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本书系关于健康的财政与金融体系的研究著作。本书全面地、深入地论述和研讨了中国税负规模与结构,新中国70年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新经济体资本流向,以及金融基准操纵与分层监管改革,等等,其对于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金融体系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政作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健康的财政和金融体系主题展开,共有经济减速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税负规模与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与对策思考,新中国70年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向逆转的效应与对策研究,金融基准操纵与分层监管改革兼论对上海价格能级提升的启示等六章,从财政的收入、支出、改革与金融的体系、流向和监管层面探讨财政与金融风险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及其应对之策。
|
關於作者: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落实国家战略与推动上海发展创新团队成员包括:
唐珏岚,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落实国家战略与推动上海发展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李猛,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潘文轩,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志广,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信瑶瑶,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后。
宋澜,经济学博士,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研究员。
|
目錄:
|
序言 1
第一章 经济减速的理论与实践 1
第一节 经济波动的理论解释 1
第二节 经济波动的基本特征 14
第三节 经济减速的属性研判 30
第二章 中国税负规模与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68
第一节 宏观税负规模的适度性分析 68
第二节 中观税负结构的公平性分析 80
第三节 微观税负分布的公平性分析 100
第三章 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与对策思考 122
第一节 分析框架:基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 125
第二节 社会事实: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演进逻辑 141
第三节 对策思考:财政立宪与货币立宪改革及构建新国际货
币体系 160
第四章 新中国 70 年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 168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 16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 1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 197
第五章 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向逆转的效应与对策研究 209
第一节 新兴经济体境外短期资本流向逆转的常发性 210
第二节 境外短期资本流向逆转的效应分析 215
第三节 探寻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相适应的资本管理工具 232
第六章
金融基准操纵与分层监管改革兼论对上海价格能
级提升的启示 257
第一节 金融基准的概念与厘清 259
第二节 金融基准的操纵与惩戒 275
第三节 金融基准与操纵的特定属性 285
第四节 金融基准的监管与改革 289
第五节 上海价格的借鉴与超越 302
参考文献 307
后记 331
|
內容試閱:
|
序 言
防范财政与金融的双重风险,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体两 翼。不得不说,财政与金融危机的成因非常复杂,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从中所能获得的教训和所能进行的改进以我们对其发生根源的认识为重要基础。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对危机的细节了解得越来越多,但似乎离危机的根源却越来越远。许多人已经认识到,政府不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但很少有人试图回答为什么这些不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了这么长的时间,更少有人去反思在危机之后这些不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仍在被大量使用甚至是以其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财政与金融危机以各种版本呈现在世界各地,这给世界的未来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我们认为,不应把传统的财政与金融危机视为纯粹的割裂的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本书从财政的收入、支出、改革与金融的体系、流向和监管层面探讨财政与金融风险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及其应对之策。
本书提出,可以采用分三步走的办法防范债务风险向财政与金融体系蔓延:首先,确定债务风险的承担者,厘清各种类别的借贷关系的风险责任;其次,尝试建立有限责任的政府偿还机制,将有价值的、可变现的资产纳入政府偿债范畴;再次,构建财政和金融有限买单的过渡性制度框架。同时,要坚持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改革方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打牢基础。要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回归本源和市场导向的方向,把主动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