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演员张国荣、作者伍淑贤、刘以鬯和导演许鞍华的演讲实录,以文学与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学与影像之间的关系。
本书中的演讲系张国荣先生*后的演讲,张国荣先生讲述自己对文学与影视作品的体会,深沉隽永,思想深邃。
本书的研究对象包含《霸王别姬》《胭脂扣》《倾城之恋》《半生缘》《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等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作品。
他们在演讲或回答同学问题时,都乐意坦率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回应与交流,对听众来说,实在十分宝贵。
广大读者虽不能亲临现场,亦可借本书获得一份酣畅淋漓的难得体验。
本书采用裸脊护封双封,装帧精美,全彩印刷,内含大量电影图片,为读者提供一场文字与视觉的盛宴。
|
內容簡介: |
本书源于卢玮銮教授2002年开设的香港文学专题:文学与影像比读一课。该课程取已有影像成品的文学作品,作为研读对象,包含《霸王别姬》《胭脂扣》《倾城之恋》《半生缘》《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等脍炙人口且经久不衰的作品,目的在于强调对香港现代文学的精读与细察,借此探索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文字的关系。卢玮銮邀请作者、演员、导演来到学校,围绕研读的作品,给同学演讲及解答问题,演讲者包括演员张国荣、作者伍淑贤、刘以鬯和导演许鞍华。本书即四次演讲的文字记录合辑,十分珍贵。
|
關於作者: |
卢玮銮,笔名小思、明川、卢颿,1939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番禺。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师承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唐君毅。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获文学士学位。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197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助教,1981年获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1979年起返回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任教。2002年退休后改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誉研究员,并义务担任中大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为该中心顾问及东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曾获2000年度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2003年度香港教育学院杰出教育家奖,2009年度香港艺术发展奖之杰出艺术贡献奖。2011年,卢玮銮教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衔。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丰子恺漫画选绎》《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编纂《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与人合编有《茅盾香港文辑》,研究论文集有《香港文纵》。作品《蝉》现已编入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
熊志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参与口述历史:香港文学与文化等研究计划。
|
目錄:
|
前言 卢玮銮
关于香港文学专题: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
张国荣:
如何演绎
李碧华小说中的人物
伍淑贤:
从影像到文字
许鞍华:
改编与怀旧
由《倾城之恋》谈起
刘以鬯:
谈《酒徒》及《对倒》
后记 熊志琴
附录1
附录2
|
內容試閱:
|
关于香港文学专题:文学与影像比读课程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二十多年,开设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两科目。尽管我也用了相当多时间研究香港文学,可却从没在系里开过香港文学课。理由只有一个:材料欠缺,研究尚未成熟,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决。
等到2000年,即临近退休前两年,我感到好像在教学上欠了一小块,于是决定开设两门新课:香港文学散步及香港文学专题:文学与影像比读。这两门课,在一贯重视传统语言、文学、文献教学与研究的中文系里,实在有点不像样。2001年开香港文学散步一科,除了依据远方倾慕双城情结血脉相连南来君临本土身世蒙眬寻觅等大项,细读作品外,还带同学外出实地考察,增添现场感受,又到电影资料馆观看有关时代的电影,这种教学方式,在讲究传统的中文系从未用过。2002年开香港文学专题,更全取已有影像成品的文学作品,作为研读对象,这种近似通识教育、文化研究的角度,恐怕也不是传统中文系教学所选取的。现在事过境迁,而为香港文学专题课程而设的演讲记录要出版了,我特借此机缘,检视课程中所得经验。
我在中文系开设此科,目的在于强调对香港现代文学进行精读与细察,纠正一般人粗疏的阅读及观看习惯,刺激他们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思考诠释。另一方面,希望能使看惯影像的人,回到文字的细心阅读,又使看惯文字的人,探索已经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文字的关系,使他们游走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之间,不易向一边倾斜。于发现问题后,寻根追源,再加解读诠释,便有所得的喜悦。
当初未曾预计选修这科的人数会超过百人,我本来的设计是全班都要通读设定的作品,包括文本与电影、电视版本。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细读精看,我把全班分成不同的导修小组,选定作品研读。事前他们精读作品,细观影像,然后来跟我讨论,再设定可讨论的题目,加上各项参考资料,分派给同学,以备全班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文学技巧,配以理论,当然是重点。可是出乎意料的,却是部分同学的过分探究入微。我说的过分,不含贬义,可能我一向给学生的印象,是极度精细,他们也学着朝这方面用力。例如研读刘以鬯《对倒》的一组,就对长篇、短篇两个文本与电视版本详加比对,甚至细如二者所采用的歌曲有何含意,也在讨论之列。又如研读李碧华的《霸王别姬》的一组,既要比较1985年的简略版与1992年的修订版,又要比较罗启锐的电视版与陈凯歌的电影版,十分吃力地细意找出异同的原因。其他各组都必然寻出一些文字或影像、镜头微妙的运用、调度之不同,讲出细节与变化。许多地方,连我都没注意。这样子的阅读,不知道会不会令他们视野狭窄,或过分解读。由于我没再有开课的机会,故无法求证。
在他们全数研读过后,我相信许多问题还需找寻解答。请与问题有关的人士来解说或交流,效果一定更理想。于是,我安排了一系列讲座,邀请了演员、作者、导演到学校来,围绕研读的作品,给同学演讲及解答问题。这种演员、作者、导演与作品间的互通解析,对同学的学习过程来说,既解惑,也深化,在讲堂上,是难得一见的互动与撞击。刘以鬯先生认为最好跟同学面谈而非演讲,故形式有些不同。
张国荣先生、伍淑贤小姐、许鞍华小姐、刘以鬯先生,在演讲或回答同学问题时,都乐意坦率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回应与交流,对学生来说,实在十分宝贵。他们的出席,让我们有如此的学习机会,令整个课程获得圆满结果,而他们也答允把演讲记录的文字版本让我们出版,在此,我诚意一一向他们道谢。
卢玮銮
2002年12月8日初稿
2007年1月30日修订
附记
正当我开始请同学整理各位演讲者讲稿的当儿,噩耗传来,张国荣先生突然去世,这次演讲记录,成为他的绝唱。校稿时细味他的讲话,当日他的一言一动,宛然在耳在目。没想到,他的一念间,身躯一跃,遂写下不可磨灭的悲情。香港损失了一位认真、出色的演艺家,校毕全稿,我不禁掩卷凄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