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风俗发展简史

書城自編碼: 33014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民族史
作者: 陶立璠,宋薇笳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755398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2-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139.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烧掉你的船: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9个策略
《 烧掉你的船: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9个策略 》

售價:HK$ 68.8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售價:HK$ 90.9
图解昆虫学
《 图解昆虫学 》

售價:HK$ 572.7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售價:HK$ 147.2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售價:HK$ 78.2
汉阙漫漫隐官道 : 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
《 汉阙漫漫隐官道 : 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 》

售價:HK$ 227.7
甲骨文丛书·魏玛共和国:1918~1933
《 甲骨文丛书·魏玛共和国:1918~1933 》

售價:HK$ 194.4
中文版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全视频实践228例(溢彩版)
《 中文版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全视频实践228例(溢彩版) 》

售價:HK$ 135.7

 

編輯推薦:
《中国风俗发展简史》是陶立璠教授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以时间为序、以简史的方式书写,通过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风俗史的梳理,展现了我国风俗产生的时代人文特色和风俗文化形成、发展的背景。该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对中国风俗史做通史叙述,是民俗学科的入门书。
內容簡介:
2018年为陶立璠先生八十岁寿辰,他希望将他的学术生涯做一总结,将曾发表过的专著、论文、随笔等统一集结成册,以文丛的形式出版。预计出版文丛共六本,分别为民间文学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论集、《民俗学》(专著)、《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专著)、《陶立璠少数民族审美与婚俗》(两本专著合集)、《中国风俗发展史》(专著)。所涉文章及著作均曾在期刊上发表,或由出版社出版。每本字数约30万左右。此选题为其中的第六本书,是作者对中国风俗发展简史课程的总结,以简史的方式书写,介绍历朝历代的风俗。据发行部门信息,我社出版同类的作者文集,销量约为800册。作者希望同时出版精装与平装版本,并愿每本书提供2万元的资助。预计从1000本书中,出版100本精装,全部折成稿酬赠送给作者,同时销售3000册以上时,按版税6%的形式额外支付作者稿酬。
關於作者:
陶立璠,甘肃兰州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民族大学助教、中文系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理论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作、《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中国文学答问总汇民族文学》、《中国民俗学概论》日本版、《中国民俗学的理解》韩国文版等。主要著作有《民俗学概论》(1987,民族大学出版社)、《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1985,广西民族出版社)、《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1997,广西民族出版社)、《民俗学概论》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19791989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最佳著作奖。其中《民俗学概论》已被翻译成日文和韩国文在日本和韩国出版。此外与他人合作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85,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百科》(1991,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著作20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錄
第一章
史前时期的风俗文化001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001
第二节生产习俗004
第三节居住习俗007
第四节饮食习俗012
第五节服饰习俗019
第六节社会组织与婚姻024
第七节丧葬习俗044
第八节信仰习俗048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风俗文化055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055
第二节生产习俗058
第三节居住习俗063
第四节饮食习俗065
第五节服饰习俗073
第六节人生仪078
第七节节日习俗087
第八节信仰习俗093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风俗文化099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099
第二节生产习俗102
第三节居住习俗105
第四节饮食习俗111
第五节服饰习俗119
第六节人生仪127
第七节节令习俗135
第八节信仰习俗14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文化148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148
第二节门阀制度与门阀士风153
第三节生产习俗158
第四节居住习俗163
