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內容簡介: |
本书沿着区块链创世前浪与未来应用后浪这个宏大的视角娓娓道来,有趣闻、有科普、有典故、有新知,全面深刻系统地勾勒出区块链跌宕起伏、曲折前行的发展全貌,并预示了该行业的广阔未来。
基于编著者对区块链币圈和链圈的深刻理解,本书从技术开始,先讲到币圈,再讲到链圈,再讲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后讲到爱链大咖们的洞见及场景应用。
在书中,读者朋友们可以从中本聪是哪根葱、比特币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比特币和区块链究竟谁为父谁为子、区块链是什么、难道说麻将就是区块链、为什么区块链是一部信任的机器、区块链尤其是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等章节内容的轻松阅读中,理解和掌握区块链产业发展的编年史和世界地图,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悠然走进区块链这个富饶的新大陆、新王国。
|
關於作者: |
山东聊城大学经法学院哲学学士。1989年师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安淼教授,1993年3月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基本上都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其中,在《中国证券报》工作近三年。1998年下半年北京晨报创刊时加入《北京晨报》,并在证券部工作近五年。1999年取得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合格证。2003年2月份,加盟《证券日报》,任副总编辑。涉足中国股市近17年,从事金融证券新闻工作已连续15个年头;自2003年2月起开始担任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至今。全国首批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通过者。多年来,长期受邀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BTV、CCTV、搜狐、金融界、财讯网及中国金融网、凤凰网、和讯网、新华网和FT中文网等特约嘉宾、评论员或特约撰稿人。曾荣获2005中国金融新闻年度人物奖、2009年度中国传媒创新人物奖;2010年,获中国证券市场20年20位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奖。
|
目錄:
|
前言推荐序一
近年来,区块链的火热程度一直处于逐年增温的状态。在大众的理解中,有将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等加密币的误区,甚至也有一些污名化、妖魔化的认知。目前市面上区块链的书籍非常多,但能够让大家读懂的并不多。本书对比特币、区块链及其应用场景等都有深入浅出的描述,并且将其发展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可以说这是区块链领域相关书籍中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同时,本书还有助于普及区块链知识,消除一系列误解,读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一窥区块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
本书主要编著者马方业副总编辑是我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方业校友十多年来勤勉执笔,虽然在学校时攻读的是国际政治,但他在金融领域同样有不少专业的个人精彩见解。在此,向他和他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推荐序一
区块链 还是 区块链?
近年来,区块链的火热程度一直处于逐年增温的状态。在大众的理解中,有将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等加密币的误区,甚至也有一些污名化、妖魔化的认知。目前市面上区块链的书籍非常多,但能够让大家读懂的并不多。本书对比特币、区块链及其应用场景等都有深入浅出的描述,并且将其发展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可以说这是区块链领域相关书籍中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同时,本书还有助于普及区块链知识,消除一系列误解,读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一窥区块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
本书主要编著者马方业副总编辑是我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方业校友十多年来勤勉执笔,虽然在学校时攻读的是国际政治,但他在金融领域同样有不少专业的个人精彩见解。在此,向他和他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
区块链技术落地离不开场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各行各业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科技的巧劲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抗击疫情的特殊实战也正在引发中国经济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潮。本书中介绍了诸多区块链与实体经济、上市公司、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等相结合的实践和案例,这意味着区块链能够成为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又一利器。但是,利器也要善用。 区块链时代下,如何用好区块链?令人欣慰的是,本书提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应该向善,为实体经济赋能、为民生服务,我由衷点赞。
在我看来,区块链 是以区块链技术为中心,而当前这种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认知都不成熟,甚至在实践中出现了借区块链之名进行非法融资和诈骗的现象,对社会的颠覆性和破坏性较强。而 区块链则更强调区块链作为一门技术赋能实体行业的店小二定位和造福社会大众的神圣使命,所以,服务好金融、征信、社会公益、电子政务、医疗健康等更多行业。
