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二元社会秩序的整合

書城自編碼: 328819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沈新坤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47395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2-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6.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云中记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3.3
《论利益均衡的法律调控》
+

HK$ 69.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
編輯推薦:
1、学术价值本文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为研究背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变革为切入点,以乡村社会文化规范的变迁为主要视角,探讨当代乡村社会秩序的转型和重建问题。进一步来说,通过乡村社会秩序的整合研究促进国家及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以及从文化层面探讨乡村社会的出路。
2、出版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艰难地追求独立自主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如此,中国乡村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农村社会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而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出版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广大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而且还可以为学者们从事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內容簡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乡村社会正在逐步远离传统农村社会,这似乎预示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秩序的时机已经成熟。然而,考察改革开放后的乡村社会实际,我们会发觉在乡村现代制度成长的同时,乡村传统也悄然复兴。这样,乡村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将受到制度性规范和非制度性规范的支配。然而,以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性规范和以习俗、道德、信仰、宗教等为主要内容的非制度性规范,无论是生成逻辑、价值理念,还是发挥作用的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在制度性规范和非制度性规范的各自张力作用下,即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张力作用下,当代乡村社会秩序转型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在乡村社会中,正在通过链合亚制度性整合进行有效地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不过,作者进一步指出乡村社会秩序的链合只是乡村社会秩序转型过程的历史产物,且链合状态下的乡村社会秩序仍只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即社会秩序只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制度规范与非制度规范在链合作用下必将逐渐走向融合,终达到啮合的市民社会稳定状态。
目錄
导论1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2
一 研究的缘起2
二 研究的意义4
二、研究述评6
一 文献回顾6
二 研究的不足9
三、研究思路11
一 基本思路11
二 分析框架12
三 研究方法13
四 研究概念13
第yi章制度性规范与乡村社会秩序17
一、制度性规范的本质及形式18
一 制度的内涵及本质18
二 制度性规范的本质剖析22
三 制度性规范的形式25
二、乡村社会中的制度性规范27
一 乡村制度性规范的历史27
二 乡村制度性规范的转变29
三 乡村制度性规范的形式34
三、制度性规范与乡村发展36
一 乡村制度性规范的秩序价值37
二 乡村制度性规范的负面影响39
第二章非制度性规范与乡村社会秩序41
一、非制度性规范的本质及形式42
一 非制度性规范的内涵42
二 非制度性规范的形式42
三 非制度性规范的本质剖析44
二、乡村社会中的非制度性规范46
一 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来源46
二 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形式48
三 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秩序特征51
三、非制度性规范与乡村发展53
一 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秩序价值53
二 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负面影响56
第三章乡村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的实践59
一、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及其困境60
一 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体现60
二 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机制64
三 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强势73
四 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困境75
二、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及其困境77
一 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体现78
二 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机制82
三 非制度化强势下的乡村社会秩序85
四 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困境89
第四章链合:乡村二元社会秩序的亚制度性整合93
一、亚制度性整合的可能94
一 超越对立:乡村社会秩序的另面透视94
二 链式整合96
三 乡村二元社会秩序的链式整合97
二、亚制度性整合的社会动力100
一 农民属性及其行动选择力量100
二 乡村精英的带动102
三 基层工作人员的变通106
三、亚制度性规范的实践形态106
一 移风易俗107
二 制度操作108
第五章啮合:乡村二元社会秩序链合的优化111
一、乡村二元社会秩序链合的优化诉求112
一 链式整合的历史性与特殊性112
二 链合下的乡村生活:亚健康状态112
三 脱链:转型期乡村社会秩序的相对不稳定性113
二、秩序啮合及其实践114
一 秩序啮合114
二 啮合遗产:礼俗社会的整合逻辑115
三 啮合借鉴:西方市民社会的整合逻辑115
三、乡村二元社会秩序啮合的展望116
一 乡村市民化的啮合方向116
二 反刍中西方的市民社会117
三 乡村社会秩序的啮合展望120
附录123
附录A乡村与农村的概念比较124
附录B家户经济的兴起127
附录C乡政村治格局的形成132
附录D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135
参考文献137
內容試閱
