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編輯推薦: |
为了人的更高发展,这个高指的是高阶能力,即书中的21世纪能力。
进入新世纪,如何更好地让今天的学习者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作好准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思考这个问题,出现了一场全球性的21世纪能力运动。处在世界潮流中的中国,自然也要对这场运动有所了解、有所省思、有所应对。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已迫不及待;打造一种更加国际化的教育总体战略,已刻不容缓;发展我们自己的全球素养,培养具有世界情怀的全球公民意识和能力,已势在必行。
|
內容簡介: |
21世纪能力包括什么?各国对21世纪能力及所包括子技能内容的界定有何共性和特性?中国如何面对21世纪能力运动,如何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的高阶人才?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的2030教育战略,并分析了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为了人的更高发展:国际社会谋划2030年教育研究》分为两部分论述,*部分介绍国际教育2030,阐述了国际社会的2030教育战略,包括面向2030的全球公民教育、德国教育2030战略、美国和芬兰迈向2030年的课程变革、美国面向未来的教学蓝图《教学2030》、非洲联盟2063议程框架下的教育愿景与行动计划等;第二部分介绍重要主题,包括当代全球教育治理模式、西方的全球公民教育、培养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美国通向21世纪技能的学习环境设计、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等。
|
關於作者: |
彭正梅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德国洪堡学者。研究领域涉及国际教育政策、德国教育学、中外教育哲学、IB教育。
邓莉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研究领域包括美国教育、21世纪能力、教育政策、国际教育等。
周小勇 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全球公民教育、跨文化交际和全球素养、外语课程与教学论。
|
目錄:
|
导言 发展21世纪能力,建设现代教育强国: 国际教育改革新趋势及中国应对
第一部分 国际教育2030
第一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2030的全球公民教育
第二章 用教育4.0推进工业4.0: 德国教育2030战略考察
第三章 迈向2030年的课程变革: 以美国和芬兰为例
第四章 面向未来的教学蓝图美国《教学2030》述评
第五章 全球学习战略2030与中国教育的回应
第六章 非洲联盟2063议程框架下的教育愿景与行动计划
第二部分 重要主题
第七章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基于全球21世纪技能运动的考察
第八章 核心素养的话语形成、扩散与制度化
第九章 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素养教育
第十章 西方全球公民教育述评多元话语与实践
第十一章 西方新自由主义全球公民教育述评
第十二章 当代全球教育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启示
第十三章 迈向教育改革的核心: 培养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第十四章 全球竞争力教育指标国际比较及政策建议基于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数据
第十五章 通向21世纪技能的学习环境设计美国21世纪学习环境路线图述评
第十六章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美国人: 基于21世纪美国四大教育强国战略的考察
第十七章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结语: 为了人的更高发展
|
內容試閱:
|
总 序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时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关系急剧变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度变革,毫无疑问,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发展的历史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改善机遇。
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教育的转型发展已初见端倪,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脑科学等的新突破,这种转型发展将更快、更强烈:
教育的形态,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从固定人群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学习固定内容的学校教育,向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的泛在教育转型;
教育的功能,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转移,尤其注重责任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内容,从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分科性的学科教育为主,向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综合性、问题性教学为主转型;
教育的评价和要求,从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统一化、标准化,向瓦解班级授课制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因材施教转型;
教育的形式,从以教定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向以学定教,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就怎样教转型;
教育的手段,从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线下教育,向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转型;
教育的生涯,从一次受教终身受益,向不间断的终身教育转型;
与此同时,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不断变革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才能为受教育者奠定成功和幸福的基础。
关注2030、关注未来教育形态,已经成为国际热点。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 必须在当今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审视教育2030,教育系统必须相互关联,回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如变革的劳动力市场、技术的更新换代、城镇化的兴起、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环境恶化、自然风险与灾难、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人口压力、全球失业率的攀升、贫穷的困扰、不平等的扩大以及和平与安全所面临的更多威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布的2030年教育计划中写道:2030年,世界将会更加复杂,易于波动,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不定。全球化、数字化、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动以及其他重大趋势不仅创造了机会,而且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挑战,需要人们积极应对。下一代人需要掌握一种全新、不同于以往的技能,才能取得成功,为有序社会作出贡献。虽然到2030年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现在开始读小学的孩子们将会在2030年踏入职场。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已经迅速发展为教育大国,并不断向教育强国迈进。面对快速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必须学会以不变应万变,以超常思维谋划未来,谋划适应和引领未来的教育。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了上海市文教结合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组织业内专家撰写2035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丛书。
丛书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发,希望对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教育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整体思考、系统回应;从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出发,对上海如何贯彻先一步、高一层、领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作出回答。丛书的指导思想是: 第一,以2035年作为参照点,选取当前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下一阶段中国教育发展方向、问题和路径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和富有针对性的探讨;第二,以各级各类教育为经,以重大问题、发展趋势为纬,勾画未来教育蓝图;第三,以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实证性作为基本写作要求;第四,重视方法手段的变革,更注重制度性创新。
丛书的第一批作品包括: 《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姜勇教授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刘复兴教授等)、《双一流建设突破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贵华教授等)、《高考改革深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推进策略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董圣足研究员等)、《面向2035教育经费投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纯槿副教授)、《未来教育重塑研究》(北京大学尚俊杰研究员)、《教育舆情演变与应对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田凤副研究员)、《高等教育赋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朱军文教授等)、《为了人的更高发展: 国际社会谋划2030年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等)、《OECD教育指标引领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黄忠敬教授等)。
谋定而后动。社会发展越快,超前研究、多元研究越是重要。希望这套丛书能为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战略性参考,也能激发广大从事和关心教育的读者的丰富思考。
袁振国
2019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