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罗怀臻研究集

書城自編碼: 345134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罗怀臻 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5958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56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內容簡介:
《罗怀臻研究集》共分三卷。*卷为研究卷,第二卷为评论卷,第三卷为自述卷。共收录180余篇文章,其中,研究卷主要收录了对罗怀臻及其创作的综合性、宏观性的研究文章;评论卷主要收录了对罗怀臻具体戏剧作品的评论性文章;自述卷则主要收录了罗怀臻对自己及他人创作的阐释与评论性文章。
關於作者:
当代剧作家。祖籍河南许昌县,1956 年出生于江苏淮阴市,1987 年迁居上海市。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授予昆剧艺术优秀主创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现为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
目錄
1研究卷

序勇做戏曲突围的急先锋朱恒夫 1

阅读罗怀臻
《罗怀臻剧作集》序一廖奔 1
为信仰而创作
《罗怀臻剧作集》序二毛时安 5
在世纪的交汇点上
《罗怀臻演讲集》序马也 13
烈酒与清茶
《罗怀臻剧作自选集》序王蕴明 36
罗怀臻在93上海剧坛谢柏梁 45
罗怀臻与他的历史剧创作赵耀民 47
罗怀臻的悲剧史诗探求翥芳 49
罗怀臻戏曲创作的外来影响高鸿 54
还乡者说
论罗怀臻剧作的一种模式桂荣华 69
探索人性人格,审美人情人生
罗怀臻剧作的生命品格谢柏梁都文伟 75
从淮剧的五次变法到大都市戏剧文化
兼论罗怀臻与都市新淮剧谢柏梁都文伟 93
罗怀臻:还在路上傅玲 108
罗怀臻的宫闱悲剧谢柏梁 112
勇敢,求索,一个肩担使命者张静娴 121
戏剧的求真意志
评罗怀臻的戏剧创作王露霞 125
罗怀臻:上海的异质闯入者金莹 128
城市化背景下戏曲创作的里程碑
读《罗怀臻戏剧文集》朱恒夫 131
诗人才华与哲人思辨
读《罗怀臻戏剧文集》朱蓓蕾 134
爱,是的
《罗怀臻戏剧文集》读后王露霞 136
保持戏曲民间性特征融入当代美学精神
论罗怀臻的戏曲创作朱恒夫 140
日常性、精神性与乌托邦性
从传统故事改编解析罗怀臻剧作的情感密码
王露霞 156
当代戏曲语境下的罗怀臻戏剧研究孙雁北 174
转型路上再出发
罗怀臻的戏剧创作追求罗松 231
论罗怀臻剧作的现代意识李伟 236
新都市戏曲的现代化探索
罗怀臻剧作论刘丽 253
时代交错下的心灵阵痛
解读罗怀臻的现代戏创作张之薇 267
自由、疼痛与崇高
罗怀臻戏剧创作研究廖夏璇 274
一曲大蛇恋之壮歌
罗怀臻异类创作履迹探踪邓添天 289
士的精神、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
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郑荣健 303
浪漫与哲思:走近罗怀臻的舞台意象和生命气象郑永为 326
现代戏曲的文学建构:罗怀臻剧作人物类型论孙红侠 340
戏剧理想的守望
评《罗怀臻演讲集》刘丽 353
余墨尚温
《罗怀臻演讲集》回眸魏睿 357
观念与方法
罗怀臻戏剧思想研究刘丽 370
另一种视角:透过青研班走进罗怀臻朱锦华 386


2评论卷


京剧《古优传奇》
蹊径独辟的《古优传奇》陈西汀 3

越剧豫剧《真假驸马》
真真假假情与礼
评越剧《真假驸马》夏岚 11
新蒲新柳三年大
省豫剧一团的《真假驸马》观后王怀让 13

越剧《风月秦淮》
看越剧《风月秦淮》陈为瑀 17淮剧《金龙与蜉蝣》
《金龙与蜉蝣》的人文意义沈尧 21
赞新淮剧《金龙与蜉蝣》陈贻亮 26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的诞生
上海淮剧《金龙与蜉蝣》观后感
[日]向井芳树康小青译 31
新世纪戏剧的曙光叶长海 35
现代意识与戏剧精神
三十年回看《金龙与蜉蝣》孙红侠 39

