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为适应我国当前人口流动形势和特点的变化,《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以上海市为例,对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权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在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力图客观地反映当前流动人口家庭在上海市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其社会分化状况,并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现状、主观感受(满意度)以及社会服务需求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同时关注上海市全面实施人口调控政策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带来的影响,以及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家庭对社会权利的表达获取,提出构建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路:其一,要从民生的视野检视和重视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中央及地方政府协调一致,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其二,推进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包括:以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完善居住证积分制及其配套制度;建立中央对地方、市对区的流动人口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法律的基础上构筑整合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其三,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需求出发,建立分类、多层次、多主体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
|
關於作者: |
潘鸿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社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人口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人口与社会发展政策、社区治理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多项,主持上海依法治市办课题多项,以及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中心、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徐汇区卫生计生委、徐汇区公安局等的横向合作课题。代表著作有:《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等等。近年来在《中央党校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青年研究》《学习时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曾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专著奖、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三节 研究成果梳理及其评价
第二章 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社会分化情况
第一节 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供给及其需求状况
第一节 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供给现状
第二节 流动人口家庭对当前社会服务状况的主观认知
第三节 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状况
第四章 个案研究:上海徐汇区流动人口家庭计划生育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徐汇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现状
第二节 徐汇区流动人口家庭计划生育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人口调控对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需求的影响
第一节 上海市人口调控背景
第二节 以居住证积分制为基础的人口综合调控
第三节 居住证积分制调控对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需求影响
第六章 构建完善的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体系
第一节 从民生的视野检视和重视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
第二节 推进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
第三节 建立社会服务供给模式和加强机制建设
第七章 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权的结构性变动
第一节 农民工社会权变动:一项实证分析
第二节 农民工社会权变动:理论探讨局限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我面前有作者潘鸿雁的两本著作,其一是《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国乡村考察报告系列之一,200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二是前几天收到的《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电子文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我主持中国乡村考察报告系列选题,潘鸿雁的《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纳入其中。没想到,作者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调查研究坚守了十多年,有两本专著问世,真令人高兴。
十多年来,作者先在基层进行华北农村流动人口家庭调查研究,之后,将关注的视线转移到了顶端,而且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但研究的对象还是流动人口家庭。这是作者学术上的执着追求.也是对流动人口群体人文情怀的一种牵挂。
同样是流动人口家庭,但前后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作者的前书是从农村的视角研究外出务工人员,以河北翟城村为例,考察了华北农村农民普遍外出打工后对自身家庭的影响,带来了华北农村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关系的变迁。作者提出了非常规核心家庭概念,并从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角深刻阐述了华北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体现了作者对三农问题的人文关怀。2010年11月,该书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专著奖(又被誉为杜润生奖)。
近几年,作者以生活其中的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为例,从城市的视角,再次考察流动人口家庭的生活和需求。十多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但农村外出打工的脚步依然频频,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的局面没有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流动人口群体。只不过,他们中大部分人越来越多地以家庭的方式进入城市,流动儿童和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这些日益增多的家庭定居在中小城镇和大城市,带来了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依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摇摆,既没有在农村生活和扎根,也没有在城市定居和融入。所谓流动但不定居定居但不融合的流动人口现象还相当普遍。因而,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作者实证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权一社会服务需求变化和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将他们的需求表达与政府的供给回应联系起来,指出政府在对待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服务需求及为其提供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统筹解决的相应对策,很有自己的见解。
作者从超大型城市的视角研究流动人口群体,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完全不同于以往农村视角的研究。后者看到的是他们不完整的、非常规的家庭,看到的是农村的空心化和空巢化。从超大型城市的视角研究流动人口群体,又不同于中小城镇,后者更加关注如何吸引流动人口群体,如何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超大型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群体而言,既吸引又排斥;流动人口群体对于超大型城市而言,既需要又挤压。超大城市和流动人口群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吸引、相互博弈、相互适应的关系。这些既给作者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新方向,也带来了研究的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