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稀土元素的基本性质、稀土化合物的性质与合成、稀土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以及稀土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全书共分9章,第1章概论,介绍了稀土的基本知识;第2章系统地阐述了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和镧系收缩;第3章主要介绍了稀土金属的性质和制备;第4章介绍了稀土元素的磁性和光学性质;第5、6章讨论了稀土元素各价态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及分析;第7章讲述了稀土配位化学和稀土元素配合物的某些规律;第8、9章介绍了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及一些分析方法。书后还附有稀土元素基本性质,以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有关院校稀土工程、冶金和化学、化工、材料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人员学习稀土知识的参考资料。
|
目錄:
|
第1章稀土元素概论 11绪论1 12稀土元素的发现和发展史3 121稀土元素的发现史3 122稀土元素的发展史6 13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8 131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同位素8 132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9 133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10 14稀土资源的分布及我国的稀土资源11 15稀土元素的应用14 第2章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和镧系收缩 21稀土元素的自由原子和离子体系的能量22 211稀土元素自由原子和离子的基态电子组态22 212镧系原子和离子在基组态时能级的分裂24 22镧系收缩和稀土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半径30 221镧系收缩和稀土元素的离子半径30 222稀土金属的原子半径34 第3章稀土金属 31稀土金属的化学性质36 311稀土金属与非金属作用37 312稀土金属与金属元素作用38 313稀土金属与水和酸作用38 32稀土金属的物理性质38 321晶体结构38 322原子半径、原子体积和密度39 323熔点、沸点和升华热40 324热膨胀系数和热中子俘获面41 325电阻率和导电性42 33稀土金属的制备43 331金属热还原法制备稀土金属43 332电解法制取稀土金属46 第4章稀土元素的磁性和光学性质 41稀土元素的磁性49 411物质的磁性49 412稀土元素离子的磁矩51 413稀土金属的磁性53 414稀土金属与3d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磁性54 42稀土元素的光谱和光学性质56 421三价稀土离子的能级图56 422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57 423稀土配合物的光谱64 424稀土离子的荧光和激光性质69 425稀土离子光谱的能级分析76 第5章主要三价稀土化合物 51稀土元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80 511稀土元素氧化物80 512稀土元素的氢氧化物87 52重要的稀土含氧酸盐89 521稀土元素的硝酸盐和硝酸复盐89 522稀土元素的硫酸盐及硫酸复盐90 523稀土元素的碳酸盐92 524稀土元素的草酸盐94 525稀土元素的磷酸盐和多磷酸盐96 526稀土元素的卤素含氧酸盐98 527稀土元素的其他有机酸盐98 528稀土盐的溶解度99 53稀土元素的卤化物100 531稀土元素卤化物的制备100 532稀土元素卤化物的性质 102 54稀土元素的硫属化合物107 541稀土硫化物107 542稀土硒化物和碲化物109 543稀土硫属化合物的结构112 544稀土硫属化合物的价态113 55稀土元素的氮族化合物113 551稀土元素氮族化合物的制备113 552稀土元素氮族化合物的性质114 56稀土元素的碳族化合物115 561稀土元素碳族化合物的制备115 562稀土元素碳族化合物的性质 115 57稀土元素硼化物116 571稀土元素硼化物的制备 116 572稀土元素硼化物的性质116 58稀土元素氢化物117 581稀土元素氢化物的制备117 582稀土元素氢化物的结构 117 583压力组成等温图118 584稀土元素氢化物的热力学性质 119 585稀土元素氢化物的磁性和导电性119 586稀土合金氢化物121 59三价稀土离子的化学分析122 591重量分析法123 592滴定法125 第6章稀土元素低价和高价重要化合物 61二价稀土元素128 611重要的二价稀土元素化合物128 612二价稀土离子的水溶液性质136 613稀土元素二价态的稳定性 138 614二元稀土化合物中金属离子的两种价态141 62四价稀土元素142 621重要的四价稀土元素化合物142 622四价稀土离子的水溶液性质146 623稀土元素的四价态的稳定性149 63变价稀土离子的化学分析149 631Eu与其他稀土元素的化学法分离149 632氧化还原滴定法151 第7章稀土元素的配合物 71引言153 72稀土配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影响配合物生成的因素154 721稀土配合物的制备方法154 722稀土配合物的性质和影响配合物生成的因素155 73稀土元素配合物的特点156 731稀土元素的配位性能156 732稀土元素配合物配位键的特点157 733稀土元素配合物的配位原子159 734稀土元素配合物的配位数159 74稀土元素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166 741稀土元素配合物系列中稳定性的变迁166 742镧系配合物性质与原子序数关系中的四分组效应、双双效应和斜W效应170 75稀土元素配合物的类型173 751水溶液中的稀土配合物173 752固体配合物174 76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179 761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类型179 762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180 