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編輯推薦: |
英国近代土地流转与经营的经验,又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对于我国农业土地流转和经营的改革不乏借鉴意义。
|
內容簡介: |
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是经济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多视角透析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立足整体史观,从多重视角。考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和经营状况。全书共由四部分组成。*部分导言,介绍国际和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的综合研究状况,发掘前人研究的空白。确立《多视角透析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的切入点。第二部分从圈地运动、资本与市场、社会心态、血亲关系四重视角论证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第三部分从自耕农、土地代理制、租佃关系、份田运动四重视角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经营。第四部分对工业化时期前后两阶段英国常年下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作出计量。解读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流动与经营、产业分工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运用社会心理分析、比较分析、模型分析、计量等方法,拓展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这一著作丰富了国内相关研究。
|
關於作者: |
郭爱民,男,1970年生,河南叶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全球中国研究院(英国社会科学院成员单位)国际学术顾问,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农业史学会秘书长。先后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200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12月。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访学;2009年1月,接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比较中国研究中心的邀请,做学术讲座;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英国经济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土地问题
一、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的综述
二、西方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的纷争
三、本书的突破点与通篇安排
第二章 圈地运动的模式及其对土地分配的影响
一、关于圈地运动的学术探讨
二、圈地运动的起始与概念
三、圈地:打破传统敞田而获大利的制度安排
四、协议:早期圈地运动的主要模式
五、议会圈地运动: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
六、一般圈地法令下的圈地: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
七、圈地运动对土地分配的影响
第三章 社会心态与土地流动
一、英国土地的社会价值论:观点讨论
二、融入土地阶级、谋求社会权力:一种心态
三、土地家族购买土地:巩固并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各类职业者:竞相购买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地产
五、工商界人士购买土地:谋求社会地位
第四章 资本与土地的市场流动
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市场:西方学者的争鸣
二、类别众多的土地卖方
三、土地投资:财富贮存与增值手段
四、商业资本与土地购置
五、工业资本与土地购置
六、农业资本与土地购置
第五章 血亲关系与土地流动
一、家庭限嗣授产的制度安排:土地沿嫡长子血亲流动
二、信托的条件继受权:土地沿嫡长子血亲流动的关键环节
三、家庭限嗣授产土地比重的估算
四、土地阶级人口危机与旁系男性血亲的土地继承
五、女系血亲下的土地传承
六、血亲传承中土地的市场流动与集中
第六章 自耕农家庭农场主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西方学者关于自耕农消失问题的探讨
二、自耕农概念的界定及其于1660-1780年的衰退
三、自耕农数量激增:1780-1832年
四、19世纪中期至晚期:白耕农数量的变化
五、自耕农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动态计量
第七章 地主与租地农场主的博弈:大地产租佃经营
一、地主与租地农场主概念的界定
二、围绕固定资本与营运资本的主佃博弈
三、租佃合约下的主佃博弈
四、模范农场:地主向租地农场主传播农业技术的媒介
五、关于租赁期限与租佃权的主佃博弈
第八章 大地产代理经营制度透视
一、英国土地代理经营制度的学术探讨
二、中世纪庄官组织: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代理制的渊源
三、土地代理经营制产生的背景
四、土地代理经营组织形式的建构
五、土地代理人:地主利益的忠实代表
六、地主:土地代理经营制下的主动因子
第九章 份田运动:稳定乡村社会的主佃雇博弈
一、农业工人的分类
二、农业工人生活困顿:份田运动的时代背景
三、份田方案出炉:基于传统福利政策失败的博弈
四、份田方案出炉:基于父权社会重新建构的博弈
五、份田的推广与绩效
第十章 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流动与经营、产业分工关系的量化辨析
一、工业化初始阶段英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
二、工业化晚期英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
三、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流动与经营、产业分工之间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附录:前期成果发表一览
后记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农业史的研究在国内著述已经涌现甚多,俨然成一科显学。英国学者习惯上把对农业史的研究具体分为agricultural history(农业史)和agrarian history(土地史)两个不同的范畴。国内对英国农业史研究的选题,依然主要集中于圈地运动、以农业技术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以及英国与他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成败等几个较老的论题,即集中在农业史方面。以土地制度史为对象的新研究在国内固然已经出现,但数量还不多。尤其是关于土地在圈地运动中具体是如何变动的,大地产是如何管理的,土地租佃制是如何运作的,租佃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对这些土地制度史问题的研究尚待加强和细化。郭爱民在研究中抓住了上述土地制度史的系列重要问题,写出著作,研究很有特色。
郭爱民教授在这部书中指出,在工业化时期,英国的乡村面貌、土地分配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在于土地流动,土地流动导致了以大地产为主、小土地所有者为辅的土地分配结构的形成;与这种分配结构相适应,土地经营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而土地流动与经营方式的转变,与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工业化兴起又有着密切联系。
作者指出,在大地产中,租佃农场主从地主那里租得土地,面向市场展开经营。在租佃经营过程中,地主和租佃农场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商业关系,双方在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投资、租佃合约、租赁期限和租佃权上进行博弈。总的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农场主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受地主的干预和影响较大。到19世纪中后期,租佃农场主农场经营的主动权在逐渐加强。这些观点阐述清晰,立论有据,很有深度。
英国近代土地流转与经营的经验,又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对于我国农业土地流转和经营的改革不乏借鉴意义。
郭爱民同志在天津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2001年来南京大学跟从我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以《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地产结构研究》为题的学位论文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这部《多视角透析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的著作就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加以扩充写成。在该书写作过程中,郭爱民同志先后得到南京师范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分别赴布里斯托尔大学做了半年的访问研究,赴英国牛津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研究,在此期间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讲学,与同行研讨,有论文发表在《太平洋评论》(Pacific Economic Review)上。以后又转赴美国普渡大学与研究中国农史的学者交流,博采英美学者研究之长。与此同时,在南京农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中西农史比较的视野对农史作深入思考。由于有较长时间的国外和国内研究经历,这部论著利用了丰富的英文资料,内容充实。
郭爱民教授研读究注,注重史料,勤奋超人。他深入到历史史料中,利用统计数据,敢于运用计量研究方法,使用经济学方法做模式探讨,富于勇气和创新精神,著作使人耳目一新。他撰写的另一种比较农史的著作也已完稿,不久行将问世,那时读者对他的农史研究方法将会有更多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