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论衡》85篇大致可以分为七组,各组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作者根据各组的重要程度以及各篇的具体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14篇进行解读。选篇合理,在有限的篇幅里能基本反映《论衡》的整体面貌。
《论衡》是一部非常具有思想性的典籍著作,作者在旁批和点评中着力解析《论衡》所代表的王充的思想。《论衡》的思想内容可归纳为九点: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与疾虚妄求实诚的精神,清算迷信陋俗,批判天人感应论,质疑圣贤经传,元气论,命定论,人性论,人生论,及具有功利主义特色的文论。
《论衡》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为中国学术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奇书。
|
內容簡介: |
王充是东汉著名思想家,其代表性著作《论衡》,是一部伟大的唯物主义论著。主旨在于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批判东汉儒学中谶纬等神秘主义,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其无神论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理论运用了天文、物理、生物、医学、冶金等领域知识,突破了旧思想的束缚,对于思想史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论衡》解读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邵毅平教授,精选《论衡》85篇中的14篇进行阐释,以供读者尝鼎一脔。
《论衡》85篇大致可以分为七组,各组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作者根据各组的重要程度以及各篇的具体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14篇进行解读。选篇合理,在有限的篇幅里能基本反映《论衡》的整体面貌。
|
關於作者: |
邵毅平,1957年生。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学、东亚文学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论衡研究》《诗骚一百句》《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
目錄:
|
导 读
一、王充的家世、生平与著述 ( 1 )
二、《论衡》的思想内容 ( 9 )
三、《论衡》的流传、评论与版本 ( 28 )
四、既有整理成果、本书选目与凡例 ( 36 )
论 衡
逢遇篇 ( 43 )
累害篇 ( 61 )
感虚篇 ( 79 )
艺增篇 (115)
问孔篇 (135)
刺孟篇 (183)
答佞篇 (212)
自然篇 (235)
齐世篇 (259)
论死篇 (280)
书解篇 (305)
案书篇 (326)
对作篇 (345)
自纪篇 (365)
主要参考文献 (405)
|
內容試閱:
|
东汉王充(27约97)的《论衡》(约74约84),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它自问世以来近两千年间,因为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疾虚妄、求实诚的精神,而广受读者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不绝,已经成了一部传统文化经典。
一、王充的家世、生平与著述
(一)家世与生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卒于汉和帝永元八年(96)至十六年(104)间(其《论衡自纪篇》提到自己年渐七十,是后人所知其最大年龄,则其去世当在七十岁左右或以后)。
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魏县、河南元城一带),祖上曾以军功,封会稽乌程欧阳亭侯,但一岁仓卒国绝(《自纪篇》,以下提到《论衡》中篇名不再加书名),就此定居在了会稽。此后,王家从乌程到钱塘到上虞,迁徙路线一路往东南,但均不出会稽郡范围。先是以农桑为业,到了祖父辈,开始以贾贩为事(《自纪篇》)。从以军功封侯到务农到经商,从汉代的社会地位来说,应该是每下愈况了。这是因为在汉代,商人阶层社会地位较低,政府有种种歧视政策。但另一方面,商人阶层一般比较富裕,在实际生活中受人羡慕,又有较大的自由度。王充后来能不事生产,一意读书游学,或屏居教授,闭门著书立说,应受惠于较好的经济条件;其思想开放,能打破常规,不合于众,也应得力于较自由的生活。但是他出身的家族,毕竟属于细族孤门(《自纪篇》),这在东汉,也就意味着不能像班彪父子那样出入宫廷,不能进入国家图书馆兰台修史。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据王充自己说,他自幼聪敏过人,早慧早熟,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自纪篇》)。但童年幸福好景不长,建武十四年(38),会稽大疫,死者万数,王充父亲或双亲也许死于那年,其时王充年仅十二岁,即《后汉书》充本传所云:充少孤,乡里称孝。少年失祜造成的不安全感,或许对他性格的形成、处世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乡里受完启蒙、基础教育,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到首都洛阳去上太学。在洛阳,他有幸拜班彪为师,经常得到班彪的指点。班彪儿子班固小他五岁,十三岁时,被他看出来前程远大,后来果然成了大史学家。不过比起太学的课程和老师的教诲来,他的教育,其实更是在洛阳的书肆里完成的。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充本传)家贫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指的不是吃不上饭,而是难以买书或雇人抄书。因为当时纸张虽已发明,却还没有普及,书都得抄写在简帛上。简帛当然不会便宜,抄写又很费工费时,所以书在当时是奢侈品,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拥有,比如东汉后期的蔡邕,就曾拥书近万卷。王充家条件显然还不具备。但这也反而成了一件好事,逼他练就了立读的本领,培养了过目成诵的能力。我们读他的《论衡》,看到他学问那么渊博,征引那么繁富,想到大都奠基于他早年在洛阳书肆的立读,就不禁要深深地佩服和赞叹其功夫的。当然,从《论衡》的引书大都准确无误来看,到他二三十年后写作《论衡》时,他身边应该还是聚拢了一些书的。此外,他在洛阳书肆立读所养成的好博览的读书习惯,大概也造就了他不守章句的治学风格,而迥异于当时一班只会寻章摘句的儒生,最终孕育出了《论衡》这部另类的异书。
(节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