77稀土生物配合物185第8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1概述187 82稀土显色剂187 821显色剂结构与分析性能的关系190 822稀土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配合物结构191 823pH值对配合物形成的影响193 824变色酸双偶氮类试剂的合成、提纯及离解作用研究194 825两种类型的显色反应196 826共显色现象198 827稀土总量测定标准的选择198 83稀土多元配合物光度法199 84单一稀土元素的测定200 841导数分光光度法201 842双波长分光光度法204 843计算光度法204 844稀土元素速差动力学分析205 85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210 851概述210 852流动注射分析装置212 853流动注射在线自动化分析213 854流动注射速差动力学分析214 855流动注射停流FIASF技术的发展214 856FIA用于检测不稳定反应中间产物215 第9章其他分析方法和分析中的分离方法 91萃取分离217 92柱液相色谱分离218 93纸色谱及其他色谱分离220 94发射光谱分析法221 95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222 96其他仪器分析法222 附录:稀土元素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稀土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味精”。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而且可以提高其他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因而稀土在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当今世界,每六项新技术的发明,就有一项与稀土有关。 小平同志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稀土占据着众多的世界第一:储量居世界第一、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的稀土应用并非世界第一,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因而研究稀土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稀土元素的新性质、稀土新材料,开拓稀土资源新的应用领域,对提高我国的稀土科研、生产与应用水平,开发和利用我国的稀土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稀土元素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了解,是深入研究稀土元素的结构与性能,开发稀土生产新的工艺流程、稀土元素新用途、稀土新材料,充分利用稀土资源的基础。本书是介绍稀土元素化学及稀土元素分析化学的专著,编著本书的目的旨在使读者对稀土元素的性质及其分析有较详尽的了解。本书收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稀土元素化学和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相关文献,力求全面反映稀土元素化学和稀土元素分析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稀土化学、稀土湿法冶金以及稀土应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致力于稀土冶金新工艺、稀土分离产品的功能化、新型稀土功能性助剂的研究开发。作者在从事稀土科研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验,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稀土元素化学”、“稀土冶金学”和“稀土功能材料”等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书的编写也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实践体会和教学经验,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稀土元素的基本性质、稀土化合物的性质与合成、稀土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以及稀土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全书共分9章,第1章概论,介绍了稀土的基本知识;第2~4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述了稀土元素的原子及离子结构、稀土金属的性质及稀土元素的磁性和光学性质; 第5、6章讨论了稀土元素各价态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及分析;第7章讲述了稀土配位化学和稀土元素配合物的某些规律;第8、9章介绍了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及一些主要的分析方法。书后还附有稀土元素基本性质,以便读者查阅。 国内不少大学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都开设有稀土方面的课程,但缺乏稀土元素化学及稀土元素分析方面的专用教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与化工类、材料类、冶金类及稀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的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本书的出版以期能满足稀土学科及其产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微薄的贡献。 本书由李梅负责统稿和定稿,胡艳宏撰写第1~3章,吴锦绣撰写第4、7章,李梅撰写第5、6章,柳召刚撰写第8、9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或参考了许多图书和参考文献,图书的出版也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这些作者和关心本书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6月于包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