第五节饮食习俗167
第六节服饰习俗172
第七节婚姻与家庭178
第八节丧葬习俗181
第九节节日习俗188
第十节信仰习俗196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风俗文化201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201
第二节生产习俗213
第三节居住习俗220
第四节饮食习俗226
第五节服饰习俗232
第六节婚姻习俗241
第七节丧葬习俗245
第八节节日习俗248
第九节信仰习俗255
第六章
宋辽西夏金时期的风俗文化258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258
第二节生产习俗264
第三节居住习俗270
第四节饮食习俗274
第五节服饰习俗278
第六节婚姻习俗282
第七节丧葬习俗286
第八节节日习俗291
第九节信仰习俗301
第十节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306
第七章
元朝时期的风俗文化312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312
第二节生产习俗315
第三节居住习俗320
第四节饮食习俗324
第五节服饰习俗327
第六节婚姻习俗331
第七节丧葬习俗337
第八节节日习俗340
第九节信仰习俗344
第八章
明朝时期的风俗文化348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348
第二节生产习俗351
第三节居住习俗357
第四节饮食习俗362
第五节服饰习俗368
第六节婚姻习俗371
第七节丧葬习俗375
第八节节日习俗378
第九节信仰习俗388
第九章
清朝时期的风俗文化393
第一节风俗文化概述393
第二节生产习俗397
第三节居住习俗401
第四节饮食习俗405
第五节服饰习俗409
第六节婚姻习俗414
第七节丧葬习俗419
第八节节日习俗423
第九节信仰习俗433
內容試閱
《中国风俗发展简史》的写作终于落笔,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没想到这部书稿的写作会经历如此漫长的时日。从20 世纪90 年代算起,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我的教学和学术生涯中,一本书的写作间隔、相续这样长的时间是少有的。其中的原由,说来话长。
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民俗学的恢复和重建时期。学科的恢复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在文科高等院校开设该门课程开始,逐步展开。当时作为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民俗学同仁,深感责任的重大。老一辈民俗学家筚路蓝缕,在前摇旗呐喊,我辈岂可怠慢。于是大家从不同的岗位归顺在民间文学、民俗学大纛之下,为学科的恢复、重建尽其所能,奋斗不息。一时间,原本溃不成军的队伍,终于有了励志的机会,大家愿为民俗学学科的恢复发展,尽绵薄之力。但在当时的语境下,重整队伍谈何容易。学术荒芜得从头学起,经费匮乏更是举步维艰。每当聚首,大家用惨淡经营形容当时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的状况。不过从动荡逆境(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走出来的学者,有坚定的学术志向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黄金时期,留下许多美好回忆。这种承上启下的学术格局,奠定并夯实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发展的基础。
如今的情景大不相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已今非昔比。民俗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遍布全国,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梯队已经形成。涉及民俗学学科的许多领域,研究在步步深入。目前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科已站在一个新的学术高地。尽管学科地位并不算高,但也挤身社会学和文学学科二级学科位置。对我们参与了这一学科恢复和重建的成员来说,不能不感到莫大的欣慰。
20 世纪80 和90 年代,不仅是中国民俗学学科恢复和重建时期,也是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钟敬文等老一辈民俗学家理论场域的培育下,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学科理论逐渐成熟,理论框架已经确立。这一理论框架的基石是民俗学基础理论(概念、对象、范围、功能、特征、分类、方法论等);在中国社会转型之际,应用民俗学诸如语言民俗学、宗教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法律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等专题应用研究不断深入,扩展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史、中国民俗学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民俗资料收集、整理、保存在内的民俗志书写得到重视等。这些成绩的获得,不能不归功于稳定的时代环境和思想解放态势。试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民俗学被作为资产阶级学问遭遇批判时,民俗学能取得学科生存的权利吗?会有如上的成绩吗?是稳定开放的环境,提供了学科发展的用武平台。机遇光顾了为此奋斗不懈的民俗学人,使他们在平和的环境中,为民俗学学科的建设,发挥各自的智慧和才能,展现民俗学的光辉前景。民俗史研究和民俗志书写是民俗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的梳理和志的书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民俗学的基础。在众多的社会学科分支中,民俗学是独立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应建立在中国民俗发展史和民俗志基础之上。就是在强调民俗学现在性时,恐怕也不能脱离这一基础,因为现在性和传统是不能脱节的。