前言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六七十年代的公社化运动,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you的变化。也正因此,对乡村社会乡土秩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和焦点内容。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乡村道义共同体意识的消解。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将处于传统村落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长期博弈之中,但关于如何消解二者之间张力的机制与方法,我们现有的研究还是缺乏的。沈新坤关于乡村二元社会秩序整合与重构的这本专著,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的窗口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以乡村社会文化规范的变迁为主要视角,运用多维研究的方式探寻乡村社会秩序的转型和重建问题。本书不仅充分借鉴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及文化人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社会学解读,从而保证了乡村社会秩序研究的整体性,有效避免了片面化、碎片化的倾向。作者对乡村与农村概念做了区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乡村与农村,其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主要在于乡与农。乡村更强调行政区划的乡镇所辖的地域实体,其外延是以乡(镇)政府所在的圩镇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因此乡的地域区划意味更浓,与城的概念相对应。农村突出强调农村的经济特征和人口属性,其外延内在包含了农作物种植业村渔业村等自然村落,因此,农的生产方式意味更浓,与工商概念相对应。尽管在习惯上通常将乡村与农村混同使用,但从学理角度而言,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坚持对二者概念进行历史考据,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沈新坤对待学术事业的严谨态度。沈新坤对乡村二元社会秩序的关注与兴趣缘于自身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农村传统道义共同体所呈现的邻里相望守望相助的和谐景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获利机制以及制度下乡所带来的躁动与人际关系的日渐冷漠。这在引起沈新坤学术关注的同时,也带给他深深地焦虑与忧思。他认为维持乡村社会的稳定是建设和谐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而要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对当代乡村社会秩序转型与重建问题的关注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预见,如果不能适时协调和稳定乡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沈新坤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其提出的从链合到啮合的社会秩序整合路径,不仅为我们判断和把握乡村社会秩序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当前广大乡村地区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建设美丽新农村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总之,本书是研究快速转型时期中国乡土社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专著,可以使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江立华2018年10月18日ⅰⅱ本书以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为间接背景,以改革开放特别是乡村改革为直接背景,以乡村社会文化规范的变迁为主要视角,旨在探讨当代乡村社会秩序的转型和重建问题。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当代乡村社会秩序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以通过链合亚制度性整合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化解,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第yi章论述的是制度性规范与乡村社会秩序。在本书中,制度是作为规范而不是作为多种规定性的体系来使用。从本质上来讲,制度性规范作为国家的基本治理手段,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制度的制定及制度来源看,作为国家治理手段的一整套规则的制度,从上至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规范性行为准则、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代乡村制度建设源于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建设,即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乡村制度在分化的同时也在向现代制度进行转变。后,笔者指出乡村制度性规范对乡村社会秩序而言,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第二章论述的是非制度性规范与乡村社会秩序。作为制度性规范的对立面,非制度性规范是对所有不属于制度性规定的规范的统称,是针对制度性规范所做的一种否定陈述,而不是指单一某种或某类规范。从来源来看,非制度性规范源于传统礼俗,具有习俗属性的特征。非制度性规范的主要来源有习俗、道德及宗教等形式。小农经济的复兴和聚族而居的村落布局使得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出现突出地体现为传统的复兴,这表明乡村非制度性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习俗性特征,这与目前我国乡村社会在总体上处于农业社会的前现代状态也是相一致的。后,笔者指出乡村非制度性规范对乡村社会具有秩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负面影响。第三章是关于乡村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的实践,即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问题。这里,乡村制度化主要不是指乡村社会规范的系统化和程序化,而是指乡村制度性规范逐步产生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即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地受到制度性规范的指导和约束的过程。作为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基本手段,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主要体现为国家对乡村社会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乡村社会秩序走向制度化的力量或制度化的机制主要有权力机制、服务机制和理性化机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强势主要体现为国家权力对非制度性规范进行的打压和边缘化。当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呈现强势状态或者说乡村社会秩序全面走向制度化时,乡村制度性规范的消极作用就会凸显,从而给乡村社会秩序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同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相对应,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是指乡村非制度性规范逐步产生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地受到非制度性规范的指导和约束的过程。从乡村非制度性规范的来源来看,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首先体现在宗家族的复兴与民间传统的复兴。与制度化的机制不同,乡村社会秩序的非制度化具有认同机制和伦理机制。从乡村社会内部来看,乡村社会秩序非制度化强势主要体现为非制度性规范对制度性规范作用的抵制和破坏。如同乡村社会秩序制度化强势一样,乡村非制度化强势也会造成众多乡村社会秩序问题。第四章讨论的是当代乡村社会秩序的亚制度性整合问题。首先,通过对当代乡村二元社会秩序的反思和再认识,笔者提出链式整合概念,对当代乡村社会中的制度性规范和非制度性规范,以及乡村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进行亚制度性整合。接着,从农民属性及其行动选择力量、乡村精英的带动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变通等角度探讨乡村社会秩序亚制度性整合的动力问题。后,从亚制度性规范的形成来看,乡村社会秩序的亚制度性整合有移风易俗和制度操作两种基本实践形态。第五章强调乡村社会秩序的链合只是乡村社会秩序转型过程的历史产物,且链合状态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只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即社会秩序只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在链合作用下必将逐渐走向融合,终达到啮合的市民社会稳定状态。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