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学术界,尤其是汉学界人士纷至沓来,与中国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这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一大新气象。本书选录的内容虽然集中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对外学术交流状况,却能见微知著,令人遥想那个年代学术界的风貌。
|
內容簡介: |
《史学情况》是1978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复所后,在副所长沈以行的领导下,由黄芷君、罗苏文、孟彭兴等人组成的学术秘书组编写的一份内刊。该刊物至今保存有1979-1983 年共30 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学术界,尤其是汉学界人士纷至沓来,与社科院历史所的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一大新气象,《史学情况》中对这些情况多有记载,为学术史及历史所所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
關於作者: |
选订者马军,1969年11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上海史、中华民国史、中外近现代军事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所史。
|
目錄:
|
第2期(1979年3月25日) 1
日本小岛晋治近著《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与思想》/ 1
第3期(1979年5月20日) 2
日本历史学家对汤志钧、唐振常关于评价章炳麟文章的评述/ 2
第4期(1979年5月25日) 3
清史档案研讨会成立/ 3
陈春生《西汉政治制度的特质》摘要/ 5
王纲领《民初(民国六年十年)列强对华贷款之联合控制
两次善后大借款之研究》简介/ 7
台湾近年史学新著简介:《中国历代思想家》;《中国名人年谱
集成》;《唐汉史论集》;《梁诚出使美国》;《基督教与中国近代
化论集》/ 8
第5期(1979年7月5日) 11
国外研究动态简况/ 11
关于一批美国朋友来沪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中所谈美国研究明、
清史的一些情况/ 14
第8期(1979年9月15日) 18
日本早稻田大学依田熹家教授在上海做学术报告/ 18
木村谈日本明治维新/ 21
第9期(1979年11月15日) 25
与西岛定生座谈/ 25
1
与佐伯有一先生座谈简况/ 27
欧洲研究中国协会秘书长施舟人教授参加学术座谈/ 30
第10期(1979年12月25日) 32
南斯拉夫历史学家访问上海历史所,哈德利教授谈南斯拉夫的
历史科研状况/ 32
东西学术长交往,中法友谊花盛开我院与法国社会科学
研究中心代表团座谈纪要/ 35
第11期(1980年1月25日) 41
美国留学生韩起澜女士来我所访问/ 41
与美国学者座谈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记一次中美
学术交流/ 43
美国学者陈学霖访沪座谈纪要/ 48
美国加斯特教授对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些设想/ 53
加斯特教授谈美国关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55
关于菲雷论法国大革命的补充说明/ 58
第12期(1980年3月27日) 59
西欧汉学界一瞥 欧洲研究中国协会科研动态/ 59
编译资料简介 《中国季刊》(英文)/ 62
第13期(1980年4月30日) 6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刘子健教授在上海师范学院座谈宋史研究
情况简报/ 63
今日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动向/ 66
第14期(1980年6月12日) 68
英国柯文南博士来我所访问/ 68
2
重会海外汉学 界(19791983)
忠王宝剑与前太平军上校柯文南博士谈太平天国研究
二三事/ 69
第15期(1980年8月31日) 73
美日史坛一瞥章开沅谈出访观感/ 73
第16期(1980年9月25日) 80
与日中关系史访华团部分成员座谈辛亥革命史简况/ 80
接待日本日中关系史学者访华情况简报/ 84
第17期(1980年11月10日) 87
美国学者向江文汉先生提出共同研究中国犹太人问题/ 87
第18期(1980年12月26日) 88
美国历史代表团来沪记/ 88
与美国历史代表团座谈记/ 93
与美国犹太人谢克曼的一次会晤/ 96
关于荷兰的历史研究状况/ 97
与西德学者蒂策座谈记/ 100
与日本滔天会第二次友好访华团座谈会纪要/ 102
国外研究中共党史简况及其他法籍学者胡继熙来所座谈记/ 104
第20期(1981年5月20日) 109
日本学者横山宏章来所讲学/ 109
第22期(1981年12月5日) 112
甲骨文字寄友情记加籍华人许进雄在上海访问简况/ 112
第23期(1982年3月10日) 115
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情况(摘登)/ 115
3
目 录
第24期(1982年7月27日) 123
日本学者研究我国明清史之一侧面关于接待日本北海道
大学副教授滨岛敦俊的情况汇报/ 123
第25期(1982年10月11日) 128
美籍学者刘广京来沪做学术报告/ 128
第26期(1982年12月31日) 133
接待美国学者史扶邻简况/ 133
第27期(1983年1月31日) 137