京剧《西施归越》《归越情》
西施悲情,情何以堪郭小庄 51
非历史的历史剧
《西施归越》编后李小青 53
再塑西施的美
观京剧《西施归越》感言汪人元 56
京剧《西施归越》:见证生命的深度王露霞 61

淮剧《西楚霸王》
旧戏新编气盖世
评淮剧《西楚霸王》的现代诠释顾晓鸣 77
返璞归质
我看淮剧《西楚霸王》王安忆 81
太阳神之死
淮剧《西楚霸王》的一种注释桂荣华 84

京剧《宝莲灯》
照耀人性的一盏神灯徐俊西 89
好一盏光照天地的《宝莲灯》谢柏梁 92

越剧《梅龙镇》
听取新翻杨柳枝
评新编越剧《梅龙镇》朱国庆 99京剧《李清照》
京剧《李清照》观感康桥 107
为泉城才女塑像
看京剧《李清照》安葵 110
人文之美《李清照》黄维钧 112

昆剧《班昭》
班昭的四季
观看昆剧《班昭》有感翁敏华 119
悲情生命
换一种眼光看《班昭》罗周 121
三看《班昭》刘厚生 127
今夜的寂寞是如此动人毛时安 130
写假为真,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空间
以昆剧《班昭》为例朱锦华 135

甬剧《典妻》
清丽凄美深沉
感受甬剧《典妻》廖奔 155
民初浙东乡民形象的复活
论甬剧《典妻》的人物塑造朱恒夫 157
《典妻》的叙事伦理叶志良 169

黄梅戏《长恨歌》
爱与死的否定之否定
评新编黄梅戏《长恨歌》王夔 177
依托文学名著打造舞台剧目
谈黄梅戏《长恨歌》的改编徐礼节 180

豫剧《曹公外传》《斗笠县令》
一种对历史的诗意表达
海峡两岸联袂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曹公外传》
侯耀忠 189
豫剧《斗笠县令》:传统艺术的时代精神何弘 197

黄梅戏《孔雀东南飞》
孔雀又从东南飞
评黄梅戏《孔雀东南飞》吴功敏 205
身份、欲望与权力
黄梅戏《孔雀东南飞》的闺阁政治阐释王露霞 211

昆剧《一片桃花红》
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
初识青春昆剧《一片桃花红》郝昭庆 221

越剧《青衫红袍》
越剧《青衫红袍》的文化品格罗松 227
印象:《青衫红袍》赵玎玎 232

京剧独角戏《李慧娘》
地狱、炼狱到天堂
新编折子戏《李慧娘》评析王露霞 243

电影《伐楚》
复仇阴影下的生存悖论
对电影文学剧本《伐楚》的文本分析王露霞 249


川剧《李亚仙》
新编川剧《李亚仙》的艺术魅力
从李亚仙故事的嬗变谈起刘凤霞 263
传奇,当代的可能性
川剧《李亚仙》印象朱蓓蕾 271

琼剧《下南洋》
面对心灵,面对永恒
读罗怀臻的琼剧《下南洋》李春喜 275
一杯清酒祭故土
观现代琼剧《下南洋》蔡体良 278
游子乡恋自风流
琼剧《下南洋》观后走笔王蕴明 281

京剧《建安轶事》
乱离之世的情感微澜
罗怀臻新作《建安轶事》论略郑传寅 287
别出机杼更著新意
再看新编历史京剧《建安轶事》王蕴明 292

昆剧《影梅庵忆语》
非为倾城的倾城之恋
评昆剧《影梅庵忆语》郑荣健 299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评《影梅庵忆语》张潇雨 305
一首散发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情诗
评昆曲《影梅庵忆语》郑永为 308

舞剧《朱鹮》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观舞剧《朱鹮》有感梁戈逻 313
生命的哀歌生态的盼
大型民族舞剧《朱鹮》观后于平武奕彰 322

淮剧《武训先生》
从五味杂陈到一念执着
淮剧《武训先生》的作者叙事与诉求石俊 329
将暗影,变成光胡晓军 335
武七,归来!
淮剧《武训先生》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
郑永为 338
信仰照亮戏里戏外雷琳静 345
新时代的《武训先生》王蒙 350
淮剧《武训先生》值得讨论和研究季国平 354
茫茫天地间,又见武训先生
评上海淮剧团《武训先生》张永明 356

