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編輯推薦: |
跟随本书了解迷途之羊,把握日本现代文学对日本现代化的追随、质疑与批判。
|
內容簡介: |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也逐渐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军事、经济的扩张,也表现为价值、思想、知识和情感、想象体系的建构,在此过程中,现代文学并不仅仅处于追随的位置,也表现出质疑和批判。本书集中讨论日本受到这一过程影响的现代作家们及其作品所谓迷途之羊的意象,不仅仅是在隐喻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更是对日益走向迷途的日本社会提出的警示。
|
關於作者: |
王中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编委、《国际理论空间》编委、中国丁玲学会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等。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日本现代文学、东亚近现代文化交流史。著有《越界与想象20 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译有《个人的体验》,曾获《世界文学》翻译奖。
|
目錄:
|
大家来读书
Ⅰ小引
艺术追随帝国,抑或帝国追随艺术?
后发型新帝国及其言说的特征
帝国与艺术:殖民历史与多样的现代主义
Ⅱ弃文
言文一致体小说开创者二叶亭四迷的越境中国
之旅
埋骨中国:二叶亭的人生夙愿
在满蒙铺设国民抵抗线:二叶亭的国际政治构想
从哈尔滨到北京:二叶亭在中国的足迹
关于二叶亭放浪中国的叙述及其意义的再生产
Ⅲ思乡之歌与到民间去的回响
走读于石川啄木的故乡
盛冈小城:啄木诗里的故乡
天鹅声声入梦:日本的别一种景观
远方天空那绚丽的云彩
三行短歌的节奏与望月教授的读法
乡愁诗的解体
文化消费的超越
向闭塞的时代宣战
到民间去,到民间去
Ⅳ语言经验多义的现代主义
论北川冬彦的前期诗作
现代主义的再定义与北川冬彦的意义
开放与闭锁:非均质的殖民地空间
作为帝国隐喻的军港、铁路和身体
小结
Ⅴ遍体鳞伤的经验与血肉丰满的思想
中野重治创作的抒情性与政治性
重审社会主义思潮与普罗文学的谱系
告别感伤的抒情
重建主体的经验与政治抒情诗
再转向与远离文艺复兴运动
余语
Ⅵ自我与他者的再确认
堀田善卫的早期写作与鲁迅的路标意义
日本的鲁迅阅读史与中国新文学走向世界
堀田善卫:在由欧入亚的时刻与鲁迅相遇
堀田的早期文学评论与鲁迅的潜在影响
上海物语与鲁迅形象的意义
鲁迅的启示:与异民族交涉的彻底性
Ⅶ存在的焦虑、人文主义传统重建与 新人的想象
大江健三郎前期创作论
峡谷村庄:多义的空间
跨越精神危机的青春纪念碑
另外一部《个人的体验》
人文主义传统的重建
Ⅷ在介入文学的谱系上
初论加藤周一的文化批评
作为当代日本文学史事件的九条会
加藤周一:战争体验与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
在语言与装甲车之间的思考
加藤的评论文体:以《四月的梦》为例
Ⅸ日本文学中译百年的历史掠影
两次翻译热潮与脱脉挪用式解读
另类接受与共时思考
Ⅹ小结
远近之间:311后日本文学的再出发
来自现场的声音
核时代的想象力
远而近:文明史的质疑
后记
|
內容試閱:
|
大家来读书(序)
世界文学之流浩荡,而我们却只能取其一瓢一勺。即便如此,攫取主流还是支流?浪花还是深水?用瓢还是用勺?诸如此类,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本丛书由丁帆和王尧两位朋友发起,邀约了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十位代表性学者。这些学者对各自关心的经典作家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释读,以期为同行和读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和方法、立场和观点。本人有幸忝列其中,自然感慨良多,在此不妨从实招来,择要交代一二。
首先,语言文学原本是人文的基础,犹如数理之于工科理科;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譬如资本的作用、市场的因素、微信的普及、人心的躁动,等等。曾经作为触角替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在国外何尝不是这样?)探路的文学,其激荡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暗淡,褪却了敏感和锐利,以至于返老还童为稗官野史街谈巷议,甚或哼哼唧唧和面壁虚设。伟大的文学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当然,这不能怪世道人心。文学本就是世道人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方式;而且人心很古,这是鲁迅先生诸多重要判断中的一个,我认为非常精辟。再则,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是凤毛麟角。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或19世纪的西方,还是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极少数得以幸免。而幸免于难的原因要归功于学院派(哪怕是广义学院派)的发现和守护,以便完成和持续其经典化过程。然而,随着大众媒体的衍生,尤其是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院派越来越无能为力。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语言文学,就是因为它正在被资本,甚至图像化和快餐化引向歧途。
其次,学术界的立场似乎也已悄然裂变。不少同仁开始有意无意地抛弃文学这个偏正结构的大学之道,既不明明德,也不亲民,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一定程度上,乃至很大范围内,批评成了毫无标准的自说自话、哗众取宠、谩骂撒泼。于是,伟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被轻易忽略。曾几何时,马克思用他的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他老人家并不因为资本主义是其中的必然环节而放弃对它的批判。这就是立场。立场使然,马克思早在资本完成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之前,就已为大多数人而对它口诛笔伐。这正是马克思褒奖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因由。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恩格斯对欧洲工人作家展开了善意的批评,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的胜利多少蕴涵着对世俗、时流的明确悖反。尽管巴尔扎克的立场是保守的,但恩格斯却从方法论的角度使他成了无产阶级的同谋。这便是文学的奇妙。方法有时也可以改变立场。这时,方法也便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说: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由是,恩格斯借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之说来提醒工人作家。
再次,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正欲使文学批评家成为文本至上的纯粹工匠。量化和所谓的核刊以某种标准化生产机制为导向,将批评引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劳作。于是,一本正经的钻牛角尖和煞有介事的言不由衷,或者模块写作、理论套用,为做文章而做文章的现象充斥学苑。批评和创作分道扬镳,其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在网络领域,批评的缺位使创作主体益发信马由缰、肆无忌惮。
说到这里,我想一个更大的恶性循环正在或已然出现,它便是读者的疏虞。文学本身的问题使读者渐行渐远。面对商家的吆喝,读者早已无所适从。于是,浅阅读盛行、微阅读成瘾。经典的边际被空前地模糊。我们这个发明了书的民族,终于使阅读成了一个问题。呜呼哀哉!这对谁有利呢?也许还是资本。
以上固然只是当今纷繁文学的一个面向,而且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能涵盖文学的复杂性;但文学作为资本附庸的狰狞面相已经凸现,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更不能自欺欺人。伟大的作家孤寥寂寞。快快向他们靠拢吧!从这里出发,从现在开始
是为序。
|
|