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关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我所在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对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系列研究表明,需求、技术和制度是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分别大致对应着中国、美国、英国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造就了目前中、美、英三足鼎立的全球金融科技格局。区块链等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推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传统金融科技化进程势在必行。
浙江省是国内较早重视区块链技术的省份之一,杭州更是全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重镇,阿里系的区块链专利数领先全球,而以陈纯院士领衔的浙大系多学科组团也是区块链赛道上不可小觑的力量。2017年3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率先成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研究室。2018年4月,浙大区块链研究中心成立。同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在全国首次面向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并已出版了区块链技术教材《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同时,浙大系的学院派基因也造就了以趣链科技为代表的一批技术企业,推动区块链快速步入技术商业化应用的轨道。
下一个区块链巨头会在哪里诞生呢?下一个区块链的应用风口在哪里?当全世界都在讨论区块链如何实现产业应用落地时,无论是区块链技术业者去赋能社会,即区块链 ,还是现有社会去主动拥抱区块链技术,即 区块链,我们都希望区块链能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技术,可以改善社会、赋能世界、链接未来。
贲圣林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2020年3月
推荐序二
区块链将彻底改变社会经济形态
马方业副总编主持编著的这部区块链主题的大作终于出版了,可喜可贺!作为他多年的老朋友,作为能亲自见证本书艰辛创作之人,在此非常高兴地向各位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读者朋友隆重推荐本书。
马总编写作本书,属于厚积薄发。他作为中国财经金融界的一员老兵,资深财经金融专家级记者和编辑,能够调动区块链、金融等领域的众多大咖专家群策群力,组织一个由年富力强的青年记者编辑团队利用春节假期前后短短的时间内撰写出这样一本书,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
意料之中的是,马总编的坚持和执着以及财经新闻人的敏锐。三年前,马总编开始分管《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工作。当时他就敏感地认识到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正孕育着金融世界的新曙光,力主推出了全新板块金融科技板块,并将其中的区块链视作至关重要的报道方向。有公开数据显示,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证券日报》在区块链报道领域的影响力已位居全国主流传统财媒前列。
在成书过程中,马总编时常与我探讨一些内容和细节,他收集的很多资料即使让我这位长期研究区块链者都受益匪浅。这些足以奠定本书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同时,本书的文字相当细腻,感情充沛,擅长于细节入手。这是马总编长期以来形成的写作特点和优点。而这又为本书添色不少,其中的故事性相当强,而且本土人物和例子不少,很多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仁和朋友。可以说,中国元素突出,而这又拉近了与我们中国读者的距离。在拜读过的一些章节中,有些内容就连我这个行内人都是头一次读到,甚至会纳闷,这样的内容处理能力确实像谜一样的梦幻,颇出乎意料。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虽然本人也尝试写过一本区块链的通俗读物,但是通俗的包装似乎无法掩盖那种经济、金融和技术的硬核。很高兴马总编能够认同笔者在《区块链 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一书中的不少观点,并将部分观点纳入到本书之中。
《区块链 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是我在担任全球金融实验室专家顾问期间出版的。该书梳理了区块链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区块链 这个观点的提出,也许这是第一次。书稿写作时,比特币还在叠创新高,但我明确提出比特币等虚拟加密币不是货币的观点,而这本书正式出版时,加密数字币的市场行情已经进入了低潮。作为经济学家,我能够从理论上证明我的这个观点,后来我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说法,即比特币没有前途。当然,这不意味着比特币再也引不起炒家的兴趣,而是意指其承载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加密数字币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让区块链更快在民众间得到了普及和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
2019年10月24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的意义,全国重新掀起了一波区块链推广浪潮。这本书重新引起了重视,被认为对区块链技术发展脉络和比特币、ICO等热点问题做了清晰完整的论述,其中很多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是高度吻合的。(《北京日报》,2019-11-20)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我在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牵头成立了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目前在区块链通证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我认为区块链将是一个全面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技术,尽管这个技术目前尚未成熟,还需要不断优化和迭代,但是其去中心化思想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加密和时间戳以及共享信息,可以建立个体信用,从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淘汰机制。