中国具有5000 年的文明史,民俗文化伴随中国历史的发展,延续到今天。要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史的借鉴和志的利用是不可或缺的。回想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民俗学迎来了学术的春天。全国许多文科高等院校的中文系,纷纷开设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课程。1984 年前后,我在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和民俗学概论课程。1985 年和1987 年拙著《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和《民俗学概论》先后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1987 年又为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中国风俗发展史课程。我始终认为风俗发展史和民俗志是民俗学学科研究必备的基础知识。民俗学研究如果离开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是很难取得学术成就的。
正值此时,也就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一批年轻学者发起编纂多卷本的《中华文明史》。在史学著作中,将民俗文化史列入该书的20个分支学科之一,这还是第一次。编委会聘请钟敬文先生担任中国民俗文化史主编,由我担任副主编。这大概是因为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开设民俗学和风俗发展史课程的缘故吧。其时,我的教学任务很重,除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民俗学、风俗发展史课程外,还为研究生开设民间文学专题研究课程。加之当时社会活动又多,本想在讲授中国风俗发展史的同时,承担民俗文化史的写作,但实在力不从心。正在此时,我的前妻宋薇笳副教授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她当时是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讲授古代汉语,同时为我的研究生讲授中国民俗历史文献检索课程。考虑到民俗文化史写作必然涉及中国古代文献,她又有讲授民俗文献检索课程的背景,就将民俗文化史的写作任务交给了她。她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熟知古代文献,便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从史前风俗写到魏晋南北朝风俗。许多章节被收入《中华文明史》发表。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她便由于冠心病发作,转至多家医院住院治疗。1996 夏我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在大学院国际开发研究科任客座教授一年。这次与夫人一同前往日本。回国后,她想继续完成写作任务,但不久又因乳腺癌住院,手术、化疗、放疗,整整三年的时间,我放弃了一切工作,同她一起在医院度过。2000 年10 月,宋薇笳副教授终因癌症治疗无效不幸去世。民俗文化史的写作不得不止笔。
1999 年3 月,我的生活进入退休后的岁月。本想从此可以悠闲地度过晚年时光。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仍在为我所钟爱的民俗学事业奔走。先是参与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授予点与博士授予点的申报,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2000 年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时隔三年后,2003 年又获得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之后有八年的时间,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领导的恳求下,在该专业名下招生并为研究生继续讲授中国风俗发展史课程。不过此时我的身份是一名学术志愿者。其间,另一项未完成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民俗大系》的编纂任务等我去完成。这是我一手策划的一部分省立卷(31 卷)的大型民俗志图书。虽是国家重点图书,但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作为主编,在十年多的时间里,我为此竭尽努力。从拟定框架,制定编辑体例,邀聘撰稿人、组稿、改稿到最后定稿,耗费不少精力。值得庆幸的是在全国各省民俗学友人的协力下,2004 年31 卷本的《中国民俗大系》终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出席,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和全国许多民俗学同仁发来贺信。这是我为中国民俗志建设所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算尽了绵薄之力。2008 年辞去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招生任务之后,我又全身心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聘为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足迹遍布全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认定,保护工作的巡视、督查。岁月如歌,生命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中国风俗发展简史》的写作,没有忘记前妻宋薇笳副教授的临终嘱托,不完成这部著作,总觉得是一种亏欠。于是忙碌之余,翻阅前妻遗留下的手稿,眼前不断闪现她那羸弱的身体和在病中书写的情景。我想应该完成她的
遗愿,同时也为我多年来风俗发展史的教学作一总结。这样在其原稿基础上,重新拟定框架,对原始社会、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风俗史,作了补充完善并续写隋唐、宋、元、明、清各章。这便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中国风俗发展简史》。
一、风俗史与风俗志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地位
