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本书既是个人传记,也是一部文化史。作者查阅了数十座迪士尼档案馆的档案,采访过150多位相关人士,高度还原了迪士尼这一奇妙王国建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本书不落俗套,不去刻意美化或丑化迪士尼,而是着眼于真实。作者擅长说故事,讲述了迪士尼在不同时期的身份转变:中西部农场小子、忙碌的年轻商人、先锋艺术家、大企业家。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植根于事实,关于一个在密苏里州一个小镇上长大的男人充满激情的一生。
如果*权威的华特迪士尼传记还有可能的话,那也要到几十年后才能够动笔。我虽对本书没有这种要求,但是我知道它比大部分华特迪士尼的传记都更准确,我还希望它能让人清楚地认识到迪士尼是何人,以及他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
|
內容簡介: |
华特迪士尼是20世纪*伟大的文化创意者之一,持续影响着动画电影艺术、美国商业和文化。他是充满激情的梦想家,从农场小子、年轻商人一步步成长为动画大师;他是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从动画制作到真人电影,再到纪录片和主题公园,从不停止探索。然而,艺术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带来的不尽是得意满足,也有失落和彷徨。1941年迪士尼工作室的员工罢工,标志着两种身份首次发生剧烈冲突。
本书既是个人传记,也是一部文化史。作者查阅了数十座迪士尼档案馆的档案,采访过150多位相关人士,深度再现了迪士尼带领工作室做出的变革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得失进退之间演绎的动画人生。
|
關於作者: |
迈克尔巴里耶(Michael Barrier),1940年生,美国文化产业学者、电影艺术评论家,动画电影、漫画和连环画研究权威。1970年创办了美国第一本严肃动漫杂志《欢乐世界》,著有《好莱坞卡通片:美国动画片的黄金年代》(1999)、《连环漫画:美国漫画佳作的奇迹》(2014)等书。他创作的迪士尼传记是公认的传记杰作。
|
目錄:
|
目 录
引言 全是我的意思 1
第一章 家里的宠儿
农场和都市(19011923) 9
第二章 一个可爱的主意
自学成才的电影制作人19231928 39
第三章 你必须真的成为米妮
打造一只更好的老鼠19281933 68
第四章 这个角色是真人
向长片飞跃19341938 100
第五章 一家绘画工厂
雄心的代价19381941 133
第六章 一个古怪、机敏、可爱的怪人
繁重的工作19411947 166
第七章 善变和孩子气
逃离动画19471953 197
第八章 他现在只对另一件事情感兴趣
逃离电影19531959 231
第九章 能让我开心的话题
奇幻王国的缺憾19591965 265
第十章 他一直奋斗到最后
新城梦魇19651966 295
后记 让我们公司永远天真下去 311
注释 319
索引 377
致谢 409
|
內容試閱:
|
序 言
华特迪士尼的传记已经出版了至少十几本,有鉴于此,任何人想要再写一本,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解释。只是说那些书大多不怎么好是不够的。问题在于新传记能否避开之前那些作品落入的陷阱。
大部分迪士尼传记所塑造的形象,要么跟完人的差距只在于一些小毛病(他抽烟太多且好说脏话),要么人格可憎(反犹主义是罪恶之一),连他的作品也是美国文化的污点。
我自己研究他的生平之后发现,支持这两种描述的迹象都堪称寥寥。我的研究始于1969年。那年,我第一次去加利福尼亚州采访沃德金博尔和卡尔斯托林。他们分别是迪士尼最好的动画师之一和迪士尼的第一位有声动画编曲。我估计,迪士尼是一位不完美却迷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让人钦佩却不那么有趣的企业家。若要尽量完整地塑造这个人物,我想窍门就是掌握他的生平事迹,连带寻得一些他私人生活的线索;这正是我在本书中尝试的做法。
我集中关注了他的工作,特别是他的动画电影,因为我觉得那是他的生平事迹中最迷人的地方。我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不过在这两方面及其他方面,他和众多同辈的男人并无不同。迪士尼乐园目前仍是一个创业奇迹,不过它主要是时代的产物,而非迪士尼电影的结果。至于它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不论是好是坏,都言过其实了。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也许改变了国家,而华特迪士尼只是参与塑造了那种离开他照样会发生的经济和人口改变。他特别引人关注的地方,则是他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的动画电影。
