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研究当代作家作品及各种复杂现象的评论集,透示出蓬勃的朝气和年轻的思想,角度独特,感觉敏锐,评价中肯。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研究当代作家作品及各种复杂现象的评论集,透示出蓬勃的朝气和年轻的思想,角度独特,感觉敏锐,评价中肯。
汪雨萌虽年轻,但早慧早熟,对当代文学的跟踪研究亦渐趋深入。无论是名家如莫言、史铁生、刘醒龙、严歌苓,还是新人韩寒、蔡东,都能发出一家之言,而且连续发声,量质并重,是一位有潜质的文学批评新秀。
|
關於作者: |
汪雨萌,女,1988年出生,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起开始散文创作,并在《美文》、《新华日报》、《雨花》等全国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散文十余篇。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研究至今,主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本科三年级起陆续在《文艺报》、《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评论十余篇。
|
目錄:
|
总序: 袁 鹰 1
序:忠实于自我感觉的批评 吴义勤 1
第一辑
蛙鸣中的悲剧莫言《蛙》中的意象小识 3
于遗忘处开始书写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 11
女性的乌托邦与文明的交融浅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与文化冲突书写的关系 21
心理历史与文学的作用小议长篇小说《蛙》及《古炉》 29
朱辉论 45
潜规则与新江湖 61
重建家园的外乡人 68
第二辑
我们需不需要和这个世界同归于尽 79
《独唱团》: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86
双城困境蔡东小说论 97
时代女性的身份焦虑 107
意象、语言:费滢的自足世界 112
现实主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评李黎和秦三澍的诗 120
诗的远方和眼前的苟且小评熊森林与庄凌的诗 126
无法评论的人生 132
年轻的思想读杨澄宇长篇小说《晨光》 135
第三辑
《何典》被赋予的现代性 141
夹缝中的未名者浅论台静农的未名社时期创作 151
从天人合一到无我之境浅谈近年来中国生态文学 160
社会再生产的创造性可能及其意义浅谈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 164
邱小刚:迷惘的老江湖 174
量变到质变的娱乐毒瘾浅议《甄嬛传》及其改编 186
第四辑
史铁生研究综述 195
史铁生年谱 224
|
內容試閱:
|
序
忠实于自我感觉的批评
序汪雨萌的文学评论集《年轻的思想》
吴义勤
最早见到汪雨萌是在1988年的夏天,那个大学刚毕业的暑假我去如皋师范学校看望汪政、晓华老师。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因为身体原因,总是用渴望的眼神打量着外边热气腾腾的世界,并用手中的画笔描画着她看到和想象的一切。她当然不会记得我,但她的眼神和她的画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见到时,她已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文静出挑的大学生,并迅速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完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更令我惊喜的是,似乎不经意间她已接过父母的衣钵,长成了一个优秀的青年评论家,一个优秀的文二代。现在她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年轻的思想》又顺利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读着她细腻、真切而又充满个性的文字,真是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慨,她对文学现场的热情以及对文本的敏感无疑都颇有乃父、乃母之风,她的成长也再次生动诠释了江山代有才人出这句老话。编委会分配我来给其作序,真是非常荣幸,也觉得别有意味。
