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本书献给所有回不去故乡的人。流浪者的乡愁,所有的远方都成了故乡。没有故乡的人却写了一本有关故乡的书。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更多之后,才会真正理解乡愁的含义。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正是《薄薄的故乡》一书精神内核的最好概括。
★王小帅写得真好。我指的是文字本身,他写父亲、母亲,往日的邻里,少年的孤独,都非常精准,细节丰满,历历在目。和某些导演出的书不同,这本《薄薄的故乡》是真心写的,是一个中年人的半生回望,意味深长。
★本书内容的珍贵之处在于,里面有许多导演的照片资料、图画作品,还有当时与父母、好友的信件往来、日记、剧本这些翻箱倒柜出来的宝贝用实拍印刷的方式呈现在书里,让大家看到一份真切、诚挚的回忆。
★2019年 电影《地久天长》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该片两名主演王景春和咏梅获得*男、女演员银熊奖。导演王小帅在书中披露主创心声,讲述成功背后的故事。
★王小帅导演的文字不仅是一本书,更像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代人,在时光中流动与变化。
故乡变得缥缈,但无法摆脱。这一主题深深切中当下人的生存和精神境况。
★ 作者是三线子弟,对于三线生活,除了《青
|
內容簡介: |
导演王小帅一直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在上海出生4个月后,他跟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13岁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到武汉,15岁考上央美附中来到北京,23岁北影毕业后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的他逃离体制,开始他的北漂和独立电影创作生涯。
从《青红》到《我11》、《闯入者》,他一遍遍在光影中回望他的童年所在地贵阳,作为一个三线子弟,他对讲述和发现这段历史有着无法释怀的责任感。
但这本《薄薄的故乡》却无关宏观历史。这本书中的文字、无意中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儿时的素描、父母的家书等,装订而成的,是一个无故乡的人的精神故乡,是一个四口之家颠沛流离的命运。与其说它是在向读者讲述,不如说它是作者的私人笔记在撰写整理这本笔记的过程中,他让自己沉浸到往事中,他发现自己不免絮叨,更加发现回忆的不可靠;他意外地找到以为早已丢失的照片和画,惊喜地知晓了一直好奇的谜底。
现在这本笔记已经完成,如一部最终剪辑而成影片,不再私有。
|
關於作者: |
王小帅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
生于1966 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26 岁的王小帅自编自导了他的首部长片《冬春的日子》,该片成为中国独立电影开篇作之一,并于次年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此后,王小帅凭借其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人文关怀、坚持不懈的独立创作精神,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享誉国际的标签式人物。2001 年,他凭借《十七岁的单车》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2005 年,电影《青红》又令他成为戛纳国
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的获得者,该片也首次把三线建设带入观众视野。近年来,他相继导演了电影《左右》《日照重庆》《我11》,并于2010 年获得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一直到最新作品《地久天长》,王小帅仍坚持不走随波逐流的创作路线,在保持一脉相承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一方面力求电影语言的创新,另一方面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王小帅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
生于1966 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26 岁的王小帅自编自导了他的首部长片《冬春的日子》,该片成为中国独立电影开篇作之一,并于次年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此后,王小帅凭借其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人文关怀、坚持不懈的独立创作精神,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享誉国际的标签式人物。2001 年,他凭借《十七岁的单车》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2005 年,电影《青红》又令他成为戛纳国
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的获得者,该片也首次把三线建设带入观众视野。近年来,他相继导演了电影《左右》《日照重庆》《我11》,并于2010 年获得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一直到最新作品《地久天长》,王小帅仍坚持不走随波逐流的创作路线,在保持一脉相承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一方面力求电影语言的创新,另一方面敏锐捕捉时代脉搏。
2019年 电影《地久天长》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该片两名主演王景春和咏梅获得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
2018年 纪录片《我的镜头》入围IDFA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师展映单元 MOMA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展映收藏。
2015年 电影《闯入者》获得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
2010年 电影《日照重庆》获得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奖。
2008年 电影《左右》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以及特别关注奖。
2005年 电影《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2001年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评审团大奖银熊奖以及最佳新演员奖。
1993年导演处女作影片《冬春的日子》中国首批独立制片影片,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
目錄:
|
序
镜中无光
湖边青年
城域边缘
电影中的乡愁
父亲
母亲
附录:王小帅父母回忆三线
|
內容試閱:
|
序言
你老家是哪里的?
这是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一个客套问题。然而在我这里,它就真的成了问题。
熟悉我的朋友会为我打圆场,说这个问题可复杂了,我来替他回答吧:父亲是山东人,祖上闯关东去了丹东,然后又到了合肥。他出生在上海,几个月大就去了贵阳,在贵阳长大,然后又去武汉,在武汉上中学,十五岁就到北京上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福建,现在人在北京,但是户口在河北涿州。所以,他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我确实无法说清自己究竟是哪里人。这样的回答我自己也重复过无数次。
问话的人或许还会说,这不难啊,你出生在上海,就是上海人啊。可是我出生才几个月就随父母内迁走了,连户口都没有上过,我怎么好意思说我是上海人呢?
