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家族在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名人家风丛书*辑的出版,广受读者好评、社会欢迎,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名人家风丛书第二辑九种,分别记叙了刘墉、梁启超、张謇、王阳明、陈寅恪、张之洞、范仲淹、陆游、苏轼等历史名人彰显门风的个人及其家族事迹。各书不仅仅单纯的介绍名人家风,更注重家风在他们生活经历和家族发展中的体现,既认真对待家族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又真正的把家风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
本套书有丰富的文献支撑和明白易懂的文笔,以扎实的语言兼顾史实可靠性和文章可读性,既能让读者明晓名人的家风,又鼓励读者学习名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地去发掘整理自家家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內容簡介: |
这是两本构思精巧、细节出色的无字图画书,也是两本书中有书、画中有画、充满魔力的小红书。
在《小红书》里,小女孩在雪天路旁发现了一本小红书。她好奇地翻开,书里描绘的是一座热带小岛。令她惊讶的是,岛上的小男孩也捡到了一本小红书,他的书里正是小女孩生活的城市。充满魔力的小红书,能把遥远的城市、孤悬的小岛连在一起,也能把朋友的心连在一起。
《小红书》所获荣誉有:2005年凯迪克银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好书、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纽约时报》畅销书和号角图书奖。
《小红书》故事结束的时候,一段新的神奇旅程才刚刚开始,这就是《又见小红书》。每一刻,孩子们都被期待着去发现新的世界。芭芭拉莱曼用两本因果循环的小红书告诉我们:书籍连接的世界多么紧密,多么宽广。
|
關於作者: |
主编徐梓,即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史学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是蒙学教育、学校教学、家族教化、社会教化等方面的知识,曾主编多地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教科书,发表、出版相关论文、论著百余。
|
目錄:
|
目 录
《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张氏家风》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田舍之家 5
第一节 追溯先祖 7
第二节 父母之教 18
第三节 慈善大德 24
第二章 科考之路 29
第一节 开蒙读经 31
第二节 登塔之旅 34
第三节 难忘师恩 49
第三章 幕僚之途 57
第一节 初为幕僚 58
第二节 朝鲜之行 70
第三节 协助乡务 76
第四章 辞官创业 79
第一节 辞官缘由 81
第二节 回乡创业 105
第三节 教育和慈善 124
第五章 治家训诫 139
第一节 家言家书 141
第二节 碑刻家诫 159
第三节 儿孙后代 167
第六章 造福乡梓 175
第一节 故居遗址 177
第二节 地方业绩 179
第三节 大事年谱 202
第七章 世人评价 213
第一节 当时之评 215
第二节 后世之评 220
第三节 成败重评 223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29
《清心正己廉直传刘墉与刘氏家风》目录
第一章 七世积淀,家道中兴 1
第一节 逄戈庄刘氏源起 2
第二节 承前启后:五世刘通 4
第三节 门庭转换的关键:六世刘必显 7
第四节 清廉爱民美名扬:七世刘果 18
第五节 夯实清廉门风的奠基人:七世刘棨 31
第二章 光宗耀祖,家族鼎盛:八世刘统勋 49
第一节 刑名水利,冠绝机敏 53
第二节 刚直忠谏,匡正朝纲 67
第三节 知人善任,秉公荐才 82
第四节 清廉正己,刚正不阿 90
第五节 朝之股肱,决疑定计 95
