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內容簡介: |
21世纪的今天,上个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已具雏形,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移民潮的出现、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邦国概念的模糊化,使整个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和联系性日益增强。尽管有很多迹象表明,经济的全球化与人类生存空间的重构,加速了邦国之内或之间的文化的同质化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浮现出一种世界文化的可能性。文化的差异性依然存在(也必然会存在)。在此环境下,以个人为基准预见他人对信息的反应是行不通的,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说:今天,人越来越多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解读他人下一步要做什么时,自己的文化再也不是可靠的依据。人经常处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情景中,因此他必须迈出下一步,着手超越自己的文化。中国电影受全球化浪潮裹挟,它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必然且更加急迫。作为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传播引领者的美国好莱坞,凭借科技等优势以及由此构建的不平等的跨文化传播秩序,不仅推销、宣扬和传播着西方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而且还通过恶意贬损和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力图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是失语就是褪色,或者被边缘化。事实证明,文化的话语权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发展前景的根本。在此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三个层次的意义:其一,从经济上,是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自身本质规律的内在要求,其二,从意识形态上,肩负着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任;第三,从更高的诉求上,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当下关于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借用一种说法,处于滞涨状态。即,有关中国电影的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通货膨胀,而有关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则相对停滞不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复杂而又尖锐,亟待研究者思考、梳理,找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探寻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21世纪的今天,上个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已具雏形,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移民潮的出现、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邦国概念的模糊化,使整个世界的相互依存性和联系性日益增强。尽管有很多迹象表明,经济的全球化与人类生存空间的重构,加速了邦国之内或之间的文化的同质化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浮现出一种世界文化的可能性。文化的差异性依然存在(也必然会存在)。在此环境下,以个人为基准预见他人对信息的反应是行不通的,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说:今天,人越来越多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解读他人下一步要做什么时,自己的文化再也不是可靠的依据。人经常处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情景中,因此他必须迈出下一步,着手超越自己的文化。中国电影受全球化浪潮裹挟,它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必然且更加急迫。作为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传播引领者的美国好莱坞,凭借科技等优势以及由此构建的不平等的跨文化传播秩序,不仅推销、宣扬和传播着西方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而且还通过恶意贬损和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力图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是失语就是褪色,或者被边缘化。事实证明,文化的话语权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发展前景的根本。在此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三个层次的意义:其一,从经济上,是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自身本质规律的内在要求,其二,从意识形态上,肩负着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任;第三,从更高的诉求上,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当下关于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借用一种说法,处于滞涨状态。即,有关中国电影的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通货膨胀,而有关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则相对停滞不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复杂而又尖锐,亟待研究者思考、梳理,找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探寻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
關於作者: |
陈晓伟,女,祖籍山东莘县。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副主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影视家协会理事,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影视创作;互联网 影视。
|
目錄:
|
自 序
绪 论
一 研究维度:文化、影像表达、好莱坞
二 现状: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分析
三 研究方法:综合与交叉
第一章 研究缘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语境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
第二节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民族化语境
第三节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治化语境
第二章 理论工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多元审视
第一节 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在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二节 菲利普森的文化代码理论在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三节 约翰贝利的文化适应理论在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三章 历程梳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简史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实践初尝试
第二节 1949~1966年:在政治与艺术的斗争中引进来和走出去
第三节 1976~1984年: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就与问题
第四节 1984~2000年:走上世界影坛的第五代第六代中国电影
第五节 2000年至今: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第四章 影像风格: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的实践之一
第一节 民族化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东方化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含蓄化的情感表达
第五章 明星符号: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的实践之二
第一节 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明星符号与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第三节 明星符号对国家形象的政治意义
第六章 跨国合作: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的实践之三
第一节 跨国合作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多渠道合拍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影响
第三节 合拍片中的文化融合与认同
第四节 走向未来的电影合拍
第七章 个案研究: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传播典型案例
第一节 电影个案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典型案例之一:《红高粱》
第三节 典型案例之二:《卧虎藏龙》
第四节 典型案例之三:《春光乍泄》
第五节 典型案例之四:《三峡好人》
第八章 问题分析: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文化层面:语言与非语言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媒介层面:互联网 电影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创作层面:创作视角的东方主义和文化身份的迷失
第四节 文本层面:文化传播与传播文化的疏离
第九章 策略整合: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思考
第一节 文化层面: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两种路径
第二节 媒介层面:利用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创作层面:建立文化自觉
第四节 文本层面:影像符号的开掘和中国故事的表达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 录:中国影片国外获奖目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自序
本书是在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传播的最终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付梓出版之际,听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政法分社副社长周琼女士的建议,更名为《中国电影影像表达与跨文化传播》。
对于这一选题的关注始于13年前,当时笔者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做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研究,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的中国学派所取得的国际认可和成就非常感兴趣。只是当时所研究的问题聚焦在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的会通与转换问题上,没有顾及其他。毕业之后,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因为新闻传播的大环境,我在继续进行电影学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电影学和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的交叉研究。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尽管对于作品本身褒贬不一,却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感受到影像传播的力量,以及中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在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时,我将关注的问题具体化百年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是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实践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这些问题串成一条线,连接起我的整个研究之旅。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同样值得重新思考和探寻,比如研究的理论工具问题。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学界一直有这样两种批评的声音存在:其一,对借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电影实践的质疑。认为借用西方理论,诠释中国电影实践,容易造成理论与文本之间的落差和裂缝,无法形成中国自己的理论话语;其二,也是大卫波德维尔所质疑的,引证电影以证明某种理论的地位,并将这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文本成了用来证明先入为主的理论工具,而不是理论在照亮晦暗不明的文本。我觉得理论更多的时候呈现的是工具属性,或思维方法,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