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本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分析了由互联网域名和地址分配所产生的全球政策和治理问题。书中通过回顾新国际治理体制的形成过程,阐述了互联网*初的自由和开放如何被根的体制化逐渐削弱的,并分析了如何利用对根的控制,实现对商标和版权保护、用户监控、内容监管以及域名供应行业监管等关键领域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Milton L. Mueller 是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教授,??融合中心主任和电信与网络管理研究生课程主任。在本书中,Mueller 回顾了围绕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新国际治理体制的精彩的形成过程。他还展示了在这一新体制的形成过程中,互联网最初的自由和开放是如何被根的体制化逐渐削弱的。
段海新,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360企业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在网络安全领域有多年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经验。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安全学术会议上,获中央网信办首届“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段海新教授是世界知名攻防战队“蓝莲花”的联合创始人,网络安全研究国际学术论坛(InForSec)的联合发起人。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致力于在文化、技术和政治的交叉点中发现有趣的东西,特别是解放性的文化实践,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数字经济与管理,以及人的主体性。著有《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等,译有《数字化生存》等。
|
目錄:
|
第1 章 引言:根域名的问题 1
1.1 制宪时刻 3
1.2 根 5
1.3 治理7
1.4 体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 9
1.5 本书的目标和内容组织11
第1 部分 根资源 13
第2 章 标识符的基础政治经济(Political Economy) 14
2.1 唯一性要求协调 14
2.2 空间的定义15
2.3 唯一值的分配17
2.3.1 技术层18
2.3.2 经济层18
2.3.3 政策层 19
2.3.4 可携带性与转移成本 21
2.3.5 配给方法(Rationing Methods) 22
2.4 治理安排(Governance Arrangements) 24
2.5 实例:以太网地址空间25
2.6 框架回顾 27
第3 章 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空间 28
3.1 网络地址空间 29
3.1.1 路由与IP 地址 30
3.1.2 注册(Registration) 32
3.1.3 IP 地址的调整 33
3.2 互联网域名空间 36
3.2.1 计算机命名 36
3.2.2 命名、分配和解析 37
3.2.3 域名系统 38
3.2.4 域名转换成IP 地址及反向解析41
3.3 DNS 根域名42
3.3.1 根域名与互联网的稳定性43
3.3.2 DNS 根的竞争46
3.4 结论 50
第4 章 根与制度的变迁:框架分析52
4.1 产权的形成53
4.2 产权 55
4.3 技术变革、禀赋和占有 56
4.4 体制化58
4.4.1 制度变迁的政策制约 59
4.4.2 产权和国际制度 60
4.5 在互联网治理中应用框架 61
第2 部分 根的故事 65
第5 章 根的培植66
5.1 史前史 67
5.2 根的起源 68
5.2.1 第一次地址分配69
5.2.2 域名系统的发明 70
5.2.3 顶级域名的争论2
5.2.4 早期的管理安排74
5.3 增长和聚合75
5.3.1 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研究与教育型网络 76
5.3.2 网络聚合 77
5.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干网(NSFNET)78
5.3.4 域名和地址分配的国际化 80
5.4 增长和治理 82
5.4.1 互联网行动委员会(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83
5.4.2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84
5.4.3 互联网号码分配局(IANA)的设计 85
5.4.4 互联网协会(The Internet Society) 87