话剧京剧《大面》
话剧《大面》:变异与回归罗馨儿 367
原型与仪式:京剧《大面》的人性寓言叶志良 372
超越式回归
京剧《大面》的启示罗松 377
文学与表演的契合孙红侠 382

话剧《兰陵王》
新的,可能总会看上去很美
评话剧《兰陵王》郑荣健 391
假面的狂欢灵魂的悲歌
观话剧《兰陵王》廖夏璇 395
文化视阈下的人性反思
评话剧《兰陵王》刘丽 399
人性回归与精神困境
历史寓言话剧《兰陵王》论王露霞 406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留得青春不羁,可荐轩辕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郑荣健 419
赋崇高革命激情以艺术光芒
论中国艺术节开幕大戏《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成就冯双白 422
舞剧版电波,寻找到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杨扬 426
3自述卷

心灵回顾
1心灵的回顾
《西施归越:罗怀臻探索戏曲集》后记 3
《秦淮烟云》创作絮语 7
再演《西施归越》 10
电视连续剧《如花似玉》文学创意书 18
昆剧《班昭》文学创意书 55
昆剧青春剧《一片桃花红》剧本创意书 63
重读《班昭》 68
甬剧《典妻》与地域文化
致中国戏曲学会奖甬剧《典妻》学术研讨会 71
京剧《李清照》三言 74
都市戏曲的自觉探索
关于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的创作 81
新手上路
电影剧本《伐楚》创作弁言 84
从下南洋到下海南
琼剧《下南洋》剧本创作感言 89
大时代中的隐秘情感
京剧《建安轶事》创作回顾 93
电影剧本《诗人李白》文学创意书 97
征服
昆剧《影梅庵忆语》创作絮语 119
写在台湾豫剧版《梅龙镇》首演之际 124
致琦君
从小说《橘子红了》到戏曲《秀芬》 125
越剧《玲珑女》剧本创作回顾 130
红色题材的艺术表达
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说起 132

高山流水
好人薛沐 143
曹禺永生 147
心中的偶像
追忆陈白尘先生 149
仰望尚小云 151
回首来处展望去处
追忆傅全香老师 155
绵长的思绪
蒋星煜先生回忆点滴 160
如父如师
怀念刘厚生先生 170

时代同行
三访愚园
侧写叶长海 177
她说她嫁给了国剧 182
梁伟平
在淮剧的转折点上 186
我所认识的杨小青 189
如此师生
序《寻梦留痕龚孝雄剧作选》 193
颜公子全毅
序《倩女幽魂颜全毅新古典戏文创作集》 197
郑佳艳的品格 202
我的梅花奖 206
时代的同行者
张之薇《品戏卮言》序 210
作为朋友的张曼君
兼及现代戏曲的思考 217
继承、发展及流派
我看尚长荣表演艺术的意涵 230
梁伟平:都市新淮剧探索路上的同行者 234

眼前风景
昆剧《司马相如》所见所思 241
冷峻的美丽
评舞剧《水月洛神》 245
我看话剧《红旗渠》 248
戏谑的悲怆
柳隐溪剧本《大唐乐工》阅后 251
生命的诠释
陈国亮剧本《要离》阅后 255
般若真心无不在
昆剧《莲花结》剧本阅后 258
《呦呦鹿鸣》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新探索 262
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我看歌剧《马可波罗》 264
舞剧《醒狮》观后 268

一家之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
当代戏剧表演艺术管见 275
上海话剧的尊严 279
豫剧与台湾 283
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与舞台美术家的同叙美景共筑美境 286
重返手工时代的中国戏曲 292
我看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 295
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 300
方言、声腔与剧种 306
新时代的戏剧观 327
当代戏剧版图上的福建戏剧
寄语福建青年戏剧家 336
当戏曲成为生活方式 342
我所理解的舞台美术 346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352