第三章 家教延绵,同守家风:九世刘墉 107
第一节 坚毅不拔,三任编修 109
第二节 整肃学风,选举人才 115
第三节 帖学之冠,以砚会友 122
第四节 刚方正直,俭朴清廉 127
第五节 和睦团结,共守门风 144
第四章 世家衰落,家风犹存 149
第一节 吏部尚书刘镮之 150
第二节 布政使刘喜海 155
结语 159
参考文献 161
《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家世渊源 3
第二章 陈宝箴:政界大吏,维新变法开风气 11
第一节 湖南巡抚之前 12
第二节 湖南巡抚之后 28
第三章 陈三立:诗坛泰斗,同光旧体展风采 59
第一节 戊戌政变前 60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 67
第四章 陈寅恪:史苑宗师,道德学问真风骨 85
第一节 留学东洋西洋 86
第二节 抗战之前 94
第三节 抗战时期 114
第四节 最后二十年 130
余 论 独立自由真精神的陈氏家风 159
参考文献 163
《坦易家国赤子心梁启超与梁氏家风》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世德清芬祖父母 3
第一节 半为农者半为儒 4
第二节 孝事其亲行有恒 14
第三节 相夫教子贤内助 22
第二章 雏凤清于老凤声 29
第一节 十岁的神童 30
第二节 十二岁的秀才 36
第三节 十七岁的举人 43
第四节 二十岁的维新派 53
第三章 无情未必真豪杰 63
第一节 断发胡服走扶桑 64
第二节 莫愁前路无知己 70
第三节 稚子牵衣问归来 82
第四节 相见时难别亦难 90
第四章 怜子如何不丈夫 105
第一节 遥怜小儿女 106
第二节 子女皆是债 114
第三节 夫妻生别离 124
第五章 几度乘风问起居 131
第一节 忧子情难禁 132
第二节 每思骨肉远 151
第三节 迢迢两地分 169
第六章 一门九子皆才俊 187
第一节 连枝且同气 188
第二节 棠棣久飘零 194
第三节 羁离各长成 200
附录 任公家事小记 223
参考书目 228
《贵学重德示儿知陆游与陆氏家风》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赤心报国 3
第一节.父辈激儿爱国心 5
第二节.一身报国有万死 14
第三节.家祭如何告乃翁 22
第二章 嗜书笃学 33
第一节.我今仅守诗书业 35
第二节.七世相传一束书 48
第三节.不及同君叩老师 64
第四节.莫改家传折角巾 75
第三章 居官忠廉 81
第一节 我年十六游名场 83
第二节 位卑未敢忘国忧 95
第三节 长成勉作功名计 109
第四章 世守农桑 115
第一节 春耕秋钓旧家风 117
第二节 白首为农信乐哉 120
第三节 愿儿力耕足衣食 131
第五章 贵德艺兼 139
第一节 唯要闭门修孝悌 142
第二节 从来简俭作家风 151
第三节 遥遥桑苎家风在 164
第四节 勿与浮薄者游处 175
第五节 棋子声疏识苦心 183
第六节 心空万象提寸管 189
参考文献 197
《蒙以养正泽后世王阳明与王氏家风》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姚江水流 圣学绵绵 3
第一节 追本溯源 5
第二节 勋贤世家 19
第三节 秘图山王氏 23
第二章 风华浊世的翰林清华 37
第一节 少年才子 38
第二节 任教祁阳 46
第三节 忠诚耿直仕宦路 50
第四节 忠孝两全代代传 59
第三章 余姚出了个王阳明 65
第一节 忠孝之性情 66
第二节 立德 立言 立功 75
第三节 教导诸弟 91
第四节 拳拳教子 96
第五节 赫赫绍兴伯爵府 102
第四章 不姓王的王家人 107
第一节 是亲人 数载相依 108
第二节 是高足 受道传学 110
第三节 是遗憾 英年早逝 115
第五章 家风泽姻亲 119
第一节 姻亲诸氏 120
第二节 姻亲谢氏 125
第六章 西风逐晚霞 131
第一节 身后蒙尘 132
第二节 平反昭雪 137
第三节 孙辈后裔 141
结 语 147
参考文献 150
《仁厚忠孝报国恩张之洞与张氏家风》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家世渊源,祖辈耕读传家风 3
第一节 南皮张氏源流 4
第二节 父祖行状 9
第三节 祖辈留下的家风 15
第二章 科举生涯,族人教导立宏志 23