《年轻的思想》首先打动我的就是其强烈的、鲜活的文学现场感。文学评论和一般的文学研究有相通的地方,但毕竟还有一些差别,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必须时刻在场,这个场就是文学现场,就是正在发生的文学事件,正在产生的文学现象,正在发生的文学思想,正在写作的作家和正被阅读的新鲜的作品。文学批评家需要对文学现场的热爱、投入与执着,文学现场需要文学批评与其同频共振:事件需要阐述,现场需要指认,思想需要响应,作家作品更需要分析、感悟、阐释。不管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如何进行,都需要文学批评在第一时间留下自己的立场和结论,更何况,在创作和接受之间,读者更需要文学批评的铺路、搭桥和指点要津。就此,对一个批评家而言进入文学现场的速度以及其在文学现场的阅读量其实也正是决定其文学批评之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汪雨萌最早的文学批评发生在2009年,那时她还在大学本科阶段,在同龄人大都捧着文学史学习经典的时候,她就同时将眼光投向了教室外的文学现场,许多事件和现象、作家和作品进入了她的视野,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不免幼稚,但却敏锐特别。如《〈独唱团〉: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对韩寒的这份杂志,汪雨萌能从时代风尚、文化环境、一代人的思想气质和文学路径给予解读,不但显示出开阔的眼界,更有一种同龄人的惺惺相惜。可以看得出,汪雨萌的出场是有选择的,除了一些看起来带有作业痕迹的文章外,她对同龄人或同代人的写作更有兴趣。文学批评是对话,是发现,而不能只是事后的追认和累积式的阐发,这需要批评家的勇气,也需要一种牺牲精神。像汪雨萌评论的年轻作家,大都是影响刚刚产生,不少才开始写作,像费滢、杨澄宇、秦三澍、熊森林等等,但汪雨萌就敢写他们,她不在乎他们是否是名家,写作是否成熟,既然从批评的角度看具有可评性,或者在汪雨萌看来是有意义的写作,她就要予以介绍和阐发。批评家的职责和精神有时就体现在这里,没有谁能保证所批评的对象都会成为名家,都会成为经典,相反,却可能昙花一现,淹没无闻,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批评的意义,我们许多的前辈如茅盾、孙犁、冯牧在这方面都为今天的批评者树立了榜样。
汪雨萌的评论很有朝气,没有许多批评文章常见的八股腔。她虽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但却没有太多的学院派的循规蹈矩。这一点对一个批评家来说其实很重要,一个想从事批评的人应该好好保持的就是她的朝气、她的个性、她的勇气和敏捷。批评要理论的支持,但不能用理论来代替,而应该在保持理论的强大力量的同时具有敏锐的感觉、丰沛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表达,说到底,批评是从鲜活的文学出发的,是一个审美鉴赏者对自己审美经验的总结提升,所以,在批评中要能见出文学,要能传达出审美的体验。汪雨萌的批评有着鲜活的个体的体温,她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而是非常注重自己的感觉,注重自己的第一印象,有些提法在她看来可能也不准确,不严密,或不成熟,但她也不愿放弃。比如,她从余一鸣的作品中看到了江湖,并由此分析了这个江湖的潜规则;她将谢宗玉放在城乡变迁的大背景下讨论,将他看成了回不去故乡的流浪者,同时,她对谢宗玉的警察小说很有兴趣,并借助于类型小说理论对其作了颇有游戏分析色彩的解读;再如,她对孙频、蔡东、普玄等人的批评中,都敢于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有些说法确实不够准确,也许还会有歧义、有争议,但汪雨萌就那么不管不顾、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我以为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文学批评,特别是才开始从事文学批评,不能顾忌太多,把文章写得四平八稳、滴水不漏,而是要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敢于提出问题,只有保留下自己的真实感觉,保留下第一时间的判断,才可能为今后的继续而深入的研究留下素材,包括给自己留下修正的机会,使自己的批评得到砥砺、磨炼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汪雨萌的文学批评追求的显然不是真理性和正确性,而是温度和情怀,对文学批评来说后者其实比前者更为重要、更有魅力。
当然,我说汪雨萌的批评感性而有个性,并不是说她不重视自己的学术训练,《年轻的思想》中收录的《史铁生文学年谱》和《史铁生研究综述》,连同其现当代文学史和名家经典研究的论文大约可以见出汪雨萌的学习积累和基本功,年谱、学术综述以及经典研读都需要严谨的精神,大量系统的阅读, 资料的收集、分析,许多的工作都是要下笨功夫和死功夫的,没有捷径可走,同时又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无论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还是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汪雨萌的文学评论还只是起步,因此,不足是难免的,如格局不够大,还未看到驾驭重大选题的能力,理论性、系统性也有所欠缺。不过,随着阅历的增加,学养的积累,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在此,我要衷心祝贺汪雨萌第一本文学评论集的出版,也祝贺她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学批评之路。
是为序。
2017年10月匆就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