5.5 谁控制了根90
5.5.1 联邦网络委员会 91
5.5.2 解除对根的军事管制:InterNIC 协议92
5.5.3 结论:创造性的混乱 94
第6 章 根的侵占:产权冲突 96
6.1 禀赋(Endowments):商业应用和万维网 97
6.1.1 互联网接入市场97
6.1.2 万维网(WWW):域名转变 98
6.1.3 域名收费 101
6.1.4 域名空间作为公共池塘资源 102
6.1.5 产权冲突105
6.2 二级域名冲突 106
6.2.1 域名争议106
6.2.2 网络方案公司(NSI)的争端解决政策110
6.2.3 注册局的责任113
6.2.4 关于域名转换费用的斗争 114
6.3 顶级域名冲突115
6.3.1 RFC 1591 国家代码的授权争端116
6.3.2 新顶级域名newdom 和对域名收费的回应 118
6.3.3 顶级域名能作为公共资源吗 121
6.4 根的冲突124
6.4.1 互联网协会对根主权的宣示 125
6.4.2 美国政府的声明126
6.4.3 广泛性对话128
第7 章 根的角力 131
7.1 IAHC 与gTLD-MoU132
7.2 各方对gTLD-MoU 的政治反应 136
7.2.1 网络方案公司(NSI) 137
7.2.2 替代注册局(Alternative Registries)138
7.2.3 美国民间社会团体(American Civil Society Groups) 139
7.2.4 欧盟(European Commission) 140
7.2.5 商业社区(Business Community)141
7.3 向NSI 挑战 141
7.3.1 反垄断的挑战142
7.3.2 Kashpureff 的攻击143
7.4 美国政府的干预 144
7.4.1 NSF 退出144
7.4.2 白宫和美国商务部的介入 145
7.4.3 既成事实147
7.5 绿皮书及其后果149
第8 章 根的体制化:ICANN 的形成 152
8.1 从绿皮书到白皮书155
8.1.1 反对绿皮书 156
8.1.2 结成支配联盟(Dominant Coalition)157
8.1.3 白皮书162
8.2 白皮书国际论坛(IFWP)164
8.2.1 召集参与方164
8.2.2 IFWP 进程的失败166
8.2.3 出师不利 168
8.2.4 NSI 与第11 修正案 170
8.2.5 共识的失败 171
第9 章 新的管理体制 174
9.1 重新分配.com的利益:域名注册商的资格认证176
9.2 名称空间品牌化:域名查询服务数据库(WHOIS)和
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UDRP)178
9.3 NSI 的同化182
9.4 美国政府政策权威对根的控制 185
9.5 代表制度:准入壁垒186
9.5.1 域名支持组织代表186
9.5.2 一般用户代表(At-Large Membership) 187
9.6 新顶级域名 190
9.7 国家代码和各国政府193
第3 部分 问题与主题 197
第10 章 作为全球性管理体制的ICANN 198
10.1 ICANN 不是什么199
10.1.1 理论:联邦制和以共识为基础的自治200
10.1.2 对上述理论的批判 202
10.2 ICANN 是什么 204
10.2.1 域名权利205
10.2.2 对域名供给行业的监管206
10.2.3 监督和执法 206
10.2.4 非正式的管理体制 207
10.3 影响ICANN 未来的力量 208
10.3.1 会员资格和全球性集体行动209
10.3.2 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间未完美阐释的关系210
10.3.3 国际化域名(IDN)211
10.3.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2 和域名的新权利 212
10.3.5 国家代码顶级域名 212
10.3.6 IPv6 和路径的可扩展性 213
第11 章 域名的国际权利 215
11.1 以其他任何名称命名的网站216
11.2 扩张商标权 219
11.2.1 机械化的权利 220
11.2.2 扩张监控权利 222
11.3 名称中的新权利:WIPO 2226
11.3.1 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列表(INN)和
政府间组织(IGO):管好自己226
11.3.2 地理名称228
11.3.3 人格权229
11.3.4 国家名称:语义和主权231
11.4 表达自由与受控词汇的对立 233
11.4.1 七个关键假设 233
11.5 域名系统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对立239
第12 章 财产权和体制变化:关于理论的沉思 241
12.1 人为稀缺:正反馈和路径依赖241
12.2 谁拥有名称空间245
12.2.1 顶级域名中的产权 246
12.2.2 交易成本和统一争端解决政策248
第13 章 驯化网络250
附录 253
|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的根,究竟又是谁在控制着全球互联网的根?
