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編輯推薦: |
本书针对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过程,除了介绍和讨论机器人学的基本理论外,更加注重机器人实际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关键技术掌握;分别从工业机器人的理论基础、机械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编程及应用等方面给读者提供了完整的工业机器人设计和应用流程。
|
內容簡介: |
本教材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使读者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控制技术、编程技术及应用维护技术;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思路、操作方法、系统集成、现场应用及维护等技术。
|
關於作者: |
李瑞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承担国家数控重大专项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工业机器人定义
1.2工业机器人分类
1.2.1按机器人的发展程度分类
1.2.2按机器人的性能指标分类
1.2.3按机器人的结构特征分类
1.2.4按机器人的结构形式分类
1.2.5按控制方式分类
1.2.6按驱动方式分类
1.2.7按机器人的应用分类
1.3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
1.4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和趋势
1.4.1国外概况
1.4.2国内概况
1.5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工业机器人数学基础
2.1工业机器人坐标系
2.2机器人位姿描述和变换
2.2.1机器人末端姿态
2.2.2变换的不同坐标系
2.2.3A矩阵和T矩阵
2.3机器人运动学
2.3.1串联式机器人
2.3.2并联式机器人
2.3.3机器人工作空间
2.3.4机器人雅可比矩阵
2.4基于运动学的机器人轨迹规划
2.4.1机器人梯形速度曲线规划
2.4.2机器人姿态规划算法
2.4.3机器人关节空间内B样条插补算法
2.4.4机器人空间直线插补算法
2.4.5机器人空间圆弧插补算法
2.5机器人系统动力学
2.5.1拉格朗日方程
2.5.2平面二连杆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2.6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
3.1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构成
3.1.1工业机器人系统构成
3.1.2工业机器人执行系统
3.2机器人关节及自由度
3.2.1自由度
3.2.2关节及自由度的构成
3.2.3机器人关节形式
3.3工业机器人本体材料选择
3.4机器人传动机构
3.4.1机器人齿轮传动机构
3.4.2机器人丝杠传动机构
3.4.3机器人带传动与链传动机构
3.4.4机器人绳传动与钢带传动机构
3.5机器人机构优化
3.5.1机器人机构优化形式
3.5.2机器人机构优化指标
3.5.3机器人机构优化流程
3.5.4机器人机构优化算法
3.6工业机器人设计流程
3.6.1机器人性能参数确定
3.6.2机器人机构设计方案
3.6.3机器人三维建图及仿真建模
3.6.4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
3.6.5机器人生产图输出
3.6.6机器人零部件加工与装配
3.7工业机器人系统标定及性能测试
3.7.1工业机器人系统标定
3.7.2工业机器人性能测试指标
3.7.3工业机器人性能测试举例
3.8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工业机器人驱动与控制
4.1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
4.1.1电机驱动器
4.1.2液压驱动器
4.1.3气动系统
4.2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
4.2.1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技术现状
4.2.2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
4.2.3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各功能单元
4.3机器人控制理论及方法
4.3.1机器人控制结构
4.3.2机器人经典控制方法
4.3.3机器人现代控制方法
4.4机器人控制系统工程实现
4.4.1工业机器人控制体系结构
4.4.2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流程
4.5基于IPC的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4.5.1机器人控制器硬件结构
4.5.2机器人控制器软件结构
4.6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机器人软件及操作
5.1机器人编程
5.1.1工业机器人编程方式
5.1.2工业机器人编程语言要求和类别
5.1.3HJG30编程语言应用
5.2机器人软件设计
5.2.1上位机软件设计
5.2.2下位机软件设计
5.3工业机器人系统仿真
5.3.1MATLAB仿真
5.3.2ADAMS仿真
5.3.3VREP仿真
5.3.4ROS系统仿真
5.4机器人操作
5.4.1弧焊机器人简介
5.4.2机器人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5.4.3机器人操作
5.4.4设备的维护
5.5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技术
6.1工业机器人安全
6.2工业机器人通信
6.3工业机器人传感及控制
6.3.1工业机器人传感器
6.3.2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
6.3.3基于视觉的机器人目标抓取系统
6.3.4基于力觉的机器人打磨作业系统
6.4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
6.4.1焊接机器人
6.4.2搬运机器人
6.4.3喷涂机器人
6.4.4装配机器人
6.4.5协作机器人
6.5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机器人技术是涉及机械电子、感知测量、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光机电软一体化研发制造的典型代表。而工业机器人则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同时,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工业机器人及以其为主体的自动化成套设备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和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下游制造行业的生产方式也亟待升级。我国亦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等,在战略上做了顶层设计。地方扶持政策也积极跟进,重点是对研发和机器换人应用的扶持。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设备之一,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高端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装备。目前全国已有四十多家机器人产业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产业有着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 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 万; 到2025 年,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 万。虽然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与本体研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有所欠缺。同时,各高校和职业院校也相继设置了机器人及其应用的相关专业,而系统介绍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研发的专业技术书籍还不多。编者多年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先后承担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数控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中的工业机器人研发课题,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经验,书中的部分工业机器人实例也是这些国家课题项目的技术成果。
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和定义,阐述了工业机器人按照发展程度、性能、结构、控制、驱动和应用特征分类的情况,并对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第2章讲述了工业机器人的数学基础,重点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位姿描述、坐标系转换、运动学模型、工作空间、典型轨迹规划算法。对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和机器人动力学进行了简介。第3章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包括机器人本体的总体结构、关节形式、材料选择、传动机构和机构优化等,讲述了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标定、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第4章讲述了工业机器人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对工业机器人的各种控制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一种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对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进行了设计。第5章系统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方式、编程语言、当前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仿真系统,阐述了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原理及操作流程。第6章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状况,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情况、通信方式、传感器系统,以及基于视觉、力觉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设计案例。分别介绍了焊接、搬运、喷涂、装配和协作等典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本书针对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过程,除了介绍和讨论机器人学的基本理论外,更加注重机器人实际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关键技术掌握。分别从工业机器人的理论基础、机械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编程及应用等方面给读者提供了完整的工业机器人设计和应用流程。本书可供机器人研发、设计、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机器人专业教师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工业机器人课题组老师和研究生的共同研究成果。李瑞峰教授负责本书的总体规划和修订,重点编写了第1、3、6章,葛连正助理研究员重点编写了第2、4、5章。本书撰写工作得到了王珂、赵立军、陈健、仝勋伟、王淑英、吴重阳、郭万金、刘志恒等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对相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同时查阅了同行专家学者和一些科研单位、院校的教材和文献,在此向各位文献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19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