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现代配位化学基于电子给-受体相互作用,其研究对象已从以无机金属离子为中心、其他分子为配体的经典配位化合物,扩展到包含多种无机和有机物种而形成不同键型和结构的新型配合物。诺贝尔奖得主Lehn从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的观点认为:配位化学丰富了超分子化学的内容,超分子化学是一种广义的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已不仅是联系化学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通道,而且已成为生物学、药物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地质化学等跨学科的桥梁。配位化学迅速向着广度和深度拓展,内容丰富,应用广阔。为了培养一代与时俱进的人材,亟需一套新的内容全面、阐述系统、深度适中和联系国情,以满足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配位化学教学的需求。为此,由兰州大学(刘伟生)、南开大学(卜显和)、南京大学(左景林、孙为银)、中山大学(童明良)、西北大学(王尧宇)等高校从事配位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的中青年教授合编的这本新教材,增加了新的概念、理论、表征方法以及近年来配位化学的新进展等内容。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联合编著。系统介绍了配位化学的形成与发展,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位化学中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反应性能与反应动力学,与生命过程相关的配位化学,以及配位化学在新材料、新领域方面的前沿进展。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与热点的介绍。每章后面都列有参考文献和习题,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与融会贯通。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配位化学与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刘刘伟生,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2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在稀土新型发光材料、功能配合物、荧光探针与检测、橡胶添加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卜显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副主任、天津市金属及分子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youxiu人才、人事部等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国家jiechu青年基金。从事大环化学、功能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及晶体工程学等前沿交叉领域课题的研究。在有序结构分子聚集体或纳米尺寸多维网络构筑、多胺大环功能配合物研究、二氧化碳活化新型催化剂设计等诸多方面取得很多创新成果。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
1.1 配位化学发展简史 1
1.2 配位化学的重要性 6
参考文献 8
第2章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0
2.1 配合物的定义 10
2.2 配体的类型 11
2.2.1 经典配体和非经典配体 15
2.2.2 单齿配体与多齿配体 16
2.3 中心原子的特征 19
2.4 配合物的类型 19
2.4.1 经典配合物与非经典配合物 20
2.4.2 单核、多核配合物与配位聚合物 24
2.5 配合物的命名 28
参考文献 33
习题 34
第3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5
3.1 群论基础 35
3.1.1 群的定义与子群 35
3.1.2 相似变换与共轭类 36
3.1.3 群的表示与特征标表 36
3.1.4 直积与约化 39
3.1.5 对称性匹配线性组合 41
3.2 价键理论 41
3.3 晶体场理论 42
3.3.1 晶体场理论概述 42
3.3.2 弱场与强场 49
3.3.3 弱场极限:自由离子的谱项 50
3.3.4 弱场:谱项的分裂 52
3.3.5 强场极限:d轨道分裂产生的组态 57
3.3.6 强场:组态直积分解出的谱项 58
3.3.7 谱项能级相关图 61
3.3.8 f 轨道能级在晶体场中的分裂 63
3.3.9 j-j 耦合方案导出的谱项 65
3.3.10 双值群 68
3.4 配位场理论 73
3.4.1 分子轨道形成条件 73
3.4.2 中心原子的原子轨道 74
3.4.3 配体的群轨道 75
3.4.4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 79
3.4.5 分子轨道、对称性与光谱 85
3.5 配合物的理论计算 94
参考文献 98
习题 99
第4章 配合物的合成化学 101
4.1 经典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01
4.1.1 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 101
4.1.2 非水溶液中的取代反应 103
4.1.3 利用反位效应制备配合物 105
4.1.4 加成和消去反应 106
4.1.5 热分解合成 107
4.1.6 氧化还原合成 107
4.1.7 模板合成配合物 110
4.1.8 原位合成配合物 113
4.1.9 固相合成和微波辐射合成 114
4.2 非经典配合物的制备 115
4.2.1 二元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制备 115
4.2.2 取代的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制备 117
4.2.3 茂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117
4.2.4 环戊二烯基金属羰基配合物的制备 117
4.3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方法 118
4.3.1 常规的溶液法 118
4.3.2 扩散法 119
4.3.3 水热或溶剂热法 122
4.4 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124
4.4.1 用光学活性的有机配体 即手性配体 与金属离子配位 124
4.4.2 利用固有手性的八面体金属配合物 127
4.4.3 使用光学活性的轴手性配体和使用螺旋或扭曲的有机配体 129
参考文献 130
习题 131
第5章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 132
5.1 配位数和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32
5.1.1 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132
5.1.2 配位数和空间构型的关系 133
5.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140
5.2.1 立体异构 140
5.2.2 构造异构 149
参考文献 152
习题 152
第6章 配合物的反应性 154
