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高校学生网络话语与网络舆情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特殊意义。
作者选取与大学生网络话语与高校网络舆情密切相关的网络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高校网络舆情等领域,梳理与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本书。整体来看,作者将高校网络舆情以及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理论内涵论述得较为全面。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现状作了透视,厘清了大学生网络话语、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大学生网络话语与高校网络舆情等方面的现状及表象。并对大学生网络话语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等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究。本书*后旨在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思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以及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与引导的策略。
|
關於作者: |
崔海英,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著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等。
|
目錄:
|
总序/童世骏001
序/邱伟光001
导论001
一、 研究背景001
二、 研究借鉴007
三、 研究框架016
四、 研究方法019
五、 研究趋势021第一章大学生网络话语024
第一节感知大学生网络话语024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内涵释义024
二、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类型划分031
三、 大学生网络话语应用的个性特征045
第二节挖掘大学生网络话语热词051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热词的内涵界定051
二、 大学生网络话语热词的排行统计052
三、 大学生网络话语热词的应用剖析058
第三节透视大学生网络话语063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生活化063
二、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积极性064
三、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消极性066
第二章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069
第一节捕捉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表象069
一、 语言学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070
二、 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072
三、 法学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074
四、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的特征分析076
第二节剖析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动因078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的外因分析079
二、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的内因分析081
第三节规制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策略084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的规制原则084
二、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的规制策略086
第三章大学生网络话语与高校网络舆情093
第一节大学生网络话语孕育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093
一、 高校官方的网络舆情动态简析094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简析095
三、 大学生线下舆情动态简析098
第二节大学生网络话语转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性分析103
一、 高校官方网络舆情动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的引导性104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与大学生线下舆情动态的同质性104
三、 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与社会网络舆情动态的相互影响性105
第三节大学生网络话语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与引导106
一、 理性与规范的大学生网络话语传播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06
二、 非理性与失范的大学生网络话语干扰与误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108
三、 非理性与失范的大学生网络话语掣肘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与引导110第四章话语与舆情引导理论探源11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及舆情引导理论112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语理论113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114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115
四、 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116
第二节国外学者的话语及舆情引导理论119
一、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119
二、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122
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127
四、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130
五、 拉克劳和墨菲的话语理论132
六、 沉默的螺旋133
七、 蝴蝶效应135
八、 从众效应136
九、 群体压力137
十、 群体极化138
十一、 集体无意识139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相关指导思想140
一、 20世纪30、 40年代的相关指导思想141
二、 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指导思想143
三、 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指导思想146
四、 21世纪初的相关指导思想152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指导思想157
一、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157
二、 宣传思想工作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159
三、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164
四、 中国梦的重要指示166
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170
六、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指示173
七、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174
八、 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指示175
九、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176第五章大学生网络话语权181
第一节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全权利181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利上的全权利181
二、 自由自主自发的绝对权利185
三、 自觉自律自省的相对权利187
第二节大学生网络话语的文化权力189
一、 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力上的文化权力189
二、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正向文化权力191
三、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负向文化权力192
第三节全权利与文化权力关系辨析193
一、 相对权利夯实正向文化权力效应194
二、 绝对权利催生负向文化权力效应195
三、 绝对权利勃兴的深层影响198第六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01
第一节谛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丰富内涵201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什么202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什么204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什么207
第二节归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迥殊特征210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客体的交叉性210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的多变性211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的象征性213
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的潜隐性214
第三节阐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矛盾与失衡216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216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矛盾与失衡217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建构与检验221第七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思路225
第一节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先进理念225
一、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226
二、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理念227
三、 大学生网络话语的转化理念229
四、 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理念231
第二节遵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233
一、 导向性原则233
二、 科学性原则235
三、 人本性原则236
四、 数据性原则238
第三节界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要素构成240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241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客体245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介体248
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环体251第八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257
第一节保障教育者的话语权利257
一、 以多样话语载体支撑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57
二、 以丰富话语传播媒介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60
三、 以把握话语时机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63
第二节强化教育者的话语权力266
一、 以话语形式创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67
二、 以话语风格转化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70
三、 以话语议程设置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73
第三节夯实教育者的话语权效276
一、 以话语主体素养锤炼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77
二、 以话语影响力扩大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78
三、 以话语实效评价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280第九章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284
第一节创设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大数据工作平台284
一、 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部284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大数据的动态监测与有效采集287
三、 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大数据的深入分析与精准研判291
第二节创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新媒体矩阵平台293
一、 蒲公英式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矩阵平台的架构设置294
二、 蒲公英式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矩阵平台的内在关系296
三、 蒲公英式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矩阵平台的工作机制298
四、 蒲公英式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矩阵平台的具体运营298
五、 运用蒲公英式新媒体矩阵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300
第三节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303
一、 融入丰富的思想资源进行理论创新304
二、 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进行表达创新307
三、 转化与吸收大众网络话语中的纯天然元素进行实践创新309
结语313
参考文献316
后记330
|
內容試閱:
|
总序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周年碰在一起,当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重视逢五逢十的周年纪念,却可能是在现代社会相当普遍的有意选择。无论就马克思诞生以后的全球现代化过程而言,还是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而言,《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可能在不同意义上都具有同样精妙的描述功能。在这样一个因为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的逐级互推而造成的加速度时代,特定事件的周年节点尤其是诸多相关事件的同期周年节点,可以说是为各自忙碌着的人们稍停脚步,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特定现象、特定趋势和特定问题上,提供了特殊理由。
这套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出版的。
丛书的名称是理论智慧与实践探索。就理论智慧而言,本丛书的最权威出发点当然是以170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实践探索而言,本丛书的最重要背景当然是40年前以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事业。我希望,本丛书不仅与理论史和实践史的宏大叙事之间建立起非偶然的关联,而且通过逐年扩大的丛书作者群体的共同努力,使自身也成为多少年后的逢五逢十的周年活动的纪念主题之一。
理论智慧和实践探索并不是彼此隔离的;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在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对象的研究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两个方面的认识世界的理论活动。由这双重研究而得到的理论智慧,应该不仅提炼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为这种研究提供立足基础的实践探索,不仅仅包括迄今为止的奋斗经历,而且也指向从今往后的前进过程。我们希望,本丛书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丛书的作者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理论智慧和实践探索的结合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理论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工作,教学实践也需要做理论研究。因此,本丛书名称所指的理论智慧,也可以产生于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的学术研究;而本丛书名称所指的实践探索,也可以体现为理论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经历和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今年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进校40周年。在丛书第一批著作的作者中,既有1978年与我同年进入大学学习的同事,也有那一年之后出生的同事。显然,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学者,将很快成为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借着写这个序言的机会,我尤其想向年轻的同事们表达心愿,祝愿他们既能以这套丛书作为成长平台,也能为这套丛书的成功作出扎实贡献。
童世骏2018年9月14日凌晨于苏州河边清水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