上海解放前纱厂女工的状况(19191949)/ 137
日本近藤邦康教授旅沪半年间的研修情况/ 144
接待日本研究中国近代史学者访华团的简况/ 148
第28期(1983年4月27日) 151
接待美国访问学者柯临清的汇报/ 151
美国韩起澜女士来信诉说觅职难/ 154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在沪学术活动简况/ 155
接待美国艾尔曼教授情况简报/ 159
第30期(1983年9月1日) 161
徐中约谈中国近代文化之演变/ 161
附录:《史学情况》19791983年各期目录 164
4
|
內容試閱:
|
序
周 武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的同事马军兄从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学秘室编印的不定期内部刊物《史学情况》(后改名
《历史研究所简报》)中辑录出来的有关中外学术交流的动态报道
汇编,时间从1979年至1983年,是一本反映中国国门重开初期中
外学术交往状况的生动而珍贵的记录。
学术发展离不开交流,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早在晚明,徐光
启就曾说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当然以交流为前提,
没有交流,哪来会通?自鸦片战争以降,中西两极相逢,中外
隔绝之天下遂一变而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在这种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中,学术当然也无法自外于世界,所以王国维说: 异日发明光大
我国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
也。实际上也是如此,中国现代学术的确立及其演进,无不得益
于中外尤其是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可以说是中西融汇的产物。
那个时代辈出的大师没有一个不是旧学邃密 新知深沉的。
就史学与国学而言,又以与海外汉学界的交流、对话最为密切。这
种交流、对话与融汇甚至构成了中国学术现代转向的动力。正因如
此,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对域外汉学的前沿动
态及其进展格外关注,海外汉学史研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由这种关注产生的著译和评述文字之多,可能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马军兄倾十余年之力潜搜冥索,单相关文献目录就已累积了百余万
字,其中《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界译介日本中国研究文献目
录》已汇编成册,先行出版。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参
阅桑兵教授的《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李孝迁教授
1
编校的《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及《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
学》等专书,即可略窥一二。当然,交流从来不会是单方面的,海
外汉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种交流、对话。无论是早期的传教士汉
学还是后来的外交官汉学,以及口岸汉学,那些在域外享有盛誉的
汉学家多半不但具有各自的中国岁月,而且与中国学人有着广
泛而深入的交往,如法国的伯希和,英国的理雅各、翟理斯,瑞典
的高本汉,德国的福兰阁、傅吾康,以及美国的卫三畏、费正清
等,他们往来于中西两个世界之间,为中国着迷,才最终走上专
业汉学之路。
然而,这种原本已越来越紧密的学术交流在1949年后却因全
球冷战、意识形态至上而变得举步维艰,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
后,中西学术往来更几乎中断,中国学者出不去,外国学者当然也
进不来。那个时候虽然也编译出版过一些域外汉学家的论著,如
《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著选译》《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看
法》《外国对中国的研究》等,但基本上是作为兴无灭资的
反面教材,供批判使用的,单从上述书名就可以嗅出那个时代特
有的火药味。这种人为的悬隔之局曾给中外学界带来无限怅惘。中
国学人自然无从接触和了解海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域外学界,即
使是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学人也无法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亲自踏足中
国大陆,只能通过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是日本等有限的渠道
来了解中国。譬如,美国知名汉学家魏斐德先生直到中美关系破冰
之后,好不容易才觅得一个机会,以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植物代表
团的翻译和文化顾问的名义于1974年6月首次访华,得以乘机到
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与蔡少卿、韩品峥、王庆成和陈大经等学者讨