深度对话
与现代都市文化接轨
访《金龙与蜉蝣》编剧罗怀臻 375
呼唤文学意识的回归
剧作家关于戏剧文学的南北对话 377
当代戏曲发展的又一种选择
关于戏曲电视剧的对话 383
说在霸王夜
我们眼中的戏曲 393
重新崛起中的中原戏剧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访谈 401
感受《金沙》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访谈 414
从《海上生民乐》看民族音乐的当代表达 419
眼中本来没泪水,不知何故涌两行
梁伟平表演艺术三人谈 424

编后语 理性与感性的共鸣廖夏璇 436
內容試閱


勇做戏曲突围的急先锋
朱恒夫
在中国戏曲界,能够保持三十多年旺盛的创作活力、能够为多剧种创作出吻合剧种艺术特性并能获得广泛赞誉的剧本、能够着眼于戏曲振兴作整体的规划还亲力亲为培养后继人才、能够长期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并成为研究生论文课题研究对象的人,是极少的,而罗怀臻就是其中的一位。2018年出版的《罗怀臻剧作集》与《罗怀臻演讲集》,向读者展示了他的创作成就与新时期的戏曲理念,而现在出版的《罗怀臻研究集》则反映了部分观众与学人对他的剧作、戏剧观念的研究和评论。这一百多篇的文章,有的是对怀臻的创作道路、戏剧理念和代表性作品作综合性、宏观性的论述,有的是对其某一部剧作进行评论。不论是进行整体的观照,还是对单部剧作的研究,作者们都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或准确地概括其创作特征,或对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或总结其创作经验、指出其不足。总的来看,文集中几乎所有的作者之所以研究怀臻,都是因为看了他的戏、读了他的剧本、听了他的演讲后,带着膺服之心,主动撰文的,真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也。怀臻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应该说,与他几十年来从不松懈的艰巨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戏曲急剧地衰萎,逐渐陷入了自戏曲产生之后从未有过的困境。近四十年间,党和政府以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责任心,采取了多种得力的挽救措施。尽管现在的局面仍然处于振而未兴的状态,但客观地说,已经大大减缓了戏曲败落的速度。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列入国家或省级的非遗名录而加以保护,今日还会有这么多的剧种存活吗?如果没有各级政府财政与艺术基金巨额的经费支持,今日还能保持着3000多个戏曲剧团的建制且有2000多个剧团较为正常的运转吗?还会稳定住数以百万计且不断有新人加入的戏曲队伍吗?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戏曲,仅靠政府或外界的庇护和即使是数量较大的经费支持,并不能改变其生存状态,因为戏曲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其本质上是一门观众的艺术,没有了观众,白白地将它供养起来,它也活不了多长时间,因为从业人员若不能在舞台上呈现自己的表演艺术,便会感觉生命的价值没有实现,从而离开戏曲,改投他业。因此,戏曲若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还要靠戏曲人编剧、演员、导演、作曲、舞美以及管理人员、戏曲评论者以振兴为己任,作艰辛的努力。而在诸多专业的戏曲人中,因编剧所做的是基础性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没有新编的剧本,剧目的生产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剧本亦为一剧之根本的现代戏曲。幸运的是,新时期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戏曲剧作家,如魏明伦、罗怀臻、郑怀兴、郭启宏、徐棻、盛和煜、王仁杰、姚金成、陈涌泉等,试想,如果没有魏明伦所作的《潘金莲》《易胆大》《巴山秀才》《夕照祁山》等,没有罗怀臻所作的《金龙与蜉蝣》《典妻》《班昭》等,没有郑怀兴所作的《新亭泪》《晋宫寒月》《傅山进京》等,没有陈亚先所作的《曹操与杨修》等,没有王仁杰所作的《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掀起一次次波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戏曲还能不时地呈现在舞台上,拉住老观众,吸引一些新观众吗?可以断言,若仅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自觉自愿走进戏曲剧场的观众一定是越来越少,戏曲最后的命运必然是死亡。因此,戏曲还能有一定的生机,不能不归功于优秀剧作家们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
而在这诸多的剧作家中,理性地探索戏曲突围的正确方向且勇于做冲锋陷阵的急先锋的,毫无疑问,罗怀臻应该排在第一位。
怀臻所做的先锋性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当代戏曲发展方向进行理论探索,并宣传其探索的成果,以改变人们的戏曲观念,率领着志同道合者寻找突破口;二是按照自己的戏曲理念成功地创编了46部戏曲剧本,由16个剧种搬上舞台,让人们从这些剧目中感受到现代戏曲的艺术魅力,从而看到戏曲未来的希望,对戏曲保持着不败的信心;三是着力于戏曲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支编、导、演、作曲、舞美、评论等方面的精英队伍。他除了在中国剧协、上海戏剧学院的支持下,相继举办了青年编剧、导演、作曲、评论、舞美等专业的研修班外,还亲自指导研究生和到各地讲学。
