国者,生民聚落之域也。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人开口就露出来的文化自豪!就在于,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华文明得以历经无数朝代仍在延续之外,其他都在奴隶制时代以其与西方空间距离远近而次序败亡。由此看中国,唯其远在千山万水之隔的亚洲之东,尤与扩张奴隶制而强盛千年的西方相去甚远,且有万代众生勉力维护生于斯而逝于斯之域,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兹有国有民,相得益彰。遂有国民文化悠久于国家存续之理,更有国家历史传承于国民行动之中。
仁者爱人,本源于仁者二人也。先民们既受惠于光风水土滋养哺育的东亚万年农业,又受制于资源环境只能聚落而居,久之则族群杂处,而需邻里守望、礼义相习,遂有乡土中国仁学礼教上下一致维系大一统的家国文化之说,于是天下道德文章唯大同书是尊。历史上每有礼崩乐坏,随之社会失序,必有国之不国,无以为家。是以,克己复礼为仁本为数千年立国之本,何以今人竟至于纵己毁礼为恶致使梁漱溟痛感自毁甚于他毁的现代性为表、横贪纵欲为里之巨大制度成本肆无忌惮地向资源环境转嫁而至人类自身不可持续!
据此可知我们提出国仁思想之于文丛的内涵:
中国人历史性地身在三大气候带覆盖、差异显著的复杂资源地理环境下,只有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各类社会群体兼收并蓄、包容共生,才能实现并绵延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性可持续。
这个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在亚洲原住民大陆的万年农业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群体文化内核,也被老子论述为阴阳之为道也,进而在漫长的文化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儒道释合一的体系最近10年一直有海内外学者在研究乡建。国外有学者试图把中国乡建学者的思想上溯归元到孔子或老子,国内也有人问我到底偏重晏阳初还是梁漱溟,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梁漱溟晚年由儒家而佛家的思想演变。其实,我们从来就是兼收并蓄。在儒道释合一的顶天立地和五洲四海的融会贯通之中形成乡建思想。因此,这些海外研究者的关注点对我们本来不是问题。
由是,在21世纪初重启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后,我们团队试图把近代史上逐步从实践中清晰起来的乡建思想,寻源上溯地与先贤往圣之绝学做跨时空结合,归纳为人类在21世纪转向生态文明要承前启后的社会改良思想本文丛并非团队的全部思想成果,但在国仁文丛设计之前的成果没法再纳入进来,只好如此;。
是以,道生万物,大德中庸。上善若水,大润民生。有道而立,大象无形。从之者众,大音希声这些年,我一直试图对承上启下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形成的国仁思想做归纳,遂借作序之机凝练成这段文言,意味着国仁追求的是一种大道、大润、大象、大音的思想境界;。此乃百年改良思想指导下的乡村建设运动之真实写照。
基于这些长期实践中的批判性思考,我们团队认同的《国仁文丛》的图形标志,是出土于汉代画像砖上那个可与西方文明对照的、扭合在一起的蛇身双人创造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女娲,只有和用阴阳八卦作为思想工具格物致知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伏羲有机地合为一体,才有人类社会自觉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繁衍。蛇身双人的扭结表明在中国人传统思想中物质与精神的自然融合,既得益于多样性内在于群体文化规范而不必指人欲为原罪而出伊甸园;也不必非要构建某一个派别的绝对真理而人为地分裂成唯物与唯心这两个体系,制造出二元对立结构的对抗性矛盾。
此乃思想理论意义上的国仁之意。
行动纲领意义上的国仁,十多年前来源于英文的green ground。
我们搞乡村建设的人,是一批不分左右翼、但分老中青的海内外志愿者中国乡建运动之所以能够延续百年而生生不息,乃在于参与者大抵做到了思想和行动上都去激进,不认同照搬西方的左右翼搞的党同伐异。大家潜移默化地受到三生万物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而或多或少地关注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的三农问题农业社会万年传承之内因,也在于三位一体:在于农民的生产与家庭生计合为一体,在于农村的多元化经济与自然界的多样性合为一体,在于农业的经济过程与动植物的自然过程合为一体。
据此,我们长期强调的三农的三位一体,在万年农业之乡土社会中,本来一直如是。告别蒙昧进入文明以来的数千年中,乡村建设在这个以农业为基础繁衍生息的大国,历来是不言而喻之立国之本。
据此,我们长期强调的三位一体的三农,本是人类社会转向生态文明必须依赖的正外部性最大的领域,也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最后载体。
