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關於作者: |
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反思,以期达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城市的雾霾犹如一层面纱笼罩在人类生活的上空,这层若隐若现的灰色面罩从浅层次来看,严重地困扰人们的身体健康,从深层次来看,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意识是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关注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现代性视阈下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生存困境。面对这样的问题,传统的量化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意识的构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立场,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切忧思,以期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反思,以期达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城市的雾霾犹如一层面纱笼罩在人类生活的上空,这层若隐若现的灰色面罩从浅层次来看,严重地困扰人们的身体健康,从深层次来看,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意识是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关注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现代性视阈下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生存困境。面对这样的问题,传统的量化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意识的构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立场,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切忧思,以期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当前可持续意识的构建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思想。虽然中西方可持续思想由于历史、文化、思想的发展不同,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在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国的可持续思想根植于儒道佛的文化中,西方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也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文化和思想都是构建当代可持续意识的精神财富。因此,可持续意识的构建要坚持马克思的可持续理论、西方的环境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内容上坚持主动性和规律性的内在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正义秩序,培育可持续意识的和谐精神,塑造可持续消费的文化氛围。
当代可持续意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来看,要重塑自然和文明的统一,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要确立理性价值评判标准,谋求人类与世界共生,与万物共生,人类应对自然给予关爱;要消除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将人从物质享乐中拯救出来,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要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研究这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以此来指导科技工作者的实践行为。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来看,可持续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价值观念,不仅需要人自身的觉醒,同时也需要外在制度的配合。因此,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并让媒体宣传和环保活动参与进来,将可持续意识渗透在人的意识领域中;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强制性的规定;还要从观念到制度方面,使人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因此,对于当前可持续意识的构建,我们有信心去完成。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意味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为实现人们期待的天蓝地绿水净的新生活而努力!
|
目錄:
|
目录
contents
导论001
第一章可持续意识的本体解读
020
一、 可持续意识相关概念辨析021
(一) 可持续意识概念的界定022
(二) 可持续意识与公民意识024
(三) 可持续意识与生态意识027
(四) 可持续意识与环境意识029
二、 当代可持续意识内涵的诠释031
(一) 可持续观念意识031
(二) 可持续伦理意识035
(三) 可持续责任意识040
(四) 可持续消费意识042
三、 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的时代诉求047
(一)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理性反思047
(二) 促进当代生态政治运动的发展049
(三) 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思想在当代的彰显051
(四)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现实要求053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理论
056
一、 马克思的可持续理论057
(一)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058
(二) 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062
二、 列宁的可持续思想065
(一) 尊重自然065
(二) 资源的循环利用066
(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066
三、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理论068
(一) 协调人、自然与经济发展068
(二) 环境保护要走法制化道路072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074
(四) 科学发展观075
(五)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076
第三章当代可持续意识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083
一、 当代可持续意识面临的问题084
(一) 理性价值评判的缺失088
(二) 可持续意识信仰的滑坡093
(三) 可持续道德意识的缺位096
(四) 异化消费导致生态危机097
二、 当代可持续意识问题的原因探析099
(一) 主体性哲学下自然祛魅100
(二) 工具理性下科技的发展104
(三) 资本逻辑下的利润追逐109
(四) 文化缺失下的异化消费112
第四章可持续思想探析与文化嬗变
114
一、 西方的可持续思想探源及嬗变115
(一) 古希腊的可持续思想及其发展115
(二) 基督教的可持续思想119
(三) 近代西方可持续思想的发展124
二、 中国传统可持续思想探源及价值130
(一) 儒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思想130
(二) 道家道生自然的可持续思想133
(三) 佛家依正不二的可持续思想136
三、 中西方可持续思想的比较与现实启示138
(一) 中西方可持续思想异同比较138
(二) 中西方可持续思想的现代启示143
第五章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原则
148
一、 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的理论原则149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理论149
(二)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思想154
(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56
二、 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的基础158
(一) 重构自我与他者的道德关系158
(二) 设立客体目标的合理性规范法则159
(三) 化解人与自然主客体的道德分歧163
(四) 确立主体改造自然的道德合理性164
三、 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的内容168
(一) 主动性和规律性的内在结合168
(二)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正义的秩序169
(三) 培育可持续意识的法治精神170
(四) 塑造可持续消费的文化氛围171
第六章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路径
173
一、 全球视野下可持续意识构建对策174
(一) 重构自然与文明的和谐统一174
(二) 确立理性的价值评判标准175
(三) 重视可持续伦理意识177
(四) 科技主体履行可持续行为规范177
二、 中国可持续意识的构建路径180
(一) 中国可持续意识构建存在的问题180
(二) 制度伦理设计融入绿色理念181
(三) 引导媒体的可持续意识塑造185
(四) 拓宽公民可持续意识参与路径186
(五)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187
(六) 以生态立法培育可持续发展制度191
(七)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意识191
结语194
参考文献197
后记203
|
內容試閱:
|
序言
preface
苏格拉底说,我们是在研究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现代性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尖锐对立,人和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使人类生存面临困境,可持续何从谈起?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我们应当如何生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可持续性,探究人类生存困境,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迫切的任务。以往对可持续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的维度出发的,或者说仅仅是从微观层面研究可持续的具体问题,而忽略从宏观层面研究可持续问题,对人的观念和价值研究存在空缺。然而,人对自然的观念、意识决定着具体的实践,决定着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尤其在近代主体性意识下,利用科学技术以征服的姿态改造自然,以机械的、原子的思维方式把自然当成物件来肢解,最终导致现代性视阈下人的生存危机人、社会从自然中分离的不可持续性。如此现实的危机,不由得让我们反思: 处在生态危机下的当代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构建可持续意识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马克思提出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来阐释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绿色理念等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阐释可持续意识,从认识论的层面以整体生态的维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意识,这都为我们研究当代社会可持续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从现实的社会生活来看,现代性下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改变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机械的、原子的思维方式把自然当成物件来肢解和征服,打破了人、社会与自然的有机性,最终社会出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不可持续问题。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价值导向混乱下理性价值评判的缺失导致对自然价值的忽视;沉溺于物质享受下人们的可持续意识信仰的滑坡减弱了其持续发展的责任;资本和技术引诱下的个体可持续道德意识的缺位产生道德虚无主义;精神迷茫空虚下人们的非理性消费引起消费主义滥觞。就像美国当代伦理学家蒂洛认为的: 我们如果尽力依据经验和理性来考察人类历史与人性,就会发现,一切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愿望、目标和目的[美] 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孟庆时,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0.。我们要坚持以共同体的利益,反映出一种道德合法性,借由自然意志确立行为准则。可持续意识作为一种有效的自然生活规范,其规则并不是自然给出的,而是由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给出的。它是连接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道德纽带。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社会不可持续问题与中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有关。中国的可持续思想源远流长,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和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无不渗透其中。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有所关注。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提倡节俭、适度和简朴的生活;近现代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等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释都蕴含着人、社会与自然共存互生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当代可持续意识的塑造,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来看,构建可持续意识就要重构文明和自然的关系,以理性价值来评判、关爱自然界,承担道德责任,践行可持续行为。中国公民的可持续意识还有待加强,因此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工作,但过度依赖政府行为会使环境保护成本过高,缺乏有效的监督,中国具体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借助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借助媒体宣传和环保组织的参与,可持续意识能内化在人的行为中,促进公民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彰显,反映了现代化治理的时代需求,彰显了崛起大国承担的国家责任。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活,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为此而努力。
相雅芳
2019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