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內容簡介: |
《中药材概论》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包括中药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及植物、动物、矿物、其他中药材等共19章,载药约300种,附有中药材汉语拼音索引和中药功效分类索引两种索引方式,并配有中药材图片及相关介绍便于读者扫描二维码学习理解。本书注重代表性中药材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性状、化学成分、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现代研究及用法用量等内容的相关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中药学、中药制药、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学生使用,并可作为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孟宪生,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组分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现代中药研究工程实验室主任。在本领域从事教学科研20余年,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生药学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满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科学研究。近几年主持并完成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3部,其中1部获2014年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申请发明专利47项,其中已授权18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3项等。
|
目錄:
|
总论 1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中药材相关定义 3
第二节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3
一、古代本草简介 3
二、近现代中药材著作简介 5
第二章中药材基原 16
第一节药用植物 6
一、藻、菌类和地衣类 6
二、苔藓类和蕨类 7
三、裸子植物 7
四、被子植物 7
第二节药用动物 8
第三节药用矿物 8
第三章中药材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 9
第一节中药材的产地 9
第二节中药材的采收 10
一、合理采收 10
二、采收的一般原则 10
三、中药材采收方法 11
第三节中药材的加工 14
第四节中药材的贮藏 17
第五节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1
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定义 21
二、实施GAP的目的 21
三、GAP的内容 21
四、GAP的意义 21
第四章中药材鉴定 22
第一节中药材鉴定依据 22
一、中国药典 22
二、部颁药品标准 22
三、地方标准 23
第二节中药材鉴定程序和方法 23
一、中药材鉴定的一般程序 23
二、中药材鉴定的方法 24
第五章中药材质量评价 34
第一节中药材化学成分简介 34
一、黄酮类 34
二、蒽醌类 34
三、皂苷类 35
四、生物碱类 35
五、强心苷类 36
六、香豆素类 36
七、环烯醚萜类 37
八、挥发油 37
九、木脂素类 37
第二节中药材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38
一、中药材质量标准内容 38
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40
第三节中药材商品规格 44
一、药材商品规格与等级的制定 44
二、药材商品鉴定 44
第六章中药药性理论 46
第一节四气五味 46
一、四气 46
二、五味 47
第二节升降浮沉 49
第三节归经与毒性 50
一、归经 50
二、毒性 52
第七章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 55
第一节中药功效 55
第二节现代中药药理 57
各论 61
第八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材 63
狗脊 63
绵马贯众 63
骨碎补 64
细辛 64
大黄 65
虎杖 66
何首乌 66
牛膝 67
川牛膝 68
商陆 68
银柴胡 68
太子参 69
威灵仙 69
川乌 70
草乌 71
附子 71
白头翁 72
白芍 72
赤芍 73
黄连 73
升麻 74
防己 75
北豆根 75
乌药 75
延胡索 76
板蓝根 77
地榆 77
苦参 78
山豆根 78
葛根 79
甘草 79
黄芪 80
远志 81
甘遂 82
人参 82
西洋参 83
三七 84
白芷 85
当归 85
独活 86
羌活 86
前胡 87
川芎 88
藁本 88
防风 89
柴胡 89
北沙参 90
龙胆 90
秦艽 91
白前 92
白薇 92
徐长卿 93
紫草 93
丹参 94
黄芩 95
玄参 95
地黄 96
胡黄连 96
巴戟天 97
茜草 97
红大戟 98
续断 98
天花粉 99
桔梗 100
党参 100
南沙参 101
木香 101
川木香 102
白术 103
苍术 103
紫菀 104
漏芦 105
三棱 105
泽泻 106
香附 106
天南星 107
半夏 108
白附子 108
石菖蒲 109
百部 110
川贝母 111
浙贝母 112
黄精 113
玉竹 114
重楼 115
土茯苓 115
天冬 116
麦冬 116
知母 117
粉萆薢 117
山药 118
射干 119
干姜 119
莪术 120
姜黄 121
郁金 122
高良姜 122
天麻 123
山慈菇 124
白及 125
第九章茎木类中药材 126
海风藤 126
川木通 127
木通 127
大血藤 127
苏木 128
鸡血藤 129
降香 129
沉香 130
通草 130
络石藤 130
钩藤 131
第十章皮类中药材 133
桑白皮 134
牡丹皮 134
厚朴 135
肉桂 136
杜仲 137
合欢皮 137
黄柏 138
白鲜皮 138
苦楝皮 139
五加皮 139
秦皮 140
香加皮 140
地骨皮 141
第十一章叶类中药材 142
石韦 142
侧柏叶 142
蓼大青叶 143
大青叶 143
枇杷叶 144
番泻叶 144
枸骨叶 145
罗布麻叶 145
紫苏叶 145
艾叶 146
第十二章花类中药材 147
松花粉 147
辛夷 147
槐花 148
丁香 149
密蒙花 149
洋金花 150
金银花 150
旋覆花 151
款冬花 151
菊花 152
红花 152
蒲黄 153
西红花 154