第一节 少年奇才 24
第二节 坎坷进士路 30
第三节 供职翰林院 37
第三章 三省学官,仁厚行事展清风 41
第一节 浙江乡试副主考 42
第二节 湖北学政 46
第三节 四川学政 50
第四章 清流健将,妙笔生花显身手 59
第一节 青牛角 60
第二节 巧解继统继嗣之争 64
第三节 平反东乡惨案 67
第四节 力阻崇厚卖国 70
第五节 扳回午门冤案 75
第五章 抚晋兴革,家传儒风平官场 81
第一节 整顿吏治 82
第二节 清理财政 86
第三节 禁戒烟毒 89
第四节 移情洋务 92
第六章 治粤抗法,力担重责宣国威 97
第一节 调和将帅,积极备战 98
第二节 战略援台 104
第三节 纳贤能大胜法国 107
第四节 洋务新政 116
第七章 督鄂图强,中体西用行洋务 127
第一节 兴实业 128
第二节 练新军 144
第三节 办教育 149
第八章 忠心报国,署理两江入中枢 165
第一节 甲午主战 166
第二节 东南互保 170
第三节 入参军机 175
第四节 驾鹤归西 180
第九章 家风继世,仁厚忠孝报国恩 185
第一节 《劝学篇》济世,《续辈诗》传家 186
第二节 清廉节俭的家风 193
第三节 三不争信条 199
第四节 临终前的遗嘱 203
第五节 家族人才辈出 206
参考文献 212
《清明高节满乾坤范仲淹与范氏家风》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源自尧裔 望出高平 5
第一节 帝尧之裔 刘累得氏 7
第二节 杜伯冤死 子孙仁晋 11
第三节 士会封范 得姓之始 14
第四节 春秋至晋 范氏名人 27
第五节 望出高平 支脉播迁 32
第二章 我先本唐相 子孙志四方 35
第一节 谱系始祖 36
第二节 范氏南迁 39
第三节 生父范墉 41
第三章 幼孤家贫 随母改嫁 49
第一节 读书少年 50
第二节 求学南都 60
第三节 中举与复姓 67
第四章 直道而不枉 甘为三黜人 69
第一节 道义在身任浮沉 71
第二节 直言上书 忤逆太后 73
第三节 有犯无隐 阻帝废后 81
第四节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87
第五章 塞垣草木识威名 89
第一节 宋夏之战 92
第二节 韩琦的 战 99
第三节 范仲淹的 守 105
第六章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107
第一节 筑堤治水 109
第二节 兴学育才 114
第三节 义田活族 121
第七章 重父必重母 123
第一节 母教典范 124
第二节 继室淑贤 138
第三节 范家儿媳 142
第四节 范家女儿 145
第八章 雅道有子继 149
第一节 范纯祐:天才英纵 150
第二节 范纯仁:布衣宰相 158
第三节 范纯礼:爱民勤政 175
第四节 范纯粹:沉静有略 183
第五节 范家后辈有贤名 188
第九章 家声代代传 191
第一节 孝悌忠恕 192
第二节 节俭持家 199
第三节 乐善好施 206
第四节 清廉守正 209
第五节 诗文传家 222
第十章 持家秘籍说家训 227
附录 范氏祖茔天平山 233
参考文献 238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与苏氏家风》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眉山苏氏的源流 5
第一节 寻根问祖 6
第二节 起于寒微 20
第二章 大器晚成的苏洵 31
第一节 闭户读书 32
第二节 时运不济 38
第三节 名动京师 50
第三章 超然达观的苏轼 61
第一节 少年登科 62
第二节 祸起党争 84
第三节 宦海沉浮 113
第四节 东山再起 135
第五节 进退两难 150
第六节 再遭流放 171
第四章 湮没乱世的子孙 193
第一节 颠沛流离 194
第二节 四散飘零 207
结语 215
参考文献 218
|
內容試閱:
|
总 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 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班风,而校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2018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