6.1 配合物的稳定性 154
6.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测定 154
6.1.2 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稳定性 157
6.1.3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59
6.2 配体的反应性 164
6.2.1 配体的亲核加成反应 165
6.2.2 配体的酸式解离反应 165
6.2.3 中心离子活化配体的反应 166
6.3 配位催化反应 167
6.3.1 配位催化体系的类型 167
6.3.2 配位催化基本原理 170
6.3.3 配位催化循环 170
6.3.4 配位催化中的基本反应 172
6.3.5 配体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175
6.3.6 配位催化反应举例 176
参考文献 181
习题 182
第7章 配合物的表征方法 184
7.1 电子吸收光谱 184
7.1.1 金属离子的d-df-f跃迁 184
7.1.2 电荷迁移光谱 188
7.1.3 配体内的电子跃迁 189
7.1.4 实例解析 190
7.2 荧光光谱 192
7.2.1 基本原理 192
7.2.2 实例解析 196
7.3 红外光谱 201
7.3.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201
7.3.2 实例解析 202
7.4 拉曼光谱 204
7.4.1 拉曼散射的产生 204
7.4.2 配合物拉曼光谱实例分析 204
7.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07
7.5.1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207
7.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化学位移 207
7.5.3 XPS谱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 208
7.5.4 实例解析 209
7.6 核磁共振 212
7.6.1 基本概念 213
7.6.2 自旋偶合与裂分spin-spin coupling 215
7.6.3 顺磁体系的NMR 215
7.6.4 核磁共振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216
7.6.5 固体核磁简介 218
7.7 顺磁共振 219
7.7.1 顺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219
7.7.2 电子顺磁共振谱的多重结构 221
7.7.3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技术及应用 222
7.8 圆二色谱 223
7.8.1 旋光色散 223
7.8.2 两类ORD曲线 223
7.8.3 电子圆二色性 225
7.8.4 ORD与ECD的关系以及Cotton效应 227
7.8.5 确定手性配合物绝对构型的方法 227
7.8.6 ECD光谱关联法在确定手性配合物绝对构型中的应用 230
7.9 电化学 240
7.9.1 循环伏安法 241
7.9.2 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243
7.9.3 配合物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245
7.10 X射线衍射 247
7.10.1 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 247
7.10.2 X射线晶体学 249
7.10.3 X射线单晶衍射法在配合物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249
7.10.4 X射线粉末衍射法在配合物表征中的应用 254
7.11 电喷雾质谱 255
参考文献 258
习题 260
第8章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262
8.1 概述 262
8.1.1 活性配合物和惰性配合物 262
8.1.2 动力学研究方法 263
8.1.3 价键理论解释配合物的活性与惰性 263
8.1.4 晶体场理论解释配合物的活性与惰性 264
8.2 电子转移反应 267
8.2.1 外界反应机理 267
8.2.2 内界反应机理 269
8.3 配体取代反应机理 270
8.3.1 缔合机理、解离机理和交换机理 270
8.3.2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272
8.3.3 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275
8.3.4 钴Ⅲ氨配合物的碱催化水解 279
8.4 立体易变分子 280
8.5 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281
参考文献 284
习题 285
第9章 生命体系中的配位化学 286
9.1 生命体系中的金属离子 286
9.1.1 生物必需元素 286
9.1.2 有毒元素 288
9.1.3 金属酶和金属蛋白 288
9.2 典型金属酶和金属蛋白 289
9.2.1 含铁氧载体 289
9.2.2 含铁蛋白和含铁酶 295
9.2.3 含锌酶 299
9.2.4 含铜蛋白和含铜酶 305
9.2.5 含钼酶和含钴辅因子 308
9.3 模型研究 315
9.3.1 含锌酶的模拟 316
9.3.2 含铜酶的模拟 318
9.3.3 固氮酶的模拟 321
9.4 金属药物 322
9.4.1 治疗类药物 322
9.4.2 诊断类药物 325
9.4.3 金属离子与疾病 326
参考文献 327
习题 328
第10章 功能配合物 330
10.1 配合物发光材料 330
10.1.1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330
10.1.2 发光金属凝胶 334
10.2 荧光探针及分子传感器 338
10.2.1 荧光探针的机理 338
10.2.2 pH荧光探针 339
10.2.3 阳离子荧光探针 340
10.2.4 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 347
10.2.5 阴离子荧光探针 347
10.3 导电配合物 350
10.3.1 低维配位聚合物 351
10.3.2 电荷转移复合物 352
10.3.3 C60的金属盐超导体 354
10.3.4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材料 355
10.4 磁性配合物 355
10.4.1 磁性的基本概念 356
10.4.2 抗磁性 356
10.4.3 顺磁性 357
10.4.4 范弗列克 van Vleck 方程和磁化率 358
10.4.5 铁磁性 362
10.4.6 反铁磁性与亚铁磁性 363
10.4.7 自旋倾斜和弱铁磁性 363
10.4.8 零场分裂 364
10.4.9 近年来配合物基分子磁体的研究前沿 365
10.5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375
10.5.1 磁共振成像技术 375
10.5.2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377
10.6 配合物光电转换材料 382
10.6.1 配合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382
10.6.2 配合物在染料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384
10.6.3 配合物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386
10.7 配合物杂化材料 387
10.7.1 配合物杂化材料的分类 388