概括起来说,怀臻的贡献在三个方面,即理论研究、编剧实践和传经授道。而这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有了正确的戏曲理念,才能创作出几十部能够应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戏曲剧本;只有所创剧目获得了广大观众与业界的高度赞扬,人们从心底里认可其理念是经和道,才能以崇拜的心态接受其教育。当然,三者中,编剧实践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所创作的剧本以及后来呈现于舞台的剧目不但能够验证理念正确与否,还能成为传经授道的生动教材。
怀臻的戏曲理念,依我的理解,浓缩起来,就是两句话,即传统戏曲现代化和乡村戏曲都市化,但这两句话意蕴极其丰富,不经深入的剖析,就无法了解其真谛。细分起来,有如下四点。
一是戏曲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出困境。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敞开国门,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提高了生产力,大幅度地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改革,不但促进了政治改革,还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拿今天人们所崇奉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政治观、美学观等和40年前相比,虽无天壤之别,但无可否认,其差别是巨大的。而戏曲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所表现的思想观念,它所运用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都是农业文化的反映,而在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逐步取代,城市文化成了主流文化之后,还希图用传统的戏曲内容与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无异于缘木求鱼。罗怀臻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期,不仅是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转型,还包括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的转型,戏曲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必须随之转型,否则,就会被这急遽变化的时代抛弃。而一旦被抛弃,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章回体小说的待遇亦得不到,因为赋、诗、词等属于文学性质的作品,可以依赖于文本而存在,永远不会失去其欣赏的功能,而戏曲则不行,它是一种表演艺术,必须依附于舞台,若仅仅剩下剧本,成为案头读物,它的生命力也就基本丧失了。出于这样的认识,罗怀臻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现代戏曲应该是以现代的价值观、审美意识来创作,并走出农耕时代模仿式的舞台程式系统的戏曲,在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转型过渡的过程中必将伴随着戏曲艺术自身革命性的突破,创作者要敢于面对这样的挑战罗怀臻:《我看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中国戏剧》,2018年第6期。
二是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戏曲是真正民族的戏剧表演艺术,中国的戏剧之所以在世界戏剧史上有一席之地位,或者说我们还有资格与欧美国家的戏剧进行平等的对话,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戏曲,倘若我们的舞台上都是舶来的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中国人在戏剧上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自豪了。我们之所以从不忘记梅兰芳在20世纪到日本、美国、前苏联的演出,是因为他让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魅力,并让他们由衷地钦佩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如果梅兰芳表演的是话剧或歌剧等,即使他的表演艺术再高超,也不会成为史实而被载录于戏曲的史册。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之后,何以会有数以百计的戏曲院团到国外演出,而很少有话剧团、歌剧团、舞剧团等去国外演出,也是因为戏曲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因此,相对于外国的戏剧来说,戏曲就是我们民族的戏剧;相对于今天的戏剧来说,它就是传统的戏剧,而且是唯一优秀的传统戏剧。故而,我们不能轻视更不能放弃这一民族的、传统的戏剧。
