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雨如瀑

書城自編碼: 33691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诗歌
作者: 杨犁民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03752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7-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52.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售價:HK$ 90.9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售價:HK$ 135.7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一次重构人类历史的努力)
《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一次重构人类历史的努力) 》

售價:HK$ 135.7
永无止尽的狂热:三岛由纪夫
《 永无止尽的狂热:三岛由纪夫 》

售價:HK$ 68.8
原来这就是逻辑学:16堂大师逻辑课
《 原来这就是逻辑学:16堂大师逻辑课 》

售價:HK$ 57.3
隋唐王朝兴亡史
《 隋唐王朝兴亡史 》

售價:HK$ 78.2
货币新纪元:区块链重塑金融生态
《 货币新纪元:区块链重塑金融生态 》

售價:HK$ 101.2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售價:HK$ 101.2

 

編輯推薦:
读者可从中领略百转千回的汉语之美,意蕴跌宕的古典之妙,及作家独树一帜的文本特质,力透纸背的*笔意。
內容簡介: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杨犁民新著《大雨如瀑》,该书为入选2018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的10部原创作品之一,全书共分六卷近200首。系作者自15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以来崭新的突破之作。其中大部分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草堂》等发表过。杨犁民的诗自苍穹下达泥土,由历史直抵现实,于时间中纵横捭阖,在命运里翻转沉浮,语言冷峻陡峭,诗意深邃飘逸,哲理浩荡回旋,打通古今,涵盖生死,颠覆过往。
關於作者:
杨犁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21世纪文学之星,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
曾获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六、七届重庆文学奖,第九届全国散文诗天马奖等。著有散文集《露水硕大》,诗集《花朵轰鸣》《大雨如瀑》。参加《人民文学》第三届新浪潮大理笔会,第六届全国散文诗香港笔会。作品多次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新中国散文典藏》等选本及浙江、山东、福建等地考试试卷。
目錄
浓缩于城中菜地的大地畅想 马步升 1

第一辑 那么多海水,却没有一滴泪,哭自己

仿佛生活从未开始 3
一厢情愿 4
窗户对面的阳光 5
不可能只有蓝 6
唯物主义的蝉 7
我们的孩子生下来就在古诗里读书 8
精神病院 9
看飞机 10
新坟 11
刨土的人 12
雪后 13
钟表之死 14
残局 15
父亲坟前 16
坟墓 17
电话 18
穿过人群像穿过一片树林 19
阳台 20
传说 21
数字 22
故乡或者酉阳 23
藕 24
信 25
我就是我以为住在我身体里的谁谁谁 26
抑郁者 27
水落石出 28
打捞流水的人 29
芭蕉一丛丛 30
两种大象 31
城中菜地 32
今夜我站在地球上 34
雪天里的煤球 35
一只蚂蚁 36
火车穿过春天 38
电影院 39
出生 40
老人 41
又一次写到月亮 42
出土 43
石头上的名字 44
春山上 45
身份 46
绑架 47
穿过 48

第二辑 雨声在远方制造国家,最近的边境线,是屋檐

诸峰生长 51
伐木 52
大雨如瀑 53
弹花匠 54
大楼里 55
许多事物正在发生 56
草们 58
一块石头 59
月亮 60
水桶从未娩下活物 61
又是一夜大雪 62
那人在街边下棋 63
铁匠 64
湖边 65
一个人在海边 66
大海 67
白鹤 68
草原 69
身体里的马 70
松林间 71
晚来天欲雪 72
黄昏回到几十年未住的荒屋 73
以羊为师 74
我的小木屋 75
丢下 76
射击天空 78
象 79
唯有蟋蟀的叫声 81
吾乡 82
时间河流 83
大石一群像雷霆 85
十二层的窗户 86
野猪之死 88
在渤海火车站 89
斩草帖 90
挖坟的人 91
私章:端坐在白纸的山坡上 92
那么多坟墓无人认领 93
夤夜 94