10.7.2 配合物杂化材料的制备 390
10.7.3 配合物杂化材料的应用 393
10.8 配合物分子器件 394
10.8.1 分子机器 396
10.8.2 分子开关 399
10.8.3 分子插座 400
10.8.4 分子转子 401
10.8.5 分子刹车 402
10.8.6 分子电梯 403
10.8.7 分子导线 403
参考文献 406
附录Ⅰ 配位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 412
附录Ⅱ 常见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417
附录Ⅲ 八面体场中d2-d8组态的Tanabe-Sugano能级图 428
附录Ⅳ 帕斯卡常数 430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本教材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编者修改后推出的,供本科生高年级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配位化学课程教学和学习使用。教材内容增加了一些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及近年来配位化学有关研究的新成果。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需要,第3章增加了晶体场理论概述一节,第7章重写了圆二色谱一节,第10章增加了光电转换配合物一节。为了方便读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在书末的附录中增加了附录Ⅲ和附录Ⅳ。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识别一些复杂结构图,在相应的章节增加了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识别彩色图片。
本教材共分10章,各章节主要参与修订的人员如下:
第1章 绪论 王薇、刘伟生、卜显和;
第2章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王薇;
第3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李炳瑞;
第4章 配合物的合成化学 田金磊、卜显和;
第5章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 周毓萍、唐晓亮;
第6章 配合物的反应性 唐瑜、邬金才、吕东煜、陈凤娟;
第7章 配合物的表征方法:7.1 电子吸收光谱 刘相,7.2 荧光光谱 覃文武、刘伟生,7.3 红外光谱 刘相,7.4 拉曼光谱 刘相,7.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刘相,7.6核磁共振 杨正银,7.7 顺磁共振 杨正银,7.8 圆二色谱 章慧,7.9 电化学 吕东煜,7.10 X 射线衍射 李建荣、卜显和,7.11 电喷雾质谱 孙为银;
第8章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周利君、王尧宇;
第9章 生命体系中的配位化学 孙为银;
第10章 功能配合物:10.1 配合物发光材料 唐瑜、卜伟锋,10.2 荧光探针及分子传感器 覃文武、刘伟生,10.3 导电配合物 左景林,10.4 磁性配合物 童明良、倪兆平,10.5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张岐,10.6 配合物光电转换材料 左景林,10.7 配合物杂化材料 唐瑜,10.8 配合物分子器件 于澍燕。
杨莉梓参加了部分章节格式的整理。此外,多位研究生也参加了材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在此表示感谢!
因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兰州大学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资助和支持。
编 者
2018年9月7日
第一版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配位化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配位化学的知识内容和应用领域不断地发展与延伸,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理论、合成方法和表征手段,已有的概念和理论也有了新的内涵与外延;大量新型结构配合物的出现,使得现有的命名规则难以给出准确的命名等。因而亟需一本新的教材来介绍配位化学新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知识,以满足目前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求。由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合编的这本配位化学教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策划和编写的。
本教材是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的系列研究生教材基础上,经过编者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后初步推出的,供本科生高年级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配位化学课程教学和学习使用。教材内容增加了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及近年来配位化学有关研究的新成果。
本教材共分10章,各章节的参编人员如下:
第1章 绪论(王薇、姚卡玲、卜显和、刘伟生);
第2章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王薇、姚卡玲);
第3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李炳瑞);
第4章 配合物的合成化学(田金磊、卜显和);
第5章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唐宁、周毓萍);
第6章 配合物的反应性(曾正志、唐瑜、邬金才、吕东煜、陈凤娟);
第7章 配合物的表征方法:7.1 电子吸收光谱(刘相),7.2 荧光光谱(覃文武、刘伟生),7.3 红外光谱(刘相),7.4 拉曼光谱(刘相),7.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刘相),7.6核磁共振(杨正银),7.7 顺磁共振(杨正银),7.8 圆二色谱(曾正志),7.9 电化学(吕东煜),7.10 X射线衍射(李建荣、卜显和),7.11 电喷雾质谱(孙为银);
第8章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周利君、王尧宇);
第9章 生命体系中的配位化学(孙为银);
第10章 功能配合物:10.1 配合物发光材料(唐瑜、卜伟锋),10.2 荧光探针及分子传感器(覃文武、刘伟生),10.3 导电配合物(左景林),10.4 磁性配合物(童明良、倪兆平),10.5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张岐),10.6 配合物杂化材料(唐瑜),10.7 配合物分子器件(于澍燕)。
此外,不少研究生也参加了材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出。
因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兰州大学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资助和支持。
编 者
2012年12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