我写作本书的巨大优势是,我已经写过好莱坞动画片的历史(《好莱坞动画:黄金时代的美国动画片》,以下简称《好莱坞动画》),其中就有华特迪士尼公司那些年的历史。写作本书时,我有幸可以利用我和弥尔顿格雷做的采访(收录于《好莱坞动画》的部门研究中)。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些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认识华特迪士尼了,而且大部分人以前很少接受采访,现在差不多都辞世了。现在来做迪士尼的传记,所能利用的关于迪士尼及其公司的回忆中,储量最丰富的莫过于《好莱坞动画》里的采访。当然,那些回忆并非都具有同等价值。不过,迪士尼是一个情绪反复无常的苛刻老板,他的员工完全有理由去密切观察他,并且记住所见所闻。
为了这本书,我还采访了一些与华特迪士尼的真人电影有关的人。遗憾的是,那些与迪士尼一起经营迪士尼乐园的人,现在大多不在了。我和弥尔顿格雷采访了乐园最重要的几位设计者,比如马克戴维斯、肯安德森、克劳德科茨、赫布莱曼。不过他们最先做的是动画工作,而且我们为《好莱坞动画》做的采访几乎完全围绕着他们的动画工作。万幸的是,这方面的档案材料并不缺乏,偶尔有回忆录谈到迪士尼乐园等话题,还有些书籍精心研究了有关话题,比如有关华特迪士尼对铁路的热情的,就有迈克尔布劳吉的杰作《华特迪士尼的铁路故事》。杰克E.詹森和他已故的兄弟利昂J.詹森创办的《E等票》(P.O.Box 8597, Mission Hills CA 91346-8597; www.the e ticket.com)杂志专门研究迪士尼乐园的历史,基本上每期都收录了一篇有价值的采访,采访对象是迪士尼乐园的老员工,而且经常是独家专访。
华特迪士尼从来没有写过自传,不过他在1956年接受了皮特马丁的一系列采访,按理说离写也不远了。马丁当时在给《星期六晚邮报》采访名人,而且已经给阿瑟戈弗雷和宾克罗斯比代写过书。据迪士尼的女儿黛安米勒在2001年解释,原来的想法是该报连载迪士尼找人代写的自传,可是迪士尼不感兴趣。迪士尼反而建议他们改变想法,由我,他的长女,来讲述他的故事。我和妹妹可以得到报酬,虽然报酬只有他们提供给他的一半,但也仍是一大笔钱。那是迪士尼帮助女儿女婿,还有他们的两个孩子获得经济独立的方法。就像黛安米勒所写的:我从来不敢妄称拥有这本书(《华特迪士尼的故事》,黛安米勒口述,皮特马丁记录,纽约,1957年)的著作权,因为除了满心欢喜地参与皮特对爸爸的全部采访外,我的贡献非常少最后的成果是数小时的录音采访,这对于后续研究者是一份极好的资料。
录音当中提到了琼赫肖尔特的逝世和一档即将开播的迪士尼电视节目,这表明采访是在1956年5月和6月录制的(据黛安米勒回忆,不是在7月)。从采访中摘录的大量内容已经发表在华特迪士尼家族博物馆网站上和迪士尼授权的许多书里,有时候形式上有所改动。完整的文字记录,还有1961年马丁采访迪士尼的文字记录收藏在伯班克的华特迪士尼档案馆,波士顿大学的霍华德戈特利布档案研究中心的理查德G.哈布勒藏品中也有收录。我引用的不是已经整理发表的文章,而是文字记录,只改正了拼写错误等明显的讹误。
哈布勒是自由撰稿人,他给很多杂志写过文章,还代写过罗纳德里根口述的自传《我的其余部分在哪里》。迪士尼去世不到一年,他是第一位受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和迪士尼家族委托撰写华特迪士尼传记的作者。1967年年底和1968年,哈布勒采访了许多迪士尼员工和迪士尼家族成员,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永远采访不到了。他的书从未出版。交稿以供校正,事实上没有履约接着毫无进展,他在1969年告诉我,没有意见,没有理由,总之什么都没有他们付了一大笔违约金,然后让它暴毙了。哈布勒保留了原稿草稿、几十次采访的完整或部分文字记录,还有很多别的材料。他将这些全都捐赠给了波士顿大学,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也多有查阅。哈布勒有些采访的文字记录也收藏在华特迪士尼档案馆,迪士尼后续授权的书籍对此多有引用,比如鲍勃托马斯关于华特迪士尼和他哥哥罗伊的传记。
