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編輯推薦: |
该书是作者在国际传播领域深耕十年之久的研究观察、思考与总结性的成果。不仅从理论体系梳理了国际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脉络,而且从实践层面向读者展示从多种方法和多种切入点展开的丰富研究成果。此外,作者对该领域研究转型的研判与趋势预测,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和工作思路。
|
內容簡介: |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我们解决了挨饿和挨打的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当前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误解和偏见严重阻碍了中国声音被世界所倾听。因此,国际传播是解决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理论出发点。本书则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来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框架包括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讨论。研究方法包括采用问卷、访谈和大数据基础上所展开的具体研究。未来展望包括研究议题的趋势研判和方法转型的相关讨论。
|
關於作者: |
徐明华,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博士。 担任国际知名SSCI期刊的核心编委与评审专家,中华传播学会(CCA)华中地区负责人,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发表SSCI、SCI以及CSSCI等A类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全球化与中国电视文化安全》与主编教材《网络新闻采写》等多部。
|
目錄:
|
绪论 1
第一章 国际传播视域下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理论建构 9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性与区域性 9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21
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媒体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及其影响 29
第四节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的综述 39
第二章 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话语权传播 47
第一节 讲故事的层次与效果转化:巧构中国国际话语权 47
第二节 讲好中国故事的两把刷子:温度与情怀 51
第三节 情感畛域的消解与融通: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沟通介质和认同路径 58
第四节 让电视剧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69
第三章 领导人形象塑造与国际外交 72
第一节 领导人卡通形象传播与政治语境重构 72
第二节 公共外交策略观察:丽媛style观察 82
第三节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 93
第四章 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研究 104
第一节 大学生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104
第二节 美国民众的一带一路观与中国策略反思 114
第三节 双重视阈下的国家形象对比研究 130
第四节 国家形象塑造与中美主流媒体报道差异分析 144
第五节 论《联合早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155
第五章 社交媒体发展与跨境议题舆论引导 170
第一节 危机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的权威信任重建 170
第二节 食品安全报道中新媒体责任意识缺位现象分析 180
第三节 亚洲国家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与管理 198
第四节 自媒体公众号的情感卷入策略与责任问题研究 211
第六章 十年来国际传播现状与不足 230
第一节 十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媒体话语建构中的变与不变 230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政治舆论与文化存在交织下的公共外交 242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海外市场与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250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的议题转型与研究展望 260
第一节 社会计算与大数据之辩:新闻传播领域的概念应用、反思与展望 260
第二节 社会计算视域下传播学研究的嬗变与反思 278
第三节 基于主题模型分析与用户长短兴趣的活动推荐 293
|
內容試閱:
|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全球化与本土化看似两种矛盾的力量,然而通过辩证性的观察与思考,两者之间其实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崭新的双向互动过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过程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作用力,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作用力。《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媒体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及其影响》一文提出,在中国与全球传媒体系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既促进了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媒体管理政策,内地媒体的繁荣发展以及受众对海外节目的一种自我反省,又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促进中国媒体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