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风物中国志汇川》是风物中国志系列的又一新作。汇川控扼川黔通道,是一座有着千年开发历史的现代城区,也是贵州省*年轻的县级行政区。本书通过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的实地走访,为您解读这座位于祖国西南部的年轻的最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变迁。
通过《风物中国志汇川》,读者既能穿越千年重建娄山关的时空历史,又能在战争烽烟中解构海龙囤的精妙之处,还能用味蕾一探当地人不怕辣的奥秘,走近茅台镇外的另一处酒乡董公寺
《风物中国志汇川》邀请当地知名学者对汇川的自然及人文进行梳理,图文并茂,并配有若干手绘,易于阅读与理解。
|
內容簡介: |
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区,汇川区极为年轻。但居于川黔往来通道上的重要区位,以及境内适宜农业生产的小型盆地,让这片区域在遵义市乃至整个黔北的发展历史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过去处于边缘区域的汇川,如今正稳步向前,成为人们视野的中心。本书通过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的实地走访,并邀请当地学者撰文,从地、道、风、物四个方面,客观、全面地解读汇川的自然与人文。
|
關於作者: |
贺靓,生于湖南省湘潭市,为风物中国志系列图书主创团队成员。曾参与《地道风物银川》《民宿时代》《风物中国志五莲》的策划和制作,主编出版《风物中国志靖江》。
|
目錄:
|
地
002 道通川黔,一座现代城区的千年开发史 谭伟桐
道
037 娄山关,时空的重建 楼学
048 海龙屯,播州的世纪变奏 楼学
074 海龙屯的历史烽烟 葛镇亚 肖宁
094 海汇百川,延续千年的精神品格 曾祥铣
风
100 斫琴以为时也 槛上人
114 娄山关下板桥藤 喻宬玮
122 毛石镇,黔北大山里的水车王国 韩诗扬
物
128 在遵义,辣有一百种 张艺凡
142 酸,遵义人不怕辣的秘密 公梓蒙
152 董公寺,茅台外的另一处酒乡 王砚
166 一天从羊肉粉开始 白常继
170咸甜党别争了,来一碗辣味豆花 白常继
174 一锅卤水里的板桥 白常继
176 鸡蛋糕,这奢侈的甜 田小果
|
內容試閱:
|
汇川,从边缘走向中心
撰文 贺靓
2015 年7 月4 日,第39 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德国波恩召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遵义一张全新的对外名片。在此之前,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等一系列红色标签,是更多人所熟悉的遵义印象,它们连同毛泽东1935 年在娄山关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一同成了遵义近代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此次海龙屯的成功申遗,则将世界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大大往前推进,指向了更久远的历史深处。
海龙屯由南宋播州15 世土司杨文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始建,是为抗击蒙古军队而修筑的山城防御工事。彼时遵义属播州,治所在穆家川(今遵义老城)。为区别新、旧二城,修筑在离播州城西北约28 千米龙岩山上的这座城堡,被命名为龙崖新城,成为播州战争时期的军事据点。之后,历代州、府、县均以遵义老城一带为治所驻地,仅明万历平播之役中,龙崖新城被播州杨氏末代土司作为最后的堡垒,短暂地发挥了政治、军事中心的作用。
历史在几百年后做了个姗姗来迟的回应。1992 年,遵义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址同样选定在紧邻遵义老城的西北部;2004 年,汇川区正式挂牌成立,海龙屯所在的高坪镇(今高坪街道办事处)也在扩区时被划入开发区范围。至2010 年,汇川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驱动着整个遵义市的经济发展。
与南宋时期杨文选址海龙屯相比,汇川的选址在新时代的背景和需求下,所考虑的因素必定已大不相同。20 世纪末,以老城为中心的平坦谷地已被充分开发,尤其经过清咸丰八年(1858)湘江东岸新城的扩建后,可供中心城区拓展的空间已明显不足。于是,曾一度处于城区边缘的区域,开始进入人们的考虑范畴:紧邻母城的适当距离、断续相望的宽谷平坝、未来可期的发展潜力几个世纪前,同样一片区域被播州土司从另一个维度一遍遍审视。而从同样选定老城西北部的结果来看,几百年来蕴藏在这片区域的优势已呼之欲出。
汇川区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区境内高坪河畔的风帽山古人类文化遗址见证了上万年前人类的栖居。春秋战国时,遵义一带先后属鳖、夜郎等国。然而,由于地处西南,远离中央核心区域,加上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汇川甚至整个遵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非人烟稠密之地。
自杨端于唐乾符三年(876)入播,杨氏一族在播州统治达七百余年,开启了对遵义持续而长久的开发历史。虽然自播州起,遵义治所始终围绕如今的遵义老城区域开拓,但娄山以南、乌江以北的区域内,山峦、丘陵起伏,常有小规模平坝、宽谷居于其间,为宜农垦殖之地。老城虽平坦可栖,但人口相对密集,可耕地少,难以充分满足需求,于是中心城区之外、大量可资耕种的平坝被杨氏一族利用起来。
如今,在汇川区内,鸣庄、大板桥、永安庄等播州时期的代表性庄园还留有遗迹。它们有的成为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有的改造成蔬菜种植基地,从过去到现在,持续不断地为中心城区提供给养。不同的是,伴随着身份转换,如今凭借开发区的春风,它们从边缘重新走向了人们视野的中心。
实际上,这片区域积蓄的能量远不止于此。山原、丘陵遍布的山区地带,受制于地理的阻隔,常被视作地理生境。虽然天险阻隔,但这条南北纵贯的通道娄山关,却让这里摆脱了偏远山区封闭落后的宿命。
娄山关大捷的赫赫名声,无疑是这条狭长谷地区位险要性的最好注脚。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两次抢占娄山关,扼住川黔边界要道,成为长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实际上,至少在宋元时期,这条山间谷地就已被时人所重视,成为贵州与四川、重庆之间往来沟通的重要通道。及至今日,自贵阳出发,经遵义通往重庆的南北主要交通干线,仍以这条古通道为雏形。
通道往来的便利,使遵义深受巴蜀人文风俗的影响。不仅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儒学风尚、茶盐物资等逐渐深入遵义,来自蜀中的文人、普通百姓等移民也进一步加速了沿线的开发进程。今日,行走在汇川,还时常被当地与川渝相仿的辣椒口味、方言口音所迷惑;而当地以盐制作酸食的习惯,与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酸汤又大不相同,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作为川盐入黔通道的历史。正是日常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细碎,无形中交织成了两地频繁交往、延续至今的佐证。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条通道,常常容易忽略现代公路尚未修成前的行旅艰辛。人们往来其间,或步行或借助畜力,若背资载重,更是难上加难。所幸,在汇川区成立的当下,技术的发展正不断消解着地理阻隔带来的种种不便。居于川黔大道中心的汇川,通过连接南北,连接遵义的过去和未来,正向世界绽放出积蓄已久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