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特质还可以为数字经济赋能,使得数据能够真正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体,真正使数据这一数据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要素能够清晰其所有权属关系,由此创造的财富归相关个体所有。从这些具有颠覆性革命意义的角度评估,区块链技术现在碰到的所有障碍都算不上是太大问题,终将被克服。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必然催生更先进的生产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性技术。换言之,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作为下一次康波的驱动性技术的话,将这些技术建构在区块链之上,将会获得指数增长的成果。区块链技术是倍加器,做的是乘法,而不是1 1=2的加法。
有人说,区块链的今天就像互联网初期,当年也有很多人抱有怀疑态度,但是不到十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目前,中国在区块链领域和世界最强国家的差距是最小的,这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大家应该尽快了解和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马总编领衔编著的新书《与未来链爱走进区块链王国》的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同时要说明的是,马总编也是我们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特聘的高级研究员。我作为研究院的副院长也由衷地为他高兴。是为序。
郑磊
香港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
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2020年3月
前言
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是区块链未来发展之关键
我长期在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工作,对于新兴科技是外行。2016年,我在财政部的朋友刘建平邀请我做智慧能源集团荣誉董事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区块链产业联盟的理事长时,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区块链。我说,我有兴趣,可以学习。那时在智慧能源集团下面有一个区块链科技子公司,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主任、千人计划朱教授负责。后来清华大学博士李渝加盟,在链圈很有地位和影响。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些区块链的活动。这给了我很多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后来我的同事和学生许博士及林华翻译了几本这方面的书,也送给了我。这使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新兴科技领域,区块链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主要由于它和金融的天然关系。金融是从货币和支付发展起来的。支付之前必须有账户,确定所有权。早期商品交易从以物易物,发展到有货币支付的商品交换。当交易通过贵金属实现货币支付时,一般等价物方便了交易的完成。但是在商品市场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贵金属运输、保管、分割是影响商品交易的主要问题,这就催生了最早的金融业,即货币经营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讲到了货币经营业的出现和作用。中世纪意大利的西亚那出现了最早的银行,就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15年上半年,我在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访问时,见到了管理科学院的卢卡教授,他当时正在研究中世纪威尼斯武器仓库的复式记账。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复式记账法,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复式记账是会计科学的基础,是金融领域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1982年,我到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工作时,明白财政部就是国家的总会计。财政部的基本功就是会计、财务、账务、科目。1983年,司领导交待我一项工作,就是研究复式预算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是财政不仅要做吃饭财政,也要做建设财政。改革开放初期,缺少建设资金,财政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搞经济建设,这涉及到了经常性预算和建设预算两笔账的预算安排。
1991年开始到1996年实现的国债市场化改革,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国债进入市场,建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这样国债的登记、托管、结算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无记名国债在这方面不需要登记,但是有丢失的风险。当时纸制的代保管单曾经导致的一个后果是金融机构超发行国债为自己融资的问题。1994年的储蓄债券就是采取记名方式,采取三联单的形式,所以也称为凭证式国债。1993年国债进行了无纸化改革的试点,1996年全部实行无纸化发行,市场化国债就转变为记账式国债。在无纸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DVP,即券款对应的问题。正是因此,1993年国债无纸化试点时,我提出来建立并在以后几年推动建立专门进行国债登记托管结算的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由于国债改革初期和联办合作,最早想利用联办的系统。当时人民银行吴晓灵向财政部刘积斌副部长提出来希望财政部使用人民银行的系统。后来刘部长和我商量,我表示赞成和人民银行合作建立国债的登记托管系统。这就是现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成立的背景。当时我认为国债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是无纸化,而无纸化的基础是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系统这个基础设施。1993年,中国政府重返国际资本市场,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发行全球债、扬基债等,当时国债款涉及跨境支付,支付主要是通过CEDEL和Euroclear进行的。同时1990年中期中国债券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问题也提到日程上来,当时重点要解决的就是国际清算和结算的问题。就是要实现中国自己的系统与国际系统的对接。
