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英豪》一书可能是我迄今为止耗时最长、最费心血的一部译作,译程陆陆续续长达半年之久。数度感到沮丧和烦闷之际,是贝德福德国家诺曼底纪念馆寄来的感谢信令我重新振奋起精神,既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书可以让我在二战结束的几十年后为记述那场史诗般的正义战争做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我想,这本描绘美国第八航空队的巨著一定能达到同样的作用。
首先,我想说说《空中英豪》译本中战争部这个译名。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War在国内通常被译为陆军部,其首脑也被称作陆军部长,理由是,这个部门实际掌管的是陆军。在这里,请允许我稍作解释。Department of War成立于1789年,1947年前,美国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两个部门统辖,一个是Department of War(掌管陆军),另一个是Department of the Navy(海军部,负责海军和海军陆战队),1798年前,海军部甚至还隶属于Department of War。1947年7月26日杜鲁门总统签署《国家安全法》,将Department of War拆分为Department of the Army(陆军部)和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空军部),再加上原有的海军部,三者构成了国家军事部(NME),1949年,NME更名为国防部。
1947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法》中,有几点至关重要:一是正式确定了国家军事部(即国防部)的存在;另一点是独立空军的出现,取代了原先的陆航队;再有一点就是就是Department of War(战争部)取消,Department of the Army(陆军部)首次出现,与空军部和海军部一同并入国家军事部。你不能对《国家安全法》视而不见,冒冒失失地将47年前的Department of War和47年后的 Department of the Army都称作陆军部。另外,请各位注意1947年7月起出任最后一任战争部长的肯尼斯C罗亚尔,《国家安全法》生效后,他成为第一任陆军部长,也是最后一位担任内阁成员的陆军部长,实际上,内阁成员的职务是从战争部长一职遗留而来,而不是得自他新出任的陆军部长。也就是说,取代战争部长(同时成为内阁成员)的是国防部长,而不是新出现的陆军部长。这一点可查阅维基百科,战争部长( Secretary of War)与陆军部长(Secretary of the Army)被分别列出,并未混为一谈,很显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务。
再从中文翻译的角度说,既然我们在翻译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USAAC)和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USAAF)都很认真地将其分为陆航军和陆航队,那么,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将Department of War和Department of the Army都称为陆军部。USAAC和USAAF的区别在于,我们看见前者,就知道指的是1942年前的美国空军,而后者则是19421947年间的空军力量。如果将Department of War按照常规译为陆军部,试问某本书中出现陆军部这三个中文字时,读者如何能判明这是1947年前还是1947年后的陆军部?Department of War译为陆军部,Department of the Army还是译为陆军部,那么请问,凭什么前者用意译,后者用直译?难道,美国人的更名毫无意义?记住,我们的英文理解力绝不比美国人更强大。某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例如陆军部,例如企业号,例如军团等等,其影响力相当巨大,不是一本书或几篇文章便能解决的。但我希望就此开始,或者说,从这本书开始,确立起战争部的说法,陆军部是1947年后的产物,是拆分战争部形成陆军部和空军部的结果。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相信有些读者并不一定认同,那么,就请允许将此视作我作为译者的一点点特权吧。
《空中英豪》是我到目前为止见过的最详尽的一部第八航空队专著,也是讲述美国空中力量二战经历最出色的一本。从书中的注释以及书后所附的参考资料可以看出唐纳德米勒为创作这本历史著作所下的工夫;在书中我们同样能看出,五年的写作和研究、对250多名当事者的采访,使得这本空战巨著生动、翔实、有血有肉。
这本空战著作打破了我个人过去许多错误的观点。在我看来,盟军的轰炸势不可挡、一帆风顺,殊不知他们差一点惨遭失败,第八航空队几乎被拆散;在我看来,轰炸就是将轰炸机飞到敌方上空,将炸弹投下去而已,殊不知,美国人追求的精确轰炸与英国人实施的区域轰炸居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B-17加上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诺顿瞄准器,正如其领导者认为的那样无往而不利,殊不知,对德国某合成燃料厂发起三次空袭,损失了119架轰炸机,却没有一颗炸弹落入厂区内第八航空队最初的雄心壮志是想凭一己之力击败德国,也就是说,不需要诺曼底登陆,也不需要步兵弟兄们的浴血奋战,只靠他们发起的战略轰炸便能将德国逼入绝境。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近乎异想天开的思想,当初却被美国空中力量领导者奉为建军原则。
简单地总结,这本书阐述的其实是轰炸战的两个问题:轰炸哪里?如何轰炸?炸弹不能一丢了之,投向哪里最具效力,最能打击敌人的战争能力,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始终贯穿着美国陆航队所经历的整场战争,炼油厂?潜艇坞?飞机制造厂?交通中心?还是像英国人那样,干脆轰炸德国的城市?这些目标都曾被第八航空队尝试过,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令他们苦苦思索,究竟应该轰炸哪里?即便确定了轰炸目标,B-17机群能否完成摧毁任务?从理论上说是可以的,但实际上,非常难,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掉大批人员和飞机,遭受到打击的德国目标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
轰炸战从未有过可供遵循的先例,这就意味着第八航空队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老话。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许能看出美国空军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某些原因。先进武器固然重要,人的因素同样不可或缺,最重要的大概是经验,缺乏实战经验,单凭纸上谈兵和数据、性能对比是无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的,而军事强国,实际上是个不断保持强大的过程。二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就是最好的范例。朝鲜、越南、阿富汗(苏)、科索沃、海湾地区、反恐战等等,美国和苏联卷入的一场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一次次不间断的尝试和探索,一如第八航空队在二战中所做的那样。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结束后,美国陆航队全力推动战略轰炸调查项目,破天荒地使用民间人士来执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而这些调查所产生的200多个报告,打破了许多既有的概念,即便到今天,对空军依然不无裨益。
最初为实施精确轰炸而创立的航空队,却以地毯式轰炸赢得了他们最大的胜利。
纳粹德国的败亡,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工业被毁?不是,反而是他们最充裕的煤要为其失败负责。
生活条件舒适、军饷颇高的飞行员,伤亡率居然高过太平洋战区的海军陆战队。
美国空军的无人轰炸机,德国空军的神风敢死队,你听说过吗?
汉堡和德累斯顿的毁灭,是一场蓄意的屠杀?
德国的许多王牌飞行员拥有动辄上百架的击坠战果,美国战斗机部队应该很怕他们吧?并非如此,美国战斗机最怕的是对方避战,他们甚至以轰炸机为诱饵,诱使德国空军升空应战。
美丽、和平、貌似中立的瑞士,背地里隐藏着多少丑恶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