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編輯推薦: |
填补空白的学术著作:本书是*部系统研究明代文话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以及填补相关领域空白的价值,可说是所有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不可跳过的著作。 问题意识鲜明、学术功底扎实:依照明朝文人的标准,好文章究竟要师法古人还是表现当下?怎么应付科考,把八股文写得既符合规矩又富含底蕴?明朝特色的文章学理论(即文话)是如何形成的?八股文、出版、教育有哪些互动?龚宗杰博士的《明代文话研究》或能从专业角度认真解答上述问题。 文话与诗话、词话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体裁,始于宋人,盛于明清。《明代文话研究》在细致梳理数百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多元的话语体系、寻章摘句的文本生成、引譬连类的表述策略、复古与创新的典范取向、适应科举的文化选择等方面,结合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揭示明代文话的特征与价值,读者也可由此一个侧面管窥明朝的文化景象。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明代文话的学术著作,复旦大学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丛书的又一部力作。作者龚宗杰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又至香港浸会大学做博士后并担任研究员,学术基础扎实,眼界开阔,是目前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他自博士阶段开始,以数年之功全面清理明代文话目录,积累了深厚的文献基础,由此衍申至文本与文化,展开多层面研究,从明代文话的话语体系及其演变、文本生成与制作、表述策略及其意义,以及文章批评视野下的明文话、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明文话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末附明代文话总目,读者由此可一览明代文话概貌。
|
關於作者: |
龚宗杰,1986年生,浙江慈溪人。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2013年、2017年先后在浙江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古籍所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明代文学与文献研究。整理有《稀见明人文话二十种》(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著有《明代戏曲中的词作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9年)。
|
目錄:
|
绪 论
第一节 文献搜辑:文话的范围界定及总目调查
第二节 价值重估:对文话三重形态的研究考量
第三节 视角切换:明代文章学建构的多元思路
第四节 途径探索:作为研究方法的近世性
第一章 明文话的话语体系及其演变
第一节 文章学话语的主体架构及其在明代的发展
第二节 文之内律:体制、格式与技法
第三节 文之外律:世变、人品与文运
第二章 寻章摘句:明文话的文本生成与制作
第一节 采掇前人:裁剪旧籍与明文话的文本生成
第二节 摭拾百家:汇辑新说与晚明文话之汇编
第三节 荟萃成书:明文话中的摘句法及其运用
第三章 引譬连类:明文话的表述策略及其意义
第一节 条贯统绪:追求整体性的文章学隐喻体
第二节 寻龙认脉:文话写作中堪舆知识的隐现
第四章 典范与正宗:文章批评视野下的明文话
第一节 唐之淳《文断》与明初唐宋文统的形成
第二节 文统、程式与技法:明文话与苏文典范
第三节 时文文体地位的提升及其批评体系的开放
第五章 刊布与阅读: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明文话
第一节 明文话与心学:中晚明文章学的养心论
第二节 明文话与出版业:文章学的社会文化功能与资源共享
第三节 明文话与教育:明代的文章学读本与文章教学
明代文话总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丛书总序
陈广宏
本丛书是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的专辑,主要关涉近世文 学与文学批评这两个关键词它们都是近现代人文学科 建立以来产生的概念。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有关上古、中世 (或中古)、近世(或近古)的历史分期法,是通过明治时代日本的 中介影响,借鉴了欧洲历史的分期标准,在清末民初以来的文学 史著作中大行其道。同样,随着西学东渐,文学批评作为西方 文学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逐步与以文史或诗文评为主体的 我国传统文论对接,并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问题是,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以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希冀达成什么样的学术愿景呢?
就前者而言,意味着我们坚持一种长时段的历史观。在上个世纪末,先师章培恒先生就已经以一种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的整体观,倡言大力推进文学史的宏观研究。近年来,全球化大 潮中的学术生态瑰丽多姿,而如美国 JoGuldi与 David Armitage合著《历史学宣言》(2014年10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 出版),呼吁历史学重回年鉴学派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所 倡长时段(longuedure)研究,仍代表了一种新趋势,其所针对,正是日益严重的碎片化的研究方式。
近世是离我们最近的古代,要实现文学史现代与传统的对接,近世文学至为关键。在它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和评估古代文学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而从另一端来看,中古至近世,文学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变,包括:城市经济的增长对农业社会的侵蚀,引起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社会闲暇消费的产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地域性、集团性与市场化等倾向,引起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变化等。至于文学自身,无论是文体、文类及其语言表现形态,还是审美理想、价值观念,亦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亟需有一系统的考察与阐释。
七十年前,岛田虔次在其所著《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序 中,已将近世学与古代学对举,认为与这个古代学具有同 等地位的关于近世的近世学,也是必须存在的。这之后,一代一代学者对作为思想的中国近世的发掘与阐释日渐进展,思想史研究显然走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面。另一方面,我们也都看到,其实近年来学界在中古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声势。故而,我们似乎有太多理由,呼吁加强对作为文学的中国近世的关注。
要重建中国近世文学的图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所谓还原研究,那意味着遵循阐释历史的法则,力求按照古人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话语体系去考量其作品。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文史或诗文评乃至诗文选本等所代表的批评话语、评价标 准及其整个知识体系,就是我们最为直接的依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重建工作的捷径。这种还原研究要求我们从文献批判入手,立足文本,要求我们先将文学视作语言构造与修辞的表现效应,这种回归语文学的研究路径,或亦与传统文学批评更相契合。
我们正面临一个学术重建的时代,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再出发,我们在尝试中国文学建构多样可能性的同时,仍以探寻更加合乎其自身演变实际的表述方式为目标。这即是本丛书的宗旨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