论太平天国史。十多年前,我专访孔飞力先生时,他也曾跟我提到
他们那一代汉学家的无奈,他说:
2
重会海外汉学 界(19791983)
对我们这一代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来说,最不幸的是,我
们年轻的时候,1960、1970年代美国政府不让我们访问中国,
中国也不接受美国人访问,两个国家分裂得很厉害,对立得很
可怕。那时我很伤心,我研究一个国家却不能去这个国家,这
是多么悲惨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我差不多放弃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准备转向学习和研究另外一个地方日本。到了
1974年,两国学术代表团终于可以互访,8月我陪同一个由十
二位学者组成的植物研究代表团(TheU.S.PlantStudiesDel
egation)访华,做他们的顾问。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
代表团先后访问北京、吉林、辽宁、陕西、江苏、上海和广东
的植物学与农业研究有关学术机构及其研究人员。终于踏上中
国,我当然非常兴奋。可是,那时正值批林批孔,气氛很
紧张,每个图书馆都有高中学生把守,非常可怕。最可气的是
没人敢跟我们说话,可能是他们担心被追究。这个我可以理
解。不过那时我觉得有点伤心。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对太平
天国有兴趣,所以,我请求访问几位有名的中国前辈史学家,
比如罗尔纲,但他们都说不方便。当然不方便,他们已经受过
批判,不想再找麻烦。(《孔飞力谈中华帝国晚期的国家与社
会》,载《东方早报》2016228)
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
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中外学术交往才得以逐渐重回正轨。
现在中外之间的学术交往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翻检马军兄选订
的这本书,回到当初重会的现场,中外学人那种如久旱之望云
霓的急切,真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当年每有海外重要学者来沪演
讲或座谈,上海相关学者往往闻风而动,倾巢而出。
使是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学人也无法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亲自踏足中
国大陆,只能通过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是日本等有限的渠道
来了解中国。譬如,美国知名汉学家魏斐德先生直到中美关系破冰
之后,好不容易才觅得一个机会,以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植物代表
团的翻译和文化顾问的名义于1974年6月首次访华,得以乘机到
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与蔡少卿、韩品峥、王庆成和陈大经等学者讨
论太平天国史。十多年前,我专访孔飞力先生时,他也曾跟我提到
他们那一代汉学家的无奈,他说:
2
重会海外汉学 界(19791983)
对我们这一代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来说,最不幸的是,我
们年轻的时候,1960、1970年代美国政府不让我们访问中国,
中国也不接受美国人访问,两个国家分裂得很厉害,对立得很
可怕。那时我很伤心,我研究一个国家却不能去这个国家,这
是多么悲惨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我差不多放弃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准备转向学习和研究另外一个地方日本。到了
1974年,两国学术代表团终于可以互访,8月我陪同一个由十
二位学者组成的植物研究代表团(TheU.S.PlantStudiesDel
egation)访华,做他们的顾问。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
代表团先后访问北京、吉林、辽宁、陕西、江苏、上海和广东
的植物学与农业研究有关学术机构及其研究人员。终于踏上中
国,我当然非常兴奋。可是,那时正值批林批孔,气氛很
紧张,每个图书馆都有高中学生把守,非常可怕。最可气的是
没人敢跟我们说话,可能是他们担心被追究。这个我可以理
解。不过那时我觉得有点伤心。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对太平
天国有兴趣,所以,我请求访问几位有名的中国前辈史学家,
比如罗尔纲,但他们都说不方便。当然不方便,他们已经受过
批判,不想再找麻烦。(《孔飞力谈中华帝国晚期的国家与社
会》,载《东方早报》2016228)
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
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中外学术交往才得以逐渐重回正轨。
现在中外之间的学术交往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翻检马军兄选订
的这本书,回到当初重会的现场,中外学人那种如久旱之望云
霓的急切,真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当年每有海外重要学者来沪演
讲或座谈,上海相关学者往往闻风而动,倾巢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