无论是我自己的采访、马丁对迪士尼的采访、哈布勒对迪士尼的采访,还是其他人对迪士尼的朋友和员工的采访,在事实上都没有巨大分歧,对立意见也少之又少。(我在研究中,所遇到的版本截然不同的事件,只有《海角乐园》在多巴哥岛的拍摄一例。在拍摄期间,迪士尼从没有去过该岛,所以那些分歧对本书并不那么重要。)迪士尼本人的话也相当一致。他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始对采访者回顾他的个人历史,而且允许媒体发表。当他故意模糊或者忽略他的生活经历时,理由通常也很明显,比如他对于所谓的前员工对自己的背叛,始终愤恨不已。
要写一部准确的迪士尼传记,最大的障碍不是故意说的谎话,而是以前作者们的失误。没有作者希望重复别人已经完成得很好的研究,可是关于华特迪士尼生平的出版物,大多包含一些可以避免的小错误。从本书尾注可以看出,我已经在尽力避免这种错误,所以尽可能地依靠一手资料。不过错误在所难免,一经发现,我就会在我的个人网站www.michaelbarrier.com上放上更正内容。
有些一手资料比较容易得到。在我为《好莱坞动画》做研究的时候,我几乎看遍了华特迪士尼制作的戏剧性的有声动画,也几乎看遍了留存下来的无声动画,还有大量赞助的电影,比如给军队制作的电影。多亏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我看遍了迪士尼生前制作的真人长片,也几乎看遍了所有真人短片,还有几十档迪士尼电视节目。(然而,样片我只看了《米老鼠俱乐部》。人总归要适可而止。)
在撰写《好莱坞动画》那几年,我有幸进入迪士尼档案馆,不过从那以后,规定收紧了。撰写本书,我没有在档案馆做任何现场调研,因为稍有不便,所幸我已经做过研究了,而且还有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有些一手资料依旧无法使用,即便研究者获得公司准许。罗伊迪士尼提供给鲍勃托马斯写传记的文件,仍然不对大多数作者开放。那些有持续法律意义的资料(所谓的主要文件)也是如此。如果最权威的华特迪士尼传记还有可能的话,那也要到几十年后才能够动笔。我虽对本书没有这种要求,但是我知道它比大部分华特迪士尼的传记都更准确,我还希望它能让人清楚地认识到迪士尼是何人,以及他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如果我成功实现了上述目标,由他人立志在本世纪更晚的时候写出权威传记,会让我更加高兴。
阿肯色州,小石城
2006年8月1日
引 言
全是我的意思
华特迪士尼愤怒了,非常愤怒。几年之后,谈到当时的情形,他不禁落泪。但在1941年2月10日,他眼中没有泪水,声音异常冰冷。
周一下午,他在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的剧院发表演讲。新工作室富丽堂皇,位于洛杉矶市正北圣费尔南多峡谷的伯班克。那家工作室耗资三百多万美元,一位资深的好莱坞记者参观后报道说,此处与其他电影制片厂相比,简直是标准化乳品加工厂与老式奶牛棚的差别。迪士尼站在数百名员工面前。他们大多数是各类艺术家,有动画电影导演、编剧,更有迪士尼工作室真正的贵族动画师,正是他们把栩栩如生的动画人物搬上了银幕。
过去十年里,华特迪士尼培养的年轻动画师成绩斐然。1941年,迪士尼本人仍然能够以年轻人自居。他还不到四十,身材瘦削,一头黑发,留着胡子,鼻梁高挺,面容平静的时候,尤其像演员威廉鲍威尔。不过,他已经从事电影制作近二十年。他最早的动画平淡无奇,与别的无声动画几乎无异。然而在1928年,迪士尼开始制作有声动画,进而脱颖而出。之后的几年里,他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又一个新领域,直到成功制作出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下简称《白雪公主》),获得影评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到1939年春,该片发行仅一年多,便已经为迪士尼和发行商雷电华影业带来将近700万美元的回报,远超任何一部有声电影,可能也超过了史上任何一部电影。这一纪录保持时间不长,第二年就被《乱世佳人》打破,但是《白雪公主》的观众人数可能更多,因为大量的票是卖给儿童的。
迪士尼没有把《白雪公主》的大部分收益用在自己身上,而是拿去建设新的工作室。与洛杉矶亥伯龙大道上随意搭建的旧迪士尼工作室不同,新工作室在经过精心设计之后才动工。北向采光窗户、娱乐设施、空调等一切都考虑到了艺术家的舒适度。有些艺术家发现新厂完美得不近人情,反而更喜欢旧工作室的随性凌乱,但是没人怀疑迪士尼想为员工营造一个理想环境。
新厂辉煌壮观,展现了迪士尼的自信和一种对难对付的媒体的掌控力,但是到1941年年初,就在他的员工搬入新址后不到一年,一切都灰飞烟灭了。那时,《木偶奇遇记》和《幻想曲》紧随《白雪公主》于1940年上映,两部动画长片耗资巨大,却遭遇票房惨败,血本无归。再加上新工作室的支出,迪士尼从《白雪公主》中赚的钱消耗殆尽。欧洲战事正紧,海外票房收入也受到重创,此时迪士尼面临三重压力变幻莫测的观众、焦虑的银行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雄心出现矛盾。
