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1.《大学化学》为第二版教材,编写内容符合大学本科非化学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要求。
2.本教材分为七部分,分别为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溶液、电化学原理及应用、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学。
3.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表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涉及到的各有关专业名词术语。
2.教材内容覆盖面大、实验用性强,注重新概念、新内容的引入。
3.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
內容簡介: |
《大学化学》是普通高等理工科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化学基础课教材。全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溶液、电化学原理及应用、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保护。每章末附有本章要点和思考题与习题。其教材特点是以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基础,融合了传统化学学科的多个分支,并渗透了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材料、能源、环境等学科的交叉内容。其知识体系系统完整、语言精炼、概念准确、内容新、范围广,可以满足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
|
目錄:
|
1物质结构基础 1
1.1原子结构 1
1.1.1氢原子结构 1
1.1.2多电子原子结构 6
1.1.3元素周期律 9
1.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2
1.2.1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12
1.2.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1
1.2.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4
1.2.4分子轨道理论 28
1.2.5离子键 32
1.2.6金属键 33
1.3分子间力与氢键 34
1.3.1分子的电偶极矩和极化率 34
1.3.2分子间力 36
1.3.3氢键 38
1.4晶体结构和缺陷 41
1.4.1晶体结构 41
1.4.2晶体缺陷 49
本章要点 51
习题 52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57
2.1基本概念 57
2.1.1系统与环境 57
2.1.2聚集状态与相 58
2.1.3系统的状态与状态函数 59
2.1.4过程与途径 59
2.1.5热和功 60
2.1.6热力学能 61
2.1.7热力学第一定律 61
2.2热化学 62
2.2.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62
2.2.2化学反应进度 65
2.2.3热化学方程式 66
2.2.4盖斯定律 67
2.2.5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67
2.3化学反应的方向 71
2.3.1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 71
2.3.2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 71
2.3.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和反应方向的判断 74
2.3.4利用反应的rHm和rSm估算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 76
2.4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77
2.4.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77
2.4.2平衡常数 78
2.4.3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81
2.4.4化学平衡的移动 84
2.5化学反应速率 86
2.5.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86
2.5.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87
2.5.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89
本章要点 95
习题 97
3溶液 104
3.1稀溶液的通性 104
3.1.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04
3.1.2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及拉乌尔定律 105
3.1.3稀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 106
3.1.4溶液的渗透压 108
3.2溶液中单相离子平衡 109
3.2.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109
3.2.2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112
3.2.3配位平衡 114
3.3酸碱理论 119
3.3.1酸碱质子理论 119
3.3.2酸碱反应 121
3.4溶液中多相离子平衡 122
3.4.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122
3.4.2溶度积和溶解度 123
3.4.3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123
3.4.4多相离子平衡移动 124
3.5胶体 127
3.5.1胶体的特性 127
3.5.2胶体的结构 128
3.5.3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129
3.5.4胶体的保护 130
3.6表面活性剂 130
3.6.1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 130
3.6.2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131
3.6.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和应用 131
本章要点 132
习题 134
4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137
4.1氧化还原反应 137
4.1.1氧化还原与氧化数 137
4.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39
4.1.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41
4.2电极电势 142
4.2.1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 142
4.2.2电极电势 144
4.2.3标准电极电势 145
4.2.4能斯特方程 147
4.2.5电池电动势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149
4.2.6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平衡 149
4.3电极电势的应用 149
4.3.1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及电极的电极电势 150
4.3.2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51
4.3.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51
4.3.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52
4.3.5元素电势图 153
4.4应用电化学简介 155
4.4.1化学电源 155
4.4.2电解 161
4.4.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62
4.4.4电化学中的环境保护 169
本章要点 171
习题 172
5化学与材料 176
5.1概述 176
5.1.1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177
5.1.2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177
5.1.3材料的地位与作用 178
5.2金属材料 178
5.2.1钢铁 178
5.2.2铜和铜合金 179
5.2.3铝和铝合金 179
5.2.4镁和镁合金 180
5.2.5钛和钛合金 180
5.3无机非金属材料 180
5.3.1陶瓷 180
5.3.2非晶态材料与玻璃 182
5.3.3水泥与胶凝材料 182
5.3.4混凝土 183
5.3.5耐火材料 184
5.4高分子材料 184
5.4.1塑料 185
5.4.2橡胶 187
5.4.3涂料与胶黏剂 188
5.4.4纤维 189
5.4.5功能高分子材料 191
5.5复合材料 192
5.5.1金属基复合材料 192
5.5.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93
5.5.3陶瓷基复合材料 194
5.6超材料 196
5.6.1几类超材料 197
5.6.2超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198
5.7碳纤维材料 201
5.7.1碳纤维概述 201
5.7.2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203