但是,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怀臻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一条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停涌动的河流。就戏曲来说,它经历了宋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地方花部等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戏曲形式是不一样的。宋杂剧之于南戏,宋杂剧是南戏的传统;而对于明清传奇来说,南戏又是明清传奇的传统。再就一个剧种来说,传统也不是固定的,以京剧为例,程长庚老生三杰时期,会将徽剧、汉剧、昆剧等剧种的戏曲艺术作为自己的传统;到了谭鑫培新老生三杰时期,则会将程长庚老生三杰时期的表演艺术当作自己的传统;而到了梅兰芳的四大名旦时期,又会将谭鑫培的新老生三杰时期的表演艺术作为传统。传统为什么会变?因为不同的时代,社会形态不一样,时代精神不一样,人们的审美趣味自然也就不一样,观众的视觉变了,听觉变了,戏曲的内容与形式就必须变。否则,卯榫不合,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相互激励的观演关系。
变还是不变,快变还是慢变,小变还是大变,不是由戏曲决定的,而是由时代决定的。因为时代左右着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在今日新旧激烈碰撞、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人们对戏曲艺术的要求和旧时大不一样,所以,对传统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要进行大幅度的变革。
尽管戏曲传统之变是必然的,然而,决定着戏曲性质的核心要素是不能变的,若核心要素也变了,戏曲就不再是戏曲,而成了另一种戏剧形式了,那就与保护、传承戏曲的工作无关,而是创新的事情了。那么,戏曲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就内容来说,要有表现中国人道德观、价值观并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奇人奇事;就形式来说,要有特色鲜明的声腔音乐和写意性的表演身段。
三是怎样才能做到戏曲现代化?怀臻所编的戏大多数摹写的是古代的生活,只有少数是民国的题材,但是,没有一部戏,不是现代的。正如他所说,衡量一部戏有没有现代性,不是看它取材于古代生活还是现代生活,而是看它与今人的观念、情感是否相通。通观怀臻所阐述的戏剧理念和他的创作实践,可以将他的现代化做法归纳为三点:第一,紧随时代的步伐,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虽然只有不长的四十年,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并行的20世纪80年代,有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官倒,肆无忌惮地吞噬国家与百姓的财富,一时间,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而既得利益者因官官相护,使得这种局面长时间得不到改变,民众对此怨声载道。于是,怀臻用《古优传奇》折射这样的社会生活,揭露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实行男盗女娼之事的官员们的丑陋嘴脸。20世纪90年代,在一波波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被改变了,一切向钱看,什么民族的命运、集体的利益、个人的事业,统统弃之而不顾,千方百计地赚钱、赚大钱,以满足眼前的物质享受。针对这样的世风,怀臻以昆剧《班昭》提醒人们:锦衣玉食兮,消磨得人慵懒;金堂华宴兮,消遣得身倦烦;荣名虚衔兮,消折得心志残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日显浮躁,有些人放弃远大的人生目标,不愿艰苦奋斗,只想走捷径,于是,怀臻拾起了以乞讨的方式举办义学的武训故事,塑造出一个为了实现宏伟的理想而历尽艰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道德楷模。不仅上述的三个剧目让我们嗅到了时代的气息,其他剧目也一样反映出新时期各阶段社会的波动。第二,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审视历史和挖掘民族的心理。旧时的戏曲所表现的思想,无非是忠孝节义,即使歌颂男女的情爱,也多是写才子迷恋佳人的美貌、佳人倾心才子腹中的诗书,然因两者贫富悬殊、门第差异,而受到一方家长的阻隔,生出很多波折,最后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方使有情人成了眷属。很少深度透视恋爱双方的心理。怀臻的剧作所表现的思想就不是这样的了,被誉为新世纪戏剧曙光的《金龙与蜉蝣》揭示了家天下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即使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受者,从而让观众认识到这种制度的罪恶,从而予以彻底地否定。在《真假驸马》与《西施归越》中,爱情是剧情发展的基础或人物行动的原动力,可是当遇到名利得失、生死抉择的考验时,那迷人而美丽的爱情总是被人弃如敝屣,由此让观众看到人性的阴暗与丑陋。怀臻的笔,哪里只是一支舞文弄墨的笔,分明就是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它能彻底揭掉遮蔽了本质的皮相,让历史与人性的真实状态完全裸露出来。第三,讲故事不是目的,旨归在于写人,写出一如生活中真实的人。