迪士尼从一开始从事电影制作,便完全怀着商人的目的他想要拥有一家动画工作室,每周出品一部动画片。他实现巨大的商业成功,靠的不是对艺术抱负的妥协,而是拓展。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艺术品质与大众接受度超乎寻常的高度契合。艾灵顿公爵等爵士音乐家也许一边与毫不关心艺术的舞女玩一夜情,一边还有作品受到众多有品位的人推崇。那些呈现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等人独特风格的影片,也收获了众多拥趸。在这个环境下,最大受益者是华特迪士尼,《白雪公主》也极具个人色彩。
迪士尼将很多商业决定权推给了坚忍的哥哥罗伊。兄弟俩(及各自的夫人)共同拥有公司产业,不过华特和他夫人拥有60%。罗伊的任务是给华特找钱花。但是有1 200多名员工等着发薪水,多部长片、短片动画正在制作中,华特迪士尼别无选择,开始好好考虑之前不太关心的问题。他必须比过去更加灵活地平衡艺术和商业的需求。
到1941年年初,由于资金困难加剧,迪士尼终于越来越像商人一样思考了。不过,这个转变让员工难以接受,因为他们习惯了他的艺术家角色。不拿他仍然希望实现的艺术目标开刀,就没法大批量裁员,以节省紧缺的资金。如果裁员,他就会拆散一支紧密合作的制作团队,无法再创作出想要制作的那种电影。
战时繁荣在全国催生了一股工会热和罢工潮。在迪士尼工作室,工会组织者几年前还不受待见,现在又得到了同情。1941年1月,迪士尼发表演讲几周之前,屏幕漫画家工会要求联邦政府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指定工会为工作室艺术家的谈判代理人。
很多员工仍然特别体谅老板,但又被迪士尼和他们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所困扰。2月4日,一位名为乔治戈珀的员工给迪士尼写了一篇备忘录,探讨工作室的困境。戈珀是一位有经验的助理动画师,负责协助动画师完成画作,增补新图画来充实人物的动作。他同时是一名备受尊敬的管理者。1941年年初,他正率领其他助理制作新长片《小鹿斑比》。戈珀在给迪士尼的备忘录中写道:士气低落,尤其是动画师及其助理团队,制作因此受到影响。他说如果迪士尼本人亲自跟处在这种状况的人员讲话,将大有帮助。他指出,这种演讲会让大家对工会这档事儿有一种不同的认识。
2月6日,星期四,戈珀还没送出备忘录,迪士尼本人就在全工作室发了一篇备忘录。因为生产下降了50%,他抱怨道:显然讨论工会事务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工作时间,这些事务本应该在业余时间处理。他的备忘录言辞犀利简洁:受世界形势影响,工作室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而很多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若对生产尽职尽责,这场危机便能化解。
第二天,戈珀把原先的备忘录提交给迪士尼,不过他又加了一篇,指出生产严重下降肯定是士气低落造成的,某些团体因而开始讨论成立工会。多年之后戈珀说,他没有指望迪士尼回话,不过他把我叫了过去,他看起来很沮丧。那是4点钟左右,我到了6点左右才离开[迪士尼的办公室],我们两个一直在聊。他说:我不知道跟这些人说什么,他们总是曲解事实我说:您是老板,把您的问题讲清楚,也许会有效果,能打消一部分人的念头。
戈珀记忆犹新:到了下个星期一,我们都被叫到剧院,华特站在台上读演讲稿。他的话算得上语重心长,但是我觉得已经太迟了。
1941年年初,华特迪士尼与手下艺术家的摩擦升级,这开始了那段困扰他十多年的斗争。2月那个下午,当迪士尼与他的艺术家谈话时,他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分界线上。
演讲一开始,他便坚称自己要解决的只是工作室的财务危机,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真正让他担忧的是工会问题。他说讲话稿是他自己写的,全是我的意思。也许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添加了一些常用的粗话。(在后来下发到员工手里的油印版讲话稿中,粗话被删除了。)演讲被现场录制在醋酸酯唱片上,以防任何法律问题。
迪士尼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的过去:
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饱经风雨,一路颠簸。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长期的斗争,需要坚定的决心、信心、信念,尤其是无私的精神。也许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我们对待工作无私的态度。
我对动画媒体怀着固执、盲目的信心,执意想向怀疑者证明动画片值得拥有一席之地,证明它不只是一档节目的点缀,它也不只是昙花一现。它可以成为业已发展的虚构艺术和娱乐行业最重要的媒体之一。这种信念、信心、决心和无私的态度为动画片在娱乐世界开辟了现在所占据的疆域。
虽然未满39岁的迪士尼没比很多员工年长多少(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7岁),但他像一位老者一样回忆起了过去,说当初他必须斗智斗勇,从自己动画短片的发行商那里多获得几百美元。虽然很多听众应该听说过这些陈年旧事,但它们确实证明了迪士尼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在几年前,无论是像《白雪公主》这样的巨大成功,还是像《幻想曲》这样的票房惨败,都还不可想象。
不过,迪士尼没有特地谈及他为了做好电影而经历的斗争。他反而回顾了许多其他小商人所经历的艰难时刻,尤其是在大萧条时期。他没有说他与同样心怀动画媒体理想的艺术家并肩作战的故事,而是说他坚信是自己孤身一人赢得的斗争(有时有罗伊帮助)。他越讲声音越激动,满腔愤怒似要喷涌而出。
这二十年里我两次一贫如洗。一次是在1923年,我还没来好莱坞。我身无分文,饿了三天肚子,在一个旧捕鼠笼般的工作室里,枕着椅垫睡着旧帆布,欠着几个月的房租。
另一次是在1928年,我和哥哥罗伊把所有财产抵押出去。虽不算多,却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我们把车卖了支付工资,我们用个人保险借钱来最大限度地维持业务运行
米老鼠成功后一年我们才买了新车,还是一辆卡车,工作日作为公用,星期天才作为家用。
谈到早期奋斗的成果,迪士尼那天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愉快的工作室,忠诚的员工照常拿到福利,对老板的牺牲感激不尽。这幅图景很理想化,但也基本属实。然而,让许多员工满足的,不只是金钱,更是他们觉得一同踏上了一场大冒险,即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角色动画。其他动画工作室的艺术家来投奔迪士尼,都毫无例外地接受了大幅降薪,工作内容也减少了。他们是来学习的。
然而,迪士尼没有谈到这种牺牲,只是赞扬工作室经历财务危机时自己的慷慨大度: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认为有一件事最重要,那就是我不想在员工中散播恐慌。我隐瞒了真实情况,觉得如果他们不完全了解形势,对我们也许会利大于弊。
《白雪公主》成功之后没几年,迪士尼雄心万丈,他对员工的关心逐渐演变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家长式作风。现在面对公司的困境,他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却揽下了所有功劳。他庆幸自己没有通过显而易见的方法处理财务危机。大幅削减工资可能会引起恐慌,打击士气。限制生产,只生产盈利产品将意味着裁减半数员工,把他们放逐到一个无法吸纳他们的动画产业里。
最坏的办法,迪士尼说,就是将控制股权卖给别的公司或财力雄厚的个人。
我坚决认为,这份事业若想有所成就,若想有所发展,就绝对不能听命于某个只会考虑,或者只对利润感兴趣的人因为我在方针上有一种盲目的信念,认为质量加上良好的判断力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将会战胜一切困难。
在资金源源不断的时候,像这样漠视利润和蔑视外部投资倒也无可厚非。然而在1940年,迪士尼兄弟已经被迫将公司的优先股卖给外部人员,他们也开始向员工发放优先股作为福利。在讲话中,华特迪士尼的用词,盲目的信念和加上良好的判断力,就说明了问题。《白雪公主》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他的判断力。他不是第一位误判单次巨大成功之效力的企业家。
然而,就在他想平息各种抱怨和不满的时候,他最清楚地显示出对员工的疏远。他没有理解一种象征地位的新制度所造成的不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