5.7.3碳纤维材料应用实例:碳纳米管 204
本章要点 205
习题 207
6化学与能源 208
6.1能源概述 208
6.1.1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208
6.1.2能量的转化 209
6.1.3能源利用的发展史 210
6.2常规能源 211
6.2.1燃料的分类与组成 211
6.2.2燃料的热值 212
6.2.3煤、石油、天然气、水能 213
6.3新能源 219
6.3.1核能 219
6.3.2氢能 223
6.3.3太阳能 225
6.3.4生物质能 226
6.3.5可燃冰 226
本章要点 227
习题 227
7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学 230
7.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0
7.1.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解释 230
7.1.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32
7.2人类与环境 233
7.2.1环境 233
7.2.2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234
7.2.3人体中的化学 234
7.2.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38
7.3环境污染 239
7.3.1大气污染 239
7.3.2水污染 244
7.3.3土壤污染及荒漠化、沙化 246
7.4环境污染的防治 248
7.4.1大气污染的防治 248
7.4.2水污染的防治 249
7.4.3土壤污染的防治 252
7.5废物的综合利用 253
7.5.1废气的综合利用 253
7.5.2废水的综合利用 254
7.5.3废渣的综合利用 254
7.6绿色化学 255
7.6.1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 255
7.6.2绿色化学实例 256
本章要点 257
习题 258
8大学化学选做实验 260
实验一电化学实验 260
实验二氨基的测定 265
实验三醋酸总酸度的测定 267
实验四水的总硬度测定 269
实验五pH值的测定 271
实验六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273
实验七分光光度法测定钢中的锰 275
实验八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中氟含量 277
实验九硫酸铜的提纯 280
实验十淀粉胶黏剂的制备 282
实验十一比色法测定水果或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 283
实验十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 285
实验十三计算机联用测定无机盐溶解热 287
附录 290
附录1常用符号表 290
附录2一些单质和化合物的fHm、fGm和Sm298.15K 290
附录3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298.15K 294
附录4一些物质的溶度积298.15K 295
附录5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296
参考文献 298
元素周期表300
|
內容試閱:
|
前言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化学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化学与物理一起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已经与各相邻学科交叉与渗透,产生了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材料化学、计算化学、医药化学等。
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大学化学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它扼要地阐述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与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关键科学技术相联系。同时也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在大学里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本次教材修订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增加了选做实验。分为8章,分别为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溶液、电化学原理及应用、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学、大学化学选做实验。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表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涉及的各有关专业名词术语。
2.教材内容覆盖面大、实用性强,注重新概念、新内容的引入。
3.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卢学实(第1章,第5章5.6、5.7,第7章7.1、7.6);王桂英(第2章2.1~2.4,第4章4.1~4.3);王湘英(第2章2.5,第8章实验三);何英(第3章);卢珏名(第4章4.4,第8章实验一、实验二);王吉清、李福枝(第5章5.1~5.5);王吉清、贺全国、邓靖、郑淑琴、季东、华杰(第6章);肖细梅(第7章7.2~7.5);周晓媛(第8章实验四~实验六);刘有势(第8章实验七,附录);陶炳(第8章实验八);傅欣(第8章实验九);李青(第8章实验十、实验十三);孙开太(第8章实验十一);戴玉春(第8章实验十二)。本教材是在全体编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并充实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同行与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关注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对本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的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鉴于大学化学内容极为广泛,因此在内容取舍与文字编排中的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5月
第一版前言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与工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人民生活和人类社会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化学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各相邻学科交叉与渗透,产生了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材料化学、计算化学、医药化学等。
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大学化学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它扼要地阐述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与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关键科学技术相联系。同时也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在大学里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本教材分为七部分,分别为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溶液、电化学原理及应用、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保护。
本教材在编写中力求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表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涉及的各有关专业名词术语。
2.教材内容覆盖面大、实用性强,注重新概念、新内容的引入。
3.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卢学实编写前言及1,王桂英编写2、4,何英编写3,李福枝编写5,郑淑琴、季东、华杰编写6,肖细梅编写7及附录。本教材是在全体编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充实后编写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同行与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关注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对本书中引用文献资料的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可作为材料、能源、环境、冶金、海洋、地质、包装等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读者可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选学相应的章节。
鉴于大学化学内容极为广泛,因此在内容取舍与文字编排中的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