问话的人又会说,那你户口本上的祖籍是哪里呢?我的户口本上写的是辽宁丹东。
父亲不愿意填写贵阳,就把祖上闯过的地方当成了我的祖籍,而那个地方连我父亲都没有去过,那个时候人们不讲出生地,只讲老一辈的祖籍,所以直到现在,我莫名其妙地当着辽宁人。
每到这个时候,发问者就哑口了。
实际上一直到拍《青红》之前,为了让这个问题简单化,我都会回答贵阳,因为我从有记忆起就在那里生活、成长,那里是我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家,或者说故乡。事情在《青红》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为了看景我回到离开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少年时的伙伴们重又聚在一起。众多少年时的记忆重新被唤起这些记忆于我来说是全部,对他们来说却只是一些遥远而模糊的片断,它们存在过,但早已被后来漫长的岁月覆盖了。
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用纯正的贵阳话交流着,偶尔冒出的两句上海话似乎是在照顾我这个外来者,只有这偶尔的乡音让我确信眼前的他们还是他们。贵阳话听不懂了吧?我是贵阳人怎么可能听不懂?就在我说我是贵阳人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用一种从鼻孔里冒出来的声音讥讽道,你怎么可能是贵阳人?我们才是贵阳人呢。
这句话瞬间击碎了我心中本来就脆弱的幻影。是的,一个十三岁就离开了的人,还有谁会接受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呢?贵阳作为故乡这根稻草就此断裂。心目中自以为的故乡在同学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中彻底化为乌有。
从那次起,我就开始在那句问题面前凌乱。有时候为了能像听到你吃了吗?一样简单应付,就说我没有故乡。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却要去写故乡,不免让人困惑。
在和编辑讨论书稿的时候,我们谈到,实际上现在人们的故乡感已经越来越淡化,哪里都一样了,更多故乡的意味只能在记忆里去寻找。这使我释然了许多。是的,物理上的故乡越来越同质的今天,保存记忆其实就是在保存精神上的故乡。
你可以失去故乡,但不可以失去记忆。记忆将成为另一种故乡本身,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记忆回到故乡,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处。
写下这本书,就是试图用文字找回故乡,或者是用文字把故乡变成记忆装进纸页,在其中找回我薄薄的故乡。
王小帅
序言
你老家是哪里的?
这是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一个客套问题。然而在我这里,它就真的成了问题。
熟悉我的朋友会为我打圆场,说这个问题可复杂了,我来替他回答吧:父亲是山东人,祖上闯关东去了丹东,然后又到了合肥。他出生在上海,几个月大就去了贵阳,在贵阳长大,然后又去武汉,在武汉上中学,十五岁就到北京上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福建,现在人在北京,但是户口在河北涿州。所以,他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我确实无法说清自己究竟是哪里人。这样的回答我自己也重复过无数次。
问话的人或许还会说,这不难啊,你出生在上海,就是上海人啊。可是我出生才几个月就随父母内迁走了,连户口都没有上过,我怎么好意思说我是上海人呢?
问话的人又会说,那你户口本上的祖籍是哪里呢?我的户口本上写的是辽宁丹东。
父亲不愿意填写贵阳,就把祖上闯过的地方当成了我的祖籍,而那个地方连我父亲都没有去过,那个时候人们不讲出生地,只讲老一辈的祖籍,所以直到现在,我莫名其妙地当着辽宁人。
每到这个时候,发问者就哑口了。
实际上一直到拍《青红》之前,为了让这个问题简单化,我都会回答贵阳,因为我从有记忆起就在那里生活、成长,那里是我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家,或者说故乡。事情在《青红》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为了看景我回到离开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少年时的伙伴们重又聚在一起。众多少年时的记忆重新被唤起这些记忆于我来说是全部,对他们来说却只是一些遥远而模糊的片断,它们存在过,但早已被后来漫长的岁月覆盖了。
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用纯正的贵阳话交流着,偶尔冒出的两句上海话似乎是在照顾我这个外来者,只有这偶尔的乡音让我确信眼前的他们还是他们。贵阳话听不懂了吧?我是贵阳人怎么可能听不懂?就在我说我是贵阳人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用一种从鼻孔里冒出来的声音讥讽道,你怎么可能是贵阳人?我们才是贵阳人呢。
这句话瞬间击碎了我心中本来就脆弱的幻影。是的,一个十三岁就离开了的人,还有谁会接受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呢?贵阳作为故乡这根稻草就此断裂。心目中自以为的故乡在同学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中彻底化为乌有。
从那次起,我就开始在那句问题面前凌乱。有时候为了能像听到你吃了吗?一样简单应付,就说我没有故乡。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却要去写故乡,不免让人困惑。
在和编辑讨论书稿的时候,我们谈到,实际上现在人们的故乡感已经越来越淡化,哪里都一样了,更多故乡的意味只能在记忆里去寻找。这使我释然了许多。是的,物理上的故乡越来越同质的今天,保存记忆其实就是在保存精神上的故乡。
你可以失去故乡,但不可以失去记忆。记忆将成为另一种故乡本身,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记忆回到故乡,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处。
写下这本书,就是试图用文字找回故乡,或者是用文字把故乡变成记忆装进纸页,在其中找回我薄薄的故乡。
王小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