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堪的麻烦,就在于激进者们罔顾三农的正外部性,把城市资本追求现代化所积累的巨大负外部性代价向乡土中国倾倒!于是,我虽然清楚三农本属于三位一体,也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第一个10年特殊强调三农问题农民为首,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形势严重地不利于农民这个世界最大的弱势群体。实际上,也就是在做这种特殊强调而遭遇各种利益集团排斥的困境中,我才渐行渐知地明白了前辈的牺牲精神,大凡关注底层民生的人,无论何种政治诉求、宗教情怀和文化旨趣,总难免固慈而悲、固悲而悯,在中国百年激进近现代史中,也就难免悲剧意义地、历史性地与晏阳初的悲天悯人参阅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第二版,中国经济出版杜,2009年。记得一位学者型领导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农民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挣扎着下沉,就剩下两只手在水面乱抓。你的思想无所谓对错,只不过是被溺水者最后抓住的那根稻草,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落得跟着沉下去的结局、梁漱溟的妇人之仁等,形成客观的承继关系。据此看,20世纪初期的乡建派学者也许应该被归为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乡建前辈学者梁漱溟因在1953年与毛泽东激辩合作化问题而被后者批为妇人之仁。据此,梁漱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早期女性主义者。尽管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前,打上何种类别的标签并不重要,但如果这是当代学者们的本能偏好,也只好任由其是。我们作为继往开来的当代乡村建设参与者,有条件站在前辈肩上高屋建瓴、推陈出新,不仅要认清20世纪延续而来的中国三农 困境,而且要了解21世纪被单极金融资本霸权强化了的全球化,及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巨大制度成本的制度体系。这个今人高于前人的全球视野,要求我们建立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和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否则,难以引领当代乡村建设运动,遑论提升本土问题的分析能力。
从2001年中央主要领导人接受我们提出的三农问题这个难以纳入全球化的概念以来,即有一批志愿者着手复兴百年传承的乡村建设。部分年轻的乡建志愿者于2003年在距北京大约300公里之遥的河北翟城村创办起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一开始却根本就没有外部资金投入和内部管理能力。因为这种民间力量为主的社会运动无权无钱,很大程度要靠热血青年们艰苦奋斗。那年轻人激情四射地创了业,也激情四射地生了孩子,老辈们就得跟上支持和维护。十多年来,有一句低层次的话多次被我在低潮的时候重复:存在就是一切。只要我们在主流随处可见的排斥下仍然以另类的方式存活下去,就证明了超越主流的可持续。在最开始跟我们一起出资、出人共同参与村里主办的乡建学院的三个村外单位中,两个是海外的机构我们2003年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时候,主办单位是我担任法人代表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和翟城村米金水老书记代表的村委会。合作创办的海外参与单位,一个是香港岭南大学刘健芝老师主持的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香港,另一个是张兰英老师作为首任驻华代表的国际行动援助ACTION AID。三家联合创办单位最初全部投入约为20万元,一直都没有回报。我后来陆续投入各项工作包括赞助3年以上乡建骨干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资金不低于百万元,转化为当今所有以乡建为名的志愿者们无偿使用的无形资产。我和这两位无私奉献的老师至今仍是参与乡建的志愿者。后来有多家海外机构和基金会介入当代乡建,本应鸣谢,但碍于2007年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被取缔事件而不一一列举。我们在跟海外机构打交道的时候,心里就觉着,应该给这个社会广泛参与的乡建运动将来可能形成的可持续生存系统,提出一个可以做国际交流的概念,一个符合21世纪生态文明需要的、大家可以共享的名号。于是就跟海外志愿者们商量,提出了这个英文概念green ground。若直译,就是绿色大地;若意译,则是可持续基础。如果把音译与意译结合起来考量,那就是国仁。有国有仁,方有国人国祚久长不衰。
从十多年来的乡建工作看,这三个意思都对路。
二、文丛之众
俗话说,三人为众。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看文丛,乃众人为师是也。何况,我们在推进乡村建设之初就强调去精英化的大众民主关于精英专政与大众民主的分析,请参阅《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第2~19页,台湾:人间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前几年,一直希望整个团队愿意理解我试图让当代乡建成为历史的愿望。尤其希望大家能够结合对近代史中任何主流都激进推行现代化的反思,主动地接续前辈学者上一个世纪之交开始的乡村建设改良运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梳理经验教训。或可说,我野心勃勃地企图把我们在新的世纪之交启动的新乡建运动,纳入百年乡建和社会改良史的脉络。诚然,能够理解这番苦心的人确实不多近年来,我不断在乡建团队中强调对乡建经验的归纳总结要尽可能提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并且要努力接续百年乡建历史,并带领团队申报了一批科研项目。那么,要完成科研任务,就要花费很多精力。对此,一些长期从事乡村基层工作,必须拿到项目经费才能维持单位生存,也就来不及形成理论偏好的同仁难以接受,甚至有些意见相左之人表达了误解、批评。这本来不足为怪,对批评意见也不必辩解。总体上看,大乡建网络的各个单位还是积极配合的。但,考虑到这些批评说法将来可能会被人拿去当某些标题党的报道和粗俗研究者的资料,因此,我才不得不以总序的方式让相对客观些的解释在各个著述上都有起码的文字依据尽管这些话只是简单地写在脚注中。。