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银行信用卡和互联网技术结合,支付业务和电商业务结合。在交易结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方式体现到国际贸易和支付上,就是跨行结算,信息通过SWIFT交换。但是结算的流程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2010年前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很快,当时遇到的问题是跨境结算,国家开发银行帮助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跨境结算。
金融的发展过程自身的风险主要来自支付,因此中心化的监管很早就出现了,早期是欧洲各种形式的商会管理,后来出现了代表国家的中央银行。中心化的管理显然增加了交易成本。过去以信用为基础的民间金融,有自己的交易结算方式。
不管发明者是谁,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出现的最初努力是想解决没有中心和监管的交易支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技术解决参与人自我监督管理的交易方式。这就是比特币所使用的区块链技术的初衷。这种尝试显然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分布式、可留痕、可溯源、解决信用和监督的问题,这和互联网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具有本质的不同。
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可能会被一些人用来欺诈,另一方面也会冲击现有的监管体制。因此,区块链一开始就分出来矿圈、币圈和链圈。国家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链圈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起来了。
显然,一切市场交易,账户是关键,因为它是所有权的体现,是交易的结点。因而是全部市场交易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为了保证这个账户的安全,历史上就是通过不断中心化的管理来解决的。而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中心本身也必须有自己的监管,这样就增加了一层一层的中心化。金融演化为一个官僚体系。这些年自金融的发展就是希望摆脱这个体系。如民间借贷,供应链金融,企业财务公司等,都是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金融的一个痛点,因此,区块链技术从点对点的分布式账本出发,实际上就是从金融痛点出发的。
2017年以后,区块链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年轻一代有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很快在金融、通讯、医疗等领域发展起来。我国有矿机的生产,软件开发,算法和智能合约的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很快走到了世界前列。2018年,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访问时,学校邀请我介绍中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新加坡此时也出现了区块链热。但是新加坡和中国相比,中国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优势是应用的广泛性,在世界上排第一。我记得在《董事会》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参会者有一位从斯洛伐克来的区块链专家。他表示,在他们国家,人们没有发展这项技术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开发场景的成本会大于技术应用的回报,因为需求的领域小。这可能就是中国的优势。
在我国专业领域的矿圈、币圈和链圈向场景进军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区块链领域中各个圈的人对于应用场景理解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懂得应用场景痛点的圈外的人却不懂得区块链技术。因此普及区块链知识成为当务之急。自从习总书记肯定和支持区块链技术以来,地方政府、科技领域、金融领域出现了区块链热。一个区块链技术普及的热浪正迎面扑来。
马方业等所编写的这本著作,是我目前看到的最通俗的关于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读物。据了解,疫情期间,方业副总编用了1个多月时间,没白没黑地写了约11万字的有关比特币和区块链章节部分。我想这是他探索和追求几年的结果。这篇通俗读物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发明者中本聪和智能合约之父尼克萨博。说明从比特币到以太币,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人们进入币圈和链圈,首先对于金融学,特别是货币银行学有了兴趣。区块链币圈和链圈的人多数不是金融专业的,他们开始对神奇的货币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其他区块链书籍不同的是,本书讲到了金融和货币。虽然金融科技是从科技向金融的进军。区块链技术也是从金融领域以外向金融领域以内渗透的,但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重点还是金融应用场景。方业副总编深深地了解这一点。基于对区块链币圈和链圈的深刻理解,他从技术开始,先讲到币圈,再讲到链圈,再讲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最后讲到了场景应用。我认为,这是一本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好书。我希望区块链三圈内的人和金融圈、企业圈的人都能够从阅读本书中有所裨益。
高坚
中国资本市场债券之父
2020年3月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一
区块链 还是 区块链?