第三辑 月亮日夜都在晾晒骨头,它长着永不愈合的巨大伤口

生命简史:活在钟多镇 97

第四辑 雪取消远方和道路,为我们装上岁月的窗户

武陵听雪 115
山顶 117
写写羊群 118
坐在山顶油菜花田俯瞰山下城市和人间 119
大地 120
二酉山一块水田里长满蝌蚪 121
南海之南 122
身前身后 123
坐在南海椰子树下想起了历史和教科书 124
去三沙 125
不能抹去的 126
星星的位置 127
未走过的路 128
在海边 129
武陵山 130
马槽坝 132
深山赋 133
大雪赋 141
黑山谷 151
向白云学习 154
滚石 155
荒野 157
山沟 158
云朵会找我 159
纳木错 160
我并不比一棵草更高大 161
那时候黄河还很小 162
玛尼堆在叫我的名字 163
马草说 164
迷失 165
德令哈火车站 166
风吹麦浪,但看不见风 167
腊梅树 168
那时穿州过府 169
秋凉,落叶万呼称臣 171
在呼伦湖与一匹骆驼对视 172
山顶之二 174
走到尽头的路 175
与一条大海对坐 176
十万云朵 177
山行 179
雪天里 181
人间的病是骨缝里的草 182

第五辑 每一次初遇,都是重逢;每一次重逢,有如初遇

春风不识字但吹绿了山水 185
悲伤不请自临 186
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187
围困生命的大雪 188
一个写诗的人住在重庆 190
朱羊羊水果店 191
三个人 192
示儿 193
情语:今生今世 194
第一次 195
柴门 197
石头开花 198
重逢 199
爱我的人,都是把我用旧的人 200
瓷器 201
汤养宗,或读《去人间》帖 202
大楼里的一群人 203
流动照相车 204
清明没去看父亲 206
在昆明 208
我在乡下教书 210
昆明机场之一 212
最富有的人 213
作家或诗人 214
真的不痛 215
赞美乞丐 217
一个人的诞生 218
月霜 219
那天去了你那里 220
我确定寒冷不是气温带来的 221
陪儿子去读书 222
养什么 223
心病 224
追赶 225
我比月亮多出一双翅膀 226
远行 227
乞讨者 228
这场雪,是哪里的雪 229
发现 230
放牧云朵的人 231