怀臻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而且讲的是真正的中国故事,如讲西施的故事,讲的不是入吴前和范蠡的一见钟情、生死相恋,不是讲的入吴后与夫差的男女缠绵、温柔富贵,而是讲的怀着夫差的孽种而归越后的遭遇。对于这样的情节,观众闻所未闻,当然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了。但怀臻仅是将这个传奇性的故事,当做一个工具而已,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剖析勾践、范蠡、西施母亲以及西施本人复杂的人性。《典妻》的故事自然也是极具传奇性的,然而,它的成功也不全是故事讲得好,而是将剧中大多数人写活了,尤其是被丈夫典当的妻。她刚进入秀才家之时,是麻木的,听从命运安排的,也是把自己当做生育工具看待的。然而,当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秀才的温存和经过一段有吃有穿的生活之后,她的心便活泛了起来,对未来的人生也有了美好的梦想:把春宝接了来,同秀才、秋宝一起生活。于是,一个真实的对险恶的人世没有多少见识、对生活没有较高期望的底层妇女的形象在舞台上便被逼真地树立起来了。当然,戏曲的现代性,编剧的工作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还需要导演、表演、作曲、舞美的通力合作,方能较好地完成。
四是都市化不等于戏曲都要表现城市生活与塑造城市人的形象。自怀臻成功创编了《金龙与蜉蝣》而打出了都市新淮剧的旗号之后,许多剧种步趋其后,争相以都市一名标榜自己的新编剧目,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并没有弄明白乡村戏曲都市化的含义,或以为都市化戏曲就是新编剧目应取材于城市,表现城市人的生活,或与剧目本身无关,只是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而已,即将城市作为主要的演出场地,服务的对象以市民为主。其实,都市化这一理念的本质在于顺应我国文化的转型,即都市文化也就是由工业、后工业而产生的现代文化,正在取代乡村文化的主流地位,因而,戏曲亦由过去以表现乡村文化为主改成以表现都市文化为主。而都市文化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即对作为个体之人的高度重视。尊重人天赋的权利,宽容人各自的个性,保护人在发表意见、选择配偶、从事职业等方面的自由。而戏曲剧作家表现都市文化精神的做法,即塑造人物形象,不再将之作为道德的符号,而是着力于人物内心的开掘,写出他们崇高与卑鄙、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怯懦、坚定与退缩等混杂在一起的性格。所谓正面人物,即是性格中的正面因素多于负面因素的人物,反之亦然。都市化戏曲的剧作家不再是传道者,而是人的研究者、人性的解剖者,编创剧本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复杂的人、人性真实地呈现出来。
怀臻近年又提出了戏曲再乡土化或返乡运动原乡意识的理念,表面上似乎与都市化相矛盾,其实两者不相龉龃。他在提醒戏曲界的同行:戏曲的都市化不能走得太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限度,过了一定的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可能会变成话剧,变成音乐剧,甚至变得面目皆非,最后什么也不是。变革的结果,不但没有发展戏曲,反而丢掉了具有千年历史的民族的戏剧艺术。返乡抑或是原乡,就是要寻找渐渐湮没的戏曲之根,保持其美学特质,即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写意性、鲜明的地方性和整体上的诗意性。无论是创作剧本,还是舞台呈现,主创人员都不能忘记戏曲是一门来自乡土的草根艺术:它所表现的思想虽然是现代的,但必须是大众能够接受的;它可以接纳现行的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包括音乐曲调、舞蹈语言,但不能以紫夺朱,与观众的戏曲审美经验产生较大的距离;它可以是悲剧,但应是中国式的悲剧,须有滑稽调笑的表演,形成悲喜交融的风格。

尽管戏曲这支具有348个剧种的大军,至今还没有从困境中突围出去,但是,作为先锋大将的怀臻,其奋斗的成效还是显著的。上海淮剧团、宁波甬剧团、海南琼剧院等戏曲剧团因为搬演了他的剧目,有的起死回生,有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演员因为出演了他所编创的剧目的主角,而获得了文华大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奖项,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为戏曲培养了海内知名的红角;他所主持的戏曲编剧、导演、舞美、评论、作曲的青年研修班的学员和所指导的编剧专业的研究生,许多已经在戏曲界挑起了大梁,尤其是编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黄不接的危机。他的贡献还不仅仅上述三个方面,更大的贡献,在于他每次提出的戏曲理念,都掀起了波及全国的戏曲审美思潮,引领了戏曲发展的方向。仅凭这些卓著的战功,当代戏曲史上就不会少了他的一个位置。而怀臻尚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仍有旺盛的精力继续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我相信,怀有崇高理想、具有顽强毅力、富有非凡才华的他,在未来的战斗中,会取得更大的战绩。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