风俗史研究,历来为历史学和民俗学所重视。历史学将民俗作为生活史的一部分进行叙述,而民俗学将风俗作为文化史来叙述,这是二者的不同。风俗史的研究又常常和民俗志的书写相结合。体现史与志的结合,构成中国民俗学的特色。检索中国风俗史著作,当推1911 年初版的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这是中国风俗史的第一部专著,以文献引述见长,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各家出版社多次印刷出版。另一部著作是1938 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这是中国第一部文献民俗志著作。尚秉和在其《滋溪老人传》中述及《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编纂时说:思中国历史,皆详于朝代兴亡、政治得失、文物制度之记载,至于社会风俗之演变、事物风尚之异同、饮食起居之状况,自三代以迄唐宋,实相不明。一读古书,每多隔阂。然一物有一物之历史,一事有一事之历史,而多为人所忽略。因此商先生征引典籍三百余种,纂成《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为后世风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两部著作从史与志的角度,展现了中国风俗产生发展的脉络和文献路由。20 世纪上半叶,众多民俗专门史著作的出现,除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之外,似乎也与学者对历代风俗专门史的关注有关。如史学类的《中国婚姻史》(陈顾远)、《汉代丧葬礼俗考》(杨树达)、《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汉代风俗制度史》(瞿兑之)等。民俗志类如《北平风俗类征》(李家瑞)、《苏州风俗》(周振鹤)、《新年风俗志》(娄子匡)以及《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等。这些著作相辅相成,说明史与志的密切关系。
同时启示我们,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要想深入,要想使其具有中国特色,离不开史与志的支撑。文献民俗学如此,现代民俗学的研究也如此。
二、风俗史与民俗史辨析
长期以来在民俗学研究中,涉及风俗史与民俗史,其概念往往是模糊的。学者们大都认为民俗史既是风俗史。其实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学科史的角度讲,民俗的概念争论了很久,至今也没有得出权威性的结论。关键是学者们对民的解释莫衷一是。民变成捉摸不定的客体。民俗学中的民,究竟是指哪一类人呢,可以用许多同义词来表述平民、黎民、庶民、民众、百姓、常民、土著,还有人民、公民等。民被许多形容词定义着,很难抉择。中国最早关于民的记载,出于《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东晋范宁注曰: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后世关于民的概念大概出于此,即指士、农、工、商阶层,只是次序排列不同而已,商民被排在最后。可见民具有本土概念。按字义解,土著也,即本地常住的居民。实际上民是指特定的人群或某一阶层的人。可见中
国古人在造字时,民的概念、范围是十分清楚的。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即是士、农、工、商阶层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也就是民俗学家钟敬文一再强调的,社会中的中下层阶级或阶层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只是其中的士民在钟敬文笔下转换成市民阶层。民的概念被复杂化,还因为现代民俗学研究,引进了英文的folklore(意为民俗或民俗学及民众的知识)这一学术概念,弄得大家反而不明白民俗的民指的是什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中国古代文献中,还常常出现另一个词叫风俗。和风俗相伴的有习俗习惯等词。古代文献中常常用风俗一词描述社会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文化,即所谓的民俗文化。查历代编修的地方志,大都设立风俗一节,记述地方生活文化。可见地方志学者和历史学者用风俗一词描述地方生活文化,是一种共识。
风俗一词出现很早,其文化内涵要比民俗习俗广泛得多,是文化大传统。民俗或者习俗是文化小传统。《说文解字》:习,数飞也。这是说学习一样东西,就像小鸟学习飞翔一样,反复练习才能成功。《说文解字》:俗,习也。这是用转注互训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
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由此可见,风俗是普遍的、长期流传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文化,是一种大文化,而习俗尽管与风俗有同一性的一面,但在文化内涵上往往带有某种局限性。总之,凡是流行区域广、沿革既久、代代相传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文化,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风俗。风俗也可以理解为一定的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思想规范和行为模式。这里的风俗显然包括了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官方的制度我们姑且称之为仪礼,它和民间的观念、行为方式构成风俗的整体。我曾在拙著《民俗学概论》中论述过官方仪礼与民间风俗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风俗中风的解释和功用,《毛诗序》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这是《毛诗序》作者对风俗定义和风俗功能的最权威的解释,也是古人风俗论的基础。此外如《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这是从国家制度上确定风俗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由此可知,一个时代的风俗得以形成,民间的约定成俗是主要方面,但必须经过官方的认可、提倡,甚至通过官方制定为仪礼,才能在全社会推行,形成一个时代的风俗。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节日文化。节日文化萌芽于民间,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官方和民间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完善,最后定型。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的形成莫不如此。所为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都说明风俗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合力形成的文化现象。风俗一词是中国独创的,《毛诗序》的风俗论被历代文献所继承,认知这一理论,书写中国风俗史便有了所需的依据。鉴于如上的理由,在确定本书的书写体例和内容表述时,采用了传统的风俗理念,取书名为《中国风俗发展简史》。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