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編輯推薦: |
林丰民先生为读者揭下阿拉伯文学的神秘面纱,领略阿拉伯文学之美。
|
內容簡介: |
阿拉伯文学是世界上*古老、*有成就的文学之一。《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颗明珠。然而对于普通中国读者,阿拉伯文学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本书中林丰民先生通过古老神秘的《一千零一夜》,盛世诗人努瓦斯、阿拉伯文学巨子纪伯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等优秀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与文学家,为我们揭开了面纱的一角,引领读者了解阿拉伯文学之美。
|
關於作者: |
林丰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阿曼卡布斯国王讲席项目研究教授、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大中东研究》集刊主编。著有《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文化转型中的阿拉伯现代文学》《为爱而歌科威特女诗人苏阿德萨巴赫研究》等;译有《女儿桥》《埃米尔之书》《爱的诗篇》《无岸的女人》《最后的宝剑》和《致电祖国》等多部阿拉伯长篇小说和诗集。
|
目錄:
|
大家来读书
Ⅰ 来自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
读《一千零一夜》
1.似曾相识的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与《一千零一夜》
2.迷离恍惚的幻想:马尔克斯与《一千零一夜》
3.周而复始的夜晚:博尔赫斯与《一千零一夜》
4.跨越大洋的旅程:拉丁美洲与《一千零一夜》
Ⅱ 想象中的东方异域
读《一千零一夜》中的他者
1.圆月与火光:《一千零一夜》中的东方异国形象
2.事实与想象:投向他者的不同目光
3.远方的大智慧:征服未果后的美好印象
4.行省的异教徒:征服完成后的文化压制
Ⅲ 阿拉伯李白的诗酒风流
读艾布努瓦斯
1.人生就是酒醉一场又一场:命运无常的恋酒者
2.人生得意须尽欢:在酒的世界里及时行乐
3.进地狱且让我来:盛世造就的自由灵魂
4.且放白鹿青崖间:在自然天地中返璞归真
IV 奴性、人性与神性
读纪伯伦
1.拒绝他的教唆,烧毁他的著作吧:纪伯伦的叛逆与疯狂
2.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纪伯伦作品中的爱、美与死
3.让我们谈论众神吧:纪伯伦的超越
V 人与时间的斗争
读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
1.时间战胜了人类:洞中人的悲剧
2.人与命运的搏斗:回归时间的洞中人
3.感情战胜了时间:悲剧中的一抹希望
4.与时间同行:悲剧背后的哲理
Ⅵ 科学精神与公平秩序的探寻
读马哈福兹
1.科学是现时代的宗教:马哈福兹的立场
2.社会悲剧与存在的危机:马哈福兹的关注
3.重返失乐园:马哈福兹的探求
4.公平与正义追求:马哈福兹的梦想
VII 苏菲的神秘世界
读杰马勒黑塔尼
1.返回家园的旅程:苏菲显灵观和天界观
2.音乐与旅行:苏菲修炼的途径
3.都市中的天方夜谭:苏菲的神秘与荒诞
4.黑塔尼的另一面:苏菲之外的政治关注
VIII 苏丹的阿拉伯小说天才
读塔伊布萨利赫
1.《迁徙北方的季节》:东方与西方的碰撞
2.《瓦德哈米德棕榈树》:进步与落后对抗
Ⅸ 从女人中解放出来
读哈黛萨曼
1.女孩子不输给男儿:泰莱阿特的男女平权追寻
2.装模作样的滑稽表演: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
3.爱与温馨的命运归宿:两性的互补与和谐
4.从女人中解放出来:女性主义的新观念
Ⅹ 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观阿拉伯电影
1.东方好莱坞:阿拉伯早期电影的殖民主义色彩
2.当观众走上银幕:阿拉伯电影的本土化尝试
3.西方眼中的他者:阿拉伯当代电影人的后殖民心态
后记
|
內容試閱:
|
大家来读书(序)
世界文学之流浩荡,而我们却只能取其一瓢一勺。即便如此,攫取主流还是支流?浪花还是深水?用瓢还是用勺?诸如此类,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本丛书由丁帆和王尧两位朋友发起,邀约了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十位代表性学者。这些学者对各自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观点。本人有幸忝列其中,自然感慨良多,在此不妨从实招来,择要交代一二。
首先,语言文学原本是人文的基础,犹如数理之于工科理科;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譬如资本的作用、市场的因素、微信的普及、人心的躁动,等等。曾经作为触角替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在国外何尝不是这样?)探路的文学,其激荡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暗淡,褪却了敏感和锐利,以至于返老还童为稗官野史街谈巷议,甚或哼哼唧唧和面壁虚设。伟大的文学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当然,这不能怪世道人心。文学本就是世道人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方式;而且人心很古,这是鲁迅先生诸多重要判断中的一个,我认为非常精辟。再则,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是凤毛麟角。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或19世纪的西方,还是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极少数得以幸免。而幸免于难的原因要归功于学院派(哪怕是广义学院派)的发现和守护,以便完成和持续其经典化过程。然而,随着大众媒体的衍生,尤其是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院派越来越无能为力。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语言文学,就是因为它正在被资本,甚至图像化和快餐化引向歧途。
其次,学术界的立场似乎也已悄然裂变。不少同仁开始有意无意地抛弃文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大学之道,既不明明德,也不亲民,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一定程度上,乃至很大范围内,批评成了毫无标准的自说自话、哗众取宠、谩骂撒泼。于是,伟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被轻易忽略。曾几何时,马克思用他的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他老人家并不因为资本主义是其中的必然环节而放弃对它的批判。这就是立场。立场使然,马克思早在资本完成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之前,就已为大多数人而对它口诛笔伐。这正是马克思褒奖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因由。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恩格斯对欧洲工人作家展开了善意的批评,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的胜利多少蕴涵着对世俗、时流的明确悖反。尽管巴尔扎克的立场是保守的,但恩格斯却从方法论的角度使他成了无产阶级的同谋。这便是文学的奇妙。方法有时也可以改变立场。这时,方法也便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由是,恩格斯借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之说来提醒工人作家。
再次,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欲使文学批评家成为文本至上的纯粹工匠。量化和所谓的核刊以某种标准化生产机制为导向,将批评引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劳作。于是,一本正经的钻牛角尖和煞有介事的言不由衷,或者模块写作、理论套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的现象充斥学苑。批评和创作分道扬镳,其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在网络领域,批评的缺位使创作主体益发信马由缰、肆无忌惮。
说到这里,我想一个更大的恶性循环正在或已然出现,它便是读者的疏虞。文学本身的问题使读者渐行渐远。面对商家的吆喝,读者早已无所适从。于是,浅阅读盛行、微阅读成瘾。经典的边际被空前地模糊。我们这个发明了书的民族,终于使阅读成了一个问题。呜呼哀哉!这对谁有利呢?也许还是资本。
以上固然只是当今纷繁文学的一个面向,而且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能涵盖文学的复杂性;但文学作为资本附庸的狰狞面相已经凸现,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更不能自欺欺人。伟大的作家孤寥寂寞。快快向他们靠拢吧!从这里出发,从现在开始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