近年来,区块链的火热程度一直处于逐年增温的状态。在大众的理解中,有将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等加密币的误区,甚至也有一些污名化、妖魔化的认知。目前市面上区块链的书籍非常多,但能够让大家读懂的并不多。本书对比特币、区块链及其应用场景等都有深入浅出的描述,并且将其发展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可以说这是区块链领域相关书籍中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同时,本书还有助于普及区块链知识,消除一系列误解,读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一窥区块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
本书主要编著者马方业副总编辑是我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方业校友十多年来勤勉执笔,虽然在学校时攻读的是国际政治,但他在金融领域同样有不少专业的个人精彩见解。在此,向他和他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
区块链技术落地离不开场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各行各业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科技的巧劲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抗击疫情的特殊实战也正在引发中国经济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潮。本书中介绍了诸多区块链与实体经济、上市公司、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等相结合的实践和案例,这意味着区块链能够成为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又一利器。但是,利器也要善用。 区块链时代下,如何用好区块链?令人欣慰的是,本书提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应该向善,为实体经济赋能、为民生服务,我由衷点赞。
在我看来,区块链 是以区块链技术为中心,而当前这种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认知都不成熟,甚至在实践中出现了借区块链之名进行非法融资和诈骗的现象,对社会的颠覆性和破坏性较强。而 区块链则更强调区块链作为一门技术赋能实体行业的店小二定位和造福社会大众的神圣使命,所以,服务好金融、征信、社会公益、电子政务、医疗健康等更多行业。
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关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我所在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对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系列研究表明,需求、技术和制度是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分别大致对应着中国、美国、英国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造就了目前中、美、英三足鼎立的全球金融科技格局。区块链等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推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传统金融科技化进程势在必行。
浙江省是国内较早重视区块链技术的省份之一,杭州更是全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重镇,阿里系的区块链专利数领先全球,而以陈纯院士领衔的浙大系多学科组团也是区块链赛道上不可小觑的力量。2017年3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率先成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研究室。2018年4月,浙大区块链研究中心成立。同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在全国首次面向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并已出版了区块链技术教材《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同时,浙大系的学院派基因也造就了以趣链科技为代表的一批技术企业,推动区块链快速步入技术商业化应用的轨道。
下一个区块链巨头会在哪里诞生呢?下一个区块链的应用风口在哪里?当全世界都在讨论区块链如何实现产业应用落地时,无论是区块链技术业者去赋能社会,即区块链 ,还是现有社会去主动拥抱区块链技术,即 区块链,我们都希望区块链能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技术,可以改善社会、赋能世界、链接未来。
贲圣林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2020年3月
推荐序二
区块链将彻底改变社会经济形态
马方业副总编主持编著的这部区块链主题的大作终于出版了,可喜可贺!作为他多年的老朋友,作为能亲自见证本书艰辛创作之人,在此非常高兴地向各位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读者朋友隆重推荐本书。
马总编写作本书,属于厚积薄发。他作为中国财经金融界的一员老兵,资深财经金融专家级记者和编辑,能够调动区块链、金融等领域的众多大咖专家群策群力,组织一个由年富力强的青年记者编辑团队利用春节假期前后短短的时间内撰写出这样一本书,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
意料之中的是,马总编的坚持和执着以及财经新闻人的敏锐。三年前,马总编开始分管《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工作。当时他就敏感地认识到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正孕育着金融世界的新曙光,力主推出了全新板块金融科技板块,并将其中的区块链视作至关重要的报道方向。有公开数据显示,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证券日报》在区块链报道领域的影响力已位居全国主流传统财媒前列。
在成书过程中,马总编时常与我探讨一些内容和细节,他收集的很多资料即使让我这位长期研究区块链者都受益匪浅。这些足以奠定本书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同时,本书的文字相当细腻,感情充沛,擅长于细节入手。这是马总编长期以来形成的写作特点和优点。而这又为本书添色不少,其中的故事性相当强,而且本土人物和例子不少,很多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仁和朋友。可以说,中国元素突出,而这又拉近了与我们中国读者的距离。在拜读过的一些章节中,有些内容就连我这个行内人都是头一次读到,甚至会纳闷,这样的内容处理能力确实像谜一样的梦幻,颇出乎意料。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虽然本人也尝试写过一本区块链的通俗读物,但是通俗的包装似乎无法掩盖那种经济、金融和技术的硬核。很高兴马总编能够认同笔者在《区块链 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一书中的不少观点,并将部分观点纳入到本书之中。
