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倾数十年心血写就的文学评论合集,计55篇。作者长期关注、跟踪文学,特别是军旅题材文学创作实践,对这一题材领域的现状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对作品的分析研究、评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比较精深、准确和中肯,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同。
|
關於作者: |
汪守德,安徽定远人。197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3年5月,调入总政治部文化部。2000年11月起,任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副局长、局长。2008年11月退休。曾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业余从事文学写作、研究与评论工作,著有各类文集、专著共10多部,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门类的评论文章数百篇。
|
目錄:
|
自序 1
回想红色经典创造时代精品
英雄,应该是民族的不朽性格
从第六届鲁奖评奖想到的
做中国故事的出色讲述者
在继承与借鉴并举中前进
名著改编,是另一种艺术创造
军旅诗歌创作的一次再出发
关于文艺批评问题的断想
也是红叶满山时
近几年军事题材文学创作扫描
从平淡走向绚烂
《2012年中国军事文学年选》序言
何人倚剑白云天
《2013年中国军事文学年选》序言
今年花胜去年红
《2014年中国军事文学年选》序言
开窗放入大江来
《2015年中国军事文学年选》序言
从这里走向新的境界
《人民文学》军队作家专号感言
中国战争题材文学的深度开掘
评黄国荣的长篇小说《碑》
那一片沃血的土地
读何存中的长篇小说《太阳最红》
在写实与想象之间
读阎欣宁的长篇小说《遵义!遵义!》
一首叹息人生历程的无尽挽歌
读张鹰的长篇小说《此岸彼岸》
悲壮的沉沦与抗争
读李燕子的长篇小说《咆哮的鸭绿江》
忍辱含耻却又高贵坚韧性格的艺术再现
读余之言的长篇小说《战争画廊》
揭示历史的假面与真相
读海飞的长篇小说《向延安》
蘸血为墨的倾情歌哭
读温燕霞的长篇小说《磷火》 努力将历史融于文学之中
读凌行正的长篇小说《腰斩七军》
风雨人生中的挣扎与守望
评孔立文的长篇小说《秋水长天》
真实再现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
读王筠的长篇小说《长津湖》
赞颂生者祭奠逝者
读党益民的长篇小说《雪祭》
直面当下的现实主义力作
读陶纯的长篇小说《一座营盘》
无悔的青春别样的叙事
评王凯的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
军事题材的当代性写作
评赵江的长篇小说《王牌班》
绿荫里的红肩章
读王甜的长篇小说《同袍》
面向深蓝的文学抒写
读李亚的小说《亚丁湾的午后时光》
描绘云蒸霞蔚般的情感图景
读文清丽的小说集《回望青春》
令人期待的军旅文学未来之星
序曹晶的《关山叠》 战争历程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抒写
读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
序贾方亮的《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
二战历史的顶层叙事
评丁晓平的《1945大国博弈》
再现一个民族的涅槃之路
从读丁小炜的报告文学《一腔无声血》想到的
倾情抒写直面生死的大勇者
读张子影的长篇报告文学《试飞英雄》
闪光的人生与艺术足迹
读谌虹颖的《放歌天地间》
穿过血雨腥风的历史雕像
读张春燕的报告文学《向东找太阳》
每一个老兵的灵魂都值得珍视
序高艳国、赵方新的《中国老兵安魂曲》
抒写当代中国军人和医者的精神与胆魄
读曹岩、马泰泉等的纪实文学《极度威胁》
走向高原的境界
读报告文学集《雪线上的西藏》
搭起通往心灵的桥梁
读《将军写给士兵的信》丛书 记录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的真情报告
读赵雁的报告文学《中国飞天梦》
真实记录走向深蓝的壮阔历程
评纪实文学《中国海军走向深蓝》
勇于搏击风浪的时代英豪
读李延国、许晨的报告文学《无衔将军》
回望历史的真情厚重之作
评程雪莉的纪实文学《寻找平山团》
从远去的历史深处奔腾呼啸而来
读张隼的《陕甘宁根据地实录》
烽火战将的集体描绘
读叶青松的《首任军长传奇》
揭开日军笔部队的罪恶画皮
评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日本笔部队真相》
强国强军正气歌
读王诗敏、潘庆华主撰的《大国军魂》
应当更真实更深入地表现战争生活
由《底色》引发的思考
坚毅而温情的绽放
序章熙建的散文集《边关冷月》
自古英雄千秋景仰
战争题材诗歌略谈
军旅诗歌的真诚守望者
评刘立云的诗集《烤蓝》
潇洒行吟的歌者
读杨卫东的诗集《北纬40度》
火箭兵的永远歌者
读海田诗集《长剑当歌》
激情抒写内心的风景
读温青的诗集《光阴书》
|
內容試閱:
|
自序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把阅读与研究的主要方向,定在军事题材文学上。因为我是一个军人,而且从事文化工作,对此似乎是责无旁贷,从而既注意广泛了解国外军事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只要是翻译过来的都尽可能加以搜集,更以极大的精力与兴趣,关注国内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情况,对所有能够到手的作品都尽力做到精读细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借助各种研讨交流的机会,持续地对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与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我常将其视为一种责任,也视为一种爱好。