第六辑 天空为了引路,特意升起了月光和星辰

在广大山中及怀孕的石头 235
內容試閱
浓缩于城中菜地的大地畅想

马步升


一个写作者同时拥有城乡双重经验,应该算得上是一种幸运,或者以城市视角回望乡村,或者以乡村情感体贴城市,在这种错位的回望与瞪视中,两种人生经验互相校勘,两种情感方式互为表里,运用于写作,至少可以有限地克服立场的单一性。而在我们这个国度,当下的拥有城乡双重人生经验的写作者中,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是,其生活史从乡村开始,而其写作史则是从城里开始,在其开展写作活动时,其情感基础是田园的,其生活方式却是城市的。也就是说,即便是书写到了乡村,其写作现场都是远离生活现场的,中间是隔着一道城门的,至于情感上是否也隔着什么,还真的不好妄下断语。于是,这样的写作者,其社会身份,往往会被贴上农裔的标签。
我相信,这种标签,其主要功用,在于言说某种写作现象时的便利,而便利往往近乎偷懒。比如,有时候会把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大相径庭,却涉及相似题材的写作者,因其人生道路带有极大的同质性,而不由分说给强拉硬拽到一起,予以大体相似的命定,如此等于把偶尔并肩走过一条马路的人当成同伙对待一样。写作者从来都是特殊材料铸成的,并且各有各的特殊,哪怕是同胞兄弟姐妹,哪怕是班级里的上下铺兄弟,哪怕吃着同一锅饭长大,互相间,表现在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可能会形同路人。至于情感倾向语言风格等,互相间的差异,则算得上是前定的。写作者的个体差异,才是彼此间构成差异,并由此获得写作价值的首要因素。
人在城市,笔涉乡村,从来都是文坛的普遍风景,而就当下的这种书写者而言,大约可以划为三种类型,一是乡村的逃离者。我们的乡村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都是苦难生活的代名词。这些逃离者,定居城市以后,当有条件成为一个写作者时,回望曾经走过的艰难之路,痛定思痛,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苦难的妖魔。不是有意妖魔化,而是心灵深处的魔影再现;二是乡村的观光者。这类写作者,对乡村生活没有多少切身体验,偶尔离开烦闷逼仄的水泥森林,在乡村流连一圈,处处都是清风明月人情温暖,敷衍成文,一个虚浮缥缈的乡村就此落户于纸张之上;三是逃离乡村,但与城市性情不合者。经过选择性比对,再经选择性记忆,然后付诸选择性书写,过滤和遮蔽来自乡村的痛苦经验,挖掘和放大愉悦性经验,再将来自城市的不愉快感受拉来作为比衬,于是,一个再造的美好乡村又应运而生。
以上对乡村开展的书写倾向,都无法达到对当下乡村的精准呈现,甚至无法实现对过去乡村的真实还原,因此,即便以产生的文本为认知图景,对本真的乡村,也会陷入一个又一个认知误区。如果提升到审美层面去衡量,往往有矫情之嫌。种种倾向,在重庆诗人杨犁民那里或都有表现,让人颇感欣慰的是,这些倾向只是一时一地某个带有极大情境性的走神,恍兮惚兮之际,时空交错,将乡村误植于一种可能的情景之中,将可能性幻变为现实性,以或然性置换必然性。但总体而言,杨犁民对时代的认知是清醒的,对写作者的立场定位是稳当的。由是,到为什么是,再到应该是,可能是所有认知的基本步骤,对于写作者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追随现实品格写作理路的写作者。在自己创制的诸多诗歌文本中,杨犁民能够在总体上守护基于真实性的写作,大约的缘由,在于其从未鄙弃和远离的一片城中菜地。
城中菜地是杨犁民诸多诗篇中的一首,在他所营造的诗歌城堡中,并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却是进入他的诗歌城堡的重要关口。有关资讯表明,杨犁民与先前和当下许多着意书写乡村生活和乡村理想的诗人一样,也是生长于乡村、谋生于城市,然后回头书写乡村的。这种写作,在写作道德上无论多么真诚,其书写对象都与写作现场存在着距离,乃至偏差,只是距离的远近偏差的大小而已。这种书写者,往往被冠以乡土写作,或者被认定,或者自认。但我坚持把杨犁民排除在乡土写作以外,尽管在他的作品中,乡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之所以将他与乡土写作刻意进行区分,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所呈现的乡土是在现代城市的声光电照耀下的乡土,而他所描摹的城市,同样是以乡土文明为基点观测的结果。在当下书写者的视域和语境下,乡土的现场,色彩明亮之处,上演的是楚楚动人的传统文明、温良敦厚的情感、安闲散淡的生活方式,而其暗影里,出没的则是时代洪流漫过后的沉积物。而对于城市,展现在公众视野的是繁花似锦的人间天堂,其背影里,则藏污纳垢人心硗薄,人为的陷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明面上的酒池肉林勾肩搭背,转身以后却是互为仇雠。无疑,这些认知,以及书写,都带有某种现象作为事实的支撑。然而,一面之词的事实,恰恰是导入全面认知误区的阶梯。杨犁民是面对乡土时一个较早醒悟的写作者,也许,在他由个体经验编织的经纬图谱中,乡土与城市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的,任何一个现场都不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存在,相反,每一个现场都是一个集合体。也只能是一个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便是一个被称之为大地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之上:

只有大地能够做到,把穷人,富人,好人,坏人,蹂躏她的
人,亵渎她的人,
全部放进怀抱。母狗一样
舔舐伤口,哺乳生命,
连神,也要匍匐在大地脚下。

在应然性的认知中,大地应是地球的泛称,既包含古老意义上的山川原野,也容纳着现代理念中的城市,乃至海洋。在这首题名为《大地》的诗中,作者不乏激愤之词,历数凭借大地存活的生灵对大地造成的种种伤害,同时,激情礼赞大地对生灵的宽容,进而向虚置的对象,发出痛切地质询:

我们从大地中来,大地是母亲,用子宫
把我们孕育,可是每天
脚踩着大地,却没有谁,把大地放在眼里

这是带有大地道德感的质询。其实,作者自己已经在诗中提前做出了回答:没有谁把大地放在眼里,是因为我们都是脚踩着大地。显然,这个大地是泛义的大地,涵盖着我们可以到达的所有境地,土地,海洋,乃至天空。然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不可能抵达大地上更多的地方,即便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对概念意义上的大地的观览和认知,那么,明智的做法,便是选择一个尽可能涵盖更多大地风物和情愫的场景,使之成为保持大地情怀的介体。
这便是他的城中菜地。这是一片如何生成,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存在的城中菜地呢:

周围的高档楼群的住宅小区建成后,这块边角地
便被谁,扔在了这里。市政部门也懒得光顾,
栽上修剪整齐的树木和花草。也许是一些老人捷足先登,
抢先把它变成了一片菜地。

而这块菜地的前史是这样的:

这个城市,
先是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禽逐畜运动,
随后又大规模征地,把城周视线范围内的农作物,
全部赶了出去,美其名曰打造现代城市。

这是当下的大地上再也熟悉不过的风景。而在诗人的情感共同体中,此时,大地已经悄然被分解为至少两个板块:乡村和城市。而且,乡村和城市是两个互相排斥的板块,非此即彼,互不兼容,互为异己的对抗者。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倾向,明火执仗地站在乡村一方,乃至有了愤怒出诗人的意味:

我不知道,有些人,
为何对农业和庄稼,那么恨,
好像他不需要粮食和蔬菜,就可以活命似的。
其实,我倒是觉得,就算把城市中所有的绿地,
都种上庄稼和蔬菜,也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用另一种眼光来看,还不乏诗意,
至少,我们不用开很远的车,去到很远的乡下教孩子,
这是大豆,这是白菜,这是水稻,这是玉米

可以看出,在城乡冲突面前,诗人的情感倾向是明确的,而诗人对理想境地的畅想也是令人悄然动容的。狭义地说,这是诗人在农裔个体情怀和市民身份之间的选择性纠结,广义地说,这是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在价值取舍上从来就有的纷争。两全其美,便再好不过了,可惜,这种情感方式如果把控失措,就会迷失在乡愿的惆怅与愤怒中。还好,这也正是杨犁民区别于更多乡土书写者的地方。在恍兮惚兮的短暂走神中,回过神来以后,他的认知回到了理性层面,而这种理性,并非对什么带有先验合法性的理念发表什么信誓旦旦的宣言,而是一种对坐忘言式的平和观照的姿态:

没事的时候,我总是来到这里,我没有什么话要说,
也没有什么事要做,我只是来此坐坐而已。
它们也早已习惯了我来到这里,它们也没有什么话要说,
只是亲人一样,陪着我一直坐在那里,晒晒太阳,听听风,看看云,
偶尔有些蝴蝶和蜜蜂飞过,我们都不说话,仿佛保持着上古以来的默契

是的,这是一种默契,上古以来便有的默契。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便是一部默契史。由对抗,到妥协,而达于默契。默契是一种互相体谅,互相认可,互相和解,互相宽容,而这正是一种一步步走向现代并护佑现代精神的人文理念。诗人在经历过相当剧烈的情感争执以后,郑重表态:

我愿意,一直就这样坐下去,陪它们开花,结果,长出新芽,
随腐烂的落叶,返回大地。

杨犁民的诗是丰饶的,取材丰饶,意象丰饶,情感丰饶,诗意,诗艺同样是丰饶的。种种丰饶事实上与丰饶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等量关系,因为个体无论拥有怎样充分丰饶的认知,在无限丰饶的世界那里,都是充分欠缺的,杨犁民的丰饶恰恰不是体现在对事象和意象的罗列锻造上,而在于,他在纷繁世界面前所保持的是认知上的明智和表现上的克制,比如,在那一方小小的城中菜地里,他体认到的是一种从上古以来人与时代大潮之间,便达成并保持的默契关系。
这是一种个体在世界面前的姿态。也许,这是一种最大限度接近自恰的姿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