《区块链 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是我在担任全球金融实验室专家顾问期间出版的。该书梳理了区块链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区块链 这个观点的提出,也许这是第一次。书稿写作时,比特币还在叠创新高,但我明确提出比特币等虚拟加密币不是货币的观点,而这本书正式出版时,加密数字币的市场行情已经进入了低潮。作为经济学家,我能够从理论上证明我的这个观点,后来我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说法,即比特币没有前途。当然,这不意味着比特币再也引不起炒家的兴趣,而是意指其承载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加密数字币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让区块链更快在民众间得到了普及和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
2019年10月24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的意义,全国重新掀起了一波区块链推广浪潮。这本书重新引起了重视,被认为对区块链技术发展脉络和比特币、ICO等热点问题做了清晰完整的论述,其中很多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是高度吻合的。(《北京日报》,2019-11-20)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我在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牵头成立了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目前在区块链通证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我认为区块链将是一个全面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技术,尽管这个技术目前尚未成熟,还需要不断优化和迭代,但是其去中心化思想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加密和时间戳以及共享信息,可以建立个体信用,从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淘汰机制。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特质还可以为数字经济赋能,使得数据能够真正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体,真正使数据这一数据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要素能够清晰其所有权属关系,由此创造的财富归相关个体所有。从这些具有颠覆性革命意义的角度评估,区块链技术现在碰到的所有障碍都算不上是太大问题,终将被克服。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必然催生更先进的生产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性技术。换言之,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作为下一次康波的驱动性技术的话,将这些技术建构在区块链之上,将会获得指数增长的成果。区块链技术是倍加器,做的是乘法,而不是1 1=2的加法。
有人说,区块链的今天就像互联网初期,当年也有很多人抱有怀疑态度,但是不到十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目前,中国在区块链领域和世界最强国家的差距是最小的,这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大家应该尽快了解和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马总编领衔编著的新书《与未来链爱走进区块链王国》的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同时要说明的是,马总编也是我们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特聘的高级研究员。我作为研究院的副院长也由衷地为他高兴。是为序。
郑磊
香港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
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2020年3月
前言
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是区块链未来发展之关键
我长期在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工作,对于新兴科技是外行。2016年,我在财政部的朋友刘建平邀请我做智慧能源集团荣誉董事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区块链产业联盟的理事长时,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区块链。我说,我有兴趣,可以学习。那时在智慧能源集团下面有一个区块链科技子公司,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主任、千人计划朱教授负责。后来清华大学博士李渝加盟,在链圈很有地位和影响。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些区块链的活动。这给了我很多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后来我的同事和学生许博士及林华翻译了几本这方面的书,也送给了我。这使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新兴科技领域,区块链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主要由于它和金融的天然关系。金融是从货币和支付发展起来的。支付之前必须有账户,确定所有权。早期商品交易从以物易物,发展到有货币支付的商品交换。当交易通过贵金属实现货币支付时,一般等价物方便了交易的完成。但是在商品市场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贵金属运输、保管、分割是影响商品交易的主要问题,这就催生了最早的金融业,即货币经营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讲到了货币经营业的出现和作用。中世纪意大利的西亚那出现了最早的银行,就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15年上半年,我在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访问时,见到了管理科学院的卢卡教授,他当时正在研究中世纪威尼斯武器仓库的复式记账。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复式记账法,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复式记账是会计科学的基础,是金融领域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1982年,我到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工作时,明白财政部就是国家的总会计。财政部的基本功就是会计、财务、账务、科目。1983年,司领导交待我一项工作,就是研究复式预算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是财政不仅要做吃饭财政,也要做建设财政。改革开放初期,缺少建设资金,财政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搞经济建设,这涉及到了经常性预算和建设预算两笔账的预算安排。