第十三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材 155
荜茇 155
火麻仁 156
马兜铃 156
地肤子 157
王不留行 157
五味子 157
肉豆蔻 158
葶苈子 158
芥子 159
覆盆子 160
木瓜 160
山楂 161
苦杏仁 161
桃仁 162
郁李仁 162
乌梅 163
金樱子 163
沙苑子 163
决明子 164
补骨脂 164
枳壳 165
香橼 165
陈皮 166
化橘红 166
佛手 167
吴茱萸 167
鸦胆子 168
川楝子 168
巴豆 169
酸枣仁 169
胖大海 169
使君子 170
诃子 170
小茴香 171
蛇床子 171
山茱萸 171
连翘 172
女贞子 172
马钱子 173
菟丝子 174
牵牛子 174
蔓荆子 175
夏枯草 175
枸杞子 175
栀子 176
瓜蒌 177
车前子 177
牛蒡子 178
苍耳子 178
薏苡仁 178
槟榔 179
砂仁 179
草果 180
豆蔻 181
红豆蔻 181
草豆蔻 181
益智 182
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材 183
伸筋草 183
麻黄 183
槲寄生 185
鱼腥草 186
淫羊藿 186
垂盆草 187
仙鹤草 187
紫花地丁 188
金钱草 188
广藿香 189
半枝莲 190
荆芥 190
益母草 190
薄荷 192
香薷 192
肉苁蓉 193
锁阳 193
穿心莲 194
白花蛇舌草 194
佩兰 195
豨莶草 195
茵陈 196
青蒿 197
大蓟 198
蒲公英 199
淡竹叶 199
石斛 199
第十五章藻、菌、地衣类中药材 202
海藻 202
冬虫夏草 203
灵芝 203
茯苓 204
猪苓 205
雷丸 205
马勃 206
松萝 206
第十六章树脂类中药材 208
苏合香 208
乳香 209
没药 210
阿魏 210
安息香 211
血竭 211
第十七章动物类中药材 213
地龙 213
水蛭 214
石决明 214
珍珠 215
牡蛎 216
海螵蛸 216
全蝎 217
蜈蚣 217
土鳖虫 218
桑螵蛸 219
蝉蜕 219
斑蝥 220
僵蚕 220
蜂蜜 221
海马 221
蟾酥 222
哈蟆油 223
龟甲 223
鳖甲 223
蛤蚧 224
穿山甲 224
金钱白花蛇 225
蕲蛇 225
乌梢蛇 226
鸡内金 226
熊胆 227
阿胶 227
麝香 228
鹿茸 229
牛黄 230
羚羊角 230
第十八章矿物类中药材 232
朱砂 232
雄黄 232
自然铜 233
磁石 233
赭石 234
红粉 234
信石 235
轻粉 235
炉甘石 236
赤石脂 236
青礞石 237
滑石 237
石膏 237
芒硝 238
胆矾 238
硫黄 239
龙骨 239
第十九章其他类中药材 240
海金沙 240
青黛 241
儿茶 241
冰片 241
五倍子 242
芦荟 243
天竺黄 244
附录 245
附一中药材汉语拼音索引 245
附二中药功效分类索引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50
|
內容試閱:
|
全国共有二百余所院校开设制药工程专业,除传统中医药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不乏中药制药人才的培养,对于此类学生来说,符合其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中药材概论》现有教材较少,且出版年限较早;其他专业性教材,又存在着专业性过强、知识面过广、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适于此类人才的教育培养。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的飞跃进步与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针对中药制药及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规划教材,来适应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
本教材是供中药制药及制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全书分为总论及各论,共19章内容。总论包括中药材的相关定义、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简史;中药材基原;中药材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材鉴定;中药材质量评价;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各论主要按用药部位分类,约收载300味常用中药材,包括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中药材。在单味药材品种的选择上,注重了中药材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性状、化学成分、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现代研究及用法用量等内容的相关性。各论附二维码,对应该章相关中药材图片及介绍,文末附中药材汉语拼音索引和中药功效分类索引2种不同索引形式。
本教材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及特点调整了总论中相关知识结构顺序,并对中药材的现代发展简史、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鉴定新方法、中药材质量标准新规、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等相关内容加以补充,针对中药制药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与培养要求,完善了知识结构。以传统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吸收中药材现代最新研究进展,保障了知识的先进性。同时引入二维码扫描的形式,提供二百余种中药材高清图片与介绍,丰富了教学资源。
本教材由多年从事中药材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编写。第一、四、七、九~十三章,由孟宪生、张慧、王帅编写;第二、五、八(前50味)、十四~十六、十九章,由路金才、吕重宁、严辉编写;第三、六、八(后50味)、十七、十八章,由李范珠、俞冰、邵清松编写;二维码制作及相关中药材图片,由肖雪完成。统稿由主编孟宪生和编委王帅共同完成。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委会成员团结协作,各尽其能,以期编写出高质量教材,但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师生、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不胜感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