这几年,我也确实算是把自己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处心积虑地安排乡建志愿者中有理论建设能力的人在获取学位之后分布到设有乡建中心或乡建学院的不同高校,尽可能在多个学科体系中形成跨领域的思想共同体。目前,我们在海内外十几个高校设有机构或合作单位,有数十个乡村基层的试点单位,能够自主地、有组织有配合地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培训工作,立足本土乡村建设的话语体系构建,已经有了丰硕成果国内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海外有香港岭南大学、英国舒马赫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近期正在形成合作的还有国际慢食协会的慢食科技大学意大利等。
总之,我们不仅有条件对新世纪已经坚持了15年的当代新乡建做个总结,而且有能力形成对20世纪前辈乡村建设运动的继承发扬。
我们团队迄今所建构的主要理论创新可以表述为以下五点:
一是人类文明差异派生论:气候周期性变化与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条件改变对人类文明差异及演化客观上起决定作用。据此,人类文明在各个大陆演化的客观进程,至少在殖民化滥觞全球之前应是多元化的,不是遵循在产业资本时代西方经典理论家提出的生产方式升级理论而展开的。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构建不同于主流的生态化历史现。
二是制度派生及其路径依赖理论:不同地理条件下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决定了近代全球化之前人类文明及制度的内生性与多元性,也决定了近代史上不同现代化的原始积累东西方差异途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和体系结构,并构成其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这也成为我们开展国别比较和区域比较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
三是成本递次转嫁论: 自近代以来,在全球化所形成的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和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不断通过向外转嫁制度成本而获取收益,得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实现产业资本扩张和向金融资本跃升,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底层民众则因不断被迫承受成本转嫁而深陷低水平陷阱难以自拔。当代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因不同利益取向而相互竞争的金融资本为主导、递次向外转嫁成本以维持金融资本寄生性生存的体系。在人类无节制的贪欲面前,最终承担代价转嫁的是谈判缺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致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之虞迫在眉睫。
四是发展中国家外部性理论:二战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与宗主国谈判形成主权,这可以看作一个交易。任何类型的交易都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因转嫁交易范围之外的经济和社会承载而为外部性问题,任何信息单方垄断都在占有收益的同时对交易另一方做成本转嫁,由此发展中国家谈判形成主权必有负外部性,导致难以摆脱依附地位。但,越是一次性博弈则风险爆发造成谈判双方双输的可能性越大,发达国家在巧取豪夺巨大收益的同时,其风险也在同步深化和加剧。
五是乡土社会应对外部性的内部化理论:中国作为原住民人口大国中唯一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其比较经验恰恰在于有着几千年内部化处理负外部性的村社基础,其中的村社理性和政府理性构成中国的两大比较制度优势。但政府同样是人类制造出来但反过来统治人类自身的成本高昂的异化物!遂有政府与资本相结合激进推进现代化之后严重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负外部性问题,成为中国通往可持续的严重障碍,才有如此广泛的民众愿意参与进来,以期通过乡村建设使三农仍然作为中国危机软着陆的载体。
以上五点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于我们基于本土化和国际化两翼而展开的以下5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一是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资本主义三阶段原始积累阶段、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和金融资本阶段,核心国家发达国家总是不断以新的方式向外转嫁制度成本,乃是全球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给资源环境可持续带来的最大挑战。这个思想,在我们的主要课题研究中,作为全球宏观背景,都有所体现,也发表在我们关于全球资本化与制度致贫等一系列文章中。
二是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团队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构建了南方国家知识分享网络,开展了新兴七国比较研究和南方陷阱等发展中国家的深入研究。 目前正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新兴七国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南非、土耳其。已经发表了有关文章和演讲,两部专著也在起草和修改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