关于军事题材文学的范畴与概念,是存在着一定歧见的。有人认为文学不应该以题材作为划分的界线,硬性把表现军事生活的作品限定为军事题材文学是画地为牢,这种划分本身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因所导致的局限性而不利于文学的自由表达。我以为军事题材文学的命名,并不是刻意要削足适履,其实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而已。将战争及一般军事生活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称为战争文学、军事文学或军旅文学,是大体上做一种指向明确的归类,即它所表现的对象是战争或军事内容,而非其他类型或形态的生活。这有利于聚焦与研究这一领域的文学创作,及其所可能包含的特征鲜明的文学现象与审美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讲,军事生活虽然属于整个社会历史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同一般的社会生活又是不同的,其所呈现出的最为惨烈与极端的形式,为人类创造和提供了正常状态下所难以具有的非常体验。因此军事题材文学作品总能引起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关注与思索,并从军事生活中体验与想象人类所经历的灾难过程,寻找与发现其所含有的精神品格和审美价值。军事生活本身所包含的巨大魅力,一直为众多前赴后继的作者所青睐、看重和着迷,并投入极大的精力进行富于才华的文学写作,使得军事题材作品长盛不衰,也一直拥有颇为广大的读者群。
由于中国战争和军事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我国的军事题材文学有其灿烂的创造历史,而且一直呈持续发展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军事题材文学更是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作为专门的话题被屡屡提及,受到好评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这既得益于相关部门有意识的组织,也归因于军队和地方作家的共同努力。曾经历战火硝烟考验或未曾经历征战的许多作家,很多对军事题材文学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纷纷将观察与思索的触角伸向革命战争历史、反侵略战争和现实军事生活,并且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进行艰苦的探索与创新,日益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追求,显示出作品思想内容、时代情感与民族性格的深化。因而常常有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的作品出现,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欣喜与激动的同时,将我国的军事题材文学有力地向前推进,这标志着一个大国的军事题材文学,逐渐向一种新的高度攀升。当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关注点更趋多样,特别是过往的战争生活同我们渐行渐远,而暗流涌动、风云莫测的国际局势,对于我们也并不意味着战争会一触即发,因此,战争问题虽然从未走出我们的视野,但已成为众多社会热点中的一个。军事题材文学已不像新中国成立之后较长一段时间,作为共和国文学独占鳌头、当仁不让的主体,不过它仍然是我国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反映出作家们在军事题材上的努力与勤奋,反映出文学创作上的进步与成就。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从事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上迄八九十岁的老作家,下至二三十岁的青年作家,无论是军队的还是地方的作家,都向这个题材领域倾心着力。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都被这些思想敏锐而深刻、情怀真挚而悠远、才气充沛而卓越的作家娴熟地运用。因此这也常常构成颇可一观的军事题材文学风景。每每有好的以军事为题材的作品问世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视同己出、欢欣鼓舞的惊喜之情奔涌而出,或主动或应邀写一些文章,既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所呈现的普遍性态势,做某种扫描性的概览和较为深入的总结,又尽心对一些有特色的单部作品做或简要或细致的评析。在此过程中,我总是认真地阅读具体作品的文本,悉心领会每位作者的初衷与目的、苦心与用意,竭力体察文本所反映出的其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慧心与才智,公允揣度其在整个军事题材文学中的应有分量与地位、价值与影响,力争做出相对符合实际的客观评价。也是日积月累,斗转星移,在已经有多个结集之后,又有了《青铜对面》这本对近些年军事题材文学管窥蠡测的、有些不揣浅陋的小册子,献丑于读者。
收在集子中的文章及其所探讨的文学问题和所评论的作品,都是关于军事题材文学的。其中所涉及的无疑都是过去完成时,而我们所期待的是将来时的作品,应该有更加精彩、出色的表现。然而无论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还是就这一题材研究评论的角度而言,都还存在着令人不甚满意的地方。尽管我们拥有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也拥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仍然使人感到我国当代的军事题材文学尚未达到理想的境界,真正可以称为顶级的作品似乎尚属未见。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关注、等待和聆听来自军事题材文学的青铜一般的轰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军事文学的创作队伍与态势呈现出某种日渐式微的症候,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与焦急;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作家仍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时而在孤绝清寂之中爆出响亮的声音。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飞跃与升腾,也许就在与契机相伴的不远的将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