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对上海而言,老城厢是上海江南文化的滋生地,海派文化的孕育地,城市精神的发祥地,也是上海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对上海人而言,老城厢是上海人的乡愁。老城厢地区是上海迄今为止地域风貌和建筑风格保持蕞完整的老城区。2002年,上海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老城厢以传统寺庙、居住、商业、街巷格局等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被划定为历史蕞悠久、蕞具本土特色的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老城厢又是人口密度蕞密集和人口变动蕞大的老城区。讲好老城厢故事,挖掘老城厢文化价值,追溯上海城市起源,从而更好地保护与更新老城厢,对于上海延续城市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承载时代精神、建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全球城市,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
內容簡介: |
老城厢作为上海历史之根,凝聚着上海的文化之魂,本书从四个方面:城厢史话、历史风云、人物逸事和江南风情,用21篇文章讲述了老城厢的故事。从老城厢的兴起、上海开埠、老城厢的建筑园林、独特的民居建筑、西风东渐时代老城厢的名人士绅和外国人、老城厢的节令习俗与美食等多角度讲述了老城厢的故事趣闻,彰显了上海这座历史名城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
|
關於作者: |
张雪敏 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曾经参与和主持中国大运河及中国蜀道世界文化遗产线路总体研究;平遥、丽江、薇山、山海关等古城及乌镇、新场、锦溪、磁器口等古镇的保护与旅游规划;上海M50艺术区和田子坊及北京798751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
目錄:
|
总序 1 前言? 老城厢:上海城市原点 1
城厢史话 1
上海城墙的兴与废 2
昔日江南水城 14
话说老城隍庙 22
老城厢的会馆公所 30
上海的四大书院 36
文庙与旧书市场 44
历史风云 53
上海开埠与《土地章程》 54
道台衙门与江海关 60
点春堂与小刀会起义
四明公所的反帝烽火 80
九亩地誓师上海起义 小南门敲响共和钟声 86
三山会馆与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92
人物逸事 99
明代西学东渐第一人徐光启 100
老城厢的名绅们 108
老城厢的外国人 118
海上画派 128
营造四贤与鲁班庙 134
江南风情 141
老城厢的名园春秋 142
城隍庙里的茶楼与戏园 154
漫话老城厢节令习俗 168
美食天堂上海城隍庙 178
后记 185
|
內容試閱:
|
总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以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更是以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上海,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来奋斗、创业,还吸引了大批海外企业家来投资。上海的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0多万激增至2400万。这些新上海人一边在上海工作,一边被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不仅渴望了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更想了解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上海。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那么,我们这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就一定了解上海了吗?
曾经有一位老上海问我,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我说,您是老上海了,怎么会不知道呢?老人摇摇头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除了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之外,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上海明明只有两个租界,为什么有人说是有三个租界?有些影视剧甚至说上海除了英法租界,还有日租界和德租界,这对吗?我告诉他,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吧。像这位老上海那样抱有各种疑问的人为数不少。这说明,即使是我们这些祖辈世居上海的上海人,也迫切需要学习和了解上海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为此,上海通志馆遵循以真实为前提,以知识为目的,以通俗为手段的原则,发起编写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计划,从2015年起,结合已出版的权威方志、年鉴、各种地情资料,陆续编撰出版了《上海地情导览》《海上红韵》《申江赤魂》《海上潮涌》《楼藏风云》《年味乡愁》等图书。这些图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初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黄浦江、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我们特地邀请了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张雪敏、田兆元等五位著名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这五本上海地情读物,配合指导意见的实施,主动服务中心工作。这五本书篇幅都不大,每本书仅五至八万字左右,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从而达到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知识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目的。
这五位专家学者都是学问深、文章好的高手。他们能将复杂深奥的历史地理问题,写得明白晓畅,可读可诵。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写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一个聚落、一个居民点要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最方便的一种运输手段就是水运。所以江南这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同样,薛理勇研究员在写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写到上海先后有两条母亲河时,也是这样的接地气:原来,上海的母亲河是吴淞江(后称苏州河),后来吴淞江淤塞,渐成水患。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奉命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具体做法是,把(上海县城东面的)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同时,放弃今江桥以下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向东流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这样江浦合流后,吴淞江就从主流变成了支流,黄浦江也就从支流变成了主流,也是从此刻开始,黄浦江就取代吴淞江成了上海的母亲河。这就是上海有两条母亲河的缘由。读着这两段文字,就像是朋友间的喝茶聊天,那样亲切,那样和顺。这五本书的文字都是这样的接地气,这样的具有亲和力。这也是这套书必将广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说,上海像大海一样,宽广无垠,深不可测。有关上海的知识,也是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因此,宣传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上海人了解上海,就是一项浩大的长期工程。这正是我们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史志学会以及上海通志馆和《上海滩》杂志所应承担的光荣任务,编撰出版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就是为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所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过去的几年内,我们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热情的读者以及出版单位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衷心地表示感谢!并希望在今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此为序。
王依群
二〇一九年五月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史志学会会长、《上海滩》杂志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