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会说话毫不费力,似乎比学会走路更加容易,但是成年人要学外语却困难重重,这是怎么回事?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如何?儿童可以同时学会双语吗?它与单语习得有何不同?不同方言交界地区往往有许多双语人,他们学习第二语言有何特点?原始人类是如何获得语言能力的?人类语言的初始阶段语音结构如何?最早获得的元音和辅音是哪几个?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语言学家回答。语言习得可以说是语言学最引人入胜的课题之一。
人们学习语言有两种基本不同情况:一是儿童学习母语(或可称为第一语言);二是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这两类学习的过程和性质大不相同,母语是孩提时期不费吹灰之力,不知不觉中就可以学会的,可以说是人的本能使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特别是外语,往往需要个人的刻意追求及老师的不懈教授,才能学会。在学科分类上,后者属于应用语言学。问题是现在国内语言学界普遍把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学习过程通称为习得。
习得是个译词,英文原文是acquisition,此词的动词形式acquire英文的原意是:gain for oneself by skill or ability,by ones own efforts or behaviour(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p10),大意是通过个人能力和行为获得。此词用于称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很合适的。这个英文术语最初曾有人译为掌握,如李平翻译的《语言的掌握》(刊《国外语言学》1981年2-3期),原文题目是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内容主要是讲儿童语言习得。后来acquisition才被翻译成习得,而为学界所普遍接受。这个译名显然比掌握好。在英文文献里,学习第二语言原来是用learn 这个词的,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读过一本英文书,书名即是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后来才有人把第二语言的学习也称为acquisition,目前有个通用的术语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译成中文就是二语习得。我觉得这两种学习还是用不同的术语称呼较妥,即儿童语言的学习称acquisition,第二语言的学习称为learning,译成中文可以是儿童语言习得和二语学得。
杨蓓的书稿《上海话的音系习得》是研究上海儿童是如何学会上海话音系的。
关于方言区儿童的语言习得研究,研究成果较多的是以粤语为母语的儿童,此书不仅是研究上海话音系习得的第一本专著,也是第一本研究吴语语言习得的专著。全书不仅全面细致分析上海儿童习得上海话音系的过程,并且还有理论思考、跨语言比较、幼童和成人比较、应用探讨。发前人之未发的精彩之处甚多,例如叠音词问题。幼童的叠音词分两大类,一类是通常的成年后一直沿用的爸爸、妈妈之类,另一类是肉肉、糖糖之类所谓娃娃腔或儿语、宝贝语(baby talk)。关于娃娃腔的现有研究成果仅仅限于泛泛的观察和浅尝辄止的探索。此书作者讲娃娃语与语言习得研究相结合,结论认为儿语叠音词是儿童习得词的音系结构的重要过渡形式,其见解不同凡响。单字调和连读变调的习得是另一个难题,作者也自有破解的途径。
杨蓓1997年从复旦中文系毕业之后,跟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又负笈美利坚,在爱荷华大学攻读二语习得专业博士学位,是不可多得的中美双重博士。从本书的内容看,她不仅教育背景佳,而且学术基础扎实,学风严谨,善于独立思考和理论探索,创获甚多。
我与杨蓓交往已逾20年,颇觉她处事低调,专心为学,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而有学者风度,故我乐意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