对于互联网治理领域中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改变了世界的互联网,我们对它的治理体制从来不曾像对它的技术体系TCPIP 协议那样清晰。互联网治理不只是技术管理,它从一诞生就引发了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争端,至今仍然冲突不断,经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比如美国政府向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移交域名的协调和管理职能。
系统性地阐述互联网治理中的上述核心问题,需要多个交叉领域的知识和互联网治理的实践经验。本书的作者米尔顿穆勒先生是佐治亚理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教授,也是互联网治理的开拓者、实践者和领导者。他从1997年开始就参与了互联网治理最重要的组织ICANN 的组建,在2003 年就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在组织和动员公民社会介入互联网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穆勒教授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出版了七本经典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包括本书以及《互联网会分裂吗?》和《网络和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等。
本书是互联网治理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了解互联网早期的历史、厘清互联网治理的发展和演化、理解互联网治理当前的国际形势等都非常有意义。在本书中,穆勒教授客观、全面地讲述了互联网治理的故事,从互联网诞生之初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体制,一直到国际组织ICANN 的诞生,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互联网技术专家、知识产权相关利益集团和多个国际
组织之间的冲突以及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本书分为三部分:第1 部分是框架和背景,用技术和经济的术语分析互联网域名和地址空间,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产权和体制的变化;第2 部分讲述互联网域名管理的历史,追溯了根域名的成长、产权冲突的发展以及在解决这些冲突中出现的新的体制框架;第3 部分探讨了ICANN 体制下的利益相关方、长期的政策以及由制度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穆勒教授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因互联网域名和地址分配而产生的全球政策和治理问题。所谓互联网之根,即是互联网的域名层级和地址空间。它是互联网唯一的集中控制点,尽管我们广泛地把互联网看成一个分布式和自愿的网络之网络。域名和IP 地址都是宝贵的资源,它们在协调基础上的分配对于互联网的技术操作至关重要。穆勒教授解释了如何利用
对根的控制权来控制互联网本身,包括商标和版权保护、用户监控、内容监管以及域名供应行业的监管等关键领域。对根的控制最初存在于非正式组织的技术精英中,主要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组成。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和域名注册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互联网技术专家、商业和知识产权利益集团、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个人倡导者之间爆发了六年的产权争夺和域名大战。到20 世纪90 年代末,事情已经变得很明显,只有一个新的国际机构才能解决域名大战中各派之间的冲突。穆
勒教授回顾了围绕ICANN 形成新国际体制的迷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示了根的体制化怎样减少了互联网最初的自由开放和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但是这一全新体制又不同于传统基于国家主权的治理模式。
本书的翻译由清华大学的段海新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胡泳教授共同主持完成,陈建军、何旭东、姜辉、车乐格尔、程曼祺等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翻译和整理工作。本书的内容涉及经济、技术、法律等多个领域,有翻译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段海新教授,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
胡泳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 年12 月
中文版序
本书的英文原版于15 年前出版,因为它首次提供了ICANN 组建前后全面的历史记录和批判性的分析,所以一直被广泛地阅读和引用,至今已经成为互联网治理领域重要的基础文献。ICANN 是一种体制创新,它对任何对通信政策感兴趣的人都非常重要。通过将制度经济学应用于诸多重要事件,本书为理解当前互联网全球治理体制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
ICANN 是一种通信治理的新模式,它以互联网社区自治的名义,将域名政策的控制权交给了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企业、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和技术社区。治理基于私人合同,而不是政府法规。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等依赖于既定的政府间条约的组织不同,互联网社区创建了自己的跨国治理体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详细了解这种治理体制的形成过程和背后的根源。
中国并不是域名治理之初经济和法律冲突中的因素(1995 年至1997 年),中国当时几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真正理解这种新的治理模式。然而,在本书英文原版撰写(2002 年)和出版时,中国开始感受到了域名治理的存在,并已经在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汉字字符的顶级域名。互联网竞争的治理模式基于跨国非国家行为体的模式和基于国家主权的治理模式之间冲突的种子,早在那个时期已经存在了。
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的段海新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胡泳教授,他们主动翻译了这本书,使得中国的读者可以更容易地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理解互联网治理的出现。
米尔顿穆勒博士
佐治亚理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2018 年12 月18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