1991年开始到1996年实现的国债市场化改革,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国债进入市场,建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这样国债的登记、托管、结算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无记名国债在这方面不需要登记,但是有丢失的风险。当时纸制的代保管单曾经导致的一个后果是金融机构超发行国债为自己融资的问题。1994年的储蓄债券就是采取记名方式,采取三联单的形式,所以也称为凭证式国债。1993年国债进行了无纸化改革的试点,1996年全部实行无纸化发行,市场化国债就转变为记账式国债。在无纸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DVP,即券款对应的问题。正是因此,1993年国债无纸化试点时,我提出来建立并在以后几年推动建立专门进行国债登记托管结算的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由于国债改革初期和联办合作,最早想利用联办的系统。当时人民银行吴晓灵向财政部刘积斌副部长提出来希望财政部使用人民银行的系统。后来刘部长和我商量,我表示赞成和人民银行合作建立国债的登记托管系统。这就是现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成立的背景。当时我认为国债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是无纸化,而无纸化的基础是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系统这个基础设施。1993年,中国政府重返国际资本市场,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发行全球债、扬基债等,当时国债款涉及跨境支付,支付主要是通过CEDEL和Euroclear进行的。同时1990年中期中国债券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问题也提到日程上来,当时重点要解决的就是国际清算和结算的问题。就是要实现中国自己的系统与国际系统的对接。
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银行信用卡和互联网技术结合,支付业务和电商业务结合。在交易结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方式体现到国际贸易和支付上,就是跨行结算,信息通过SWIFT交换。但是结算的流程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2010年前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很快,当时遇到的问题是跨境结算,国家开发银行帮助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跨境结算。
金融的发展过程自身的风险主要来自支付,因此中心化的监管很早就出现了,早期是欧洲各种形式的商会管理,后来出现了代表国家的中央银行。中心化的管理显然增加了交易成本。过去以信用为基础的民间金融,有自己的交易结算方式。
不管发明者是谁,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出现的最初努力是想解决没有中心和监管的交易支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技术解决参与人自我监督管理的交易方式。这就是比特币所使用的区块链技术的初衷。这种尝试显然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分布式、可留痕、可溯源、解决信用和监督的问题,这和互联网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具有本质的不同。
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可能会被一些人用来欺诈,另一方面也会冲击现有的监管体制。因此,区块链一开始就分出来矿圈、币圈和链圈。国家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链圈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起来了。
显然,一切市场交易,账户是关键,因为它是所有权的体现,是交易的结点。因而是全部市场交易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为了保证这个账户的安全,历史上就是通过不断中心化的管理来解决的。而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中心本身也必须有自己的监管,这样就增加了一层一层的中心化。金融演化为一个官僚体系。这些年自金融的发展就是希望摆脱这个体系。如民间借贷,供应链金融,企业财务公司等,都是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金融的一个痛点,因此,区块链技术从点对点的分布式账本出发,实际上就是从金融痛点出发的。
2017年以后,区块链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年轻一代有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很快在金融、通讯、医疗等领域发展起来。我国有矿机的生产,软件开发,算法和智能合约的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很快走到了世界前列。2018年,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访问时,学校邀请我介绍中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新加坡此时也出现了区块链热。但是新加坡和中国相比,中国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优势是应用的广泛性,在世界上排第一。我记得在《董事会》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参会者有一位从斯洛伐克来的区块链专家。他表示,在他们国家,人们没有发展这项技术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开发场景的成本会大于技术应用的回报,因为需求的领域小。这可能就是中国的优势。
在我国专业领域的矿圈、币圈和链圈向场景进军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区块链领域中各个圈的人对于应用场景理解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懂得应用场景痛点的圈外的人却不懂得区块链技术。因此普及区块链知识成为当务之急。自从习总书记肯定和支持区块链技术以来,地方政府、科技领域、金融领域出现了区块链热。一个区块链技术普及的热浪正迎面扑来。
马方业等所编写的这本著作,是我目前看到的最通俗的关于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读物。据了解,疫情期间,方业副总编用了1个多月时间,没白没黑地写了约11万字的有关比特币和区块链章节部分。我想这是他探索和追求几年的结果。这篇通俗读物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发明者中本聪和智能合约之父尼克萨博。说明从比特币到以太币,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人们进入币圈和链圈,首先对于金融学,特别是货币银行学有了兴趣。区块链币圈和链圈的人多数不是金融专业的,他们开始对神奇的货币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其他区块链书籍不同的是,本书讲到了金融和货币。虽然金融科技是从科技向金融的进军。区块链技术也是从金融领域以外向金融领域以内渗透的,但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重点还是金融应用场景。方业副总编深深地了解这一点。基于对区块链币圈和链圈的深刻理解,他从技术开始,先讲到币圈,再讲到链圈,再讲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最后讲到了场景应用。我认为,这是一本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好书。我希望区块链三圈内的人和金融圈、企业圈的人都能够从阅读本书中有所裨益。
高坚
中国资本市场债券之父
2020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